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洗衣廠臺階依然如故

密閉的審訊室,讓你想起鏡頭中: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鬥勇……。

還有當年監獄的用餐食堂。看了一下,港幣的價格還算公道,畢竟是在香港。

原來的武器庫,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酒吧娛樂區.....。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洗衣廠臺階依然如故

密閉的審訊室,讓你想起鏡頭中: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鬥勇……。

還有當年監獄的用餐食堂。看了一下,港幣的價格還算公道,畢竟是在香港。

原來的武器庫,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酒吧娛樂區.....。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武器庫成為了夜夜笙歌

原有的營房大樓與香港總部大樓之間寬闊的檢閱廣場:一個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邁著正步,第一次成為警察隊伍中的一員;或者,警察署長將勳章別在那些被嘉獎的警員胸前; 那種志得意滿的微笑,依然還留存在檢閱廣場的清涼的空氣中......。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洗衣廠臺階依然如故

密閉的審訊室,讓你想起鏡頭中: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鬥勇……。

還有當年監獄的用餐食堂。看了一下,港幣的價格還算公道,畢竟是在香港。

原來的武器庫,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酒吧娛樂區.....。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武器庫成為了夜夜笙歌

原有的營房大樓與香港總部大樓之間寬闊的檢閱廣場:一個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邁著正步,第一次成為警察隊伍中的一員;或者,警察署長將勳章別在那些被嘉獎的警員胸前; 那種志得意滿的微笑,依然還留存在檢閱廣場的清涼的空氣中......。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訓練操場,原來的軍樂和口號聲不絕於耳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洗衣廠臺階依然如故

密閉的審訊室,讓你想起鏡頭中: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鬥勇……。

還有當年監獄的用餐食堂。看了一下,港幣的價格還算公道,畢竟是在香港。

原來的武器庫,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酒吧娛樂區.....。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武器庫成為了夜夜笙歌

原有的營房大樓與香港總部大樓之間寬闊的檢閱廣場:一個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邁著正步,第一次成為警察隊伍中的一員;或者,警察署長將勳章別在那些被嘉獎的警員胸前; 那種志得意滿的微笑,依然還留存在檢閱廣場的清涼的空氣中......。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訓練操場,原來的軍樂和口號聲不絕於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審訊室依然如故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洗衣廠臺階依然如故

密閉的審訊室,讓你想起鏡頭中: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鬥勇……。

還有當年監獄的用餐食堂。看了一下,港幣的價格還算公道,畢竟是在香港。

原來的武器庫,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酒吧娛樂區.....。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武器庫成為了夜夜笙歌

原有的營房大樓與香港總部大樓之間寬闊的檢閱廣場:一個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邁著正步,第一次成為警察隊伍中的一員;或者,警察署長將勳章別在那些被嘉獎的警員胸前; 那種志得意滿的微笑,依然還留存在檢閱廣場的清涼的空氣中......。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訓練操場,原來的軍樂和口號聲不絕於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審訊室依然如故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曾經的監獄高牆,依然保留

"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警匪片的發源地

寫在前面:

大館,原中區警署、舊稱中央警署的別稱。曾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

2000年,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認定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2018年5月29日,保育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


大館:中央警署所在地

“yes,sir......”"舉起手來,我是香港警察,......" 這樣的聲音,你一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類似套話儘管已經一遍一遍的劃過你的耳骨;儘管你明知道這些香港“港萊塢”工業化製作的警匪片,有時能編得如此這般的無厘頭。但仍然忍不住、不由自主的去電影院裡捧梁朝偉、劉德華們的票房。

幾乎所有香港明星的形象,都是伴隨著警匪片在我們腦海裡一遍遍加深印象的,這些影像的印象伴隨著我們長大成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最早的香港監獄,1841年

而今天,當你真的踏進由香港警察局、香港監獄、香港法庭蛻變而成的文化創意園區的時候;恍惚間,你的眼前依然是周潤發靠著牆邊叼著菸捲調侃香港警察;梁朝偉依然拿著槍指著劉德華,“我是香港警察臥底,….”。

或許,就是這些香港警察局和香港警察留給我們的印象,能讓我們對於這個叫“大館”的地方天生莫名的好感:

走下香港中環到半山的自動扶梯;路邊的一個告示屏上不斷的閃現一個名字:大館。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皇家警察的營房大樓

歷史不能忘記

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3.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4.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坐半山扶梯,走進來就是大館的槍房

18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登陸香港,港英殖民政府委任威廉·堅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為港英政府時期首席裁判司,主理在港治安。並在荷李活道設置裁判署——富有求是的裁判法庭。

這個搭出來好像草棚的裁判署即是日後的中區警署的首座建築,也成為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靠著荷李活道這邊是原警察總部大樓

同年,域多利監獄也宣告對外“營業”,它的第一座舍監被用於收納到香港的偷渡客;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

舊中區警署建成於1864年,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三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指示牌讓遊人能瞭解這裡原有的樣子

保留所有古蹟

從中區警署建築群改造後的設計圖可以看出,未來既有效的保存了當年中區警署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等多項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蹟,又開發了賽馬會、文化展覽、消閒場所等新功能旅遊文化商業設施。

2005年10月,中區警署遷至金鐘軍器廠街新址;由香港賽馬會斥資38億港元對這片將近170年曆史、佔地1.36萬平方米香港警察古董建築群進行活化;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窄小而封閉

香港賽馬會於2008年宣佈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合作推動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家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活化改造並經營未來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活化後的“大館”古蹟和藝術館主要由18座建築構成,其中16座古蹟的建築風格明顯多為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殖民地建築風格:紅磚牆、花崗石雕和樓梯、鐵鍛陽臺。這是中環地區僅存的19世紀後期至20紀初的建築;兩座新建築宛如兩翼,由舊建築向外延伸,徐徐展開,高度限制較原有舊建築為80米,用來作為展示現當代藝術的空間以及餐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監獄餐廳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餐食不會也一樣吧?

寫在最後:

首批開放11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監獄A至F倉等。

在經過文物保育和在新改造的創意空間裡: 百座塔樓的建築嘉年華正在展出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創意空間裡,建築嘉年華在展示

二、三十米高的高牆; 之前這裡也應該鋪設電網吧? 理解為什麼中區監獄宣告退役,在香港這個一座城半座山的地方。監獄高牆上已經蓋滿了各種居民樓.....。

當年服刑的犯人勞動的洗衣廠石階......。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洗衣廠臺階依然如故

密閉的審訊室,讓你想起鏡頭中: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鬥勇……。

還有當年監獄的用餐食堂。看了一下,港幣的價格還算公道,畢竟是在香港。

原來的武器庫,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酒吧娛樂區.....。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武器庫成為了夜夜笙歌

原有的營房大樓與香港總部大樓之間寬闊的檢閱廣場:一個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邁著正步,第一次成為警察隊伍中的一員;或者,警察署長將勳章別在那些被嘉獎的警員胸前; 那種志得意滿的微笑,依然還留存在檢閱廣場的清涼的空氣中......。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訓練操場,原來的軍樂和口號聲不絕於耳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原來的審訊室依然如故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曾經的監獄高牆,依然保留

我是香港警察;曾經代表最威嚴強勢的警署,正成為文化歷史方向標

夜深了,曾經的警署、監獄的天依然陰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