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跟朋友們分享了這個觀點,結果朋友莉莉就開始慌了,她說:

我在家就是這樣,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出門吃飯也絕對不吃炸雞漢堡,什麼水果點心全都是給他安排好了的。

結果現在孩子就算想多吃兩顆葡萄,都要先問一下“媽媽,我可以再吃兩個嗎?”

以前我只覺得他很聽話,現在想想,這麼點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肯定是性格太軟弱吧,他要是真的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不是釀成大錯了嗎?!

除了在幼兒園因為軟弱被欺負外,更要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要是還這麼唯唯諾諾,該怎麼適應職場和社會呢?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跟朋友們分享了這個觀點,結果朋友莉莉就開始慌了,她說:

我在家就是這樣,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出門吃飯也絕對不吃炸雞漢堡,什麼水果點心全都是給他安排好了的。

結果現在孩子就算想多吃兩顆葡萄,都要先問一下“媽媽,我可以再吃兩個嗎?”

以前我只覺得他很聽話,現在想想,這麼點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肯定是性格太軟弱吧,他要是真的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不是釀成大錯了嗎?!

除了在幼兒園因為軟弱被欺負外,更要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要是還這麼唯唯諾諾,該怎麼適應職場和社會呢?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食物上的嚴加禁止,是種控制慾

美國兒童心理學科恩博士說過:孩子想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當今的現實卻是,很多孩子連吃什麼、吃多少、什麼吃都沒有一點自主權。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飲食過度上心,對食物種類斤斤計較,對孩子吃了多少操心不已,甚至是強行給孩子餵飯。

之前有一次,兜媽和幾個朋友,帶著各家的寶寶們去公園裡春遊,還帶上了自家做的便當。

有個朋友萍萍,給孩子準備的是特別清淡的食物,蔬菜、水果泥,再加上白水煮的雞胸肉,她家寶寶看著別人家的烤腸、漢堡肉只留口水,眼睛盯著都願意挪開。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跟朋友們分享了這個觀點,結果朋友莉莉就開始慌了,她說:

我在家就是這樣,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出門吃飯也絕對不吃炸雞漢堡,什麼水果點心全都是給他安排好了的。

結果現在孩子就算想多吃兩顆葡萄,都要先問一下“媽媽,我可以再吃兩個嗎?”

以前我只覺得他很聽話,現在想想,這麼點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肯定是性格太軟弱吧,他要是真的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不是釀成大錯了嗎?!

除了在幼兒園因為軟弱被欺負外,更要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要是還這麼唯唯諾諾,該怎麼適應職場和社會呢?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食物上的嚴加禁止,是種控制慾

美國兒童心理學科恩博士說過:孩子想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當今的現實卻是,很多孩子連吃什麼、吃多少、什麼吃都沒有一點自主權。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飲食過度上心,對食物種類斤斤計較,對孩子吃了多少操心不已,甚至是強行給孩子餵飯。

之前有一次,兜媽和幾個朋友,帶著各家的寶寶們去公園裡春遊,還帶上了自家做的便當。

有個朋友萍萍,給孩子準備的是特別清淡的食物,蔬菜、水果泥,再加上白水煮的雞胸肉,她家寶寶看著別人家的烤腸、漢堡肉只留口水,眼睛盯著都願意挪開。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就勸萍萍,孩子這麼大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萍萍卻覺得,要是現在讓孩子吃了,他就知道這個好吃,以後再也不吃飯了怎麼辦?

其實這是萍萍的營養觀念過了頭,讓孩子“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在這背後,其實是父母極強的控制慾在作怪。

在最近熱播的《小歡喜》裡面,媽媽宋倩對女兒英子的飲食也看的很重。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跟朋友們分享了這個觀點,結果朋友莉莉就開始慌了,她說:

我在家就是這樣,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出門吃飯也絕對不吃炸雞漢堡,什麼水果點心全都是給他安排好了的。

結果現在孩子就算想多吃兩顆葡萄,都要先問一下“媽媽,我可以再吃兩個嗎?”

以前我只覺得他很聽話,現在想想,這麼點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肯定是性格太軟弱吧,他要是真的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不是釀成大錯了嗎?!

除了在幼兒園因為軟弱被欺負外,更要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要是還這麼唯唯諾諾,該怎麼適應職場和社會呢?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食物上的嚴加禁止,是種控制慾

美國兒童心理學科恩博士說過:孩子想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當今的現實卻是,很多孩子連吃什麼、吃多少、什麼吃都沒有一點自主權。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飲食過度上心,對食物種類斤斤計較,對孩子吃了多少操心不已,甚至是強行給孩子餵飯。

之前有一次,兜媽和幾個朋友,帶著各家的寶寶們去公園裡春遊,還帶上了自家做的便當。

有個朋友萍萍,給孩子準備的是特別清淡的食物,蔬菜、水果泥,再加上白水煮的雞胸肉,她家寶寶看著別人家的烤腸、漢堡肉只留口水,眼睛盯著都願意挪開。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就勸萍萍,孩子這麼大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萍萍卻覺得,要是現在讓孩子吃了,他就知道這個好吃,以後再也不吃飯了怎麼辦?

其實這是萍萍的營養觀念過了頭,讓孩子“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在這背後,其實是父母極強的控制慾在作怪。

在最近熱播的《小歡喜》裡面,媽媽宋倩對女兒英子的飲食也看的很重。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她禁止女兒吃任何零食,能使女兒開心的麻辣燙、火鍋都不讓吃,還專門定製了一個《學霸飲食計劃》。

不止是在飲食方面,還有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宋倩都做好了安排,讓英子按照自己的意思,一絲不苟的執行。

對於英子來說,她沒有一點自主權,更沒有自由,儘管成績優秀,但內心十分壓抑,覺得“一切都沒沒意思”,最後甚至要去跳橋自殺!就是要逃離媽媽。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跟朋友們分享了這個觀點,結果朋友莉莉就開始慌了,她說:

我在家就是這樣,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出門吃飯也絕對不吃炸雞漢堡,什麼水果點心全都是給他安排好了的。

結果現在孩子就算想多吃兩顆葡萄,都要先問一下“媽媽,我可以再吃兩個嗎?”

以前我只覺得他很聽話,現在想想,這麼點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肯定是性格太軟弱吧,他要是真的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不是釀成大錯了嗎?!

除了在幼兒園因為軟弱被欺負外,更要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要是還這麼唯唯諾諾,該怎麼適應職場和社會呢?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食物上的嚴加禁止,是種控制慾

美國兒童心理學科恩博士說過:孩子想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當今的現實卻是,很多孩子連吃什麼、吃多少、什麼吃都沒有一點自主權。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飲食過度上心,對食物種類斤斤計較,對孩子吃了多少操心不已,甚至是強行給孩子餵飯。

之前有一次,兜媽和幾個朋友,帶著各家的寶寶們去公園裡春遊,還帶上了自家做的便當。

有個朋友萍萍,給孩子準備的是特別清淡的食物,蔬菜、水果泥,再加上白水煮的雞胸肉,她家寶寶看著別人家的烤腸、漢堡肉只留口水,眼睛盯著都願意挪開。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就勸萍萍,孩子這麼大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萍萍卻覺得,要是現在讓孩子吃了,他就知道這個好吃,以後再也不吃飯了怎麼辦?

其實這是萍萍的營養觀念過了頭,讓孩子“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在這背後,其實是父母極強的控制慾在作怪。

在最近熱播的《小歡喜》裡面,媽媽宋倩對女兒英子的飲食也看的很重。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她禁止女兒吃任何零食,能使女兒開心的麻辣燙、火鍋都不讓吃,還專門定製了一個《學霸飲食計劃》。

不止是在飲食方面,還有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宋倩都做好了安排,讓英子按照自己的意思,一絲不苟的執行。

對於英子來說,她沒有一點自主權,更沒有自由,儘管成績優秀,但內心十分壓抑,覺得“一切都沒沒意思”,最後甚至要去跳橋自殺!就是要逃離媽媽。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這樣的媽媽,實在是太過關心孩子了,把自己的愛都變成了可怕的控制慾,把孩子逼上了絕路。

而且,一直控制著孩子的飲食,他就真的不會去吃那些禁止的食物嗎?

在動漫《蠟筆小新》中,媽媽也是一直逼迫著小新吃青椒花菜,禁止吃薯片喝可樂,可一旦脫離了媽媽的掌控,小新就會狂吃薯片,拒絕青椒。

"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最近,兜媽追起了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裡面談論了很多有意思的育兒話題,比如:

大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應不應該教育孩子?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大人發火的方式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

節目中的觀點讓兜媽受益匪淺,不過最讓兜媽印象深刻的,確實這個話題:

被家長教育“這個不準吃”的 孩子,更容易被人家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剛看到這個話題,兜媽就感覺是膝蓋中了一箭,有預感自己要躺槍了。

接著又聽了日本的心理學家植木理惠的解釋:

如果有些孩子對某些東西過敏,那麼禁止他們吃這些東西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如果撇開這種情況,一個媽媽只准孩子吃自己在家做的東西,只吃那些所謂“純天然、無添加”的東西,其他都不準吃;
那這樣的孩子,到了上學後,就更容易受到欺負。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怎麼會這樣呢?“不準孩子吃某些東西”,怎麼會讓孩子受欺負呢?難道自己做的東西還對孩子的身體有害嗎?

但專家植木理惠又進一步解釋,這種影響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如果小孩子一直被家長教育,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在吃東西前總要問一句“媽媽,這個我可以吃嗎?”
這樣的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變成看別人臉色去判斷事情的性格。
在一般同齡人的眼裡,這種性格並不是什麼乖巧懂事,而是唯唯諾諾,甚至被默認是可以欺負的。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跟朋友們分享了這個觀點,結果朋友莉莉就開始慌了,她說:

我在家就是這樣,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出門吃飯也絕對不吃炸雞漢堡,什麼水果點心全都是給他安排好了的。

結果現在孩子就算想多吃兩顆葡萄,都要先問一下“媽媽,我可以再吃兩個嗎?”

以前我只覺得他很聽話,現在想想,這麼點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肯定是性格太軟弱吧,他要是真的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我不是釀成大錯了嗎?!

除了在幼兒園因為軟弱被欺負外,更要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要是還這麼唯唯諾諾,該怎麼適應職場和社會呢?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食物上的嚴加禁止,是種控制慾

美國兒童心理學科恩博士說過:孩子想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獲得掌控感。

但當今的現實卻是,很多孩子連吃什麼、吃多少、什麼吃都沒有一點自主權。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飲食過度上心,對食物種類斤斤計較,對孩子吃了多少操心不已,甚至是強行給孩子餵飯。

之前有一次,兜媽和幾個朋友,帶著各家的寶寶們去公園裡春遊,還帶上了自家做的便當。

有個朋友萍萍,給孩子準備的是特別清淡的食物,蔬菜、水果泥,再加上白水煮的雞胸肉,她家寶寶看著別人家的烤腸、漢堡肉只留口水,眼睛盯著都願意挪開。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兜媽就勸萍萍,孩子這麼大了,吃一點沒關係的。

萍萍卻覺得,要是現在讓孩子吃了,他就知道這個好吃,以後再也不吃飯了怎麼辦?

其實這是萍萍的營養觀念過了頭,讓孩子“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在這背後,其實是父母極強的控制慾在作怪。

在最近熱播的《小歡喜》裡面,媽媽宋倩對女兒英子的飲食也看的很重。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她禁止女兒吃任何零食,能使女兒開心的麻辣燙、火鍋都不讓吃,還專門定製了一個《學霸飲食計劃》。

不止是在飲食方面,還有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宋倩都做好了安排,讓英子按照自己的意思,一絲不苟的執行。

對於英子來說,她沒有一點自主權,更沒有自由,儘管成績優秀,但內心十分壓抑,覺得“一切都沒沒意思”,最後甚至要去跳橋自殺!就是要逃離媽媽。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這樣的媽媽,實在是太過關心孩子了,把自己的愛都變成了可怕的控制慾,把孩子逼上了絕路。

而且,一直控制著孩子的飲食,他就真的不會去吃那些禁止的食物嗎?

在動漫《蠟筆小新》中,媽媽也是一直逼迫著小新吃青椒花菜,禁止吃薯片喝可樂,可一旦脫離了媽媽的掌控,小新就會狂吃薯片,拒絕青椒。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個嗎?”問這句話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


其實,關於各種零食,父母們完全適當地給出一點權力,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去吃,幾片薯片,一塊披薩,兩口可樂,控制好量,並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

相反,父母過度的控制慾望,對孩子的禁錮,更容易阻礙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在餐桌上,父母不必對孩子步步緊逼,控制孩子進嘴的一切事物,這些微小的舉動,確確實實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