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十四歲那年,《金閣寺》到底在哪些具體方面震撼了您,使您從此愛上文學?

平野:首先,這本書的文體非常雅緻,又包含著一種暴力美學,在以前的日本作品中不常讀到。主人公是個結巴,跟周圍的人不太交流,很內向,我小時候也這樣,跟他有類似的孤獨感。這本書整體風格有些陰暗,卻寫得很美,這種陰暗和美之間產生的鴻溝是如何跨越的,我很感興趣。

北青藝評:既然您如此熱愛這本書,又常常被媒體宣傳為“三島由紀夫轉世”,這個人本身如何影響您,您又如何看待這個稱號?

平野:在我十歲的時候,三島由紀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很酷的人,他在文壇、在媒體上也很活躍,經常出鏡,他除了寫小說也寫散文,就像一個明星人物。但他最後在日本自衛隊司令部切腹自殺,我完全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的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和我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跟他的不同。

北青藝評:《日蝕》最後一段,表明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敘述者“我”所查閱的文獻,那就將讀者忽然帶回到當代,而且使前文有了亦真亦幻的感覺,讀者也悵然若失。您是有意這樣處理嗎?

平野:90年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感覺日本很閉塞,跟十五世紀中世紀歐洲那種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很類似,所以,我把這種難受的心緒投入到最後一段,但也許當時日本並非如此。90年代初期,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經濟出現崩壞徵兆,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世界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不知到底要走向何方。當時沒有互聯網,日本的信息聯通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不能快速瞭解情況,日本社會停滯不前,經濟發展能帶來幸福生活這樣的價值觀也完全破滅,年輕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十五世紀歐洲教會也正處於類似階段,文藝復興之後,信仰神這個價值觀崩壞了,人們不知道社會該朝什麼方向發展,9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放,不願上學,畫抽象畫表達內心痛苦,他們不知道自我生存價值,兩個社會也很相似。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十四歲那年,《金閣寺》到底在哪些具體方面震撼了您,使您從此愛上文學?

平野:首先,這本書的文體非常雅緻,又包含著一種暴力美學,在以前的日本作品中不常讀到。主人公是個結巴,跟周圍的人不太交流,很內向,我小時候也這樣,跟他有類似的孤獨感。這本書整體風格有些陰暗,卻寫得很美,這種陰暗和美之間產生的鴻溝是如何跨越的,我很感興趣。

北青藝評:既然您如此熱愛這本書,又常常被媒體宣傳為“三島由紀夫轉世”,這個人本身如何影響您,您又如何看待這個稱號?

平野:在我十歲的時候,三島由紀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很酷的人,他在文壇、在媒體上也很活躍,經常出鏡,他除了寫小說也寫散文,就像一個明星人物。但他最後在日本自衛隊司令部切腹自殺,我完全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的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和我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跟他的不同。

北青藝評:《日蝕》最後一段,表明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敘述者“我”所查閱的文獻,那就將讀者忽然帶回到當代,而且使前文有了亦真亦幻的感覺,讀者也悵然若失。您是有意這樣處理嗎?

平野:90年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感覺日本很閉塞,跟十五世紀中世紀歐洲那種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很類似,所以,我把這種難受的心緒投入到最後一段,但也許當時日本並非如此。90年代初期,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經濟出現崩壞徵兆,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世界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不知到底要走向何方。當時沒有互聯網,日本的信息聯通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不能快速瞭解情況,日本社會停滯不前,經濟發展能帶來幸福生活這樣的價值觀也完全破滅,年輕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十五世紀歐洲教會也正處於類似階段,文藝復興之後,信仰神這個價值觀崩壞了,人們不知道社會該朝什麼方向發展,9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放,不願上學,畫抽象畫表達內心痛苦,他們不知道自我生存價值,兩個社會也很相似。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平野啟一郎

北青藝評:《日蝕》是歷史故事,卻有主角面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人,產生“溝通無效不如沉默然而沉默會引發更多誤解”這種常見的現代人無奈境況,令我感嘆古今相似。您模擬聖經新約寫雙性同體者受火刑的段落,促使我第一次感覺聖經有奇幻故事的意味。您認為我這些觀感,是不是正符合《劇演的終章》的主題之一,即“過去可以被現在改變”?

平野:確實如此。我雖然會寫很多不同作品,但貫穿其中的始終是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日蝕》《劇演的終章》以及《何為自我》,都有這條主脈絡,所以你能看出“現在能改變過去”這個觀點。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是否代表您的愛情觀,即心靈契合、價值觀相似的人才應該在一起,獲得幸福?

平野:發生在男女主角之間的故事,雖然不是我自身的故事,但他們是我從現實中找到的有共感的兩個人,以他們為基礎來創作的。這確實跟我的戀愛觀一致,《何為自我》中有個章節也提到,你愛對方,不僅僅是因為你愛對方,還因為你愛和對方在一起時自己的狀態,或者說,你愛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愛自己。《劇演的終章》裡,男主角蒔野跟女主角洋子在一起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他很喜歡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所以這種愛情觀也是一直貫穿於我的作品的。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十四歲那年,《金閣寺》到底在哪些具體方面震撼了您,使您從此愛上文學?

平野:首先,這本書的文體非常雅緻,又包含著一種暴力美學,在以前的日本作品中不常讀到。主人公是個結巴,跟周圍的人不太交流,很內向,我小時候也這樣,跟他有類似的孤獨感。這本書整體風格有些陰暗,卻寫得很美,這種陰暗和美之間產生的鴻溝是如何跨越的,我很感興趣。

北青藝評:既然您如此熱愛這本書,又常常被媒體宣傳為“三島由紀夫轉世”,這個人本身如何影響您,您又如何看待這個稱號?

平野:在我十歲的時候,三島由紀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很酷的人,他在文壇、在媒體上也很活躍,經常出鏡,他除了寫小說也寫散文,就像一個明星人物。但他最後在日本自衛隊司令部切腹自殺,我完全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的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和我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跟他的不同。

北青藝評:《日蝕》最後一段,表明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敘述者“我”所查閱的文獻,那就將讀者忽然帶回到當代,而且使前文有了亦真亦幻的感覺,讀者也悵然若失。您是有意這樣處理嗎?

平野:90年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感覺日本很閉塞,跟十五世紀中世紀歐洲那種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很類似,所以,我把這種難受的心緒投入到最後一段,但也許當時日本並非如此。90年代初期,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經濟出現崩壞徵兆,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世界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不知到底要走向何方。當時沒有互聯網,日本的信息聯通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不能快速瞭解情況,日本社會停滯不前,經濟發展能帶來幸福生活這樣的價值觀也完全破滅,年輕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十五世紀歐洲教會也正處於類似階段,文藝復興之後,信仰神這個價值觀崩壞了,人們不知道社會該朝什麼方向發展,9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放,不願上學,畫抽象畫表達內心痛苦,他們不知道自我生存價值,兩個社會也很相似。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平野啟一郎

北青藝評:《日蝕》是歷史故事,卻有主角面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人,產生“溝通無效不如沉默然而沉默會引發更多誤解”這種常見的現代人無奈境況,令我感嘆古今相似。您模擬聖經新約寫雙性同體者受火刑的段落,促使我第一次感覺聖經有奇幻故事的意味。您認為我這些觀感,是不是正符合《劇演的終章》的主題之一,即“過去可以被現在改變”?

平野:確實如此。我雖然會寫很多不同作品,但貫穿其中的始終是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日蝕》《劇演的終章》以及《何為自我》,都有這條主脈絡,所以你能看出“現在能改變過去”這個觀點。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是否代表您的愛情觀,即心靈契合、價值觀相似的人才應該在一起,獲得幸福?

平野:發生在男女主角之間的故事,雖然不是我自身的故事,但他們是我從現實中找到的有共感的兩個人,以他們為基礎來創作的。這確實跟我的戀愛觀一致,《何為自我》中有個章節也提到,你愛對方,不僅僅是因為你愛對方,還因為你愛和對方在一起時自己的狀態,或者說,你愛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愛自己。《劇演的終章》裡,男主角蒔野跟女主角洋子在一起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他很喜歡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所以這種愛情觀也是一直貫穿於我的作品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原來前言談及這個故事是根據您認識的兩人的經歷寫的,是真實情況。您認為他們的結局會如何呢?

平野:是這樣的。故事寫到最後似乎中斷了,兩人再次相遇卻還沒幹什麼。我也想過要繼續寫,但這本書是一章一章連載的,每次就有讀者來評論,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分成兩派,一部分人要“happy ending”,另一部分人要悲傷痛苦、刻骨銘心、得不到善終的愛。沒辦法,我就讓他們停在那裡,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喜歡的結尾。不同年齡層的讀者,讀出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給我些許安慰,感覺愛情不受時間、年齡限制,愛情是心與心連結。

平野:日本有一種交往模式叫“草食系”,男女交往不太發生肉體關係,也沒有多少這方面的慾望,這種人在日本漸漸多起來。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我的看法,請看我的小說《無顏者》,有大量描寫。我寫《劇演的終章》裡那種追求精神之愛的人,通過描寫那種愛產生的美感,來反抗當代社會男女只想要肉體戀愛關係的情況。性,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涉及的範圍太大了,也是文學裡的大課題。但這兩本書之間,我還是更傾向於向讀者推薦《劇演的終章》,希望多點人讀。男女之間的愛情,都是相互吸引之後,互相喜歡,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壓力甚至暴力而迫使對方愛上自己,那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十四歲那年,《金閣寺》到底在哪些具體方面震撼了您,使您從此愛上文學?

平野:首先,這本書的文體非常雅緻,又包含著一種暴力美學,在以前的日本作品中不常讀到。主人公是個結巴,跟周圍的人不太交流,很內向,我小時候也這樣,跟他有類似的孤獨感。這本書整體風格有些陰暗,卻寫得很美,這種陰暗和美之間產生的鴻溝是如何跨越的,我很感興趣。

北青藝評:既然您如此熱愛這本書,又常常被媒體宣傳為“三島由紀夫轉世”,這個人本身如何影響您,您又如何看待這個稱號?

平野:在我十歲的時候,三島由紀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很酷的人,他在文壇、在媒體上也很活躍,經常出鏡,他除了寫小說也寫散文,就像一個明星人物。但他最後在日本自衛隊司令部切腹自殺,我完全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的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和我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跟他的不同。

北青藝評:《日蝕》最後一段,表明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敘述者“我”所查閱的文獻,那就將讀者忽然帶回到當代,而且使前文有了亦真亦幻的感覺,讀者也悵然若失。您是有意這樣處理嗎?

平野:90年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感覺日本很閉塞,跟十五世紀中世紀歐洲那種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很類似,所以,我把這種難受的心緒投入到最後一段,但也許當時日本並非如此。90年代初期,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經濟出現崩壞徵兆,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世界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不知到底要走向何方。當時沒有互聯網,日本的信息聯通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不能快速瞭解情況,日本社會停滯不前,經濟發展能帶來幸福生活這樣的價值觀也完全破滅,年輕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十五世紀歐洲教會也正處於類似階段,文藝復興之後,信仰神這個價值觀崩壞了,人們不知道社會該朝什麼方向發展,9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放,不願上學,畫抽象畫表達內心痛苦,他們不知道自我生存價值,兩個社會也很相似。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平野啟一郎

北青藝評:《日蝕》是歷史故事,卻有主角面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人,產生“溝通無效不如沉默然而沉默會引發更多誤解”這種常見的現代人無奈境況,令我感嘆古今相似。您模擬聖經新約寫雙性同體者受火刑的段落,促使我第一次感覺聖經有奇幻故事的意味。您認為我這些觀感,是不是正符合《劇演的終章》的主題之一,即“過去可以被現在改變”?

平野:確實如此。我雖然會寫很多不同作品,但貫穿其中的始終是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日蝕》《劇演的終章》以及《何為自我》,都有這條主脈絡,所以你能看出“現在能改變過去”這個觀點。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是否代表您的愛情觀,即心靈契合、價值觀相似的人才應該在一起,獲得幸福?

平野:發生在男女主角之間的故事,雖然不是我自身的故事,但他們是我從現實中找到的有共感的兩個人,以他們為基礎來創作的。這確實跟我的戀愛觀一致,《何為自我》中有個章節也提到,你愛對方,不僅僅是因為你愛對方,還因為你愛和對方在一起時自己的狀態,或者說,你愛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愛自己。《劇演的終章》裡,男主角蒔野跟女主角洋子在一起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他很喜歡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所以這種愛情觀也是一直貫穿於我的作品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原來前言談及這個故事是根據您認識的兩人的經歷寫的,是真實情況。您認為他們的結局會如何呢?

平野:是這樣的。故事寫到最後似乎中斷了,兩人再次相遇卻還沒幹什麼。我也想過要繼續寫,但這本書是一章一章連載的,每次就有讀者來評論,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分成兩派,一部分人要“happy ending”,另一部分人要悲傷痛苦、刻骨銘心、得不到善終的愛。沒辦法,我就讓他們停在那裡,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喜歡的結尾。不同年齡層的讀者,讀出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給我些許安慰,感覺愛情不受時間、年齡限制,愛情是心與心連結。

平野:日本有一種交往模式叫“草食系”,男女交往不太發生肉體關係,也沒有多少這方面的慾望,這種人在日本漸漸多起來。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我的看法,請看我的小說《無顏者》,有大量描寫。我寫《劇演的終章》裡那種追求精神之愛的人,通過描寫那種愛產生的美感,來反抗當代社會男女只想要肉體戀愛關係的情況。性,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涉及的範圍太大了,也是文學裡的大課題。但這兩本書之間,我還是更傾向於向讀者推薦《劇演的終章》,希望多點人讀。男女之間的愛情,都是相互吸引之後,互相喜歡,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壓力甚至暴力而迫使對方愛上自己,那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按《何為自我》裡的想法,一個人喜歡向內探索(比如宅家)或者向外探索(出國旅行)其實是一種特質的兩面,他們在社會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您覺得戰地女記者洋子是這樣的人嗎?這樣的女性是不是不容易獲得幸福?

平野:女性在工作中非常活躍的樣子是非常有魅力的。洋子在伊拉克做戰地記者的那個分人,和跟丈夫理查德在一起時的分人、跟自己母親在一起時的分人,都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各種分人或者說人的多個面組合在一起,一個人才能得到愉快和幸福。

北青藝評:蒔野對妻子三谷的愛和對洋子的愛,是不同分人產生的不同的愛嗎?

平野:蒔野愛不愛三谷我不確定,但三谷一定是愛他的,因為三谷在他最痛苦的時刻幫助他振作起來,但蒔野對洋子是愛情。這個三人關係中,蒔野對三谷完全沒有一點感情也不可能,我把這個愛情故事的情況寫得比較複雜。

北青藝評:《劇演的終章》主題嚴肅,格局宏大,格調典雅,但仍然有很強的言情輕小說的意味,日本評論界會有類似看法嗎?您個人如何區分輕小說和嚴肅小說?

平野:這應該不是輕小說和嚴肅小說的問題,是文學內部的容量。有的讀者可能只會讀表層的東西,比如愛情線,但故事發生有它的背景,人物有自己複雜的生存環境,這些都會影響故事的走向,讀者可以去讀故事裡更深層的這些面,比如當時世界的局勢,伊拉克戰爭的情況,雷曼兄弟破產是如何造成理查德經濟狀況走衰的……但有些讀者不願這麼讀,只讀愛情部分。所以我創作的這部小說,應該由讀者來判斷這是嚴肅小說還是輕小說,讀者有自己的認知偏向。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十四歲那年,《金閣寺》到底在哪些具體方面震撼了您,使您從此愛上文學?

平野:首先,這本書的文體非常雅緻,又包含著一種暴力美學,在以前的日本作品中不常讀到。主人公是個結巴,跟周圍的人不太交流,很內向,我小時候也這樣,跟他有類似的孤獨感。這本書整體風格有些陰暗,卻寫得很美,這種陰暗和美之間產生的鴻溝是如何跨越的,我很感興趣。

北青藝評:既然您如此熱愛這本書,又常常被媒體宣傳為“三島由紀夫轉世”,這個人本身如何影響您,您又如何看待這個稱號?

平野:在我十歲的時候,三島由紀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很酷的人,他在文壇、在媒體上也很活躍,經常出鏡,他除了寫小說也寫散文,就像一個明星人物。但他最後在日本自衛隊司令部切腹自殺,我完全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的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和我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跟他的不同。

北青藝評:《日蝕》最後一段,表明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敘述者“我”所查閱的文獻,那就將讀者忽然帶回到當代,而且使前文有了亦真亦幻的感覺,讀者也悵然若失。您是有意這樣處理嗎?

平野:90年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感覺日本很閉塞,跟十五世紀中世紀歐洲那種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很類似,所以,我把這種難受的心緒投入到最後一段,但也許當時日本並非如此。90年代初期,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經濟出現崩壞徵兆,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世界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不知到底要走向何方。當時沒有互聯網,日本的信息聯通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不能快速瞭解情況,日本社會停滯不前,經濟發展能帶來幸福生活這樣的價值觀也完全破滅,年輕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十五世紀歐洲教會也正處於類似階段,文藝復興之後,信仰神這個價值觀崩壞了,人們不知道社會該朝什麼方向發展,9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放,不願上學,畫抽象畫表達內心痛苦,他們不知道自我生存價值,兩個社會也很相似。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平野啟一郎

北青藝評:《日蝕》是歷史故事,卻有主角面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人,產生“溝通無效不如沉默然而沉默會引發更多誤解”這種常見的現代人無奈境況,令我感嘆古今相似。您模擬聖經新約寫雙性同體者受火刑的段落,促使我第一次感覺聖經有奇幻故事的意味。您認為我這些觀感,是不是正符合《劇演的終章》的主題之一,即“過去可以被現在改變”?

平野:確實如此。我雖然會寫很多不同作品,但貫穿其中的始終是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日蝕》《劇演的終章》以及《何為自我》,都有這條主脈絡,所以你能看出“現在能改變過去”這個觀點。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是否代表您的愛情觀,即心靈契合、價值觀相似的人才應該在一起,獲得幸福?

平野:發生在男女主角之間的故事,雖然不是我自身的故事,但他們是我從現實中找到的有共感的兩個人,以他們為基礎來創作的。這確實跟我的戀愛觀一致,《何為自我》中有個章節也提到,你愛對方,不僅僅是因為你愛對方,還因為你愛和對方在一起時自己的狀態,或者說,你愛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愛自己。《劇演的終章》裡,男主角蒔野跟女主角洋子在一起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他很喜歡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所以這種愛情觀也是一直貫穿於我的作品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原來前言談及這個故事是根據您認識的兩人的經歷寫的,是真實情況。您認為他們的結局會如何呢?

平野:是這樣的。故事寫到最後似乎中斷了,兩人再次相遇卻還沒幹什麼。我也想過要繼續寫,但這本書是一章一章連載的,每次就有讀者來評論,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分成兩派,一部分人要“happy ending”,另一部分人要悲傷痛苦、刻骨銘心、得不到善終的愛。沒辦法,我就讓他們停在那裡,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喜歡的結尾。不同年齡層的讀者,讀出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給我些許安慰,感覺愛情不受時間、年齡限制,愛情是心與心連結。

平野:日本有一種交往模式叫“草食系”,男女交往不太發生肉體關係,也沒有多少這方面的慾望,這種人在日本漸漸多起來。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我的看法,請看我的小說《無顏者》,有大量描寫。我寫《劇演的終章》裡那種追求精神之愛的人,通過描寫那種愛產生的美感,來反抗當代社會男女只想要肉體戀愛關係的情況。性,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涉及的範圍太大了,也是文學裡的大課題。但這兩本書之間,我還是更傾向於向讀者推薦《劇演的終章》,希望多點人讀。男女之間的愛情,都是相互吸引之後,互相喜歡,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壓力甚至暴力而迫使對方愛上自己,那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按《何為自我》裡的想法,一個人喜歡向內探索(比如宅家)或者向外探索(出國旅行)其實是一種特質的兩面,他們在社會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您覺得戰地女記者洋子是這樣的人嗎?這樣的女性是不是不容易獲得幸福?

平野:女性在工作中非常活躍的樣子是非常有魅力的。洋子在伊拉克做戰地記者的那個分人,和跟丈夫理查德在一起時的分人、跟自己母親在一起時的分人,都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各種分人或者說人的多個面組合在一起,一個人才能得到愉快和幸福。

北青藝評:蒔野對妻子三谷的愛和對洋子的愛,是不同分人產生的不同的愛嗎?

平野:蒔野愛不愛三谷我不確定,但三谷一定是愛他的,因為三谷在他最痛苦的時刻幫助他振作起來,但蒔野對洋子是愛情。這個三人關係中,蒔野對三谷完全沒有一點感情也不可能,我把這個愛情故事的情況寫得比較複雜。

北青藝評:《劇演的終章》主題嚴肅,格局宏大,格調典雅,但仍然有很強的言情輕小說的意味,日本評論界會有類似看法嗎?您個人如何區分輕小說和嚴肅小說?

平野:這應該不是輕小說和嚴肅小說的問題,是文學內部的容量。有的讀者可能只會讀表層的東西,比如愛情線,但故事發生有它的背景,人物有自己複雜的生存環境,這些都會影響故事的走向,讀者可以去讀故事裡更深層的這些面,比如當時世界的局勢,伊拉克戰爭的情況,雷曼兄弟破產是如何造成理查德經濟狀況走衰的……但有些讀者不願這麼讀,只讀愛情部分。所以我創作的這部小說,應該由讀者來判斷這是嚴肅小說還是輕小說,讀者有自己的認知偏向。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我讀《何為自我》,非常佩服您求真探索自我的那種精神,也印證了我讀您小說時產生的印象,即您擁有精力旺盛的健康人格,只是有點孤獨,與眾不同。同樣是真誠,太宰治、陀思妥耶夫斯基暴露的自我就非常不同,但正是他們扭曲的性格、強烈的原罪和奇異的經歷托起他們的才華和深度。我們這些健康的文學後輩,如何才有可能抵達那種高度呢?

平野:其實不用擔心,像歌德、托馬斯·曼都是非常健康的作家,還有你們的莫言、鐵凝這些老師,都很健康,一樣能寫出非常好的作品。不管是作家還是讀者,都想通過文學尋找一些人生的答案,然而人們都不知道最終答案是什麼,我也只是在探索,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

北青藝評:您前面說的三島由紀夫在陰暗與美之間的那種平衡,其實是很難抵達的,還有波德萊爾的“以惡為美”等等,都很難……

平野:我本人塑造人物的時候,可以讓TA很美麗又很醜陋,比如表面上很光鮮,卻擁有很邪惡的思想,通過描寫這樣的多面人,來體驗如何將“不健康的”作家寫出的文學和正常人寫出的文學融合起來,取得平衡。讀者也可以從這種多面性來思考,找到平衡。我心中其實有很多創作的元素,有些元素是衝突的,有些是可以彼此調和的,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創作啊。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 張閱 編輯:羅皓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少年成名者能否持之以恆地保持最初的生命探尋和寫作熱情?平野啟一郎用這二十多年裡形式、內容豐富而多變的一系列作品交出肯定的答案。他在日本念過教會中學,又在法國留學多年,氣質敦厚儒雅,說話簡潔穩健,本人就像他的作品那樣正派而健康。始終,他的視線都是世界的,他的精神都是唯美的,他的題材都是古今相通的。對信念堅定的勇敢女性,他是欣賞而讚頌的,對陷入迷途的淪落女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他是女性能安然與之相處的紳士。

二十三歲那年出版的《日蝕》,對聖經新約的模擬像一道強光,將新約也照成奇幻小說。從那時起,平野在涉及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小說裡思考他的身份迷惑,這種真誠探索,像一根根鋼筋撐起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翻譯了平野的《日蝕》《一月物語》《何為自我:分人理論》(最新)三部作品的周硯舒,也抵達了平野本身既日式又歐式、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及形式之風格。

《無顏者》和已拍成石田百合子與福山雅治主演的電影的新作《劇演的終章》,可湊成一對愛的故事來閱讀,前者是肉的纏繞,後者是靈的契合。《無顏者》的內核涉及保護女性,提醒女性不可放棄獨立思考,迷糊度日,警惕來自男性的性愛汙辱和精神操控,哪怕你因此抵達慾望滿足的極樂,也要及時對他甚至對自己說“不”,結尾處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態和從眾行為,觸摸“你我或許一樣”的讀者。《劇演的終章》在快餐戀時代,細膩講述一場長情、唯美的純愛,這倒是一位作家真正的反叛。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既然您一直不是基督徒,那您二十三歲時寫的第一部小說《日蝕》為什麼要選擇創作發生在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故事?

平野:我中學在基督教教會學校,一直很反叛基督教,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問題。我喜歡讀外國文學,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萊爾,這兩個人又與基督教有很深的關係,為什麼我喜歡的作家都跟基督教有關呢?所以我覺得應該好好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像中學時那樣一味反抗。後來讀到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重新認識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但它沒有任何創新,認識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北青藝評:創作過去的故事,需要很強的虛構能力,您最初的創作,《日蝕》《一月物語》,還有寫肖邦和德拉克洛瓦的《葬送》都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您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掌握虛構這把鑰匙的?對所有小說家、劇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關卡。

平野:您這麼說,我挺高興的。我大學唸的是法學,所以沒有念過文學寫作方面的課程。我從小讀那些外國文學,尤其法國作家的書,還有本國的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於是學習、參考他們的方法,如此獲得寫作技巧。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十四歲那年,《金閣寺》到底在哪些具體方面震撼了您,使您從此愛上文學?

平野:首先,這本書的文體非常雅緻,又包含著一種暴力美學,在以前的日本作品中不常讀到。主人公是個結巴,跟周圍的人不太交流,很內向,我小時候也這樣,跟他有類似的孤獨感。這本書整體風格有些陰暗,卻寫得很美,這種陰暗和美之間產生的鴻溝是如何跨越的,我很感興趣。

北青藝評:既然您如此熱愛這本書,又常常被媒體宣傳為“三島由紀夫轉世”,這個人本身如何影響您,您又如何看待這個稱號?

平野:在我十歲的時候,三島由紀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很酷的人,他在文壇、在媒體上也很活躍,經常出鏡,他除了寫小說也寫散文,就像一個明星人物。但他最後在日本自衛隊司令部切腹自殺,我完全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的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和我在政治上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跟他的不同。

北青藝評:《日蝕》最後一段,表明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敘述者“我”所查閱的文獻,那就將讀者忽然帶回到當代,而且使前文有了亦真亦幻的感覺,讀者也悵然若失。您是有意這樣處理嗎?

平野:90年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感覺日本很閉塞,跟十五世紀中世紀歐洲那種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很類似,所以,我把這種難受的心緒投入到最後一段,但也許當時日本並非如此。90年代初期,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經濟出現崩壞徵兆,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世界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不知到底要走向何方。當時沒有互聯網,日本的信息聯通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不能快速瞭解情況,日本社會停滯不前,經濟發展能帶來幸福生活這樣的價值觀也完全破滅,年輕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十五世紀歐洲教會也正處於類似階段,文藝復興之後,信仰神這個價值觀崩壞了,人們不知道社會該朝什麼方向發展,9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逃避現實,尋求自我解放,不願上學,畫抽象畫表達內心痛苦,他們不知道自我生存價值,兩個社會也很相似。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平野啟一郎

北青藝評:《日蝕》是歷史故事,卻有主角面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人,產生“溝通無效不如沉默然而沉默會引發更多誤解”這種常見的現代人無奈境況,令我感嘆古今相似。您模擬聖經新約寫雙性同體者受火刑的段落,促使我第一次感覺聖經有奇幻故事的意味。您認為我這些觀感,是不是正符合《劇演的終章》的主題之一,即“過去可以被現在改變”?

平野:確實如此。我雖然會寫很多不同作品,但貫穿其中的始終是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日蝕》《劇演的終章》以及《何為自我》,都有這條主脈絡,所以你能看出“現在能改變過去”這個觀點。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是否代表您的愛情觀,即心靈契合、價值觀相似的人才應該在一起,獲得幸福?

平野:發生在男女主角之間的故事,雖然不是我自身的故事,但他們是我從現實中找到的有共感的兩個人,以他們為基礎來創作的。這確實跟我的戀愛觀一致,《何為自我》中有個章節也提到,你愛對方,不僅僅是因為你愛對方,還因為你愛和對方在一起時自己的狀態,或者說,你愛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愛自己。《劇演的終章》裡,男主角蒔野跟女主角洋子在一起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他很喜歡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所以這種愛情觀也是一直貫穿於我的作品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原來前言談及這個故事是根據您認識的兩人的經歷寫的,是真實情況。您認為他們的結局會如何呢?

平野:是這樣的。故事寫到最後似乎中斷了,兩人再次相遇卻還沒幹什麼。我也想過要繼續寫,但這本書是一章一章連載的,每次就有讀者來評論,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分成兩派,一部分人要“happy ending”,另一部分人要悲傷痛苦、刻骨銘心、得不到善終的愛。沒辦法,我就讓他們停在那裡,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喜歡的結尾。不同年齡層的讀者,讀出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給我些許安慰,感覺愛情不受時間、年齡限制,愛情是心與心連結。

平野:日本有一種交往模式叫“草食系”,男女交往不太發生肉體關係,也沒有多少這方面的慾望,這種人在日本漸漸多起來。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我的看法,請看我的小說《無顏者》,有大量描寫。我寫《劇演的終章》裡那種追求精神之愛的人,通過描寫那種愛產生的美感,來反抗當代社會男女只想要肉體戀愛關係的情況。性,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涉及的範圍太大了,也是文學裡的大課題。但這兩本書之間,我還是更傾向於向讀者推薦《劇演的終章》,希望多點人讀。男女之間的愛情,都是相互吸引之後,互相喜歡,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壓力甚至暴力而迫使對方愛上自己,那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按《何為自我》裡的想法,一個人喜歡向內探索(比如宅家)或者向外探索(出國旅行)其實是一種特質的兩面,他們在社會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您覺得戰地女記者洋子是這樣的人嗎?這樣的女性是不是不容易獲得幸福?

平野:女性在工作中非常活躍的樣子是非常有魅力的。洋子在伊拉克做戰地記者的那個分人,和跟丈夫理查德在一起時的分人、跟自己母親在一起時的分人,都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各種分人或者說人的多個面組合在一起,一個人才能得到愉快和幸福。

北青藝評:蒔野對妻子三谷的愛和對洋子的愛,是不同分人產生的不同的愛嗎?

平野:蒔野愛不愛三谷我不確定,但三谷一定是愛他的,因為三谷在他最痛苦的時刻幫助他振作起來,但蒔野對洋子是愛情。這個三人關係中,蒔野對三谷完全沒有一點感情也不可能,我把這個愛情故事的情況寫得比較複雜。

北青藝評:《劇演的終章》主題嚴肅,格局宏大,格調典雅,但仍然有很強的言情輕小說的意味,日本評論界會有類似看法嗎?您個人如何區分輕小說和嚴肅小說?

平野:這應該不是輕小說和嚴肅小說的問題,是文學內部的容量。有的讀者可能只會讀表層的東西,比如愛情線,但故事發生有它的背景,人物有自己複雜的生存環境,這些都會影響故事的走向,讀者可以去讀故事裡更深層的這些面,比如當時世界的局勢,伊拉克戰爭的情況,雷曼兄弟破產是如何造成理查德經濟狀況走衰的……但有些讀者不願這麼讀,只讀愛情部分。所以我創作的這部小說,應該由讀者來判斷這是嚴肅小說還是輕小說,讀者有自己的認知偏向。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北青藝評:我讀《何為自我》,非常佩服您求真探索自我的那種精神,也印證了我讀您小說時產生的印象,即您擁有精力旺盛的健康人格,只是有點孤獨,與眾不同。同樣是真誠,太宰治、陀思妥耶夫斯基暴露的自我就非常不同,但正是他們扭曲的性格、強烈的原罪和奇異的經歷托起他們的才華和深度。我們這些健康的文學後輩,如何才有可能抵達那種高度呢?

平野:其實不用擔心,像歌德、托馬斯·曼都是非常健康的作家,還有你們的莫言、鐵凝這些老師,都很健康,一樣能寫出非常好的作品。不管是作家還是讀者,都想通過文學尋找一些人生的答案,然而人們都不知道最終答案是什麼,我也只是在探索,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

北青藝評:您前面說的三島由紀夫在陰暗與美之間的那種平衡,其實是很難抵達的,還有波德萊爾的“以惡為美”等等,都很難……

平野:我本人塑造人物的時候,可以讓TA很美麗又很醜陋,比如表面上很光鮮,卻擁有很邪惡的思想,通過描寫這樣的多面人,來體驗如何將“不健康的”作家寫出的文學和正常人寫出的文學融合起來,取得平衡。讀者也可以從這種多面性來思考,找到平衡。我心中其實有很多創作的元素,有些元素是衝突的,有些是可以彼此調和的,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創作啊。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 張閱 編輯:羅皓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對話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我最關心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