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衰落是從建波隆立交橋開始的。隨著城市北拓步伐加快,伍家嶺廣場轉盤成了東西南北都擁堵的交通瓶頸。本世紀初,政府決定將轉盤拆除,建造意為“雙魚咬合”的全互通立交橋,解決了從一個方向到任意一個方向都順暢的交通難題。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波隆立交橋地處319國道與長沙市城市主幹道芙蓉北路交匯處,為四層全互通定向式立交橋,基本是在原址上改建。最上層為319國道東西向高架、最下層為芙蓉路(長撈路)南北下穿,中間兩層主要解決左、右轉彎、迴轉及人行、非機動車交通。

理論上伍家嶺立交橋就像一個巨大的龍頭串起城北交通網絡,舞活城北區域經濟,促進了長沙城北物流的發展。由此,開福區金霞辦事處一帶成為長沙集裝箱運輸貨物中心。伍家嶺立交橋的改造帶來了長湘公路和319國道的暢通,加上芙蓉北路穿過伍家嶺繼續向北延伸,開福區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而得到空前拓展。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衰落是從建波隆立交橋開始的。隨著城市北拓步伐加快,伍家嶺廣場轉盤成了東西南北都擁堵的交通瓶頸。本世紀初,政府決定將轉盤拆除,建造意為“雙魚咬合”的全互通立交橋,解決了從一個方向到任意一個方向都順暢的交通難題。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波隆立交橋地處319國道與長沙市城市主幹道芙蓉北路交匯處,為四層全互通定向式立交橋,基本是在原址上改建。最上層為319國道東西向高架、最下層為芙蓉路(長撈路)南北下穿,中間兩層主要解決左、右轉彎、迴轉及人行、非機動車交通。

理論上伍家嶺立交橋就像一個巨大的龍頭串起城北交通網絡,舞活城北區域經濟,促進了長沙城北物流的發展。由此,開福區金霞辦事處一帶成為長沙集裝箱運輸貨物中心。伍家嶺立交橋的改造帶來了長湘公路和319國道的暢通,加上芙蓉北路穿過伍家嶺繼續向北延伸,開福區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而得到空前拓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橫跨伍家嶺的波隆立交橋建成後與銀盆嶺湘江大橋對接。波隆立交橋使車流暢通,但擋在伍家嶺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前。北斗星商廈停車處狹小,泰陽商城前更是根本停不了車,尤其從北斗星商廈到泰陽商城之間要穿過兩條輔道,人車搶道,安全隱患多。還要走過大橋下高高低低、複雜的路徑,這樣無形切斷了人們前來購物的願望,兩家企業銷售額隨即出現斷崖式下跌。

這座立交橋堪稱長沙最複雜的立交橋,沒有之一。都不說外地人,就是長沙本地人開車過這座橋都有些犯迷糊。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衰落是從建波隆立交橋開始的。隨著城市北拓步伐加快,伍家嶺廣場轉盤成了東西南北都擁堵的交通瓶頸。本世紀初,政府決定將轉盤拆除,建造意為“雙魚咬合”的全互通立交橋,解決了從一個方向到任意一個方向都順暢的交通難題。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波隆立交橋地處319國道與長沙市城市主幹道芙蓉北路交匯處,為四層全互通定向式立交橋,基本是在原址上改建。最上層為319國道東西向高架、最下層為芙蓉路(長撈路)南北下穿,中間兩層主要解決左、右轉彎、迴轉及人行、非機動車交通。

理論上伍家嶺立交橋就像一個巨大的龍頭串起城北交通網絡,舞活城北區域經濟,促進了長沙城北物流的發展。由此,開福區金霞辦事處一帶成為長沙集裝箱運輸貨物中心。伍家嶺立交橋的改造帶來了長湘公路和319國道的暢通,加上芙蓉北路穿過伍家嶺繼續向北延伸,開福區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而得到空前拓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橫跨伍家嶺的波隆立交橋建成後與銀盆嶺湘江大橋對接。波隆立交橋使車流暢通,但擋在伍家嶺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前。北斗星商廈停車處狹小,泰陽商城前更是根本停不了車,尤其從北斗星商廈到泰陽商城之間要穿過兩條輔道,人車搶道,安全隱患多。還要走過大橋下高高低低、複雜的路徑,這樣無形切斷了人們前來購物的願望,兩家企業銷售額隨即出現斷崖式下跌。

這座立交橋堪稱長沙最複雜的立交橋,沒有之一。都不說外地人,就是長沙本地人開車過這座橋都有些犯迷糊。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從今天的百度地圖上也可看出此處地形之複雜)

波隆立交橋通車後,商圈不得不面對客流瓶頸。從芙蓉路進入要先走入下沉的車行道後,再經過2個轉彎才能到達,而從北斗星前往城東方向,則需要在橋下仔細尋找人行通道通行。最大的問題是步行的交通便利性大打折扣。

做商業首先是客流,伍家嶺商圈中心地帶交通可以說是被割裂了,對消費者而言,時間、精力都是成本。客流被割裂以後,對伍家嶺商圈而言,“小交通”可以說是沒有的,而市場早已過了單個商業體撐起一個商圈的時代。

再後來,五一廣場、袁家嶺等地後來者居上,迅速開出多個集中的商業項目,沒有了新鮮血液、舒適購物體驗的伍家嶺自然不會是消費者的選擇。

伍家嶺商圈領頭羊的經營走下坡路,使整個商圈逐漸陷入沉寂,風光不再。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衰落是從建波隆立交橋開始的。隨著城市北拓步伐加快,伍家嶺廣場轉盤成了東西南北都擁堵的交通瓶頸。本世紀初,政府決定將轉盤拆除,建造意為“雙魚咬合”的全互通立交橋,解決了從一個方向到任意一個方向都順暢的交通難題。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波隆立交橋地處319國道與長沙市城市主幹道芙蓉北路交匯處,為四層全互通定向式立交橋,基本是在原址上改建。最上層為319國道東西向高架、最下層為芙蓉路(長撈路)南北下穿,中間兩層主要解決左、右轉彎、迴轉及人行、非機動車交通。

理論上伍家嶺立交橋就像一個巨大的龍頭串起城北交通網絡,舞活城北區域經濟,促進了長沙城北物流的發展。由此,開福區金霞辦事處一帶成為長沙集裝箱運輸貨物中心。伍家嶺立交橋的改造帶來了長湘公路和319國道的暢通,加上芙蓉北路穿過伍家嶺繼續向北延伸,開福區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而得到空前拓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橫跨伍家嶺的波隆立交橋建成後與銀盆嶺湘江大橋對接。波隆立交橋使車流暢通,但擋在伍家嶺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前。北斗星商廈停車處狹小,泰陽商城前更是根本停不了車,尤其從北斗星商廈到泰陽商城之間要穿過兩條輔道,人車搶道,安全隱患多。還要走過大橋下高高低低、複雜的路徑,這樣無形切斷了人們前來購物的願望,兩家企業銷售額隨即出現斷崖式下跌。

這座立交橋堪稱長沙最複雜的立交橋,沒有之一。都不說外地人,就是長沙本地人開車過這座橋都有些犯迷糊。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從今天的百度地圖上也可看出此處地形之複雜)

波隆立交橋通車後,商圈不得不面對客流瓶頸。從芙蓉路進入要先走入下沉的車行道後,再經過2個轉彎才能到達,而從北斗星前往城東方向,則需要在橋下仔細尋找人行通道通行。最大的問題是步行的交通便利性大打折扣。

做商業首先是客流,伍家嶺商圈中心地帶交通可以說是被割裂了,對消費者而言,時間、精力都是成本。客流被割裂以後,對伍家嶺商圈而言,“小交通”可以說是沒有的,而市場早已過了單個商業體撐起一個商圈的時代。

再後來,五一廣場、袁家嶺等地後來者居上,迅速開出多個集中的商業項目,沒有了新鮮血液、舒適購物體驗的伍家嶺自然不會是消費者的選擇。

伍家嶺商圈領頭羊的經營走下坡路,使整個商圈逐漸陷入沉寂,風光不再。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後來香港維多利百貨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其他幾家公司收購了北斗星,並於2005年以維多利購物中心重新開始營業。接盤北斗星的維多利購物中心是當時政府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不過好景不長,商場並未如人們預想的那樣重新嶄露頭角,開始兩年生意還不錯,但後來很快就不行了。

2007年開始,由於業主產權等諸多遺留問題,維多利購物中心一直閒置至2017年。泰陽商城也差不多同期閒置。與此同時,各種傳說也開始流行。

最近幾年,伍家嶺有了新的變化,芙蓉中路上商業體頻開,伍家嶺商圈南移外擴。2016年底泰陽商城拆除,2018年原北斗星商廈也被拆除。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衰落是從建波隆立交橋開始的。隨著城市北拓步伐加快,伍家嶺廣場轉盤成了東西南北都擁堵的交通瓶頸。本世紀初,政府決定將轉盤拆除,建造意為“雙魚咬合”的全互通立交橋,解決了從一個方向到任意一個方向都順暢的交通難題。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波隆立交橋地處319國道與長沙市城市主幹道芙蓉北路交匯處,為四層全互通定向式立交橋,基本是在原址上改建。最上層為319國道東西向高架、最下層為芙蓉路(長撈路)南北下穿,中間兩層主要解決左、右轉彎、迴轉及人行、非機動車交通。

理論上伍家嶺立交橋就像一個巨大的龍頭串起城北交通網絡,舞活城北區域經濟,促進了長沙城北物流的發展。由此,開福區金霞辦事處一帶成為長沙集裝箱運輸貨物中心。伍家嶺立交橋的改造帶來了長湘公路和319國道的暢通,加上芙蓉北路穿過伍家嶺繼續向北延伸,開福區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而得到空前拓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橫跨伍家嶺的波隆立交橋建成後與銀盆嶺湘江大橋對接。波隆立交橋使車流暢通,但擋在伍家嶺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前。北斗星商廈停車處狹小,泰陽商城前更是根本停不了車,尤其從北斗星商廈到泰陽商城之間要穿過兩條輔道,人車搶道,安全隱患多。還要走過大橋下高高低低、複雜的路徑,這樣無形切斷了人們前來購物的願望,兩家企業銷售額隨即出現斷崖式下跌。

這座立交橋堪稱長沙最複雜的立交橋,沒有之一。都不說外地人,就是長沙本地人開車過這座橋都有些犯迷糊。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從今天的百度地圖上也可看出此處地形之複雜)

波隆立交橋通車後,商圈不得不面對客流瓶頸。從芙蓉路進入要先走入下沉的車行道後,再經過2個轉彎才能到達,而從北斗星前往城東方向,則需要在橋下仔細尋找人行通道通行。最大的問題是步行的交通便利性大打折扣。

做商業首先是客流,伍家嶺商圈中心地帶交通可以說是被割裂了,對消費者而言,時間、精力都是成本。客流被割裂以後,對伍家嶺商圈而言,“小交通”可以說是沒有的,而市場早已過了單個商業體撐起一個商圈的時代。

再後來,五一廣場、袁家嶺等地後來者居上,迅速開出多個集中的商業項目,沒有了新鮮血液、舒適購物體驗的伍家嶺自然不會是消費者的選擇。

伍家嶺商圈領頭羊的經營走下坡路,使整個商圈逐漸陷入沉寂,風光不再。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後來香港維多利百貨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其他幾家公司收購了北斗星,並於2005年以維多利購物中心重新開始營業。接盤北斗星的維多利購物中心是當時政府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不過好景不長,商場並未如人們預想的那樣重新嶄露頭角,開始兩年生意還不錯,但後來很快就不行了。

2007年開始,由於業主產權等諸多遺留問題,維多利購物中心一直閒置至2017年。泰陽商城也差不多同期閒置。與此同時,各種傳說也開始流行。

最近幾年,伍家嶺有了新的變化,芙蓉中路上商業體頻開,伍家嶺商圈南移外擴。2016年底泰陽商城拆除,2018年原北斗星商廈也被拆除。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未拆除前,與波隆立交橋間的通道

與過去集中在三一大道與芙蓉中路交會處附近不同,這一次商圈呈現出以芙蓉中路、芙蓉北路為軸心分散佈局的格局。波隆立交橋東側的伍家嶺城市綜合體項目已雛形初現,樓盤名稱為“里約薈”。

此外,在波隆立交橋往南的芙蓉中路上,也接連開出多家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如華創國際廣場、歲寶百貨、i city美好生活中心、CFC富興時代等。

"

老長沙人印象裡城北過了伍家嶺就等於出了城。伍家嶺其實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巷,而是以波隆立交橋為中心一個廣泛的區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年代就形成了以北斗星、泰陽商城為代表的伍家嶺商圈。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原是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古時從小吳門逶迤向北,沿鬆桂園、荷花池、留芳嶺、麻園嶺至伍家嶺都是山,也是城北的墓葬所在地。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曾多次發現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伍家嶺楊家灣進行過大型楚墓考古發掘,均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其中1954年發掘的楊家灣6號楚墓震驚全國。前年又在此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5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陳正

說到伍家嶺就不能不提距此直線距離兩公里左右的開福寺,開福寺的名頭雖然不如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那麼響亮,實際上香火比麓山寺旺得多,可以說是市區內最有名望的寺院。伍家嶺在清末以後的繁華也是拜開福寺所賜。

開福寺在開福寺路上,路自然是因開福寺而得名。開福寺路東西走向,通過華夏路與平行的湘雅路聯通,東接北站路(現芙蓉路),西連北正街(今黃興北路)。現在的這一地區,華夏路以西是一個名為群芳園的大型樓盤,華夏路以東是以前的糧一庫,現在則是以名為天健壹平方公里的樓盤為主的小區。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開福寺 @誠意侯

開福寺座落在開福寺路與北正街交界的西北角,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長沙最為宏大和古老的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

當年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五代十國時期的馬楚王國

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十六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1937年的開福寺老照片

如今的開福寺“未見紫微山,只有碧浪湖”。估計紫微山早已被剷平,只在寺院內留下一片假山,碧浪湖變成一口淺塘,讓人遙想當年的盛景。

從開福寺往東,就是潘家坪,那裡有一口著名的老井叫“鴛鴦井”。是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因有兩個並列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故名“鴛鴦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此井歷史悠久,當在明代以前,與城南的白沙井並稱“南北二井”,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鴛鴦井,縣學宮後,清洌甘美,汲者如市。”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遊弋嬉戲。

我有個同學住在這一帶,七十年代我曾在他家品嚐過此眼井的水,確實味道不錯。出於好奇也去井旁看過,當時這口井在一個陡坡下,處於一片水田一角,井臺略高於水田,田中泥黑水濁,而井水卻極清澈。可見此井的旺盛的泉源,不受四周髒水摻雜。

井的四周設有精緻的欄杆,欄杆內約有二十平米,全鋪著麻石。入口處石柱上鐫有“鴛鴦古井”四個大字,井口為兩個八角形的石柱,高寬均約一米,井壁井底也全砌以麻石,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鴛鴦井 @心口

今天的鴛鴦古井在潘家坪205號長沙市工商銀行職工宿舍院停車場內,現在井邊凌亂不堪,井口已加上石蓋,美麗的傳說與古井的神祕魅力都隱藏在一片汙雜中了。

出了潘家坪就到了芙蓉路上,再往北走就是伍家嶺了。八十年代以前的伍家嶺,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其南面有長沙最大的貨運火車站——火車北站,及長沙市第一糧食倉庫;西面是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工廠企業和湘江新河碼頭;東北面是菜土為主的郊區,北面有簡易公路,通往湘陰、岳陽;東面一大片是國慶大隊的菜地,還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古便河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糧一庫 @陳先樞

那時的伍家嶺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僅南面伍家嶺路兩邊有大大小小的菜店、肉店、日雜店、糧店、煤店、醬園,以及郵電所、茶館、修理門市部等等,改革開放以後,附近菜農開始挑著自已種的菜,在伍家嶺人行道上販賣,由於比國營菜店菜新鮮,引來附近單位職工前來購買。

一些個體經營戶也紛紛在伍家嶺租民房,開飯店、水果店、服裝店、木器店及節煤灶具店等等,附近動力機廠銷售部門也在伍家嶺設門市部,銷售本廠和同行業的產品。

附近農村沙坪建築公司,也在伍家嶺設辦事處,承攬市內建築工程業務。方便附近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及需求。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因為火車北站及新河碼頭的貨物大多通過伍家嶺運輸,白天汽車、板車往來不斷,非常繁忙,火車更是日夜不停,轟隆轟隆。伍家嶺地勢高,拖板車上坡好吃力。貨物重的板車,往往要請人幫著推車,才能拉上嶺。

上下班時間更是壯觀,如潮的自行車湧出,更顯示出伍家嶺人氣旺盛,熱鬧的情景。

當時的伍家嶺廣場中央是一個交通轉盤,伍家嶺轉盤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沙半徑最小的轉盤之一。轉盤的最大作用在於不需紅綠信號燈指揮,也能自己調劑交通。如果交通量不是很大,城市幹道交會區域又不是很寬,那麼建轉盤就能起到很好分流交通的作用。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的銀盆嶺大橋於1991年通車。伍家嶺廣場修了一座簡易的兩層立交橋,中央的轉盤變成了兩個,是當時少有的雙轉盤廣場。銀盆嶺大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建設發展飛快,隨著芙蓉路於1994年的建成(當時芙蓉路北端的起點就是伍家嶺),伍家嶺商業氣息也一天天變濃,伍家嶺商圈開始崛起。可以說銀盆嶺湘江大橋、芙蓉路的建成,推動了伍家嶺商業的大發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西北角,其地標是上市公司五一文1996年建成的北斗星商廈。商廈大樓十分顯眼,明黃色、帶玻璃外牆,有8層,上下樓都安裝了電梯,是當時城北標誌性建築。北斗星商廈主營百貨、家電及文化用品等,還有一層是兒童遊樂場。大樓環境優良,非常潮,時常舉辦畫展、時裝表演,來往人流多,生意也不錯。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

這棟大廈當時最洋氣的地方,就是懸浮在大樓外全透明的扶手電梯,在當時這種設計是很少見的,北邊的小朋友最愛到這裡玩,經常是在這電梯上來來回回坐幾次,大人逛街,自己就跑樓上書店去看書。逛完了,累了就到負一樓就是小吃一條街去吃小吃。

北斗星商廈的西邊是湖南動力機廠,是家國營老廠,有鐵路專線直達廠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湘機械廠,由20餘家小廠和手工作坊合併而成,1960年更名為湖南動力機廠,生產農用柴油機,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車用柴油機。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圖源@枬子、陳先樞

動力廠的旁邊是建湘瓷廠,1956年建成投產,專以生產日用瓷,是全國重點日用瓷出口專廠。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建湘瓷廠@枬子、陳先樞

西南角是建於2001年高二十二層的華悅大酒店,是北邊這一帶最豪華的大酒店。華悅往西走則是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

伍家嶺的西邊在波隆立交橋未建成時,引橋還未延伸到湘江二橋,這條路名為新河路,直通新河市場。伍家嶺較高,從湘江邊至伍家嶺的這個嶺不誇張的說,是長沙最陡的嶺,所以此地又名陡嶺上。

東北角這邊比較荒涼,沒有什麼大型建築。而東南角因靠近城區,是這邊最熱鬧的所在。東南角的地標是建於1996年的泰陽商城,是長沙縣供銷社的企業,銷售方式靈活,代銷業務量大,擁有國內長虹、美的、格力等二十個名牌家電的經銷權,價格比市內大商店便宜10%以上,所以市民及外地用戶紛紛湧入,光家電一項1998年銷售額就達到6.18億元。後來通程電器也在其附近開了一家分店。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的生意紅火,帶動了華悅酒店、通程電器及普爾斯馬特超市在伍家嶺及周圍開業,也促成了沙湖橋農貿市場及伍家嶺建材市場的成立。經濟景氣,人流湧動,商業規模大,是伍家嶺商圈崛起的表現。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聚集了泰陽商城、北斗星商貿城、普爾斯馬特等賣場的伍家嶺商圈可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沙商業中心,與火車站商圈、東塘商圈、濚灣鎮商圈並列,位列“長沙四大傳統商圈”之一

建於1996年的這棟大廈,老長沙們並不叫它維多利商城而習慣性的叫它“北斗星”商城。想當年長沙商業“五虎鬧長沙”時,伍家嶺商圈可是和黃興路、火車站、東塘的地位是一樣。當時,北斗星商貿城和泰陽商城是長沙市民購買服裝、電器的首選之地,和現在的友誼阿波羅差不多。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伍家嶺的衰落是從建波隆立交橋開始的。隨著城市北拓步伐加快,伍家嶺廣場轉盤成了東西南北都擁堵的交通瓶頸。本世紀初,政府決定將轉盤拆除,建造意為“雙魚咬合”的全互通立交橋,解決了從一個方向到任意一個方向都順暢的交通難題。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波隆立交橋地處319國道與長沙市城市主幹道芙蓉北路交匯處,為四層全互通定向式立交橋,基本是在原址上改建。最上層為319國道東西向高架、最下層為芙蓉路(長撈路)南北下穿,中間兩層主要解決左、右轉彎、迴轉及人行、非機動車交通。

理論上伍家嶺立交橋就像一個巨大的龍頭串起城北交通網絡,舞活城北區域經濟,促進了長沙城北物流的發展。由此,開福區金霞辦事處一帶成為長沙集裝箱運輸貨物中心。伍家嶺立交橋的改造帶來了長湘公路和319國道的暢通,加上芙蓉北路穿過伍家嶺繼續向北延伸,開福區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而得到空前拓展。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橫跨伍家嶺的波隆立交橋建成後與銀盆嶺湘江大橋對接。波隆立交橋使車流暢通,但擋在伍家嶺北斗星商廈及泰陽商城前。北斗星商廈停車處狹小,泰陽商城前更是根本停不了車,尤其從北斗星商廈到泰陽商城之間要穿過兩條輔道,人車搶道,安全隱患多。還要走過大橋下高高低低、複雜的路徑,這樣無形切斷了人們前來購物的願望,兩家企業銷售額隨即出現斷崖式下跌。

這座立交橋堪稱長沙最複雜的立交橋,沒有之一。都不說外地人,就是長沙本地人開車過這座橋都有些犯迷糊。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從今天的百度地圖上也可看出此處地形之複雜)

波隆立交橋通車後,商圈不得不面對客流瓶頸。從芙蓉路進入要先走入下沉的車行道後,再經過2個轉彎才能到達,而從北斗星前往城東方向,則需要在橋下仔細尋找人行通道通行。最大的問題是步行的交通便利性大打折扣。

做商業首先是客流,伍家嶺商圈中心地帶交通可以說是被割裂了,對消費者而言,時間、精力都是成本。客流被割裂以後,對伍家嶺商圈而言,“小交通”可以說是沒有的,而市場早已過了單個商業體撐起一個商圈的時代。

再後來,五一廣場、袁家嶺等地後來者居上,迅速開出多個集中的商業項目,沒有了新鮮血液、舒適購物體驗的伍家嶺自然不會是消費者的選擇。

伍家嶺商圈領頭羊的經營走下坡路,使整個商圈逐漸陷入沉寂,風光不再。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後來香港維多利百貨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其他幾家公司收購了北斗星,並於2005年以維多利購物中心重新開始營業。接盤北斗星的維多利購物中心是當時政府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不過好景不長,商場並未如人們預想的那樣重新嶄露頭角,開始兩年生意還不錯,但後來很快就不行了。

2007年開始,由於業主產權等諸多遺留問題,維多利購物中心一直閒置至2017年。泰陽商城也差不多同期閒置。與此同時,各種傳說也開始流行。

最近幾年,伍家嶺有了新的變化,芙蓉中路上商業體頻開,伍家嶺商圈南移外擴。2016年底泰陽商城拆除,2018年原北斗星商廈也被拆除。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北斗星商廈未拆除前,與波隆立交橋間的通道

與過去集中在三一大道與芙蓉中路交會處附近不同,這一次商圈呈現出以芙蓉中路、芙蓉北路為軸心分散佈局的格局。波隆立交橋東側的伍家嶺城市綜合體項目已雛形初現,樓盤名稱為“里約薈”。

此外,在波隆立交橋往南的芙蓉中路上,也接連開出多家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如華創國際廣場、歲寶百貨、i city美好生活中心、CFC富興時代等。

長沙城北往事:從開福寺、潘家坪到伍家嶺

波隆立交橋南芙蓉中路

大型購物中心頻繁落地、開業,又挑動了市場的神經,而地鐵1號線的通車,則實現了文昌閣站點與湘雅路的連通,再加上黃興路的全線拉通,對伍家嶺商圈而言,交通動線又開始靈活起來。伍家嶺商圈也踏響了全新發展的節拍。

現在,伍家嶺商圈正發生發生翻天覆地的新變化,曾被定義為傳統商圈的伍家嶺,這一次是否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迎來春天?人們對於伍家嶺商圈能否重振當年雄風,充滿期待。


  • 文/枬子,長沙生活集獨家發佈。部分圖源網絡。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