'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
"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如果把綿亙的群山看做是一匹駿馬,那麼大石寨鎮恰似騎在馬上的勇士,前面是科爾沁草原的寥廓沃土,背後是大興安嶺的萬頃松濤,平添了馳騁萬里的勇氣。如今,在春天綠色的梵唱中,執著地守候一方淨土。

——題記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或恬靜或喧囂,或遙遠或切近,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石寨鎮,就這樣佇立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北緯46°的神祕線上。每個轉角,彷彿都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我曾帶著夢想輕輕地尋你而來,也將帶著的夢境悄悄的離開。這片熱土,似夢似幻,如訴如歌,成為我心中永遠的守望······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大石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北方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金界壕、索倫烏敦南山古文字、阿力得爾猛獁象、古蹟馬蹄印等古蹟遺址在這一帶交相輝映。在北緯46度上,有許多鬼斧神工的景觀和風姿綽約的城市,如美國波特蘭、加拿大蒙特利爾、法國里昂、瑞士日內瓦、中國哈爾濱、白城等,大石寨正處於北緯46度的神祕線上。大石寨是一個用生態美學符號註冊的邊陲小鎮,它覆蓋了北方原野最經典的美景,集古樸、深邃、蒼茫、溫婉、恬靜於一身。每一處山川形勝都蘊涵著一段古老滄桑的歷史,一山一水都講述著渾然天成的自然之道,訴說著風吹不散、雨打不溼的美麗傳說。


"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如果把綿亙的群山看做是一匹駿馬,那麼大石寨鎮恰似騎在馬上的勇士,前面是科爾沁草原的寥廓沃土,背後是大興安嶺的萬頃松濤,平添了馳騁萬里的勇氣。如今,在春天綠色的梵唱中,執著地守候一方淨土。

——題記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或恬靜或喧囂,或遙遠或切近,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石寨鎮,就這樣佇立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北緯46°的神祕線上。每個轉角,彷彿都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我曾帶著夢想輕輕地尋你而來,也將帶著的夢境悄悄的離開。這片熱土,似夢似幻,如訴如歌,成為我心中永遠的守望······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大石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北方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金界壕、索倫烏敦南山古文字、阿力得爾猛獁象、古蹟馬蹄印等古蹟遺址在這一帶交相輝映。在北緯46度上,有許多鬼斧神工的景觀和風姿綽約的城市,如美國波特蘭、加拿大蒙特利爾、法國里昂、瑞士日內瓦、中國哈爾濱、白城等,大石寨正處於北緯46度的神祕線上。大石寨是一個用生態美學符號註冊的邊陲小鎮,它覆蓋了北方原野最經典的美景,集古樸、深邃、蒼茫、溫婉、恬靜於一身。每一處山川形勝都蘊涵著一段古老滄桑的歷史,一山一水都講述著渾然天成的自然之道,訴說著風吹不散、雨打不溼的美麗傳說。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原名叫“德勒蘇臺”,是蒙語名字。“德勒蘇”譯成漢語是“山榆樹”,“臺”是多的意思。明清時代屬札薩克圖旗的統治領域,即今天的科爾沁右翼前旗。清朝曾在此駐軍戌邊。現在被人們稱為“小城”和“塔城”的古城遺址,就是當年軍隊的駐防地址,面積都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其附近曾挖掘出的古時使用的寶劍和長矛,鋼刃依然鋒利如初。近幾年又在大黑山和德伯斯等幾處山峰上,分別發現了古代鐵製的船舶殘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考古價值。

那時,這裡古木參天,峰巒疊翠,黨蔘、黃芪、桔梗許多名貴藥材漫山遍野,靈芝、猴頭、白蘑等稀有山珍隨手可取,東北地區流行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富饒景象,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據說,當時的遊牧人不像今天這樣用“頭”和“只”來計算牲畜數目,而是用多少“溝”來計算,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畫面一筆寫就。

大石寨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距小鎮10多公里的二馬溝,每當雨霧天氣,就有兩匹馬山南山北地來回奔跑嘶鳴。而當人們聞聲尋去時,那兩匹馬的嘶鳴聲音又一起遠逝。當雲開霧散之後,兩匹馬的嘶鳴之聲就隨之消了······民國期間,因小鎮的西北角有一塊碩大奇異的怪石,人們始稱“大石寨”。此石青黑色,高四米多,粗兩米半左右,底部挺直,上端向街裡方向彎曲成弧狀,遠望像一巨大石猴立在谷口,守衛著山中的珍貴寶藏。解放前,當地人們經常前往怪石處燒香祈禱,以求神靈保佑。當地人傳說,石猴原先是一個真猴。它在很古時候來到這個地方,見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滿山珍寶,景物宜人,便不走了,後來變成這石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這裡一度淪陷為侵略者進入大興安嶺林海伊爾施的驛站,見證了一個民族苦難滄桑的歷史烙印。


"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如果把綿亙的群山看做是一匹駿馬,那麼大石寨鎮恰似騎在馬上的勇士,前面是科爾沁草原的寥廓沃土,背後是大興安嶺的萬頃松濤,平添了馳騁萬里的勇氣。如今,在春天綠色的梵唱中,執著地守候一方淨土。

——題記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或恬靜或喧囂,或遙遠或切近,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石寨鎮,就這樣佇立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北緯46°的神祕線上。每個轉角,彷彿都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我曾帶著夢想輕輕地尋你而來,也將帶著的夢境悄悄的離開。這片熱土,似夢似幻,如訴如歌,成為我心中永遠的守望······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大石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北方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金界壕、索倫烏敦南山古文字、阿力得爾猛獁象、古蹟馬蹄印等古蹟遺址在這一帶交相輝映。在北緯46度上,有許多鬼斧神工的景觀和風姿綽約的城市,如美國波特蘭、加拿大蒙特利爾、法國里昂、瑞士日內瓦、中國哈爾濱、白城等,大石寨正處於北緯46度的神祕線上。大石寨是一個用生態美學符號註冊的邊陲小鎮,它覆蓋了北方原野最經典的美景,集古樸、深邃、蒼茫、溫婉、恬靜於一身。每一處山川形勝都蘊涵著一段古老滄桑的歷史,一山一水都講述著渾然天成的自然之道,訴說著風吹不散、雨打不溼的美麗傳說。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原名叫“德勒蘇臺”,是蒙語名字。“德勒蘇”譯成漢語是“山榆樹”,“臺”是多的意思。明清時代屬札薩克圖旗的統治領域,即今天的科爾沁右翼前旗。清朝曾在此駐軍戌邊。現在被人們稱為“小城”和“塔城”的古城遺址,就是當年軍隊的駐防地址,面積都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其附近曾挖掘出的古時使用的寶劍和長矛,鋼刃依然鋒利如初。近幾年又在大黑山和德伯斯等幾處山峰上,分別發現了古代鐵製的船舶殘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考古價值。

那時,這裡古木參天,峰巒疊翠,黨蔘、黃芪、桔梗許多名貴藥材漫山遍野,靈芝、猴頭、白蘑等稀有山珍隨手可取,東北地區流行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富饒景象,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據說,當時的遊牧人不像今天這樣用“頭”和“只”來計算牲畜數目,而是用多少“溝”來計算,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畫面一筆寫就。

大石寨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距小鎮10多公里的二馬溝,每當雨霧天氣,就有兩匹馬山南山北地來回奔跑嘶鳴。而當人們聞聲尋去時,那兩匹馬的嘶鳴聲音又一起遠逝。當雲開霧散之後,兩匹馬的嘶鳴之聲就隨之消了······民國期間,因小鎮的西北角有一塊碩大奇異的怪石,人們始稱“大石寨”。此石青黑色,高四米多,粗兩米半左右,底部挺直,上端向街裡方向彎曲成弧狀,遠望像一巨大石猴立在谷口,守衛著山中的珍貴寶藏。解放前,當地人們經常前往怪石處燒香祈禱,以求神靈保佑。當地人傳說,石猴原先是一個真猴。它在很古時候來到這個地方,見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滿山珍寶,景物宜人,便不走了,後來變成這石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這裡一度淪陷為侵略者進入大興安嶺林海伊爾施的驛站,見證了一個民族苦難滄桑的歷史烙印。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鎮南北通衢,扼守要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北部邊疆的交通要道。白城-阿爾山鐵路經此連接著內地和松濤滾滾的大興安嶺林區,公路可直達霍林河煤礦、錫林郭勒大草原。大批的名貴藥材、肉食、皮毛和各種農副產品,都經此地集散,運往四面八方。 

群山環繞的大石寨鎮,猶如婷婷玉立的窈窕淑女,以她秀美的風姿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過客。登上山峰俯瞰小鎮,只見寬闊整潔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車水馬龍。兩旁五顏六色的民居,佈局合理,格調秀雅;特別是那塗抹著粉黃色顏料的歐式風情火車站,以它別緻的造型給小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南山坡上1100多平方米的人工水井,宛若高山湖泊,清澈如鏡,耀人眼目。滔滔的歸流河水,從鎮南甩個大彎,順谷直瀉,在天地間拋下一條白練。小鎮的主要建築物都在山坡上。山上山下的高度相差300多米,被過往行人稱為“小山城”。夜晚,萬家燈火似明珠萬顆,與天上的星辰上下輝映;街上陣陣飄溢的羊肉味和奶茶香,吸引著愈來愈多的遊人過客流連忘返。古巷幽深,時光繾綣。歲月斑駁了白色牆體,滄桑刻滿光陰的木漆門,卻無法略去沉澱在時光隧道里的醇香。


"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如果把綿亙的群山看做是一匹駿馬,那麼大石寨鎮恰似騎在馬上的勇士,前面是科爾沁草原的寥廓沃土,背後是大興安嶺的萬頃松濤,平添了馳騁萬里的勇氣。如今,在春天綠色的梵唱中,執著地守候一方淨土。

——題記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或恬靜或喧囂,或遙遠或切近,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石寨鎮,就這樣佇立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北緯46°的神祕線上。每個轉角,彷彿都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我曾帶著夢想輕輕地尋你而來,也將帶著的夢境悄悄的離開。這片熱土,似夢似幻,如訴如歌,成為我心中永遠的守望······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大石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北方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金界壕、索倫烏敦南山古文字、阿力得爾猛獁象、古蹟馬蹄印等古蹟遺址在這一帶交相輝映。在北緯46度上,有許多鬼斧神工的景觀和風姿綽約的城市,如美國波特蘭、加拿大蒙特利爾、法國里昂、瑞士日內瓦、中國哈爾濱、白城等,大石寨正處於北緯46度的神祕線上。大石寨是一個用生態美學符號註冊的邊陲小鎮,它覆蓋了北方原野最經典的美景,集古樸、深邃、蒼茫、溫婉、恬靜於一身。每一處山川形勝都蘊涵著一段古老滄桑的歷史,一山一水都講述著渾然天成的自然之道,訴說著風吹不散、雨打不溼的美麗傳說。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原名叫“德勒蘇臺”,是蒙語名字。“德勒蘇”譯成漢語是“山榆樹”,“臺”是多的意思。明清時代屬札薩克圖旗的統治領域,即今天的科爾沁右翼前旗。清朝曾在此駐軍戌邊。現在被人們稱為“小城”和“塔城”的古城遺址,就是當年軍隊的駐防地址,面積都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其附近曾挖掘出的古時使用的寶劍和長矛,鋼刃依然鋒利如初。近幾年又在大黑山和德伯斯等幾處山峰上,分別發現了古代鐵製的船舶殘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考古價值。

那時,這裡古木參天,峰巒疊翠,黨蔘、黃芪、桔梗許多名貴藥材漫山遍野,靈芝、猴頭、白蘑等稀有山珍隨手可取,東北地區流行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富饒景象,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據說,當時的遊牧人不像今天這樣用“頭”和“只”來計算牲畜數目,而是用多少“溝”來計算,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畫面一筆寫就。

大石寨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距小鎮10多公里的二馬溝,每當雨霧天氣,就有兩匹馬山南山北地來回奔跑嘶鳴。而當人們聞聲尋去時,那兩匹馬的嘶鳴聲音又一起遠逝。當雲開霧散之後,兩匹馬的嘶鳴之聲就隨之消了······民國期間,因小鎮的西北角有一塊碩大奇異的怪石,人們始稱“大石寨”。此石青黑色,高四米多,粗兩米半左右,底部挺直,上端向街裡方向彎曲成弧狀,遠望像一巨大石猴立在谷口,守衛著山中的珍貴寶藏。解放前,當地人們經常前往怪石處燒香祈禱,以求神靈保佑。當地人傳說,石猴原先是一個真猴。它在很古時候來到這個地方,見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滿山珍寶,景物宜人,便不走了,後來變成這石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這裡一度淪陷為侵略者進入大興安嶺林海伊爾施的驛站,見證了一個民族苦難滄桑的歷史烙印。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鎮南北通衢,扼守要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北部邊疆的交通要道。白城-阿爾山鐵路經此連接著內地和松濤滾滾的大興安嶺林區,公路可直達霍林河煤礦、錫林郭勒大草原。大批的名貴藥材、肉食、皮毛和各種農副產品,都經此地集散,運往四面八方。 

群山環繞的大石寨鎮,猶如婷婷玉立的窈窕淑女,以她秀美的風姿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過客。登上山峰俯瞰小鎮,只見寬闊整潔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車水馬龍。兩旁五顏六色的民居,佈局合理,格調秀雅;特別是那塗抹著粉黃色顏料的歐式風情火車站,以它別緻的造型給小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南山坡上1100多平方米的人工水井,宛若高山湖泊,清澈如鏡,耀人眼目。滔滔的歸流河水,從鎮南甩個大彎,順谷直瀉,在天地間拋下一條白練。小鎮的主要建築物都在山坡上。山上山下的高度相差300多米,被過往行人稱為“小山城”。夜晚,萬家燈火似明珠萬顆,與天上的星辰上下輝映;街上陣陣飄溢的羊肉味和奶茶香,吸引著愈來愈多的遊人過客流連忘返。古巷幽深,時光繾綣。歲月斑駁了白色牆體,滄桑刻滿光陰的木漆門,卻無法略去沉澱在時光隧道里的醇香。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詩意大石寨,是一個適合戀愛和放飛心情的地方。花香詩韻氤氳在這片草原,靜謐與浪漫,驚豔與溫柔,古老與現代,在大石寨,都找到能完美的契合,滿足你關於詩和遠方的所有想象。廣袤靜謐的原生態,銘記著農耕文明的歷史皺紋。這裡山碧綠、水清澈、天湛藍、草豐美,牛羊成群,花團簇錦,恢弘的自然造化,曠寥的原野牧場,身臨其境,心會飛揚。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靜靜的洮兒河、歸流河波光粼粼,九曲迴環,從遠山的天際線逶迤而來,在地毯般的草原上流淌,像野馬氤氳尋覓著山巒的蹤跡,纏綿幾許;風光旖旎的永豐湖,雁跡萍蹤,迤邐鋪展,猶如一簾煙雨迷濛的夢幻;遠遠的望見農家旋轉的風機、村莊嫋嫋升起的炊煙;落日餘暉下,從天邊翩翩走來嫋娜柔曼的牧羊女,眺望著眷戀的家園;夜幕下無論是平安村大砬子山,還是大黑山祕境,星光璀璨,45°仰望的是最深邃迷人的星空和心靈的慰藉;風光無限的半拉子山,隱隱的傳來滄桑悠長的牧歌,宛如傾聽天籟之音……昭示了“天人合一” 的大美禪境。

身臨其境,遠離喧囂,如詩如畫的景色飄在窗外,落在心底,婉約著詩意的棲居。沉澱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融合山水園林情趣與現代都市氣息,宜居、旅遊、生態、園林綜合發展的新型大石寨款款走來。在302國道、烏蘭浩特——阿爾山旅遊公路沿線兩側,肥沃農田構成的綠色通道,果香醉人的寶門萬畝林果長廊,更像鋪開的油畫,鬱鬱蔥蔥,美不勝收。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縱情陶冶於大石寨的清風朗月裡,仰望著藍藍的天空,呼吸著清清的空氣,凝望著綠綠的山巒,聆聽著潺潺的流水,不去想塵世風霜,不去思世態炎涼,曾經的市聲喧囂,一身疲憊早已隨風而逝,你會發現,日子多麼明麗悠然,心情多麼清靈透澈,靈魂多麼踏實輕盈。世間大自在,莫過如此。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裡住著一個人,或是一個故事。大石寨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史淌過了原始與蠻荒,見證了繁榮與昌盛。歷史上,那高低不平的窄窄小街,那低矮破舊的房舍,原始的耕種,使得人民生活極度的貧困,讓人倍感辛酸。時光荏苒,乘著改革開放的風帆,經過數代地方領導的勵精圖治,兢兢業業,開拓進取,如今日新月異,欣欣向榮。依山傍水的大石寨中學建於1960年,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這所鄉鎮中學培養出1981年興安盟的中考狀元馬玉春,還有許多學子如今留學日本、旅居美國,成為聞名遐邇的佳話,更多的則成為興安盟、科右前旗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這裡物產富饒,特產薈萃,永豐湖水質清澈,盛產魚蝦。三星果園及水果加工產品遠銷東北。還有葵花、大豆等雜糧、果蔬等都是綠色、無汙染的上乘佳品,美不勝收。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獲得無公害農業產品證書。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成了蒙東地區的新名片。


"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如果把綿亙的群山看做是一匹駿馬,那麼大石寨鎮恰似騎在馬上的勇士,前面是科爾沁草原的寥廓沃土,背後是大興安嶺的萬頃松濤,平添了馳騁萬里的勇氣。如今,在春天綠色的梵唱中,執著地守候一方淨土。

——題記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或恬靜或喧囂,或遙遠或切近,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石寨鎮,就這樣佇立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北緯46°的神祕線上。每個轉角,彷彿都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我曾帶著夢想輕輕地尋你而來,也將帶著的夢境悄悄的離開。這片熱土,似夢似幻,如訴如歌,成為我心中永遠的守望······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大石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北方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金界壕、索倫烏敦南山古文字、阿力得爾猛獁象、古蹟馬蹄印等古蹟遺址在這一帶交相輝映。在北緯46度上,有許多鬼斧神工的景觀和風姿綽約的城市,如美國波特蘭、加拿大蒙特利爾、法國里昂、瑞士日內瓦、中國哈爾濱、白城等,大石寨正處於北緯46度的神祕線上。大石寨是一個用生態美學符號註冊的邊陲小鎮,它覆蓋了北方原野最經典的美景,集古樸、深邃、蒼茫、溫婉、恬靜於一身。每一處山川形勝都蘊涵著一段古老滄桑的歷史,一山一水都講述著渾然天成的自然之道,訴說著風吹不散、雨打不溼的美麗傳說。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原名叫“德勒蘇臺”,是蒙語名字。“德勒蘇”譯成漢語是“山榆樹”,“臺”是多的意思。明清時代屬札薩克圖旗的統治領域,即今天的科爾沁右翼前旗。清朝曾在此駐軍戌邊。現在被人們稱為“小城”和“塔城”的古城遺址,就是當年軍隊的駐防地址,面積都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其附近曾挖掘出的古時使用的寶劍和長矛,鋼刃依然鋒利如初。近幾年又在大黑山和德伯斯等幾處山峰上,分別發現了古代鐵製的船舶殘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考古價值。

那時,這裡古木參天,峰巒疊翠,黨蔘、黃芪、桔梗許多名貴藥材漫山遍野,靈芝、猴頭、白蘑等稀有山珍隨手可取,東北地區流行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富饒景象,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據說,當時的遊牧人不像今天這樣用“頭”和“只”來計算牲畜數目,而是用多少“溝”來計算,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畫面一筆寫就。

大石寨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距小鎮10多公里的二馬溝,每當雨霧天氣,就有兩匹馬山南山北地來回奔跑嘶鳴。而當人們聞聲尋去時,那兩匹馬的嘶鳴聲音又一起遠逝。當雲開霧散之後,兩匹馬的嘶鳴之聲就隨之消了······民國期間,因小鎮的西北角有一塊碩大奇異的怪石,人們始稱“大石寨”。此石青黑色,高四米多,粗兩米半左右,底部挺直,上端向街裡方向彎曲成弧狀,遠望像一巨大石猴立在谷口,守衛著山中的珍貴寶藏。解放前,當地人們經常前往怪石處燒香祈禱,以求神靈保佑。當地人傳說,石猴原先是一個真猴。它在很古時候來到這個地方,見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滿山珍寶,景物宜人,便不走了,後來變成這石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這裡一度淪陷為侵略者進入大興安嶺林海伊爾施的驛站,見證了一個民族苦難滄桑的歷史烙印。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鎮南北通衢,扼守要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北部邊疆的交通要道。白城-阿爾山鐵路經此連接著內地和松濤滾滾的大興安嶺林區,公路可直達霍林河煤礦、錫林郭勒大草原。大批的名貴藥材、肉食、皮毛和各種農副產品,都經此地集散,運往四面八方。 

群山環繞的大石寨鎮,猶如婷婷玉立的窈窕淑女,以她秀美的風姿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過客。登上山峰俯瞰小鎮,只見寬闊整潔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車水馬龍。兩旁五顏六色的民居,佈局合理,格調秀雅;特別是那塗抹著粉黃色顏料的歐式風情火車站,以它別緻的造型給小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南山坡上1100多平方米的人工水井,宛若高山湖泊,清澈如鏡,耀人眼目。滔滔的歸流河水,從鎮南甩個大彎,順谷直瀉,在天地間拋下一條白練。小鎮的主要建築物都在山坡上。山上山下的高度相差300多米,被過往行人稱為“小山城”。夜晚,萬家燈火似明珠萬顆,與天上的星辰上下輝映;街上陣陣飄溢的羊肉味和奶茶香,吸引著愈來愈多的遊人過客流連忘返。古巷幽深,時光繾綣。歲月斑駁了白色牆體,滄桑刻滿光陰的木漆門,卻無法略去沉澱在時光隧道里的醇香。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詩意大石寨,是一個適合戀愛和放飛心情的地方。花香詩韻氤氳在這片草原,靜謐與浪漫,驚豔與溫柔,古老與現代,在大石寨,都找到能完美的契合,滿足你關於詩和遠方的所有想象。廣袤靜謐的原生態,銘記著農耕文明的歷史皺紋。這裡山碧綠、水清澈、天湛藍、草豐美,牛羊成群,花團簇錦,恢弘的自然造化,曠寥的原野牧場,身臨其境,心會飛揚。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靜靜的洮兒河、歸流河波光粼粼,九曲迴環,從遠山的天際線逶迤而來,在地毯般的草原上流淌,像野馬氤氳尋覓著山巒的蹤跡,纏綿幾許;風光旖旎的永豐湖,雁跡萍蹤,迤邐鋪展,猶如一簾煙雨迷濛的夢幻;遠遠的望見農家旋轉的風機、村莊嫋嫋升起的炊煙;落日餘暉下,從天邊翩翩走來嫋娜柔曼的牧羊女,眺望著眷戀的家園;夜幕下無論是平安村大砬子山,還是大黑山祕境,星光璀璨,45°仰望的是最深邃迷人的星空和心靈的慰藉;風光無限的半拉子山,隱隱的傳來滄桑悠長的牧歌,宛如傾聽天籟之音……昭示了“天人合一” 的大美禪境。

身臨其境,遠離喧囂,如詩如畫的景色飄在窗外,落在心底,婉約著詩意的棲居。沉澱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融合山水園林情趣與現代都市氣息,宜居、旅遊、生態、園林綜合發展的新型大石寨款款走來。在302國道、烏蘭浩特——阿爾山旅遊公路沿線兩側,肥沃農田構成的綠色通道,果香醉人的寶門萬畝林果長廊,更像鋪開的油畫,鬱鬱蔥蔥,美不勝收。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縱情陶冶於大石寨的清風朗月裡,仰望著藍藍的天空,呼吸著清清的空氣,凝望著綠綠的山巒,聆聽著潺潺的流水,不去想塵世風霜,不去思世態炎涼,曾經的市聲喧囂,一身疲憊早已隨風而逝,你會發現,日子多麼明麗悠然,心情多麼清靈透澈,靈魂多麼踏實輕盈。世間大自在,莫過如此。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裡住著一個人,或是一個故事。大石寨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史淌過了原始與蠻荒,見證了繁榮與昌盛。歷史上,那高低不平的窄窄小街,那低矮破舊的房舍,原始的耕種,使得人民生活極度的貧困,讓人倍感辛酸。時光荏苒,乘著改革開放的風帆,經過數代地方領導的勵精圖治,兢兢業業,開拓進取,如今日新月異,欣欣向榮。依山傍水的大石寨中學建於1960年,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這所鄉鎮中學培養出1981年興安盟的中考狀元馬玉春,還有許多學子如今留學日本、旅居美國,成為聞名遐邇的佳話,更多的則成為興安盟、科右前旗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這裡物產富饒,特產薈萃,永豐湖水質清澈,盛產魚蝦。三星果園及水果加工產品遠銷東北。還有葵花、大豆等雜糧、果蔬等都是綠色、無汙染的上乘佳品,美不勝收。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獲得無公害農業產品證書。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成了蒙東地區的新名片。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靜謐大石寨,是一個適合返璞歸真,皈依心靈的地方。這裡雲是靜的,水是靜的,風也是靜的。你需要用心去探究,去尋覓,才能讀懂古老滄桑與現代時尚的交融與碰撞。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最能代表大石寨?我竟然一時語塞。是日新月異、鱗次節比的城鎮高樓?還是凝聚智慧、巧奪天工的藝術瑰寶?這些都是,又都不是全部。在大石寨,無論是鳥語花香的春夏,還是雲淡風輕的秋冬,走近這塊近乎神奇的淨土,心境也不知不覺變得恬靜而澄澈起來,讓浮躁的心靈迴歸寧謐,迴歸憩息。

若論區域經濟實力,大石寨無論在內蒙古或者在全盟來說,都算不上經濟強鎮。但這裡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梵天淨土,靜謐得高遠,鋪就的絕色,守住了淡泊悠然的小橋流水,也守住了積澱歷史的詩意眷戀。婉拒了工業化的喧囂,將自然淳樸的原生態一筆寫就,以一種深邃和厚重,昇華了一方精神家園的清純記憶,昭示了幾代人心靈棲息的純真守望,任憑歲月流轉,都不會老去。

青山綠水是大石寨的底蘊,天人合一是大石寨的靈魂。對一米陽光的珍惜,可以展現一畝方塘的瀲灩。在這裡看不到濃煙滾滾的大煙囪,聽不到機器嘶吼的轟鳴聲,聞不到廢氣排放的怪異味,沒有汙染,沒有霧霾,沒有喧囂,沒有擁堵……一切都是那樣寧靜和諧,成為塞外風情濃郁的梵天淨土。

如果有一天,你走累了,大石寨,無疑是最適合歇腳的驛站。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慵懶的姿勢蜷縮在靜謐的不老時光裡,夢裡都有你恬靜的微笑。在古老而新奇的蒙東草原上踽踽遊蕩,風行萬里,不問歸期。走在開滿雛菊和鳶尾花的草地上,雲淡風輕,心情也不再匆忙······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當繁華落盡,洗盡鉛華,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任憑這一襲恬靜原始的美景,也擋不住細膩如詩的情懷。燈火闌珊處,是誰在傾城的回眸一笑?且聽風吟,又是誰在驚豔的駐足而歌?未曾來過的人,會因一張照片,心馳神往。偶然路過的人,只需一眼,從此戀戀不忘。

忽然想起一首詩:不管你走的多遠,都永遠走不出我的心。就像夕陽下的樹影,不管影子拖得多長,總也離不開樹根······

大石寨,來過,便不曾離開······

作者簡介

"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如果把綿亙的群山看做是一匹駿馬,那麼大石寨鎮恰似騎在馬上的勇士,前面是科爾沁草原的寥廓沃土,背後是大興安嶺的萬頃松濤,平添了馳騁萬里的勇氣。如今,在春天綠色的梵唱中,執著地守候一方淨土。

——題記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或恬靜或喧囂,或遙遠或切近,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石寨鎮,就這樣佇立在大興安嶺的南麓,北緯46°的神祕線上。每個轉角,彷彿都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我曾帶著夢想輕輕地尋你而來,也將帶著的夢境悄悄的離開。這片熱土,似夢似幻,如訴如歌,成為我心中永遠的守望······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大石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國北方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金界壕、索倫烏敦南山古文字、阿力得爾猛獁象、古蹟馬蹄印等古蹟遺址在這一帶交相輝映。在北緯46度上,有許多鬼斧神工的景觀和風姿綽約的城市,如美國波特蘭、加拿大蒙特利爾、法國里昂、瑞士日內瓦、中國哈爾濱、白城等,大石寨正處於北緯46度的神祕線上。大石寨是一個用生態美學符號註冊的邊陲小鎮,它覆蓋了北方原野最經典的美景,集古樸、深邃、蒼茫、溫婉、恬靜於一身。每一處山川形勝都蘊涵著一段古老滄桑的歷史,一山一水都講述著渾然天成的自然之道,訴說著風吹不散、雨打不溼的美麗傳說。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原名叫“德勒蘇臺”,是蒙語名字。“德勒蘇”譯成漢語是“山榆樹”,“臺”是多的意思。明清時代屬札薩克圖旗的統治領域,即今天的科爾沁右翼前旗。清朝曾在此駐軍戌邊。現在被人們稱為“小城”和“塔城”的古城遺址,就是當年軍隊的駐防地址,面積都在500平方米以上。在其附近曾挖掘出的古時使用的寶劍和長矛,鋼刃依然鋒利如初。近幾年又在大黑山和德伯斯等幾處山峰上,分別發現了古代鐵製的船舶殘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考古價值。

那時,這裡古木參天,峰巒疊翠,黨蔘、黃芪、桔梗許多名貴藥材漫山遍野,靈芝、猴頭、白蘑等稀有山珍隨手可取,東北地區流行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富饒景象,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據說,當時的遊牧人不像今天這樣用“頭”和“只”來計算牲畜數目,而是用多少“溝”來計算,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畫面一筆寫就。

大石寨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距小鎮10多公里的二馬溝,每當雨霧天氣,就有兩匹馬山南山北地來回奔跑嘶鳴。而當人們聞聲尋去時,那兩匹馬的嘶鳴聲音又一起遠逝。當雲開霧散之後,兩匹馬的嘶鳴之聲就隨之消了······民國期間,因小鎮的西北角有一塊碩大奇異的怪石,人們始稱“大石寨”。此石青黑色,高四米多,粗兩米半左右,底部挺直,上端向街裡方向彎曲成弧狀,遠望像一巨大石猴立在谷口,守衛著山中的珍貴寶藏。解放前,當地人們經常前往怪石處燒香祈禱,以求神靈保佑。當地人傳說,石猴原先是一個真猴。它在很古時候來到這個地方,見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滿山珍寶,景物宜人,便不走了,後來變成這石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這裡一度淪陷為侵略者進入大興安嶺林海伊爾施的驛站,見證了一個民族苦難滄桑的歷史烙印。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大石寨鎮南北通衢,扼守要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北部邊疆的交通要道。白城-阿爾山鐵路經此連接著內地和松濤滾滾的大興安嶺林區,公路可直達霍林河煤礦、錫林郭勒大草原。大批的名貴藥材、肉食、皮毛和各種農副產品,都經此地集散,運往四面八方。 

群山環繞的大石寨鎮,猶如婷婷玉立的窈窕淑女,以她秀美的風姿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過客。登上山峰俯瞰小鎮,只見寬闊整潔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車水馬龍。兩旁五顏六色的民居,佈局合理,格調秀雅;特別是那塗抹著粉黃色顏料的歐式風情火車站,以它別緻的造型給小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南山坡上1100多平方米的人工水井,宛若高山湖泊,清澈如鏡,耀人眼目。滔滔的歸流河水,從鎮南甩個大彎,順谷直瀉,在天地間拋下一條白練。小鎮的主要建築物都在山坡上。山上山下的高度相差300多米,被過往行人稱為“小山城”。夜晚,萬家燈火似明珠萬顆,與天上的星辰上下輝映;街上陣陣飄溢的羊肉味和奶茶香,吸引著愈來愈多的遊人過客流連忘返。古巷幽深,時光繾綣。歲月斑駁了白色牆體,滄桑刻滿光陰的木漆門,卻無法略去沉澱在時光隧道里的醇香。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詩意大石寨,是一個適合戀愛和放飛心情的地方。花香詩韻氤氳在這片草原,靜謐與浪漫,驚豔與溫柔,古老與現代,在大石寨,都找到能完美的契合,滿足你關於詩和遠方的所有想象。廣袤靜謐的原生態,銘記著農耕文明的歷史皺紋。這裡山碧綠、水清澈、天湛藍、草豐美,牛羊成群,花團簇錦,恢弘的自然造化,曠寥的原野牧場,身臨其境,心會飛揚。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靜靜的洮兒河、歸流河波光粼粼,九曲迴環,從遠山的天際線逶迤而來,在地毯般的草原上流淌,像野馬氤氳尋覓著山巒的蹤跡,纏綿幾許;風光旖旎的永豐湖,雁跡萍蹤,迤邐鋪展,猶如一簾煙雨迷濛的夢幻;遠遠的望見農家旋轉的風機、村莊嫋嫋升起的炊煙;落日餘暉下,從天邊翩翩走來嫋娜柔曼的牧羊女,眺望著眷戀的家園;夜幕下無論是平安村大砬子山,還是大黑山祕境,星光璀璨,45°仰望的是最深邃迷人的星空和心靈的慰藉;風光無限的半拉子山,隱隱的傳來滄桑悠長的牧歌,宛如傾聽天籟之音……昭示了“天人合一” 的大美禪境。

身臨其境,遠離喧囂,如詩如畫的景色飄在窗外,落在心底,婉約著詩意的棲居。沉澱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融合山水園林情趣與現代都市氣息,宜居、旅遊、生態、園林綜合發展的新型大石寨款款走來。在302國道、烏蘭浩特——阿爾山旅遊公路沿線兩側,肥沃農田構成的綠色通道,果香醉人的寶門萬畝林果長廊,更像鋪開的油畫,鬱鬱蔥蔥,美不勝收。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縱情陶冶於大石寨的清風朗月裡,仰望著藍藍的天空,呼吸著清清的空氣,凝望著綠綠的山巒,聆聽著潺潺的流水,不去想塵世風霜,不去思世態炎涼,曾經的市聲喧囂,一身疲憊早已隨風而逝,你會發現,日子多麼明麗悠然,心情多麼清靈透澈,靈魂多麼踏實輕盈。世間大自在,莫過如此。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裡住著一個人,或是一個故事。大石寨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史淌過了原始與蠻荒,見證了繁榮與昌盛。歷史上,那高低不平的窄窄小街,那低矮破舊的房舍,原始的耕種,使得人民生活極度的貧困,讓人倍感辛酸。時光荏苒,乘著改革開放的風帆,經過數代地方領導的勵精圖治,兢兢業業,開拓進取,如今日新月異,欣欣向榮。依山傍水的大石寨中學建於1960年,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這所鄉鎮中學培養出1981年興安盟的中考狀元馬玉春,還有許多學子如今留學日本、旅居美國,成為聞名遐邇的佳話,更多的則成為興安盟、科右前旗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這裡物產富饒,特產薈萃,永豐湖水質清澈,盛產魚蝦。三星果園及水果加工產品遠銷東北。還有葵花、大豆等雜糧、果蔬等都是綠色、無汙染的上乘佳品,美不勝收。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獲得無公害農業產品證書。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成了蒙東地區的新名片。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靜謐大石寨,是一個適合返璞歸真,皈依心靈的地方。這裡雲是靜的,水是靜的,風也是靜的。你需要用心去探究,去尋覓,才能讀懂古老滄桑與現代時尚的交融與碰撞。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最能代表大石寨?我竟然一時語塞。是日新月異、鱗次節比的城鎮高樓?還是凝聚智慧、巧奪天工的藝術瑰寶?這些都是,又都不是全部。在大石寨,無論是鳥語花香的春夏,還是雲淡風輕的秋冬,走近這塊近乎神奇的淨土,心境也不知不覺變得恬靜而澄澈起來,讓浮躁的心靈迴歸寧謐,迴歸憩息。

若論區域經濟實力,大石寨無論在內蒙古或者在全盟來說,都算不上經濟強鎮。但這裡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梵天淨土,靜謐得高遠,鋪就的絕色,守住了淡泊悠然的小橋流水,也守住了積澱歷史的詩意眷戀。婉拒了工業化的喧囂,將自然淳樸的原生態一筆寫就,以一種深邃和厚重,昇華了一方精神家園的清純記憶,昭示了幾代人心靈棲息的純真守望,任憑歲月流轉,都不會老去。

青山綠水是大石寨的底蘊,天人合一是大石寨的靈魂。對一米陽光的珍惜,可以展現一畝方塘的瀲灩。在這裡看不到濃煙滾滾的大煙囪,聽不到機器嘶吼的轟鳴聲,聞不到廢氣排放的怪異味,沒有汙染,沒有霧霾,沒有喧囂,沒有擁堵……一切都是那樣寧靜和諧,成為塞外風情濃郁的梵天淨土。

如果有一天,你走累了,大石寨,無疑是最適合歇腳的驛站。在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慵懶的姿勢蜷縮在靜謐的不老時光裡,夢裡都有你恬靜的微笑。在古老而新奇的蒙東草原上踽踽遊蕩,風行萬里,不問歸期。走在開滿雛菊和鳶尾花的草地上,雲淡風輕,心情也不再匆忙······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當繁華落盡,洗盡鉛華,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任憑這一襲恬靜原始的美景,也擋不住細膩如詩的情懷。燈火闌珊處,是誰在傾城的回眸一笑?且聽風吟,又是誰在驚豔的駐足而歌?未曾來過的人,會因一張照片,心馳神往。偶然路過的人,只需一眼,從此戀戀不忘。

忽然想起一首詩:不管你走的多遠,都永遠走不出我的心。就像夕陽下的樹影,不管影子拖得多長,總也離不開樹根······

大石寨,來過,便不曾離開······

作者簡介

滄桑大石寨,是一個適合尋根和思古探幽的地方


作者簡介:馬玉春,男,籍貫科右前旗大石寨鎮,現供職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盟委機關,吉林大學法學專業,本科學歷,中央編辦機構編制研究會首屆會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