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趙小昭

在很多外省人眼裡,萬物+辣椒=川菜。

在他們看來,幼年沒有喝過用辣椒粉兌的奶粉,童年沒有吃過紅油蓋澆冰淇淋,長大後沒有把泡椒鳳爪裡的泡椒吃完......根本不配做個真正的四川人!

直到昨天,我和我爹——對,還是那個著名的60後憤青談到這個話題,他(永遠)面色凝重:

“又麻又辣是因為重油重辣料太多”,他接著嚥了下口水,“故而初嘗只覺異香滿嘴,細嚼之後唯感火爆辛辣,”我爹抬起頭,目光如炬,斬釘截鐵擠出(每次都是)4個字:“粗糙不堪!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攝於四川成都郫都區“川菜博物館”(下同)

川菜的靈魂並不是辣椒,更不是紅油,而是郫縣豆瓣。

箇中複雜,容我啃完這個兔兒腦殼認真講——川菜的奧義。

1

以四川省為中心,涵蓋整個西南地區的菜系,稱之為“川菜”。以郫縣豆瓣為座標,川菜分為兩個時期:古典川菜和現代川菜。

對古典川菜獨特的風味形成有決定性意義的是水和鹽,得益於秦漢時期都江堰的修成和自貢井鹽的開採。

郫縣豆瓣誕生之前,稱為古典川菜,肇始於東漢末與魏晉之交。

巴山蜀水組成的“天府之國”,盆地群山環抱,北面劍門天下雄、東邊三峽天下險,在2千多年就以以物產豐富而聞名。

東晉史學家常璩,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在他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的《華陽國志》中,說四川“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山嶽深丘產熊、鹿、獐、貝母、銀耳、蟲草及竹蓀等山珍野味,平原長鮮美蔬菜瓜果,“山林澤魚,苑囿瓜果,世代節熟,靡不有焉。”

作為內陸盆地,河鮮在蜀地的卻是尋常。曹操在《四時食制》中說:“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現在的瀘州)、犍為(今樂山)。”

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全國各地出產的東西幾乎應有盡有,自給自足特性表現得格外明顯,因此奠定了古典川菜食材多元化的格局。

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裡,說當時的四川潮流人士都喜歡以吃會友,“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賓。”

古典川菜定型同時達到高峰於宋代。

宋代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四川基本上都佔有很大的比重,地位等同於今天的“北上廣”,當年嘆“蜀道難”跟現在怨“房價貴”是同款的矯情。

在宋朝被稱為“國之所資,民恃為命”的茶葉,四川的年產量高達2千萬斤,幾乎佔全國年產量的2/3;紹興三十年(1160),四川一地供應軍糧156萬餘斛,佔總額的1/3以上;高宗時,一年的酒稅總額為1400萬貫,而四川一地即達690餘萬貫,約佔總額的40%......

宋朝時的中國只有三大菜系:北食、南食、川飯。

川飯就是川菜,在那時已“紅遍秦嶺內外、香飄黃河兩岸”。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客至》唐.杜甫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攝於成都市春熙路華興街“中華名小吃”、“中華老字號”---盤飧市 滷味老店

北宋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在他生活的帝都汴梁(今開封),處處“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

大詩人陸游曾在四川當官多年,作為一個浙江人,卻成了川菜的死忠粉。

他的《劍南詩稿》中,關於四川飲食的作品就有50多首;在《飯罷戲作》一詩中,他點讚了豬肉(彘骨即豬排骨)、蒸雞、甲魚等四川美食:“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2

古典川菜的究竟是怎樣口味呢?

第一是“臭”,《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川地“臭惡猶美”,應該跟今天的臭豆腐、榴蓮的原理相同;

第二是“甜”,《蜀中廣記》卷64記載“蜀人作食喜煮飴蜜以助味”,“食皆蜜也,豆腐、麵筋、牛乳之類皆用蜜……”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客多不能下箸.”why?太甜黏住了嘛!其實黏筷子是當時的潮流之一,現在我們看見的四川特產苕絲糖和丁丁糖,就繼承了古人對“糖”好吃的標準:能把牙齒粘接得堅固耐久。

第三是“辣”,《華陽國志》裡總結川菜特點:“尚滋味、好辛香”。“辛”就是辣。

並不是因為辣椒,四川人才愛上吃辣。在辣椒傳入中國前,古人餐桌上的辣味主要來自五種食材:川椒(花椒)、胡椒、黃姜、茱萸和芥末。

這裡說的“川椒”並不是辣椒,而是“蜀椒”,它是花椒的一種,在沒有辣椒的歲月裡,四川人基本上就靠它來辣死自己。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辣椒到底是怎樣傳播到中國的呢?對此史學界有很多種說法,可以確定的是,它肯定是漂洋過海而來!因為四川話裡它叫“海椒”。

中國人對辣椒的愛是瓊瑤式的,先誤會,才能相愛。中國最早引進辣椒是為了:

觀賞!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在《牡丹亭》裡描述一個富家後花園有四十種琪花瑤草,其中一種就是辣椒花——這審美真有味道!

辣椒紅紅火火恍恍惚惚被看了近百年。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直到乾隆14年,在成都大邑縣誌中,辣椒才第一次被載入食品類,比湖南遲半個世紀以上。

so,不吃辣會死的,絕不是四川人!

可惜,辣椒還來不及從花園移到菜地,和花椒一起麻辣縱橫味覺江湖,就捲入戰亂中,成為四川歷史景仰的一道傷疤。

3

據《宋史》(元.脫脫等)和《宋會要輯稿》(清·徐鬆)等史料記載,南宋時,四川面積達3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9%,人口發展到1300多萬,佔總人口的1/5以上。

宋末,蒙古繞道西南入侵中原,四川在鐵蹄戰火中奄奄一息,人口一下子銳減到60萬;明末有張獻忠殘暴統治,戰亂、瘟疫、大屠殺……據清初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統計,四川省僅9萬餘人,其中一部分還是剛入冊的移民;成都只剩二十戶不到居民,閭巷街道雜草叢生、頹垣斷壁蛇蟲盤踞。

千里焦土、一片荒蕪,川菜和天府之國一起近乎滅亡。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四川巡撫張德地給皇帝上了一封奏摺,他告訴皇帝,他只是個空頭巡撫,因已經無人需要他來管理:“四川有土無民”。

第二年,他又上奏則,這次他幾乎是聲淚俱下的告訴康熙帝,四川已經是死城,“舟行數日,寂無人聲,僅存空山蕪麓”,到了成都,則“舉城盡為瓦礫,藩司公署久已鞠為茂草矣”。朝廷派下的賦稅指標,更是無法完成。他希望朝廷能夠在政策上移民來填充四川。

經過考慮後,康熙正式頒佈了一份名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這就是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

《填四川》詔書頒佈三年後,這天,一隊花了一晝夜才翻過大巴山、來到了成都平原的移民隊裡,一個男子突然停下了腳步。

他發現攜帶賴以充飢的蠶豆,在入蜀的短短几日裡,因盆地潮氣侵蝕,竟然發黴了!

長途跋涉的這一路經歷告訴他,食物是多麼難得的,如果把生黴的胡豆扔了,也許接下來就斷糧。他運氣很好,很快發現了亂蓬草後面,有幾簇鮮紅細長的辣椒,也許之前這裡有過人家、有過田地....

他把生了黴的胡豆置於田埂晾晒,之前曾聽人說過,吃辣椒能抵禦巴蜀的溼氣,所以摘了幾個鮮辣椒,把晾晒過的胡豆拌而食之。可能是肚子太餓,也可能是幾千裡的跋涉後,終於活著到達四川的喜悅、鬆弛,這黴胡豆加了鮮辣椒,吃起來味道新奇,吃了還想吃。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這就是郫縣豆瓣的雛形。

這個男子來自福建汀州府孝感鄉翠享村,姓陳。他最後選擇在郫縣落戶。

19世紀中期(清咸豐年間),他的後人在郫縣開設作坊,取本地區原料與清水,以祖輩的“黴胡豆拌鮮辣椒”為基礎,加入其他材料如花椒等,反覆實驗研究口味,後借鑑豆腐乳發酵之法,終於,郫縣豆瓣橫空出世!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現代川菜,在尚未打破閉塞狀態的盆地小農經濟為主的條件下,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移民、五十年的積累,終在清末開出了古典文化、味覺江湖最後一枝奇花。

4

現代四川吃貨堅信,沒有郫縣豆瓣的川菜,都是異端!

可能有人要問,東北人把麻辣燙吃成了仙兒,四川人“呵呵”,火鍋是牛油底還是清油底?四川人“隨緣”,為啥光對郫縣豆瓣兒這麼上心?

這個你有所不知,在四川,郫縣豆瓣兒可不止調料這麼簡單,它是一串文化密碼。

解開這串密碼,得分三步。

第一步是味覺

原因很簡單,不好吃還說個屁。什麼叫好吃?答案是能下飯。

代表作:

回鍋肉

回鍋肉是四川人的九轉仙丹。哪怕一天辛勞後餓得偏偏倒倒爬不起來,只要來上一盤迴鍋肉加兩大碗白米乾飯,肉片與油湯湯一併洗白,頓時神清氣爽,重燃生活的戰火。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魚香肉絲

魚香肉絲裡並沒有魚。它的“魚香”來自豆瓣兒回甜的醬香和醇厚的脂香味。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豆瓣魚

這三道菜的共同點就是特別能下飯,又不缺各種營養和滋味。而它們的調味祕訣就是郫縣豆瓣兒。

回鍋肉的鹹香肥厚、魚香肉絲的甜香爽口、豆瓣魚的甜鹹辣香,全是美食該有的樣子。最近在網上看見有人拿老乾媽炒回鍋肉,這簡直在挑戰四川人的底線。

今時今日,家家有本料理的聖經,各種花樣層出不窮,恨不得一道菜集齊了色香味,一口氣補全維生素ABC補全。只有郫縣豆瓣兒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初心是什麼?是日復一日的翻、晒、露,不加一點香料,也不放任何油脂,只需7成川地二荊條辣椒、3成青皮大白鬍豆、適量的自貢岩鹽和小麥粉,裝進仁壽陶缸中,經郫縣獨特的水土氤氳、歷3個月以上時間的釀造熟成的豆瓣兒。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第二步是感情

能和勞動人民一起玩的才叫做最樸素的、純真的感情。

湘菜是文人菜,淮揚菜是土豪菜,魯菜是宮廷菜……魯菜一個油爆雙脆,廚師光處理豬肚就得一個多小時;淮揚菜隨便一個什麼東西,廚師沒有15年以上刀功是做不出來的。

只有川菜是平民菜、家常菜。它的很多食材,都是極其便宜、普通,甚至官紳覺得是豬食的東西,簡單處理,加上辣椒和豆瓣,油鹽就能做成美食。

代表作:

夫妻肺片

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主料,進行滷製,而後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麵等輔料製成紅油澆在上面。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而郫縣豆瓣就是配製滷水和煉底油的主要原料。正宗川菜館,家家都會自制底油,主要用作火鍋湯底、水煮菜式及涼拌菜,被視為祕密武器。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中的麻辣味多出了個“燙”字,由於“一燙當三鮮”的緣故,所以還有個“鮮”的特點,少不了豆豉茸和辣椒麵、郫縣豆瓣。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所謂天雷勾動地火,豆瓣兒讓川菜成為奇蹟,直接飛入尋常百姓家,解救了城市裡無數乏味孤獨,怠於灶臺之人。

你喜歡的新疆大盤雞,你常點的山東黃燜雞,無論它們叫什麼,本質都是郫縣豆瓣紅燒雞肉,嚴格來說,都是川菜。

第三是智慧

郫縣豆瓣和紅酒一樣,講究的是個年份,越久價越高。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一年期豆瓣顏色豔紅,三年期就已經顏色暗紅,五年期的豆瓣呈黑褐色,七年期豆瓣顏色變為深醬色,在淘寶上每斤售價高達540元,是普通豆瓣的20多倍。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當四川人說郫縣豆瓣兒的時候,他們在說什麼?調料?天真。

作為一種技藝和文化,郫縣豆瓣已深深地融入四川人的血液和川菜的魂魄中。它早已超越味覺,超越感情,超越油鹽醬醋老乾媽,成為智慧。

郫縣豆瓣誕生以後,稱為現代川菜(下文簡稱川菜),緣起於清初“湖廣填四川”,醞釀於清咸豐、同治時期(1861-1905),定型在清末新政時期到抗日戰爭爆發之前(1906-1937)。

18世紀中後葉,四川人口鼎盛,筵宴之風盛行。民間出現了一大批專門承擔筵席的“包席館”,它們的出現決定了川菜的最終形成和定型。

咸豐十一年(1861年),滿族師傅關正興在成都開了一家名為“正興園”的包席館,多位川菜大師出自其中,成為川菜之祖。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來自不同階層、地區,背景各異的師傅們運用了炒、煎、炸、爆、烤、燴、蒸、拌、燜、貼、乾燒、炸、薰、泡、燉等38種變化精妙的烹飪方法,將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川菜完整的風味體系。

“三椒三香”三椒是花椒、胡椒、辣椒,三香乃蔥薑蒜、郫縣豆瓣、醪糟(芽菜),烹飪出“七滋八味”,又經過郫縣豆瓣、辣椒和各種香料的不同搭配,最終把川菜變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現在很愛說“正宗”,到底什麼是正宗的川味?

福建人發明的“川菜之魂”郫縣豆瓣給出了答案:

集南北食材,融匯於川味之中,再以吃飯之人最喜食的味道處置,即是正宗川味。

這就是川菜永不撲街的奧祕—-

粗放時可直擊大江東去,婉約時又恰似曉風殘月,既有市井之慾望,又有田園之悠然,也許相遇時不是金風玉露,但恰好是這些不美,成就吃海無涯的過去、現在,及將來。

END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年少不懂高太尉,裝懂已是中年人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阿拉伯史 | 阿巴斯王朝的盛與衰

川菜的終極奧義,前世今生:辣椒才不是主角

漢朝皇帝是如何與男友秀恩愛的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