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
"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散文作品

堡子:土夯的骨肉

文 | 王選

堡子在村莊正對面,一出門,眼皮一撩,就能看見。

在甘肅,用黃土夯築而成的堡子隨處可見,幾乎一村一個。隴上,多幹旱。風硬,刀子一樣,在大地上削砍著,露出了黃土的骨頭。這比風還硬的骨頭上,便站立著一方方堡子,倔強,孤獨、又敦厚、頹敗。俯瞰著山河故地,草莽眾生。

堡子築於何時?有說清末,有說民國初期,麥村的堡子呢?似乎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在我很小的時候,老人們曾說起過關於堡子的事,但那時年幼,不求甚解。待我想知道更多時,老人們一茬茬歿了。人,終究是活不過一堆黃土的。幾百年了,堡子依然站在山樑的頂端,沒有消亡殆盡,陽世間,已換了幾茬天,換了幾茬人。

老人們說,堡子,是躲土匪的,百度上,也這麼說。

老人們還說,有一年,土匪進村,燒殺搶掠,村裡人都擁向了堡子,深藏不露。扛長工的大曾祖父,留在村裡,沒有來得及跑,被土匪在脖子上砍了一馬刀。整顆腦袋耷拉在肩膀上,只有氣管兒還連著,血液四溢。大曾祖父在廚房,一手扶正腦袋,一手扯了一圈編鍋蓋的麥杆,纏在脖子上。繼續一手扶腦袋,一手勾住牆,一跳,一翻,躍過牆頭,跑了。後來,脖子上撒了雲南白藥,只聽見肉和肉生長在一起時,發出了滋啦啦的聲音。我至今還記著老人們和我坐在槐樹下,他嘴裡發出的“滋啦啦”的聲音,像兩片粘在一起的膠帶撕扯開來。

大曾祖父僥倖逃脫,活了下來。我出生時他已去世好多年,我無法想象她的容貌,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大難不死的,也無法想象在一個草菅人命、血肉模糊的時代,堡子是什麼樣的。

關於堡子的歷史,我僅知道這些。雖然它每天都會進入視線,可真是熟視無睹。

"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散文作品

堡子:土夯的骨肉

文 | 王選

堡子在村莊正對面,一出門,眼皮一撩,就能看見。

在甘肅,用黃土夯築而成的堡子隨處可見,幾乎一村一個。隴上,多幹旱。風硬,刀子一樣,在大地上削砍著,露出了黃土的骨頭。這比風還硬的骨頭上,便站立著一方方堡子,倔強,孤獨、又敦厚、頹敗。俯瞰著山河故地,草莽眾生。

堡子築於何時?有說清末,有說民國初期,麥村的堡子呢?似乎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在我很小的時候,老人們曾說起過關於堡子的事,但那時年幼,不求甚解。待我想知道更多時,老人們一茬茬歿了。人,終究是活不過一堆黃土的。幾百年了,堡子依然站在山樑的頂端,沒有消亡殆盡,陽世間,已換了幾茬天,換了幾茬人。

老人們說,堡子,是躲土匪的,百度上,也這麼說。

老人們還說,有一年,土匪進村,燒殺搶掠,村裡人都擁向了堡子,深藏不露。扛長工的大曾祖父,留在村裡,沒有來得及跑,被土匪在脖子上砍了一馬刀。整顆腦袋耷拉在肩膀上,只有氣管兒還連著,血液四溢。大曾祖父在廚房,一手扶正腦袋,一手扯了一圈編鍋蓋的麥杆,纏在脖子上。繼續一手扶腦袋,一手勾住牆,一跳,一翻,躍過牆頭,跑了。後來,脖子上撒了雲南白藥,只聽見肉和肉生長在一起時,發出了滋啦啦的聲音。我至今還記著老人們和我坐在槐樹下,他嘴裡發出的“滋啦啦”的聲音,像兩片粘在一起的膠帶撕扯開來。

大曾祖父僥倖逃脫,活了下來。我出生時他已去世好多年,我無法想象她的容貌,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大難不死的,也無法想象在一個草菅人命、血肉模糊的時代,堡子是什麼樣的。

關於堡子的歷史,我僅知道這些。雖然它每天都會進入視線,可真是熟視無睹。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我已在人世虛度30年。細細想來,我只去過一次堡子。它真的不遠。要麼沿著對面的樑,順著走,在一條岔路,朝左,再走,不遠,就到了。或者下山。過溝,再爬山,一直朝上,也就到了,最多30分鐘。可我竟然想不通這麼近的地方,我怎麼就去過一次。我們捉迷藏,我們放牲口,我們打仗,我們遊逛,我們幾乎旁邊的麥村的每一個角落,翻遍了麥村的每一寸地皮,可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多去一次堡子呢?

搞不懂。

我至今記著那次去堡子的經歷。差不多快20年了吧。

應該是暮春。20世紀90年代的某個下午。我和母親在地裡放玉米苗。纖弱、枯黃的疫苗,蜷縮在地膜裡,用削尖的竹棍,把地膜剜破,再用竹棍勾住玉米苗,一旋,一拉,就把玉米苗撥拉到了地膜外面。它們孱弱的身子,稀稀拉拉,在午後的風裡,晃動著,東倒西歪,經不起風吹的樣子。我們的身後是兩隻水桶,已空空如也,像兩隻眼睛,瞪著三月的晴天白雲。乾旱,多年未見的乾旱,瀰漫在西秦嶺一帶,塵土飛揚,田地乾裂。這樣的旱情已從春節持續到了三月。人們急切的盼望著一場春雨,可每天都是碧空萬里,滴水不見。在持續而嚴重的旱情裡,人們踩著蓋住腳面的乾土,種上了洋芋、玉米、葵花、胡麻。

旱情讓五穀的出生率和成活率都降到了最低,一畝玉米,成片成片的沒有出苗。我和母親只好剜開地膜,再掏一個窩,撒進三四粒籽。進行補種。補種的窩裡,按理說,都要澆水,可挑來的水,哪裡夠解渴,兩三行下來,早已用的滴水不剩。再擔,澇壩裡也只有稠泥了。我和母親坐在土堆裡歇緩,眼前是白花花的地膜,落滿了陽光,刺得人眼疼。遠處,地埂上,站滿了杏樹,花落了,豆粒大的杏子,沾在枝頭,因為乾旱,也顯得乾癟。再遠處,就是灰濛濛的大地,罩著浮土,乾旱像一隻抽水機,抽乾了大地的血液,到處皮開肉綻。

玉米苗已放的差不多了,我們坐著,像兩塊兒土疙瘩,風在吹,就化了。我們無助,我們茫然,我們乾燥,我們滿是憂傷。

就這麼坐著時,我隱約聽見樑上有所嗩吶和人群的喧鬧聲。隨身望去,一族人圍著什麼,緩慢前行,後面,追著一長溜小孩,像一根尾巴,拖在乾枯的山路上。偶爾傳來鑼鼓聲,讓暮春的午後顯得焦慮、急躁。母親說是董村的爺(我們把村裡供奉的神像叫爺),要到我們村的堡子祭山。早幾天就聽村裡人說。旱得不行,董村人準備祈雨。所謂祈雨,好像是人們抬出神像,由穿著長袍的師公進行表演,一邊說說唱唱,一邊揮舞著羊皮鼓,最後還要在額頭上砍幾刀,鮮血直流,怪事駭人。通過這樣的祭祀,請求神靈到天庭討來雨水,普降甘露,以解旱情,救黎民於苦難之中。當然,其餘還有好多繁瑣的程序,不大清楚。不過祭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後來,我把母親丟在地裡,爬上山坡,跟著那支隊伍走了。

我們來到堡子。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踏進堡子。堡子裡種過地,耕耘過,一腳踩下去,虛土能湮埋腳面。從堡子裡看,四周圍牆多有塌陷,成鋸齒狀,並不太高。山門大敞,像一張嘴,永遠豁著。堡子有半塊打麥場大,裡面空無一物,只有正中間,橫臥著一塊石碑。村裡的孩子說,這塊碑下,壓著一條白蟒蛇。真的嗎?不知道,反正誰也沒有見過,但大家都說得言之鑿鑿,我們也就信了,權當真的有吧。在整個童年時代,我們都被大地上的神祕傳言所裹挾,所拿捏,帶著無限的惶恐和無限的興奮,遊蕩在村裡。是因為聽說了堡子裡有蟒蛇,心裡懼怕,我們才沒有再去過堡子嗎?我也不知道。

來祈雨的人,把神像穩穩地坐在地上。好像有龍王爺、黃爺。龍王爺,面紅耳赤,長鬚飄飄,怒目圓睜,怪嚇人的。皇爺,是女性,塗脂抹粉,面若滿月,兩腮飽滿,倒是慈善。人們抬起石碑,立穩。我們期待的白色蟒蛇並沒有出現。有人說,它化成一縷煙,飄走了,我們肉眼凡胎,看不見。我們走了,他還會回來。

我們圍成一圈,看著師公嘴裡嘰裡呱啦唱著,轉著圈,腳下塵土飛揚,猶如騰雲駕霧。他們手裡高舉羊皮鼓,敲敲打打,鐵環撞擊發出了清脆的當啷聲,像雨打鐵盆,不絕於耳。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好像殺了一隻公雞,好像放了很長一串鞭炮,好像還焚香點蠟,把膝蓋跪下去,插進土裡,朝蒼天磕了頭。其餘的,我實在無法想起,畢竟很久遠了。

臨走時,我趴在堡子的牆邊,在塌陷處,看了看外面。外邊,遠處是麥村,蜷縮在半坡上。南邊,是稠泥河,河水沖刷而成的川道,顯得低沉、遙遠,不知去向。堡子正下方,一邊是垂直的懸崖,高高掛著,讓人眩暈。溝底是黑森森的樹林。一邊也是陡坡,再下去,才是一臺臺田地。站在堡子,抬眼望去,視野開闊,四周風吹草動,盡收眼底。乾硬的風從豁口吹進來,像巴掌,扇著臉,生疼。現在想來,如此陡峭險峻的山勢,真是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人們封堵堡子的大門,便可相安無事。即便遇到進攻,用石塊也能擊退。我想,祖先們為了尋找夯築堡子的地方,定是把村子周圍的山樑踏遍了。綜合各種因素,這裡應該是麥村最適合築起堡子的地方了。

"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散文作品

堡子:土夯的骨肉

文 | 王選

堡子在村莊正對面,一出門,眼皮一撩,就能看見。

在甘肅,用黃土夯築而成的堡子隨處可見,幾乎一村一個。隴上,多幹旱。風硬,刀子一樣,在大地上削砍著,露出了黃土的骨頭。這比風還硬的骨頭上,便站立著一方方堡子,倔強,孤獨、又敦厚、頹敗。俯瞰著山河故地,草莽眾生。

堡子築於何時?有說清末,有說民國初期,麥村的堡子呢?似乎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在我很小的時候,老人們曾說起過關於堡子的事,但那時年幼,不求甚解。待我想知道更多時,老人們一茬茬歿了。人,終究是活不過一堆黃土的。幾百年了,堡子依然站在山樑的頂端,沒有消亡殆盡,陽世間,已換了幾茬天,換了幾茬人。

老人們說,堡子,是躲土匪的,百度上,也這麼說。

老人們還說,有一年,土匪進村,燒殺搶掠,村裡人都擁向了堡子,深藏不露。扛長工的大曾祖父,留在村裡,沒有來得及跑,被土匪在脖子上砍了一馬刀。整顆腦袋耷拉在肩膀上,只有氣管兒還連著,血液四溢。大曾祖父在廚房,一手扶正腦袋,一手扯了一圈編鍋蓋的麥杆,纏在脖子上。繼續一手扶腦袋,一手勾住牆,一跳,一翻,躍過牆頭,跑了。後來,脖子上撒了雲南白藥,只聽見肉和肉生長在一起時,發出了滋啦啦的聲音。我至今還記著老人們和我坐在槐樹下,他嘴裡發出的“滋啦啦”的聲音,像兩片粘在一起的膠帶撕扯開來。

大曾祖父僥倖逃脫,活了下來。我出生時他已去世好多年,我無法想象她的容貌,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大難不死的,也無法想象在一個草菅人命、血肉模糊的時代,堡子是什麼樣的。

關於堡子的歷史,我僅知道這些。雖然它每天都會進入視線,可真是熟視無睹。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我已在人世虛度30年。細細想來,我只去過一次堡子。它真的不遠。要麼沿著對面的樑,順著走,在一條岔路,朝左,再走,不遠,就到了。或者下山。過溝,再爬山,一直朝上,也就到了,最多30分鐘。可我竟然想不通這麼近的地方,我怎麼就去過一次。我們捉迷藏,我們放牲口,我們打仗,我們遊逛,我們幾乎旁邊的麥村的每一個角落,翻遍了麥村的每一寸地皮,可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多去一次堡子呢?

搞不懂。

我至今記著那次去堡子的經歷。差不多快20年了吧。

應該是暮春。20世紀90年代的某個下午。我和母親在地裡放玉米苗。纖弱、枯黃的疫苗,蜷縮在地膜裡,用削尖的竹棍,把地膜剜破,再用竹棍勾住玉米苗,一旋,一拉,就把玉米苗撥拉到了地膜外面。它們孱弱的身子,稀稀拉拉,在午後的風裡,晃動著,東倒西歪,經不起風吹的樣子。我們的身後是兩隻水桶,已空空如也,像兩隻眼睛,瞪著三月的晴天白雲。乾旱,多年未見的乾旱,瀰漫在西秦嶺一帶,塵土飛揚,田地乾裂。這樣的旱情已從春節持續到了三月。人們急切的盼望著一場春雨,可每天都是碧空萬里,滴水不見。在持續而嚴重的旱情裡,人們踩著蓋住腳面的乾土,種上了洋芋、玉米、葵花、胡麻。

旱情讓五穀的出生率和成活率都降到了最低,一畝玉米,成片成片的沒有出苗。我和母親只好剜開地膜,再掏一個窩,撒進三四粒籽。進行補種。補種的窩裡,按理說,都要澆水,可挑來的水,哪裡夠解渴,兩三行下來,早已用的滴水不剩。再擔,澇壩裡也只有稠泥了。我和母親坐在土堆裡歇緩,眼前是白花花的地膜,落滿了陽光,刺得人眼疼。遠處,地埂上,站滿了杏樹,花落了,豆粒大的杏子,沾在枝頭,因為乾旱,也顯得乾癟。再遠處,就是灰濛濛的大地,罩著浮土,乾旱像一隻抽水機,抽乾了大地的血液,到處皮開肉綻。

玉米苗已放的差不多了,我們坐著,像兩塊兒土疙瘩,風在吹,就化了。我們無助,我們茫然,我們乾燥,我們滿是憂傷。

就這麼坐著時,我隱約聽見樑上有所嗩吶和人群的喧鬧聲。隨身望去,一族人圍著什麼,緩慢前行,後面,追著一長溜小孩,像一根尾巴,拖在乾枯的山路上。偶爾傳來鑼鼓聲,讓暮春的午後顯得焦慮、急躁。母親說是董村的爺(我們把村裡供奉的神像叫爺),要到我們村的堡子祭山。早幾天就聽村裡人說。旱得不行,董村人準備祈雨。所謂祈雨,好像是人們抬出神像,由穿著長袍的師公進行表演,一邊說說唱唱,一邊揮舞著羊皮鼓,最後還要在額頭上砍幾刀,鮮血直流,怪事駭人。通過這樣的祭祀,請求神靈到天庭討來雨水,普降甘露,以解旱情,救黎民於苦難之中。當然,其餘還有好多繁瑣的程序,不大清楚。不過祭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後來,我把母親丟在地裡,爬上山坡,跟著那支隊伍走了。

我們來到堡子。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踏進堡子。堡子裡種過地,耕耘過,一腳踩下去,虛土能湮埋腳面。從堡子裡看,四周圍牆多有塌陷,成鋸齒狀,並不太高。山門大敞,像一張嘴,永遠豁著。堡子有半塊打麥場大,裡面空無一物,只有正中間,橫臥著一塊石碑。村裡的孩子說,這塊碑下,壓著一條白蟒蛇。真的嗎?不知道,反正誰也沒有見過,但大家都說得言之鑿鑿,我們也就信了,權當真的有吧。在整個童年時代,我們都被大地上的神祕傳言所裹挾,所拿捏,帶著無限的惶恐和無限的興奮,遊蕩在村裡。是因為聽說了堡子裡有蟒蛇,心裡懼怕,我們才沒有再去過堡子嗎?我也不知道。

來祈雨的人,把神像穩穩地坐在地上。好像有龍王爺、黃爺。龍王爺,面紅耳赤,長鬚飄飄,怒目圓睜,怪嚇人的。皇爺,是女性,塗脂抹粉,面若滿月,兩腮飽滿,倒是慈善。人們抬起石碑,立穩。我們期待的白色蟒蛇並沒有出現。有人說,它化成一縷煙,飄走了,我們肉眼凡胎,看不見。我們走了,他還會回來。

我們圍成一圈,看著師公嘴裡嘰裡呱啦唱著,轉著圈,腳下塵土飛揚,猶如騰雲駕霧。他們手裡高舉羊皮鼓,敲敲打打,鐵環撞擊發出了清脆的當啷聲,像雨打鐵盆,不絕於耳。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好像殺了一隻公雞,好像放了很長一串鞭炮,好像還焚香點蠟,把膝蓋跪下去,插進土裡,朝蒼天磕了頭。其餘的,我實在無法想起,畢竟很久遠了。

臨走時,我趴在堡子的牆邊,在塌陷處,看了看外面。外邊,遠處是麥村,蜷縮在半坡上。南邊,是稠泥河,河水沖刷而成的川道,顯得低沉、遙遠,不知去向。堡子正下方,一邊是垂直的懸崖,高高掛著,讓人眩暈。溝底是黑森森的樹林。一邊也是陡坡,再下去,才是一臺臺田地。站在堡子,抬眼望去,視野開闊,四周風吹草動,盡收眼底。乾硬的風從豁口吹進來,像巴掌,扇著臉,生疼。現在想來,如此陡峭險峻的山勢,真是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人們封堵堡子的大門,便可相安無事。即便遇到進攻,用石塊也能擊退。我想,祖先們為了尋找夯築堡子的地方,定是把村子周圍的山樑踏遍了。綜合各種因素,這裡應該是麥村最適合築起堡子的地方了。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謝謝堡子,曾挽救村莊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堡子就沒有我們。

蹲在西秦嶺莽莽群山額頭上的堡子,就這樣,經歷著風吹日晒、歲月侵蝕,一點點矮下去,瘦下去,但依然用最後的骨骼守望著麥村,守望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死。它像一個老人,在時光深處,盤腿而坐,緘默不語,它空蕩蕩的胸膛內,如謎一般,藏著洶湧的往事。只是這些,我們再也無從知曉了。

好多年過去了,我站在村口,遠處是堡子。它蹲在山頂,早已沒有矗立之勢。它的周圍,是坡,再往下,是修成臺階的梯田,以前,大多種麥,便於馱運。現在則一律荒蕪了。它在荒蕪之上,愈加荒蕪。它終將用殘垣斷壁,為鄉村往事呈現供詞。可誰在乎這些呢?

從外婆家回來的路上,我突然想去看看堡子。向看看二十年後,它頹敗下去的樣子,也想看看童年時代的那個祭山的午後,是否還會與此刻重合。

我沿著山路,蹣跚而行。路上,早已荒草叢生,無處落腳。曾經被人們的和牲口踩得油光閃亮、寸草不生的鄉間道路,現在早已面目全非,野草橫生。走著走著,前面我想應該會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堡子,但沒有了。大量密密實實的酸刺和洋槐樹封鎖了去路,連一隻兔子容身的空隙都沒有。加之酸刺扎人,難以近身,再無別路可走。我深陷草木深處,寸步難行。前面,不足一里路,便是堡子了,它近在眼前,可我難以抵達。我難以抵達的,除了此刻,它荒蕪已久的身軀和心胸,還有他曾經在歷史的某一頁留下的往事,事關我的祖先存亡。

我終究沒有抵達堡子,我永遠也無法抵達真正意義上的堡子。我拍了幾張照片,撤退下來,鎩羽而歸。

如今,堡子依然在村子對面,30年了,在我印象裡,似乎一成不變,但我知道,歲月,在用一把鋒利的刀子,改變著它的細節,就如同歲月改變著萬物的細節,我們難以覺察罷了。

堡子。自土匪消亡的時刻起,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藏身、抵禦,已埋入煙塵。它雖然還是麥村的一部分,但它僅僅是堡子了。

它還會更長久的存在下去,把無意義進行到底。它和我們一樣,來自黃土,在這陽世,用土夯的骨頭走一遭,最後長眠與黃土,成為黃土。只是比我們走的緩慢罷了。

本文摘自《散文》2019年第5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散文作品

堡子:土夯的骨肉

文 | 王選

堡子在村莊正對面,一出門,眼皮一撩,就能看見。

在甘肅,用黃土夯築而成的堡子隨處可見,幾乎一村一個。隴上,多幹旱。風硬,刀子一樣,在大地上削砍著,露出了黃土的骨頭。這比風還硬的骨頭上,便站立著一方方堡子,倔強,孤獨、又敦厚、頹敗。俯瞰著山河故地,草莽眾生。

堡子築於何時?有說清末,有說民國初期,麥村的堡子呢?似乎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在我很小的時候,老人們曾說起過關於堡子的事,但那時年幼,不求甚解。待我想知道更多時,老人們一茬茬歿了。人,終究是活不過一堆黃土的。幾百年了,堡子依然站在山樑的頂端,沒有消亡殆盡,陽世間,已換了幾茬天,換了幾茬人。

老人們說,堡子,是躲土匪的,百度上,也這麼說。

老人們還說,有一年,土匪進村,燒殺搶掠,村裡人都擁向了堡子,深藏不露。扛長工的大曾祖父,留在村裡,沒有來得及跑,被土匪在脖子上砍了一馬刀。整顆腦袋耷拉在肩膀上,只有氣管兒還連著,血液四溢。大曾祖父在廚房,一手扶正腦袋,一手扯了一圈編鍋蓋的麥杆,纏在脖子上。繼續一手扶腦袋,一手勾住牆,一跳,一翻,躍過牆頭,跑了。後來,脖子上撒了雲南白藥,只聽見肉和肉生長在一起時,發出了滋啦啦的聲音。我至今還記著老人們和我坐在槐樹下,他嘴裡發出的“滋啦啦”的聲音,像兩片粘在一起的膠帶撕扯開來。

大曾祖父僥倖逃脫,活了下來。我出生時他已去世好多年,我無法想象她的容貌,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大難不死的,也無法想象在一個草菅人命、血肉模糊的時代,堡子是什麼樣的。

關於堡子的歷史,我僅知道這些。雖然它每天都會進入視線,可真是熟視無睹。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我已在人世虛度30年。細細想來,我只去過一次堡子。它真的不遠。要麼沿著對面的樑,順著走,在一條岔路,朝左,再走,不遠,就到了。或者下山。過溝,再爬山,一直朝上,也就到了,最多30分鐘。可我竟然想不通這麼近的地方,我怎麼就去過一次。我們捉迷藏,我們放牲口,我們打仗,我們遊逛,我們幾乎旁邊的麥村的每一個角落,翻遍了麥村的每一寸地皮,可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多去一次堡子呢?

搞不懂。

我至今記著那次去堡子的經歷。差不多快20年了吧。

應該是暮春。20世紀90年代的某個下午。我和母親在地裡放玉米苗。纖弱、枯黃的疫苗,蜷縮在地膜裡,用削尖的竹棍,把地膜剜破,再用竹棍勾住玉米苗,一旋,一拉,就把玉米苗撥拉到了地膜外面。它們孱弱的身子,稀稀拉拉,在午後的風裡,晃動著,東倒西歪,經不起風吹的樣子。我們的身後是兩隻水桶,已空空如也,像兩隻眼睛,瞪著三月的晴天白雲。乾旱,多年未見的乾旱,瀰漫在西秦嶺一帶,塵土飛揚,田地乾裂。這樣的旱情已從春節持續到了三月。人們急切的盼望著一場春雨,可每天都是碧空萬里,滴水不見。在持續而嚴重的旱情裡,人們踩著蓋住腳面的乾土,種上了洋芋、玉米、葵花、胡麻。

旱情讓五穀的出生率和成活率都降到了最低,一畝玉米,成片成片的沒有出苗。我和母親只好剜開地膜,再掏一個窩,撒進三四粒籽。進行補種。補種的窩裡,按理說,都要澆水,可挑來的水,哪裡夠解渴,兩三行下來,早已用的滴水不剩。再擔,澇壩裡也只有稠泥了。我和母親坐在土堆裡歇緩,眼前是白花花的地膜,落滿了陽光,刺得人眼疼。遠處,地埂上,站滿了杏樹,花落了,豆粒大的杏子,沾在枝頭,因為乾旱,也顯得乾癟。再遠處,就是灰濛濛的大地,罩著浮土,乾旱像一隻抽水機,抽乾了大地的血液,到處皮開肉綻。

玉米苗已放的差不多了,我們坐著,像兩塊兒土疙瘩,風在吹,就化了。我們無助,我們茫然,我們乾燥,我們滿是憂傷。

就這麼坐著時,我隱約聽見樑上有所嗩吶和人群的喧鬧聲。隨身望去,一族人圍著什麼,緩慢前行,後面,追著一長溜小孩,像一根尾巴,拖在乾枯的山路上。偶爾傳來鑼鼓聲,讓暮春的午後顯得焦慮、急躁。母親說是董村的爺(我們把村裡供奉的神像叫爺),要到我們村的堡子祭山。早幾天就聽村裡人說。旱得不行,董村人準備祈雨。所謂祈雨,好像是人們抬出神像,由穿著長袍的師公進行表演,一邊說說唱唱,一邊揮舞著羊皮鼓,最後還要在額頭上砍幾刀,鮮血直流,怪事駭人。通過這樣的祭祀,請求神靈到天庭討來雨水,普降甘露,以解旱情,救黎民於苦難之中。當然,其餘還有好多繁瑣的程序,不大清楚。不過祭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後來,我把母親丟在地裡,爬上山坡,跟著那支隊伍走了。

我們來到堡子。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踏進堡子。堡子裡種過地,耕耘過,一腳踩下去,虛土能湮埋腳面。從堡子裡看,四周圍牆多有塌陷,成鋸齒狀,並不太高。山門大敞,像一張嘴,永遠豁著。堡子有半塊打麥場大,裡面空無一物,只有正中間,橫臥著一塊石碑。村裡的孩子說,這塊碑下,壓著一條白蟒蛇。真的嗎?不知道,反正誰也沒有見過,但大家都說得言之鑿鑿,我們也就信了,權當真的有吧。在整個童年時代,我們都被大地上的神祕傳言所裹挾,所拿捏,帶著無限的惶恐和無限的興奮,遊蕩在村裡。是因為聽說了堡子裡有蟒蛇,心裡懼怕,我們才沒有再去過堡子嗎?我也不知道。

來祈雨的人,把神像穩穩地坐在地上。好像有龍王爺、黃爺。龍王爺,面紅耳赤,長鬚飄飄,怒目圓睜,怪嚇人的。皇爺,是女性,塗脂抹粉,面若滿月,兩腮飽滿,倒是慈善。人們抬起石碑,立穩。我們期待的白色蟒蛇並沒有出現。有人說,它化成一縷煙,飄走了,我們肉眼凡胎,看不見。我們走了,他還會回來。

我們圍成一圈,看著師公嘴裡嘰裡呱啦唱著,轉著圈,腳下塵土飛揚,猶如騰雲駕霧。他們手裡高舉羊皮鼓,敲敲打打,鐵環撞擊發出了清脆的當啷聲,像雨打鐵盆,不絕於耳。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好像殺了一隻公雞,好像放了很長一串鞭炮,好像還焚香點蠟,把膝蓋跪下去,插進土裡,朝蒼天磕了頭。其餘的,我實在無法想起,畢竟很久遠了。

臨走時,我趴在堡子的牆邊,在塌陷處,看了看外面。外邊,遠處是麥村,蜷縮在半坡上。南邊,是稠泥河,河水沖刷而成的川道,顯得低沉、遙遠,不知去向。堡子正下方,一邊是垂直的懸崖,高高掛著,讓人眩暈。溝底是黑森森的樹林。一邊也是陡坡,再下去,才是一臺臺田地。站在堡子,抬眼望去,視野開闊,四周風吹草動,盡收眼底。乾硬的風從豁口吹進來,像巴掌,扇著臉,生疼。現在想來,如此陡峭險峻的山勢,真是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人們封堵堡子的大門,便可相安無事。即便遇到進攻,用石塊也能擊退。我想,祖先們為了尋找夯築堡子的地方,定是把村子周圍的山樑踏遍了。綜合各種因素,這裡應該是麥村最適合築起堡子的地方了。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謝謝堡子,曾挽救村莊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堡子就沒有我們。

蹲在西秦嶺莽莽群山額頭上的堡子,就這樣,經歷著風吹日晒、歲月侵蝕,一點點矮下去,瘦下去,但依然用最後的骨骼守望著麥村,守望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死。它像一個老人,在時光深處,盤腿而坐,緘默不語,它空蕩蕩的胸膛內,如謎一般,藏著洶湧的往事。只是這些,我們再也無從知曉了。

好多年過去了,我站在村口,遠處是堡子。它蹲在山頂,早已沒有矗立之勢。它的周圍,是坡,再往下,是修成臺階的梯田,以前,大多種麥,便於馱運。現在則一律荒蕪了。它在荒蕪之上,愈加荒蕪。它終將用殘垣斷壁,為鄉村往事呈現供詞。可誰在乎這些呢?

從外婆家回來的路上,我突然想去看看堡子。向看看二十年後,它頹敗下去的樣子,也想看看童年時代的那個祭山的午後,是否還會與此刻重合。

我沿著山路,蹣跚而行。路上,早已荒草叢生,無處落腳。曾經被人們的和牲口踩得油光閃亮、寸草不生的鄉間道路,現在早已面目全非,野草橫生。走著走著,前面我想應該會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堡子,但沒有了。大量密密實實的酸刺和洋槐樹封鎖了去路,連一隻兔子容身的空隙都沒有。加之酸刺扎人,難以近身,再無別路可走。我深陷草木深處,寸步難行。前面,不足一里路,便是堡子了,它近在眼前,可我難以抵達。我難以抵達的,除了此刻,它荒蕪已久的身軀和心胸,還有他曾經在歷史的某一頁留下的往事,事關我的祖先存亡。

我終究沒有抵達堡子,我永遠也無法抵達真正意義上的堡子。我拍了幾張照片,撤退下來,鎩羽而歸。

如今,堡子依然在村子對面,30年了,在我印象裡,似乎一成不變,但我知道,歲月,在用一把鋒利的刀子,改變著它的細節,就如同歲月改變著萬物的細節,我們難以覺察罷了。

堡子。自土匪消亡的時刻起,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藏身、抵禦,已埋入煙塵。它雖然還是麥村的一部分,但它僅僅是堡子了。

它還會更長久的存在下去,把無意義進行到底。它和我們一樣,來自黃土,在這陽世,用土夯的骨頭走一遭,最後長眠與黃土,成為黃土。只是比我們走的緩慢罷了。

本文摘自《散文》2019年第5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散文:堡子​,土夯的骨肉

王選,1987年生,甘肅天水人。出版有《南城根:一箇中國城中村的背影》《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散文》《小說選刊》《西部》《散文選刊》等。曾獲人民文學新人獎、華語青年作家獎、林語堂文學獎、黃河文學獎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