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

文:霞光

圖:來自網絡

剛寫下這幾個字時,連我自己也怔住了:怎麼會想到用它做題目呢?有點黛玉葬花的酸楚:“爾今死去儂收葬,他年葬儂知是誰?”?最近是挺傷感的。

早就想寫一點東西了,總是無從落筆,亂糟糟的,理不出頭緒,揮不去愁緒。狠下敲鍵的衝動,源自無意間看到的一篇文章——《不顧一切地老去》,讀得我一陣心悸,字字珠璣。原來我早已步入不惑,自己卻截然不曉。

嗔怒:

偶爾發現課堂上的女孩,趁我板書的空隙,偷偷的瞥著鏡面做鬼臉、理劉海。儘管那個鏡子已經摔成三角片了,還是照得不亦樂乎:對鏡嫣然,醉倒一片!


"

文:霞光

圖:來自網絡

剛寫下這幾個字時,連我自己也怔住了:怎麼會想到用它做題目呢?有點黛玉葬花的酸楚:“爾今死去儂收葬,他年葬儂知是誰?”?最近是挺傷感的。

早就想寫一點東西了,總是無從落筆,亂糟糟的,理不出頭緒,揮不去愁緒。狠下敲鍵的衝動,源自無意間看到的一篇文章——《不顧一切地老去》,讀得我一陣心悸,字字珠璣。原來我早已步入不惑,自己卻截然不曉。

嗔怒:

偶爾發現課堂上的女孩,趁我板書的空隙,偷偷的瞥著鏡面做鬼臉、理劉海。儘管那個鏡子已經摔成三角片了,還是照得不亦樂乎:對鏡嫣然,醉倒一片!


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驚愕:

自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再也不喜歡照鏡子了。不再“對鏡起斂容”,更不“對鏡貼花黃”,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以前只用最簡單的雪花膏,臉頰也能捏出水來;現在每隔一晚,敷一張保溼面膜,早上起來還覺得臉上皺巴巴的,像個幹桔皮。

以前從不用眼霜,也不擔心黑眼圈;現在早晚用各種眼霜、精華素,還是提不起鬆弛的眼袋;以前以為腮紅只是戲子用的,現在沒了腮紅,臉就是秋後的白菜幫子;以前從不去美容院,認為那兒奢侈又多餘;現在定期去保養護理,也只能尋個心理安慰、

以前捋著青絲,不怕掉、不怕斷,扎著馬尾亂甩;現在小心地梳著,還是會掉很多,最可恨的是,掉的都是黑髮,白髮無恙。特別是那些正在蛻變的,半截黑半截白的,看著就來氣,還“半江瑟瑟半江紅”呢。一邊揀著,一邊揪著,儘管疼得齜牙咧嘴,也在所不惜、揪盡拔絕:我本不聰明,豈怕絕頂?唉,終於理解“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無奈了。

看到一段文字,竟還能啞然失笑:一個愛美的女人,攬鏡自照,發現臉上有了最初的一條細紋,小心翼翼地討好問候:“你是過路這裡的吧”?皺紋不理睬,也不離開。

過了幾天,她又問:“你是來旅遊的吧”?皺紋還是不理睬也不離開。女人火了:“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是來定居的吧”。其實,誰看著越來越多的皺紋在自己的臉上安營紮寨,除了無奈,只有嘆息。真正敢“拉皮”的有幾人?不知聽誰說過“女人沒有犯罪,卻被逐年加刑”,說的就是無情的歲月吧。

以前看到村裡的老人去世,感覺麻木又遙遠;現在看著熟悉的老人,在60多、70多、80多走了,心裡就會想:不老啊,怎麼會走得那麼早呢?前段時間,村裡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去世。

5歲的侄女隨口就說:“怎麼60多歲才死呀”?我在驚悸於童言無忌的同時,心一直往下沉:我還有幾年不到60呀?倍感人生苦短,處處傷感啊。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沒了。我在晃。我們都在晃。

有人說生命就是一段距離,是從子宮到墳墓的距離,只不過有遠近之分罷了。怪不得人生總有很多羈絆,老人多是在蹣跚,可能就是為了拖延各自的腳步吧。

容顏的衰退,自己能看到;心態的蒼涼,誰人能知曉?上學時看到“女傷春、士悲秋”一句時,覺得那是女人在羨慕花美,男人在無病呻吟,哪裡知道其中味?!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春”很排斥,不敢在鮮花跟前拍照,特別是桃花,粉得輕佻,不敢恭維。卻心儀於梨花,白得素雅,很合心境。像自己的素顏。

逛服裝店時,突然發現,滿架的衣服,帶著蕾絲邊,件件適合小女生穿。店員指著中老年服飾:“阿姨,請你看看這幾件呢”?切,連稱呼也變了,“姐姐”變“阿姨”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秋”很欣賞。講歐陽修的《秋聲賦》越來越有感覺了,能理解郁達夫為何不惜萬里去重溫《故都的秋》了,悲憫於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無奈……

《品品文人》中記述,自古文人多風流、自古文人多坎坷。熟悉貶官文化的人都知道,他們有多悲催:一次次地被誣陷、遷謫、流放,背井離鄉、居無定所。

年少時在外求學,年輕時在外求官,浮浮沉沉,窮困潦倒,客死他鄉者知多少?豪放的人,也不“摧眉折腰事權貴”, 只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大氣,如詩仙;縝密的人, 只能“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風破草堂、病死舟中,徒留“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如詩聖。

再諸如:“淚溼青衫”的江州司馬;“不堪冷落清秋節”的柳耆卿;“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東坡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易安居士……年少時,似懂懵懂,“為賦新詩強說愁”;年長時,“千愁萬緒湧上心頭”。怎一個愁字了得?!

談及風流:

幸運的,能遇到“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佳人;不幸的,也只能留下“十年生死兩茫茫”肝腸寸斷了!此風流,是長期羈旅的情愁,是登高望鄉的牽掛,是左遷僻壤的寄託,是與世隔絕的放縱,絕非一句風花雪月可以概括。

在多少人眼裡,文人,終生用血淚寫青春。無人憐惜,空留酸腐。倒退十年,我怎麼能讀得進去龍應臺的《目送》、林清玄的《在雲上》,那種蒼涼,若是來的太早,註定濺不起任何迴音,激不起絲毫共鳴。有些文字,年輕時不入眼不入心,而今卻是一讀一心驚,一讀一唏噓。請別再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不知不覺間,我早已告別了青春。


"

文:霞光

圖:來自網絡

剛寫下這幾個字時,連我自己也怔住了:怎麼會想到用它做題目呢?有點黛玉葬花的酸楚:“爾今死去儂收葬,他年葬儂知是誰?”?最近是挺傷感的。

早就想寫一點東西了,總是無從落筆,亂糟糟的,理不出頭緒,揮不去愁緒。狠下敲鍵的衝動,源自無意間看到的一篇文章——《不顧一切地老去》,讀得我一陣心悸,字字珠璣。原來我早已步入不惑,自己卻截然不曉。

嗔怒:

偶爾發現課堂上的女孩,趁我板書的空隙,偷偷的瞥著鏡面做鬼臉、理劉海。儘管那個鏡子已經摔成三角片了,還是照得不亦樂乎:對鏡嫣然,醉倒一片!


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驚愕:

自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再也不喜歡照鏡子了。不再“對鏡起斂容”,更不“對鏡貼花黃”,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以前只用最簡單的雪花膏,臉頰也能捏出水來;現在每隔一晚,敷一張保溼面膜,早上起來還覺得臉上皺巴巴的,像個幹桔皮。

以前從不用眼霜,也不擔心黑眼圈;現在早晚用各種眼霜、精華素,還是提不起鬆弛的眼袋;以前以為腮紅只是戲子用的,現在沒了腮紅,臉就是秋後的白菜幫子;以前從不去美容院,認為那兒奢侈又多餘;現在定期去保養護理,也只能尋個心理安慰、

以前捋著青絲,不怕掉、不怕斷,扎著馬尾亂甩;現在小心地梳著,還是會掉很多,最可恨的是,掉的都是黑髮,白髮無恙。特別是那些正在蛻變的,半截黑半截白的,看著就來氣,還“半江瑟瑟半江紅”呢。一邊揀著,一邊揪著,儘管疼得齜牙咧嘴,也在所不惜、揪盡拔絕:我本不聰明,豈怕絕頂?唉,終於理解“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無奈了。

看到一段文字,竟還能啞然失笑:一個愛美的女人,攬鏡自照,發現臉上有了最初的一條細紋,小心翼翼地討好問候:“你是過路這裡的吧”?皺紋不理睬,也不離開。

過了幾天,她又問:“你是來旅遊的吧”?皺紋還是不理睬也不離開。女人火了:“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是來定居的吧”。其實,誰看著越來越多的皺紋在自己的臉上安營紮寨,除了無奈,只有嘆息。真正敢“拉皮”的有幾人?不知聽誰說過“女人沒有犯罪,卻被逐年加刑”,說的就是無情的歲月吧。

以前看到村裡的老人去世,感覺麻木又遙遠;現在看著熟悉的老人,在60多、70多、80多走了,心裡就會想:不老啊,怎麼會走得那麼早呢?前段時間,村裡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去世。

5歲的侄女隨口就說:“怎麼60多歲才死呀”?我在驚悸於童言無忌的同時,心一直往下沉:我還有幾年不到60呀?倍感人生苦短,處處傷感啊。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沒了。我在晃。我們都在晃。

有人說生命就是一段距離,是從子宮到墳墓的距離,只不過有遠近之分罷了。怪不得人生總有很多羈絆,老人多是在蹣跚,可能就是為了拖延各自的腳步吧。

容顏的衰退,自己能看到;心態的蒼涼,誰人能知曉?上學時看到“女傷春、士悲秋”一句時,覺得那是女人在羨慕花美,男人在無病呻吟,哪裡知道其中味?!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春”很排斥,不敢在鮮花跟前拍照,特別是桃花,粉得輕佻,不敢恭維。卻心儀於梨花,白得素雅,很合心境。像自己的素顏。

逛服裝店時,突然發現,滿架的衣服,帶著蕾絲邊,件件適合小女生穿。店員指著中老年服飾:“阿姨,請你看看這幾件呢”?切,連稱呼也變了,“姐姐”變“阿姨”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秋”很欣賞。講歐陽修的《秋聲賦》越來越有感覺了,能理解郁達夫為何不惜萬里去重溫《故都的秋》了,悲憫於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無奈……

《品品文人》中記述,自古文人多風流、自古文人多坎坷。熟悉貶官文化的人都知道,他們有多悲催:一次次地被誣陷、遷謫、流放,背井離鄉、居無定所。

年少時在外求學,年輕時在外求官,浮浮沉沉,窮困潦倒,客死他鄉者知多少?豪放的人,也不“摧眉折腰事權貴”, 只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大氣,如詩仙;縝密的人, 只能“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風破草堂、病死舟中,徒留“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如詩聖。

再諸如:“淚溼青衫”的江州司馬;“不堪冷落清秋節”的柳耆卿;“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東坡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易安居士……年少時,似懂懵懂,“為賦新詩強說愁”;年長時,“千愁萬緒湧上心頭”。怎一個愁字了得?!

談及風流:

幸運的,能遇到“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佳人;不幸的,也只能留下“十年生死兩茫茫”肝腸寸斷了!此風流,是長期羈旅的情愁,是登高望鄉的牽掛,是左遷僻壤的寄託,是與世隔絕的放縱,絕非一句風花雪月可以概括。

在多少人眼裡,文人,終生用血淚寫青春。無人憐惜,空留酸腐。倒退十年,我怎麼能讀得進去龍應臺的《目送》、林清玄的《在雲上》,那種蒼涼,若是來的太早,註定濺不起任何迴音,激不起絲毫共鳴。有些文字,年輕時不入眼不入心,而今卻是一讀一心驚,一讀一唏噓。請別再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不知不覺間,我早已告別了青春。


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好懷念:

用小錄音機趴在電視前,錄著《外來妹》的主題曲;好惦記曾經的偶像:童安格、王傑、姜育恆……;好喜歡《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好尷尬:聽不懂所謂的說唱藝術;聽不得女兒收藏的DJ音樂,我的腦袋能爆炸;看不慣大同小異的娛樂節目;看不順賣萌的美女帥哥…好無助:穿不得高跟鞋了,捨不得搶鮮看了,喜歡清靜獨處了,昔日好友斷信了,就連一日三餐也糊弄了…我經歷了“仙妻—賢妻—閒妻—嫌妻”!

我走過春、穿過夏,立秋了,冬天還會遠嗎?剛工作時的同事,有的去世,有的退休,有的病休,少數在職。當時我是最年輕的一個,轉眼已過二十載,我也快走入他們之列。

有時,也很懷念他們,曾經給我的教誨,好想再聽一句“小趙”;經歷過幾次單位整合,在分分合合中,閱人無數,也深知為人之道,喜歡上上下下的同事人都叫我“老趙”;“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送走一屆又一屆學生,每年的畢業照摞在一起,很高。

不久的將來,他們聚會時,也許能想起曾經的“趙老”。看看稱呼就知道:我初為人師,比他們大不了幾歲,還給他們取可愛的綽號;初為人母后,我覺得她們像自己的姐妹,叫她們小姑娘;爾後,我稱呼他們“孩子們”,因為我的女兒和她們相仿;我再大些,稱他們為“小丫頭”…

我不顧一切的老去,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在孤燈下,我聽著最悲傷的樂器——壎——《流水行雲》,敞著心扉,想著心事,寫著心情,數著心酸!


"

文:霞光

圖:來自網絡

剛寫下這幾個字時,連我自己也怔住了:怎麼會想到用它做題目呢?有點黛玉葬花的酸楚:“爾今死去儂收葬,他年葬儂知是誰?”?最近是挺傷感的。

早就想寫一點東西了,總是無從落筆,亂糟糟的,理不出頭緒,揮不去愁緒。狠下敲鍵的衝動,源自無意間看到的一篇文章——《不顧一切地老去》,讀得我一陣心悸,字字珠璣。原來我早已步入不惑,自己卻截然不曉。

嗔怒:

偶爾發現課堂上的女孩,趁我板書的空隙,偷偷的瞥著鏡面做鬼臉、理劉海。儘管那個鏡子已經摔成三角片了,還是照得不亦樂乎:對鏡嫣然,醉倒一片!


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驚愕:

自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再也不喜歡照鏡子了。不再“對鏡起斂容”,更不“對鏡貼花黃”,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以前只用最簡單的雪花膏,臉頰也能捏出水來;現在每隔一晚,敷一張保溼面膜,早上起來還覺得臉上皺巴巴的,像個幹桔皮。

以前從不用眼霜,也不擔心黑眼圈;現在早晚用各種眼霜、精華素,還是提不起鬆弛的眼袋;以前以為腮紅只是戲子用的,現在沒了腮紅,臉就是秋後的白菜幫子;以前從不去美容院,認為那兒奢侈又多餘;現在定期去保養護理,也只能尋個心理安慰、

以前捋著青絲,不怕掉、不怕斷,扎著馬尾亂甩;現在小心地梳著,還是會掉很多,最可恨的是,掉的都是黑髮,白髮無恙。特別是那些正在蛻變的,半截黑半截白的,看著就來氣,還“半江瑟瑟半江紅”呢。一邊揀著,一邊揪著,儘管疼得齜牙咧嘴,也在所不惜、揪盡拔絕:我本不聰明,豈怕絕頂?唉,終於理解“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無奈了。

看到一段文字,竟還能啞然失笑:一個愛美的女人,攬鏡自照,發現臉上有了最初的一條細紋,小心翼翼地討好問候:“你是過路這裡的吧”?皺紋不理睬,也不離開。

過了幾天,她又問:“你是來旅遊的吧”?皺紋還是不理睬也不離開。女人火了:“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是來定居的吧”。其實,誰看著越來越多的皺紋在自己的臉上安營紮寨,除了無奈,只有嘆息。真正敢“拉皮”的有幾人?不知聽誰說過“女人沒有犯罪,卻被逐年加刑”,說的就是無情的歲月吧。

以前看到村裡的老人去世,感覺麻木又遙遠;現在看著熟悉的老人,在60多、70多、80多走了,心裡就會想:不老啊,怎麼會走得那麼早呢?前段時間,村裡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去世。

5歲的侄女隨口就說:“怎麼60多歲才死呀”?我在驚悸於童言無忌的同時,心一直往下沉:我還有幾年不到60呀?倍感人生苦短,處處傷感啊。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沒了。我在晃。我們都在晃。

有人說生命就是一段距離,是從子宮到墳墓的距離,只不過有遠近之分罷了。怪不得人生總有很多羈絆,老人多是在蹣跚,可能就是為了拖延各自的腳步吧。

容顏的衰退,自己能看到;心態的蒼涼,誰人能知曉?上學時看到“女傷春、士悲秋”一句時,覺得那是女人在羨慕花美,男人在無病呻吟,哪裡知道其中味?!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春”很排斥,不敢在鮮花跟前拍照,特別是桃花,粉得輕佻,不敢恭維。卻心儀於梨花,白得素雅,很合心境。像自己的素顏。

逛服裝店時,突然發現,滿架的衣服,帶著蕾絲邊,件件適合小女生穿。店員指著中老年服飾:“阿姨,請你看看這幾件呢”?切,連稱呼也變了,“姐姐”變“阿姨”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秋”很欣賞。講歐陽修的《秋聲賦》越來越有感覺了,能理解郁達夫為何不惜萬里去重溫《故都的秋》了,悲憫於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無奈……

《品品文人》中記述,自古文人多風流、自古文人多坎坷。熟悉貶官文化的人都知道,他們有多悲催:一次次地被誣陷、遷謫、流放,背井離鄉、居無定所。

年少時在外求學,年輕時在外求官,浮浮沉沉,窮困潦倒,客死他鄉者知多少?豪放的人,也不“摧眉折腰事權貴”, 只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大氣,如詩仙;縝密的人, 只能“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風破草堂、病死舟中,徒留“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如詩聖。

再諸如:“淚溼青衫”的江州司馬;“不堪冷落清秋節”的柳耆卿;“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東坡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易安居士……年少時,似懂懵懂,“為賦新詩強說愁”;年長時,“千愁萬緒湧上心頭”。怎一個愁字了得?!

談及風流:

幸運的,能遇到“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佳人;不幸的,也只能留下“十年生死兩茫茫”肝腸寸斷了!此風流,是長期羈旅的情愁,是登高望鄉的牽掛,是左遷僻壤的寄託,是與世隔絕的放縱,絕非一句風花雪月可以概括。

在多少人眼裡,文人,終生用血淚寫青春。無人憐惜,空留酸腐。倒退十年,我怎麼能讀得進去龍應臺的《目送》、林清玄的《在雲上》,那種蒼涼,若是來的太早,註定濺不起任何迴音,激不起絲毫共鳴。有些文字,年輕時不入眼不入心,而今卻是一讀一心驚,一讀一唏噓。請別再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不知不覺間,我早已告別了青春。


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好懷念:

用小錄音機趴在電視前,錄著《外來妹》的主題曲;好惦記曾經的偶像:童安格、王傑、姜育恆……;好喜歡《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好尷尬:聽不懂所謂的說唱藝術;聽不得女兒收藏的DJ音樂,我的腦袋能爆炸;看不慣大同小異的娛樂節目;看不順賣萌的美女帥哥…好無助:穿不得高跟鞋了,捨不得搶鮮看了,喜歡清靜獨處了,昔日好友斷信了,就連一日三餐也糊弄了…我經歷了“仙妻—賢妻—閒妻—嫌妻”!

我走過春、穿過夏,立秋了,冬天還會遠嗎?剛工作時的同事,有的去世,有的退休,有的病休,少數在職。當時我是最年輕的一個,轉眼已過二十載,我也快走入他們之列。

有時,也很懷念他們,曾經給我的教誨,好想再聽一句“小趙”;經歷過幾次單位整合,在分分合合中,閱人無數,也深知為人之道,喜歡上上下下的同事人都叫我“老趙”;“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送走一屆又一屆學生,每年的畢業照摞在一起,很高。

不久的將來,他們聚會時,也許能想起曾經的“趙老”。看看稱呼就知道:我初為人師,比他們大不了幾歲,還給他們取可愛的綽號;初為人母后,我覺得她們像自己的姐妹,叫她們小姑娘;爾後,我稱呼他們“孩子們”,因為我的女兒和她們相仿;我再大些,稱他們為“小丫頭”…

我不顧一切的老去,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在孤燈下,我聽著最悲傷的樂器——壎——《流水行雲》,敞著心扉,想著心事,寫著心情,數著心酸!


不顧一切的老去,我目送著同事的離去,我目送著孩子的成長

是啊,“逝者如斯夫”!不知道,將來誰人會目送我的背影呢?

懷戀綠春紅夏,珍惜黃秋,不懼怕白冬,暫且帶著三分慶幸七分無奈,宴饗此刻的靜謐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