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倡導“君道無為”,儒家則成了皇權御用文化

道家對君主的態度可以用“君道無為”來概括,老子在《道德》經中痛批多欲有為的假聖人,讚美清靜無為的真聖人,鼓吹君主遵道貴德,無為而治,以達到無不為的效果。

道家倡導“君道無為”,儒家則成了皇權御用文化

後世道家繼承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分而用之,倡導“君無為而臣有為”。西漢黃老學派便大力倡導“君無為而臣有為”。

1. 《莊子·在宥》曰:“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2. 韓非子認為,“人君無為,臣下無不為”。

3. 《慎子·民雜》說:“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

道家倡導“君道無為”,儒家則成了皇權御用文化

儒家對君主的態度從“民本位”到“君本位”,最後徹底墮落到為皇權服務的御用文化。

先秦儒家還沒有明顯的獨尊皇權思想,反而充滿了“民本位”思想,孔子推崇仁愛,倡導禮治,“克己復禮為仁”;孟子倡導仁政,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推崇禮學,強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道家倡導“君道無為”,儒家則成了皇權御用文化

為此,儒家第一個下了油鍋,秦始皇“焚書坑儒”。

西漢大儒董仲舒看透君王心裡,創立天道論,費盡心機的提出“天授皇權”,討得了漢武帝的歡心,從此獨尊儒術的局面一直維持了近2000年。

宋明的程朱理學進一步發揚了這種馬屁文化,其“存天理滅人慾”思想,不僅把天授皇權、三綱五常美化成是天理,而且百姓吃好點的生存權也要剝奪。

道家倡導“君道無為”,儒家則成了皇權御用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