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文化 歷史 我是老碗哥 2019-09-06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過去,孩子作業量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了“災難”,家長也不能“倖免”。結果是孩子負擔重,家長負擔重,老師負擔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老師為什麼佈置那麼多作業?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把知識學好,鞏固好,將來能多考上幾個名牌學校。瞧,這還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心態。如今,應試教育被各方抨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例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孩子教育新途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這些社會反應,也多多少少衝擊著學校和老師的教學理念。

社會是有主流發展方向的,這個主流方向也不是以任何人為主導的。它有它的歷史規律,和內在規律。例如,素質教育儘管提倡了多年,但社會主流還是以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更耀眼的出路為人人之追求。

那麼時代的發展和各種演變,讓各階層的人都以各種形式,可以有不錯的出路。那些躍過龍門,走過獨木橋的人,未來的處境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的時候。這個社會大背景,也就逐步放棄了非要拼命考試考名牌這條唯一的選擇。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過去,孩子作業量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了“災難”,家長也不能“倖免”。結果是孩子負擔重,家長負擔重,老師負擔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老師為什麼佈置那麼多作業?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把知識學好,鞏固好,將來能多考上幾個名牌學校。瞧,這還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心態。如今,應試教育被各方抨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例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孩子教育新途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這些社會反應,也多多少少衝擊著學校和老師的教學理念。

社會是有主流發展方向的,這個主流方向也不是以任何人為主導的。它有它的歷史規律,和內在規律。例如,素質教育儘管提倡了多年,但社會主流還是以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更耀眼的出路為人人之追求。

那麼時代的發展和各種演變,讓各階層的人都以各種形式,可以有不錯的出路。那些躍過龍門,走過獨木橋的人,未來的處境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的時候。這個社會大背景,也就逐步放棄了非要拼命考試考名牌這條唯一的選擇。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應試教育的土壤,正在貧瘠化。而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和努力結果證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提及。這也是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必然。

“十年榆樹,百年育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得有前瞻性。它不是明天需要什麼,今天就教育什麼,它是幾十年後需要什麼,我們今天才會教育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預判,未來30年後,需要什麼。以人為本,以教育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未來結的果,就是綜合性的高素質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個高分低能,只會考試不會做事,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偏執人”。

總之,社會在反思,家長在反思,警醒的人多了,社會格局,教育格局,正在重組。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過去,孩子作業量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了“災難”,家長也不能“倖免”。結果是孩子負擔重,家長負擔重,老師負擔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老師為什麼佈置那麼多作業?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把知識學好,鞏固好,將來能多考上幾個名牌學校。瞧,這還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心態。如今,應試教育被各方抨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例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孩子教育新途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這些社會反應,也多多少少衝擊著學校和老師的教學理念。

社會是有主流發展方向的,這個主流方向也不是以任何人為主導的。它有它的歷史規律,和內在規律。例如,素質教育儘管提倡了多年,但社會主流還是以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更耀眼的出路為人人之追求。

那麼時代的發展和各種演變,讓各階層的人都以各種形式,可以有不錯的出路。那些躍過龍門,走過獨木橋的人,未來的處境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的時候。這個社會大背景,也就逐步放棄了非要拼命考試考名牌這條唯一的選擇。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應試教育的土壤,正在貧瘠化。而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和努力結果證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提及。這也是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必然。

“十年榆樹,百年育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得有前瞻性。它不是明天需要什麼,今天就教育什麼,它是幾十年後需要什麼,我們今天才會教育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預判,未來30年後,需要什麼。以人為本,以教育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未來結的果,就是綜合性的高素質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個高分低能,只會考試不會做事,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偏執人”。

總之,社會在反思,家長在反思,警醒的人多了,社會格局,教育格局,正在重組。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作為承載著社會教育功能的學校和老師,更應該在這方面多思考,多作為,引領時代的新發展。

而現實是,能學習的老師有幾人?會思考的老師有幾人?肯作為的老師又有幾人?拿著工資混口飯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穩定還是有的,混到退休有個安穩的晚年也是有的。這也不愧某位教育部負責人說,以新模式下的教育標準,教學標準,絕大多數老師都不合格。看清了,這次用詞,不再那麼粉飾性的了,而是直指現實真相,“絕大多數不合格”。

我想,這個“絕大多數不合格”,我信。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過去,孩子作業量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了“災難”,家長也不能“倖免”。結果是孩子負擔重,家長負擔重,老師負擔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老師為什麼佈置那麼多作業?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把知識學好,鞏固好,將來能多考上幾個名牌學校。瞧,這還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心態。如今,應試教育被各方抨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例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孩子教育新途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這些社會反應,也多多少少衝擊著學校和老師的教學理念。

社會是有主流發展方向的,這個主流方向也不是以任何人為主導的。它有它的歷史規律,和內在規律。例如,素質教育儘管提倡了多年,但社會主流還是以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更耀眼的出路為人人之追求。

那麼時代的發展和各種演變,讓各階層的人都以各種形式,可以有不錯的出路。那些躍過龍門,走過獨木橋的人,未來的處境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的時候。這個社會大背景,也就逐步放棄了非要拼命考試考名牌這條唯一的選擇。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應試教育的土壤,正在貧瘠化。而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和努力結果證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提及。這也是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必然。

“十年榆樹,百年育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得有前瞻性。它不是明天需要什麼,今天就教育什麼,它是幾十年後需要什麼,我們今天才會教育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預判,未來30年後,需要什麼。以人為本,以教育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未來結的果,就是綜合性的高素質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個高分低能,只會考試不會做事,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偏執人”。

總之,社會在反思,家長在反思,警醒的人多了,社會格局,教育格局,正在重組。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作為承載著社會教育功能的學校和老師,更應該在這方面多思考,多作為,引領時代的新發展。

而現實是,能學習的老師有幾人?會思考的老師有幾人?肯作為的老師又有幾人?拿著工資混口飯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穩定還是有的,混到退休有個安穩的晚年也是有的。這也不愧某位教育部負責人說,以新模式下的教育標準,教學標準,絕大多數老師都不合格。看清了,這次用詞,不再那麼粉飾性的了,而是直指現實真相,“絕大多數不合格”。

我想,這個“絕大多數不合格”,我信。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幼兒園孩子佈置作業後果是什麼?

我也想在這裡直擊現實,如今,三歲入托,是小班,四歲中班,五歲大班,六歲學前班,滿七週歲入小學。

我們來看,滿七週歲入小學一年級,這個標準也有好幾代人了沒有變過。為什麼?這是一個人的生長髮育規律得出的最科學的結論。滿七週歲進入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符合普遍的孩子的正常規律。

那麼在小班三歲時候,孩子在幼兒園該幹什麼?開智,啟蒙式鍛鍊。例如,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日常行為的規範方向引導。例如,垃圾放垃圾桶,過馬路紅綠燈,飯前便後要洗手等等。

四歲呢?智力有一定的程度了。十萬個為什麼?就出現在這個階段。一切好奇心充滿大腦並努力試圖尋求答案。身體的免疫力,和日常行為的自理,也有了一定的鞏固。可以接受適合的體育項目鍛鍊,可以初步學習一點基本的書寫能力,這裡的書寫,指基本的書寫能力。例如,橫,豎,撇,捺,圓等。顏色,形狀的識別,語言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等。

五歲呢?心智得到了更高的成長。開始能聽懂道理了。不僅需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可以參與家務勞動,能接受簡單的漢字認識和書寫了。

六歲呢?有了自律能力。簡單的家庭作業,可以激發孩子的擔當心。使孩子明白,作為學生身份,老師佈置了作業,就應該有了自己的任務,要有擔當了。就像大人需要做家務,努力上班一樣,不能隨心所欲了。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過去,孩子作業量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了“災難”,家長也不能“倖免”。結果是孩子負擔重,家長負擔重,老師負擔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老師為什麼佈置那麼多作業?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把知識學好,鞏固好,將來能多考上幾個名牌學校。瞧,這還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心態。如今,應試教育被各方抨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例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孩子教育新途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這些社會反應,也多多少少衝擊著學校和老師的教學理念。

社會是有主流發展方向的,這個主流方向也不是以任何人為主導的。它有它的歷史規律,和內在規律。例如,素質教育儘管提倡了多年,但社會主流還是以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更耀眼的出路為人人之追求。

那麼時代的發展和各種演變,讓各階層的人都以各種形式,可以有不錯的出路。那些躍過龍門,走過獨木橋的人,未來的處境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的時候。這個社會大背景,也就逐步放棄了非要拼命考試考名牌這條唯一的選擇。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應試教育的土壤,正在貧瘠化。而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和努力結果證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提及。這也是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必然。

“十年榆樹,百年育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得有前瞻性。它不是明天需要什麼,今天就教育什麼,它是幾十年後需要什麼,我們今天才會教育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預判,未來30年後,需要什麼。以人為本,以教育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未來結的果,就是綜合性的高素質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個高分低能,只會考試不會做事,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偏執人”。

總之,社會在反思,家長在反思,警醒的人多了,社會格局,教育格局,正在重組。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作為承載著社會教育功能的學校和老師,更應該在這方面多思考,多作為,引領時代的新發展。

而現實是,能學習的老師有幾人?會思考的老師有幾人?肯作為的老師又有幾人?拿著工資混口飯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穩定還是有的,混到退休有個安穩的晚年也是有的。這也不愧某位教育部負責人說,以新模式下的教育標準,教學標準,絕大多數老師都不合格。看清了,這次用詞,不再那麼粉飾性的了,而是直指現實真相,“絕大多數不合格”。

我想,這個“絕大多數不合格”,我信。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幼兒園孩子佈置作業後果是什麼?

我也想在這裡直擊現實,如今,三歲入托,是小班,四歲中班,五歲大班,六歲學前班,滿七週歲入小學。

我們來看,滿七週歲入小學一年級,這個標準也有好幾代人了沒有變過。為什麼?這是一個人的生長髮育規律得出的最科學的結論。滿七週歲進入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符合普遍的孩子的正常規律。

那麼在小班三歲時候,孩子在幼兒園該幹什麼?開智,啟蒙式鍛鍊。例如,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日常行為的規範方向引導。例如,垃圾放垃圾桶,過馬路紅綠燈,飯前便後要洗手等等。

四歲呢?智力有一定的程度了。十萬個為什麼?就出現在這個階段。一切好奇心充滿大腦並努力試圖尋求答案。身體的免疫力,和日常行為的自理,也有了一定的鞏固。可以接受適合的體育項目鍛鍊,可以初步學習一點基本的書寫能力,這裡的書寫,指基本的書寫能力。例如,橫,豎,撇,捺,圓等。顏色,形狀的識別,語言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等。

五歲呢?心智得到了更高的成長。開始能聽懂道理了。不僅需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可以參與家務勞動,能接受簡單的漢字認識和書寫了。

六歲呢?有了自律能力。簡單的家庭作業,可以激發孩子的擔當心。使孩子明白,作為學生身份,老師佈置了作業,就應該有了自己的任務,要有擔當了。就像大人需要做家務,努力上班一樣,不能隨心所欲了。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這些都是基本的階段性規律。破壞了這個規律,受害者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

例如,在給四歲孩子佈置家庭作業後,現實是這樣的。孩子放學到家,壓根不願意趴在桌子上寫什麼作業。貪玩,貪吃是他的屬性,而作業不是。怎麼辦?家長時間可以自控的,需要耐著性子連哄帶騙讓孩子完成作業。如果好話說盡,孩子還是不聽,就可能動粗了。還有的家長時間根本不能自由支配,生存壓力仍然是第一位的。

有的孩子似乎聽話一點,一叫寫作業也過來寫,但是壓根弄不了。沒辦法,家長代勞吧。家長希望孩子在旁邊能看著也行,算是一起完成吧,也好。但是,這種退讓一步的做法,依舊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要麼誰都不做,又打又罵又哭鬧。要麼家長全權代勞,孩子一邊玩去了,連到跟前來都不來。這樣的作業,還有什麼意義?

日子一久,父母焦頭爛額,總認為這是個問題,越著急越上火,打罵孩子的時候越多。孩子呢,在這樣的氣氛中,逐步厭惡作業這個事。還沒正式開始求學,就已經痛恨排斥這些事了。我們不妨從現實生活中去找這些例證,有多少孩子,是被無辜地蠶食掉了學習熱情。我們都希望從小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卻發現一個尷尬的規律線圖,那就是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升高,還能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孩子越來越少,呈反比性。


"

政策上三令五申,幼兒園不允許佈置家庭作業。小學中學的作業量都規定在了有限的時間內。

政策這樣規定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恰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恰恰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家長的訴求。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過去,孩子作業量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帶來了“災難”,家長也不能“倖免”。結果是孩子負擔重,家長負擔重,老師負擔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老師為什麼佈置那麼多作業?似乎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希望孩子能把知識學好,鞏固好,將來能多考上幾個名牌學校。瞧,這還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心態。如今,應試教育被各方抨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例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孩子教育新途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這些社會反應,也多多少少衝擊著學校和老師的教學理念。

社會是有主流發展方向的,這個主流方向也不是以任何人為主導的。它有它的歷史規律,和內在規律。例如,素質教育儘管提倡了多年,但社會主流還是以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更耀眼的出路為人人之追求。

那麼時代的發展和各種演變,讓各階層的人都以各種形式,可以有不錯的出路。那些躍過龍門,走過獨木橋的人,未來的處境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的時候。這個社會大背景,也就逐步放棄了非要拼命考試考名牌這條唯一的選擇。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應試教育的土壤,正在貧瘠化。而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和努力結果證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提及。這也是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必然。

“十年榆樹,百年育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得有前瞻性。它不是明天需要什麼,今天就教育什麼,它是幾十年後需要什麼,我們今天才會教育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預判,未來30年後,需要什麼。以人為本,以教育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未來結的果,就是綜合性的高素質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個高分低能,只會考試不會做事,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偏執人”。

總之,社會在反思,家長在反思,警醒的人多了,社會格局,教育格局,正在重組。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作為承載著社會教育功能的學校和老師,更應該在這方面多思考,多作為,引領時代的新發展。

而現實是,能學習的老師有幾人?會思考的老師有幾人?肯作為的老師又有幾人?拿著工資混口飯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穩定還是有的,混到退休有個安穩的晚年也是有的。這也不愧某位教育部負責人說,以新模式下的教育標準,教學標準,絕大多數老師都不合格。看清了,這次用詞,不再那麼粉飾性的了,而是直指現實真相,“絕大多數不合格”。

我想,這個“絕大多數不合格”,我信。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幼兒園孩子佈置作業後果是什麼?

我也想在這裡直擊現實,如今,三歲入托,是小班,四歲中班,五歲大班,六歲學前班,滿七週歲入小學。

我們來看,滿七週歲入小學一年級,這個標準也有好幾代人了沒有變過。為什麼?這是一個人的生長髮育規律得出的最科學的結論。滿七週歲進入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符合普遍的孩子的正常規律。

那麼在小班三歲時候,孩子在幼兒園該幹什麼?開智,啟蒙式鍛鍊。例如,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日常行為的規範方向引導。例如,垃圾放垃圾桶,過馬路紅綠燈,飯前便後要洗手等等。

四歲呢?智力有一定的程度了。十萬個為什麼?就出現在這個階段。一切好奇心充滿大腦並努力試圖尋求答案。身體的免疫力,和日常行為的自理,也有了一定的鞏固。可以接受適合的體育項目鍛鍊,可以初步學習一點基本的書寫能力,這裡的書寫,指基本的書寫能力。例如,橫,豎,撇,捺,圓等。顏色,形狀的識別,語言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等。

五歲呢?心智得到了更高的成長。開始能聽懂道理了。不僅需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可以參與家務勞動,能接受簡單的漢字認識和書寫了。

六歲呢?有了自律能力。簡單的家庭作業,可以激發孩子的擔當心。使孩子明白,作為學生身份,老師佈置了作業,就應該有了自己的任務,要有擔當了。就像大人需要做家務,努力上班一樣,不能隨心所欲了。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這些都是基本的階段性規律。破壞了這個規律,受害者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

例如,在給四歲孩子佈置家庭作業後,現實是這樣的。孩子放學到家,壓根不願意趴在桌子上寫什麼作業。貪玩,貪吃是他的屬性,而作業不是。怎麼辦?家長時間可以自控的,需要耐著性子連哄帶騙讓孩子完成作業。如果好話說盡,孩子還是不聽,就可能動粗了。還有的家長時間根本不能自由支配,生存壓力仍然是第一位的。

有的孩子似乎聽話一點,一叫寫作業也過來寫,但是壓根弄不了。沒辦法,家長代勞吧。家長希望孩子在旁邊能看著也行,算是一起完成吧,也好。但是,這種退讓一步的做法,依舊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要麼誰都不做,又打又罵又哭鬧。要麼家長全權代勞,孩子一邊玩去了,連到跟前來都不來。這樣的作業,還有什麼意義?

日子一久,父母焦頭爛額,總認為這是個問題,越著急越上火,打罵孩子的時候越多。孩子呢,在這樣的氣氛中,逐步厭惡作業這個事。還沒正式開始求學,就已經痛恨排斥這些事了。我們不妨從現實生活中去找這些例證,有多少孩子,是被無辜地蠶食掉了學習熱情。我們都希望從小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卻發現一個尷尬的規律線圖,那就是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升高,還能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孩子越來越少,呈反比性。


老師喜歡多佈置作業,這背後暗藏著什麼


有些家長甚至得出結論,自家的孩子不是學習的料。多麼可怕的現象背後的本質。

而這一切的真相,只不過是老師在一個不恰當的年齡段錯誤地佈置了家庭作業而已。學校老師的一個舉動,牽動著整個家長群體的行為方式。破壞性的後果是連鎖反應出來的。

孩子家庭作業,看起來多麼小的一件事情,做對了,是促進,做錯了,害處一大堆。面對質疑,幼兒園老師往往會這樣回覆:“眾口難調,主要是大多數家長都要求學校給孩子多教知識,怕輸在起跑線上。”

這個“絕大多數”究竟是從哪裡得來的結論不得而知,但我作為孩子家長,從來沒有接受到園方任何形式的意見調查。這又怎麼解釋呢?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對此我特意加上一個投票問卷,希望能從中看出民意。

您對幼兒園中班孩子(四歲)能接受的家庭作業量是多少? (單選)
0
0%
不佈置,家長自主安排
0
0%
適當佈置一些,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
0
0%
越多越好,學的多才能贏在起跑線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