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汕地區數以百萬計的林氏族人,大多自稱“九牧世家”,即唐、宋兩代福建林姓九牧名賢的後代。

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州牌坊街上立著的“狀元坊”,是為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而建。

在潮汕,有句俗語謂之曰“陳林蔡,天下居一半”,臺灣研究姓氏的學者則稱“陳林半天下”。而從清代開始,揭陽就有“林半縣”之稱。

林姓出於商朝的比干。如今,潮汕地區的不少林姓後人多自稱“三仁皇子派,九牧大夫家。”其中,三仁之一便是殷商的比干。相傳,比干被紂王剖心之後,其懷有身孕的夫人逃至河南長林石室中生下一子。周武王以其出生地賜姓林,並賜名堅。林堅就此成為林氏得姓始祖。

隨後,中原林氏迅速發展壯大,開始向四周發展,至晉代永嘉年間開始進入福建省。據史料記載,潮汕地區的林氏先祖大多來源於開閩始祖林祿。林氏何時進入潮汕並無十分確切的記載,就史料而言,有唐初和唐末兩種說法,分別是唐初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和唐末光化三年(900年)隨陳元光、王審知入閩的林姓。而根據《閩林開族千年譜》,早在東晉末年,林祿第四代裔孫林格的5個兒子中,其“四子克之,為潮州派”。

從現在所見的潮汕各地林氏族譜來看,入潮林氏祖源大多來自福建則屬無疑,尤其是莆田。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區數以百萬計的林氏族人,大多自稱“九牧世家”,即唐、宋兩代福建林姓九牧名賢的後代,自然也就將“九牧世家”高鐫於門額之上。

古村尋跡

家廟見證昔日榮華

在潮汕地區提起林氏名人,明代的林大欽是繞不開的歷史人物。這位潮汕地區古代唯一的文科狀元,字敬夫,號東莆,系潮安金石鎮仙都村人。

潮州金石鎮狀元第,空留石門框,不見昔日府第全貌。

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走進仙都三村,林氏家廟(孝思堂)古意盎然。這座家廟始建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由仙都林氏二世祖林緝光主持修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身為狀元的林大欽主持重修,後來又經數次修葺。

林氏家廟形制完整、做工精良、用料講究。它坐北朝南,壯觀恢弘,內部裝修富麗堂皇。即使門外車水馬龍,這座祠堂仍靜靜地彷彿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林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潮汕建築,整座建築物深40米、寬16.2米,三進二火巷,分為三廳二天井,以杉木、石柱、磚瓦斗拱構成。前廳屋頂凌空飛出,正中用潮州嵌瓷塑雙龍,下方雙鳳朝牡丹,歷經風吹日晒依舊絢麗多姿。內中大廳和後廳,雕樑畫棟,以嵌瓷為裝飾。屋簷樑柱上繪山水國畫、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及農蔬果品等,多姿多彩,內涵豐富,其中還有傳說為林大欽所撰的著名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

宗祠正門匾額石刻“林氏家廟”,為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贈,工部侍郎陳一鬆書。祠中右牆嵌鐫“百輩序歌”石碑,該地林氏後人皆謂此序為狀元公林大欽手撰,並以此作為後人排序論輩之依據。

相比林氏家廟的恢弘,現村中的狀元第則顯得破落。據《仙都鄉族譜》記載,舊時完整的狀元第面積龐大,蔚為壯觀,從大石門到後牆牆基縱深達1140米、寬65.5米,其主體建築面積約有11.2畝(7514平方米),但如今僅存石門、石埕、石鼓和殘破的府牆。

狀元第前庭,一座高大的石門框兀立其上,沉重的石樑壓著兩條寬闊高大楹柱的石門框,寬約40釐米的石門檻與地面石板實為一體,當地因此有“一步跨不過狀元府第”一說,盡顯當年狀元第之氣派。仙都鄉老人公會會長、狀元后代林豐進對於狀元第的歷史爛熟於心,從暗藏玄機的石門檻到望不到邊的府牆,一一向到訪者娓娓道來

據載,及至林大欽退隱返鄉時,狀元第主體已建成。可惜,花園和馬棚等配套設施尚未完工,林大欽便病亡。更為可惜的是,百年後,狀元第被流寇所燒燬。

斯人已去,後世流芳。仙都村裡的東莆小學即以林大欽的號“東莆”為名所建,一度火熱的東莆文化大講壇曾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彼時學者雲集,聽者如雲。如今,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寓意國家棟梁的“狀元坊”正是為林大欽而立。2009年重修後的狀元坊,其“狀元”二字由國學大師饒宗頤重書。

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狀元遺風

九牧後裔不慕富貴

承載著“九牧”的基因,潮汕林氏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林氏書院林立,書聲琅琅。

林大欽是整個潮汕地區唯一一位封建時代的文狀元。但自宋至明清時期,潮州有名的文人學士,還有不少是林姓人,林巽、林紹堅、林熙春、林大春……據統計,潮汕平原地區文進士440人(從唐至清)、武進士88人(清)中,林氏就分別有50人、10人之多。

林大欽生於1511年(明正德六年),從小家境貧寒,但十分勤勉好學,又工屬對,連老師也難不倒他。他自小嗜書,尤喜愛蘇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萬卷藏書“資以自廣,尋浸博通子史百家言”。後遍讀蘇軾、蘇轍文辭,由是操筆為文,後人評價其文章“奔騰磅礴,酷肖三蘇風格”。

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欽上京赴考,其《廷試策》洋洋數千言,切中時弊,明確提出八項治國方略:均田、擇吏、去冗、省費、闢土、薄徵、通利、禁奢。嘉靖皇帝頗為賞識,欽定林大欽為壬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史上的狀元及第時平均年齡約在30週歲左右,而林大欽以不足21週歲的年齡折桂,這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

然而世事難料,狀元鴻鵠之志卻未能得以施展。當時朝政腐敗,科舉恩師偏偏又是位“當朝權奸”,於是乎,在京不足三年,林大欽即以“送母回鄉”為由、疏請歸養。回鄉後的林大欽“築堂於華巖”,與故鄉諸名士講學於寶雲巖及華巖寺,深為鄉邦所敬重。其間,“族人待而舉火者數十餘家”,即數十家族人為學堂的師生準備伙食。

儘管蟾宮折桂,林大欽卻不阿權貴,不慕豪富,寧可偏處於東南海隅,執著教鞭,過著清貧生活,也不願回到繁華京城去,其品行令後人景仰。

林大欽有不少文字史料留傳於世,如策論、詩詞、著作、對聯等,其中不少對聯更被傳為佳話。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傳說便是出自林大欽之手,而這副對聯更藏有一段故事。相傳嘉靖九年,當地大戶孫員外六十大壽,林大欽為幫一名乞丐討賞,專門寫就這壽聯讓乞丐去祝壽,後者果然博得員外歡喜而獲重賞。

林大欽不僅對母盡孝,對鄉人熱心,對老師黃石庵亦是甚為敬重。奪魁之後,林大欽為黃石庵在家鄉(今澄海縣龍美村)建造“狀元先生第”。大門石匾刻“黃氏家第”四字,落款為“門人林大欽題”。門聯是“狀元先生第,進士世範家”。這座先生府第,弘揚了中國千年的尊師之道。

林大欽曾在《書太安人不事佛語》一文中告誡子孫要“敬事祖宗,和惠親族,慈恤卑幼”。潮州姓氏文化研究會祕書長林澤茂認為,這可以作為仙都林氏的家訓。而仙都鄉林氏家廟和《仙都鄉族譜》裡都有一段長約240字的《狀元家訓》:“富亦不誇,貴亦不誇,人生富貴總虛華……貧不須憂,賤不須憂,愛惜光陰是田疇……”相傳為林大欽所作。儘管這段文字沒有在《林大欽文集》中得到印證,但林氏後人仍遵從這樣的家訓,勤奮務實,不阿權貴。

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州金石鎮仙都村,林氏家廟裡的《狀元家訓》。

海外開拓

漂洋過番反哺桑梓

除了崇文重教之外,潮汕林氏還有一個特點:敢闖敢拼。

海外有不少潮汕林姓名人,其中的佼佼者當屬祖籍揭陽金坑的林子豐、林思齊父子倆。

1892年,林子豐出生於揭陽金坑鄉新園村一個詩禮傳承的書香門第。林子豐於1922年在廣州創辦嘉華銀號。其銀行業務一度快速擴張,後因經濟動盪和戰爭等緣故,遷到香港,註冊為嘉華儲蓄銀行,並於1949年易名嘉華銀行。林子豐還創辦了捷和鋼鐵廠、捷和煤業等幾家公司,是當時港九商界的頭面人物。

在商界卓有建樹的同時,熱心公益的林子豐又致力於興學育才,幾經努力,創辦了香港培正中學、浸會學院。

林家人雖身居他鄉,卻心繫桑梓,為家鄉發展無私奉獻,為鄉民排憂解難。如為了抵禦水災,他們捐贈巨資修堤圍、築碼頭——瓜園碼頭。堤壩加固和碼頭建成後,十多萬畝田園作物收穫穩定,十多萬鄉民安居樂業。

即便在彌留之際,林子豐心裡也惦記著家鄉人,他囑咐家人日後應完成他的遺願——為家鄉建一所中學。1988年,林思顯、林思齊謹遵父囑,以林子豐家族名義捐資50萬元支援金坑中學建設。1992年,他們再次捐資200萬元,建造配套金坑中學大禮堂,匾曰“子豐堂”。

作為林子豐次子,林思齊原本在香港生活,並在嘉華銀行任職,完全可以過“富二代”的生活。然而,他卻在中年時選擇放下家族事業,與妻子和三個女兒移民加拿大,在海外靠拼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事業,在北美打造了自己的地產王國。

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林思齊選擇了退休,著眼回饋社會,成立加拿大香港僑商會,協助新移民商家在當地站穩腳跟。1988年,林思齊被任命為卑詩省第25任省督。這是華人在加拿大獲得的最高榮譽。

林思齊晚年特別專注慈善公益,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所得利潤除投入再生產外,剩餘全捐出設立“林思齊夫婦基金”,用於慈善團體及社會福利事業。

如林子豐、林思齊父子倆這般,許多潮汕林氏族人遠赴海外開拓拼搏,逐漸富足後不忘桑梓,積極通過捐贈福利、投資興辦實業以及建言獻策等方式投身於家鄉各項建設事業,反哺桑梓之心未曾改變。


名人

林氏

林巽(北宋,生卒年月不詳)

潮州八賢之一。北宋人,又名林巽之,廣東海陽(今潮安縣)人。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應舉對策時,因得罪權貴,被斥不取錄。慶曆年間(1041-1048年),他將自己的政見投入當朝論事的箱中,為宋仁宗所見,宋仁宗以其有膽識敢談論天下大事,授予徐州議曹的官職。他婉言辭謝,回鄉隱居,潛心研究易學,撰寫了8篇專著,名為《易範》。

林大春(1523-1588年)

字井丹、邦陽,號石洲,潮州府潮陽縣縣廓都(今汕頭市潮陽區)人。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嘉靖庚戌科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晚年歸老。

林大春官不顯赫但文名頗著。為人操守高潔,為官廉潔剛正,晚年作為潮州府最為著名的鄉賢之一,積極參與家鄉事務,對當地社會作出很大貢獻。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陽縣誌》等。《明史》“藝文四”收有《井丹集》目。

潮汕林氏人,敢闖敢拼,用行動成為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林熙春(1552-1631年)

字志和,號仰晉,海陽龍溪(今潮安庵埠)寶隴村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累官至戶部左侍郎。卒後贈“三世尚書”。在潮州城區太平路牌坊街的分司巷口,立有一座紀念林熙春的“三世尚書”坊。

林熙春忠實履行言官職責,敢向萬曆皇帝諫言,後惹惱皇帝,被降為湖南茶陵州判官。林熙春從此稱病居家,直到萬曆皇帝去世後,已68歲的林熙春重被起用,此後歷任太僕少卿、右通政、太僕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戶部待郎。

林若(1924-2012年)

廣東潮安人,中山大學文學院畢業,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在任職廣東省主要領導期間,大力推動廣東改革開放各項事業向縱深發展。

林思齊(1923-2010年)

祖籍廣東汕頭揭陽縣金坑。加拿大商人及慈善家,1988年至1995年間出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是加拿大史上首位華人省督,以及第二位非白人省督。

作為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博士的次子,林思齊原本在香港生活,並在嘉華銀行任職。後與妻女移民加拿大,經過多年努力,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得豐厚利潤。林思齊晚年特別專注慈善公益,熱心捐款和支持文教發展。

來源:印象比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