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愛達樂月餅

而在南方,特別是大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餈粑則遠遠超越了月餅的地位,家家戶戶大多在中秋節前開始製作,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必備美食。對於巴蜀人民來說,中秋節也總是與美味可口的餈粑、麻餅等相隨相伴。尤其山鄉人家的中秋月夜的“拜月”、“摸秋”更成為許多人淚眼婆娑的追憶。

在四川山鄉,大多在半個月前用新收割的糯米,到中秋節前一天,把糯米泡在清水木桶中,一天後再把糯米放到一個底部有很多透氣小孔的木甑子裡,放上一層乾淨的紗布,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後,糯米的香味出來了,便將蒸熟的糯米倒在一個石頭打磨成的石臼裡,中間是一個大大的凹洞,有的則放到陶缽裡,就開始打餈粑了。家庭人口比較多的,就會幾個人一起用木槌或一種帶有香味的竹子舂,一邊舂一邊轉著走動,邊澆冷水邊翻動,還不時發出“嘿呼,嘿呼”的快樂叫聲,上鄉里的男男女女還邊轉著打餈粑邊唱山歌,那場景很壯觀、很開心。

"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愛達樂月餅

而在南方,特別是大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餈粑則遠遠超越了月餅的地位,家家戶戶大多在中秋節前開始製作,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必備美食。對於巴蜀人民來說,中秋節也總是與美味可口的餈粑、麻餅等相隨相伴。尤其山鄉人家的中秋月夜的“拜月”、“摸秋”更成為許多人淚眼婆娑的追憶。

在四川山鄉,大多在半個月前用新收割的糯米,到中秋節前一天,把糯米泡在清水木桶中,一天後再把糯米放到一個底部有很多透氣小孔的木甑子裡,放上一層乾淨的紗布,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後,糯米的香味出來了,便將蒸熟的糯米倒在一個石頭打磨成的石臼裡,中間是一個大大的凹洞,有的則放到陶缽裡,就開始打餈粑了。家庭人口比較多的,就會幾個人一起用木槌或一種帶有香味的竹子舂,一邊舂一邊轉著走動,邊澆冷水邊翻動,還不時發出“嘿呼,嘿呼”的快樂叫聲,上鄉里的男男女女還邊轉著打餈粑邊唱山歌,那場景很壯觀、很開心。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馬路邊邊餈粑店

打餈粑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翻來覆去打,米粒融合成一攤糯米糰了,餈粑就差不多打好了。被打成的餈粑很黏,打得越久黏性越強,香氣熱氣四處亂串。一旁的小娃兒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瞄準機會在木槌落下前,伸出小手把沾在棰上的糯米糰抓下一塊就塞進嘴裡。讓小孩子嘴饞的還有香噴噴的酥黃豆粉,大人們把黃豆炒熟拌上香料,放到石磨裡磨成粉末,院子每個角落都聞得到那濃郁的酥香味。趁著大人不注意,貪吃的小孩子早就把盆裡的豆粉掏一些填在嘴裡了,抹得臉上到處是粉嘟嘟的。

待石臼裡的糯米糰被敲打得雪白細膩,就可取出放在瓦缸裡,想吃了就扯一團,裹上碗裡的豆粉、白糖、或蘸紅糖水吃。不過,餈粑只能放五六個小時,久了就又冷又硬。所以四川人愛講:“鴨腳板雞翅膀,冷粽子熱餈粑”,說的就是餈粑要吃熱的那才叫個香和甜呢!此時此景,院壩裡總會唱響:““餈粑香,餈粑甜,鄉里的餈粑香又甜,吃了餈粑好團圓,吃了餈粑好過年”的童謠。

"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愛達樂月餅

而在南方,特別是大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餈粑則遠遠超越了月餅的地位,家家戶戶大多在中秋節前開始製作,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必備美食。對於巴蜀人民來說,中秋節也總是與美味可口的餈粑、麻餅等相隨相伴。尤其山鄉人家的中秋月夜的“拜月”、“摸秋”更成為許多人淚眼婆娑的追憶。

在四川山鄉,大多在半個月前用新收割的糯米,到中秋節前一天,把糯米泡在清水木桶中,一天後再把糯米放到一個底部有很多透氣小孔的木甑子裡,放上一層乾淨的紗布,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後,糯米的香味出來了,便將蒸熟的糯米倒在一個石頭打磨成的石臼裡,中間是一個大大的凹洞,有的則放到陶缽裡,就開始打餈粑了。家庭人口比較多的,就會幾個人一起用木槌或一種帶有香味的竹子舂,一邊舂一邊轉著走動,邊澆冷水邊翻動,還不時發出“嘿呼,嘿呼”的快樂叫聲,上鄉里的男男女女還邊轉著打餈粑邊唱山歌,那場景很壯觀、很開心。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馬路邊邊餈粑店

打餈粑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翻來覆去打,米粒融合成一攤糯米糰了,餈粑就差不多打好了。被打成的餈粑很黏,打得越久黏性越強,香氣熱氣四處亂串。一旁的小娃兒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瞄準機會在木槌落下前,伸出小手把沾在棰上的糯米糰抓下一塊就塞進嘴裡。讓小孩子嘴饞的還有香噴噴的酥黃豆粉,大人們把黃豆炒熟拌上香料,放到石磨裡磨成粉末,院子每個角落都聞得到那濃郁的酥香味。趁著大人不注意,貪吃的小孩子早就把盆裡的豆粉掏一些填在嘴裡了,抹得臉上到處是粉嘟嘟的。

待石臼裡的糯米糰被敲打得雪白細膩,就可取出放在瓦缸裡,想吃了就扯一團,裹上碗裡的豆粉、白糖、或蘸紅糖水吃。不過,餈粑只能放五六個小時,久了就又冷又硬。所以四川人愛講:“鴨腳板雞翅膀,冷粽子熱餈粑”,說的就是餈粑要吃熱的那才叫個香和甜呢!此時此景,院壩裡總會唱響:““餈粑香,餈粑甜,鄉里的餈粑香又甜,吃了餈粑好團圓,吃了餈粑好過年”的童謠。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鄉村裡做餈粑是件大事兒

在四川農村一些地方,中秋節夜晚,許多家庭都會攤一個大大的圓圓的“餈粑餅”祭拜月亮,慶祝五穀豐收,祈願幸福團圓。祭月對鄉里人來說是很重要和神聖的一個儀式。在哪靠天地吃飯的年月,人們更加崇拜太陽、月亮。八月十五那天,白天祭完先祖,晚上八九點月亮很圓時,就是祭月的時候了。而在小孩和年輕人眼裡,祭月顯得很神祕,大人們祭拜時很莊重、很虔誠。家庭主婦要把一塊留下來的餈粑攤成如圓簸箕般大的餈粑餅,在院子中央擺上木架或八仙桌子,再放上餈粑餅作祭品,旁邊放一些糖果、瓜子、花生、核桃之類的小食物。準備完畢,一家老小就向月亮焚香,依次“拜月”,這種祭月儀式叫“敬月華”,把雪白圓潤的餈粑獻給月亮,既是慶祝秋收,更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感謝上蒼保佑五穀豐登、日子安康。

每逢中秋祭月,雖說是大人們的事,但小娃兒們也有他們十分興奮的活動。中秋晚上祭完月後,小孩子們三五成群,趁著如水的月光,輕手輕腳地鑽進村裡人家的菜地、果園,“偷”摘秋菜和秋果。最高興的是摘到果子,摸來就塞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這叫做“摸秋”。“摸秋”在中秋節的習俗中代表幸福吉祥,當然更是小孩子們的樂趣,還帶有一點點刺激。許多菜地、果園的主人家發現了,不僅不會開罵,反覺得自家的果實被摸了秋是很幸運的事。鄉里鄉親的和睦與歡樂就在那一夜顯現得那麼和諧純真。

"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愛達樂月餅

而在南方,特別是大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餈粑則遠遠超越了月餅的地位,家家戶戶大多在中秋節前開始製作,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必備美食。對於巴蜀人民來說,中秋節也總是與美味可口的餈粑、麻餅等相隨相伴。尤其山鄉人家的中秋月夜的“拜月”、“摸秋”更成為許多人淚眼婆娑的追憶。

在四川山鄉,大多在半個月前用新收割的糯米,到中秋節前一天,把糯米泡在清水木桶中,一天後再把糯米放到一個底部有很多透氣小孔的木甑子裡,放上一層乾淨的紗布,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後,糯米的香味出來了,便將蒸熟的糯米倒在一個石頭打磨成的石臼裡,中間是一個大大的凹洞,有的則放到陶缽裡,就開始打餈粑了。家庭人口比較多的,就會幾個人一起用木槌或一種帶有香味的竹子舂,一邊舂一邊轉著走動,邊澆冷水邊翻動,還不時發出“嘿呼,嘿呼”的快樂叫聲,上鄉里的男男女女還邊轉著打餈粑邊唱山歌,那場景很壯觀、很開心。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馬路邊邊餈粑店

打餈粑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翻來覆去打,米粒融合成一攤糯米糰了,餈粑就差不多打好了。被打成的餈粑很黏,打得越久黏性越強,香氣熱氣四處亂串。一旁的小娃兒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瞄準機會在木槌落下前,伸出小手把沾在棰上的糯米糰抓下一塊就塞進嘴裡。讓小孩子嘴饞的還有香噴噴的酥黃豆粉,大人們把黃豆炒熟拌上香料,放到石磨裡磨成粉末,院子每個角落都聞得到那濃郁的酥香味。趁著大人不注意,貪吃的小孩子早就把盆裡的豆粉掏一些填在嘴裡了,抹得臉上到處是粉嘟嘟的。

待石臼裡的糯米糰被敲打得雪白細膩,就可取出放在瓦缸裡,想吃了就扯一團,裹上碗裡的豆粉、白糖、或蘸紅糖水吃。不過,餈粑只能放五六個小時,久了就又冷又硬。所以四川人愛講:“鴨腳板雞翅膀,冷粽子熱餈粑”,說的就是餈粑要吃熱的那才叫個香和甜呢!此時此景,院壩裡總會唱響:““餈粑香,餈粑甜,鄉里的餈粑香又甜,吃了餈粑好團圓,吃了餈粑好過年”的童謠。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鄉村裡做餈粑是件大事兒

在四川農村一些地方,中秋節夜晚,許多家庭都會攤一個大大的圓圓的“餈粑餅”祭拜月亮,慶祝五穀豐收,祈願幸福團圓。祭月對鄉里人來說是很重要和神聖的一個儀式。在哪靠天地吃飯的年月,人們更加崇拜太陽、月亮。八月十五那天,白天祭完先祖,晚上八九點月亮很圓時,就是祭月的時候了。而在小孩和年輕人眼裡,祭月顯得很神祕,大人們祭拜時很莊重、很虔誠。家庭主婦要把一塊留下來的餈粑攤成如圓簸箕般大的餈粑餅,在院子中央擺上木架或八仙桌子,再放上餈粑餅作祭品,旁邊放一些糖果、瓜子、花生、核桃之類的小食物。準備完畢,一家老小就向月亮焚香,依次“拜月”,這種祭月儀式叫“敬月華”,把雪白圓潤的餈粑獻給月亮,既是慶祝秋收,更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感謝上蒼保佑五穀豐登、日子安康。

每逢中秋祭月,雖說是大人們的事,但小娃兒們也有他們十分興奮的活動。中秋晚上祭完月後,小孩子們三五成群,趁著如水的月光,輕手輕腳地鑽進村裡人家的菜地、果園,“偷”摘秋菜和秋果。最高興的是摘到果子,摸來就塞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這叫做“摸秋”。“摸秋”在中秋節的習俗中代表幸福吉祥,當然更是小孩子們的樂趣,還帶有一點點刺激。許多菜地、果園的主人家發現了,不僅不會開罵,反覺得自家的果實被摸了秋是很幸運的事。鄉里鄉親的和睦與歡樂就在那一夜顯現得那麼和諧純真。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紅糖餈粑

再說麻餅,相傳早在北宋時代, 就有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在農村婚嫁中,麻餅視作為喜餅,表寓意吉祥。麻餅在巴蜀是歷史悠久的川點名品。多以芝麻甜餡和鹹甜椒鹽麻餅為主。麻餅的皮薄餡多、酥鬆香脆,入口化渣,老少喜食而成為巴蜀地區可與月餅媲美的中就加節不可或缺的節令美食。川西地區最著名的是街子古鎮的湯麻餅和黃龍溪古鎮的麻餅。湯麻餅,選上等麵粉、白糖、冰糖、菜油、芝麻等為原料,經過制皮、制心、制油酥等特殊工藝,製成杯口大的餅形,放入盛有芝麻的篩中,粘滿芝麻,置前鍋旺火烤制而成。酥酥的皮兒上撒滿香脆的芝麻粒,香甜酥脆,回味無窮。湯麻餅講究配料、火工,有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保質期長等特點。由於恪守祖訓,湯麻餅一直以來是隻傳媳婦,不傳兒女。

"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愛達樂月餅

而在南方,特別是大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餈粑則遠遠超越了月餅的地位,家家戶戶大多在中秋節前開始製作,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必備美食。對於巴蜀人民來說,中秋節也總是與美味可口的餈粑、麻餅等相隨相伴。尤其山鄉人家的中秋月夜的“拜月”、“摸秋”更成為許多人淚眼婆娑的追憶。

在四川山鄉,大多在半個月前用新收割的糯米,到中秋節前一天,把糯米泡在清水木桶中,一天後再把糯米放到一個底部有很多透氣小孔的木甑子裡,放上一層乾淨的紗布,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後,糯米的香味出來了,便將蒸熟的糯米倒在一個石頭打磨成的石臼裡,中間是一個大大的凹洞,有的則放到陶缽裡,就開始打餈粑了。家庭人口比較多的,就會幾個人一起用木槌或一種帶有香味的竹子舂,一邊舂一邊轉著走動,邊澆冷水邊翻動,還不時發出“嘿呼,嘿呼”的快樂叫聲,上鄉里的男男女女還邊轉著打餈粑邊唱山歌,那場景很壯觀、很開心。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馬路邊邊餈粑店

打餈粑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翻來覆去打,米粒融合成一攤糯米糰了,餈粑就差不多打好了。被打成的餈粑很黏,打得越久黏性越強,香氣熱氣四處亂串。一旁的小娃兒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瞄準機會在木槌落下前,伸出小手把沾在棰上的糯米糰抓下一塊就塞進嘴裡。讓小孩子嘴饞的還有香噴噴的酥黃豆粉,大人們把黃豆炒熟拌上香料,放到石磨裡磨成粉末,院子每個角落都聞得到那濃郁的酥香味。趁著大人不注意,貪吃的小孩子早就把盆裡的豆粉掏一些填在嘴裡了,抹得臉上到處是粉嘟嘟的。

待石臼裡的糯米糰被敲打得雪白細膩,就可取出放在瓦缸裡,想吃了就扯一團,裹上碗裡的豆粉、白糖、或蘸紅糖水吃。不過,餈粑只能放五六個小時,久了就又冷又硬。所以四川人愛講:“鴨腳板雞翅膀,冷粽子熱餈粑”,說的就是餈粑要吃熱的那才叫個香和甜呢!此時此景,院壩裡總會唱響:““餈粑香,餈粑甜,鄉里的餈粑香又甜,吃了餈粑好團圓,吃了餈粑好過年”的童謠。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鄉村裡做餈粑是件大事兒

在四川農村一些地方,中秋節夜晚,許多家庭都會攤一個大大的圓圓的“餈粑餅”祭拜月亮,慶祝五穀豐收,祈願幸福團圓。祭月對鄉里人來說是很重要和神聖的一個儀式。在哪靠天地吃飯的年月,人們更加崇拜太陽、月亮。八月十五那天,白天祭完先祖,晚上八九點月亮很圓時,就是祭月的時候了。而在小孩和年輕人眼裡,祭月顯得很神祕,大人們祭拜時很莊重、很虔誠。家庭主婦要把一塊留下來的餈粑攤成如圓簸箕般大的餈粑餅,在院子中央擺上木架或八仙桌子,再放上餈粑餅作祭品,旁邊放一些糖果、瓜子、花生、核桃之類的小食物。準備完畢,一家老小就向月亮焚香,依次“拜月”,這種祭月儀式叫“敬月華”,把雪白圓潤的餈粑獻給月亮,既是慶祝秋收,更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感謝上蒼保佑五穀豐登、日子安康。

每逢中秋祭月,雖說是大人們的事,但小娃兒們也有他們十分興奮的活動。中秋晚上祭完月後,小孩子們三五成群,趁著如水的月光,輕手輕腳地鑽進村裡人家的菜地、果園,“偷”摘秋菜和秋果。最高興的是摘到果子,摸來就塞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這叫做“摸秋”。“摸秋”在中秋節的習俗中代表幸福吉祥,當然更是小孩子們的樂趣,還帶有一點點刺激。許多菜地、果園的主人家發現了,不僅不會開罵,反覺得自家的果實被摸了秋是很幸運的事。鄉里鄉親的和睦與歡樂就在那一夜顯現得那麼和諧純真。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紅糖餈粑

再說麻餅,相傳早在北宋時代, 就有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在農村婚嫁中,麻餅視作為喜餅,表寓意吉祥。麻餅在巴蜀是歷史悠久的川點名品。多以芝麻甜餡和鹹甜椒鹽麻餅為主。麻餅的皮薄餡多、酥鬆香脆,入口化渣,老少喜食而成為巴蜀地區可與月餅媲美的中就加節不可或缺的節令美食。川西地區最著名的是街子古鎮的湯麻餅和黃龍溪古鎮的麻餅。湯麻餅,選上等麵粉、白糖、冰糖、菜油、芝麻等為原料,經過制皮、制心、制油酥等特殊工藝,製成杯口大的餅形,放入盛有芝麻的篩中,粘滿芝麻,置前鍋旺火烤制而成。酥酥的皮兒上撒滿香脆的芝麻粒,香甜酥脆,回味無窮。湯麻餅講究配料、火工,有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保質期長等特點。由於恪守祖訓,湯麻餅一直以來是隻傳媳婦,不傳兒女。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酥鬆香甜湯麻餅

順便說說在川西地區的中秋佳節的美食美味中,那時萬萬少不得一樣絕佳美味的,那就是燒鴨子。“秋吃鴨子,冬吃魚”,歷來就是川西壩子的習俗。尤其成都平原的麻鴨多在河壩、池塘、溝渠、稻田中放養,以昆蟲、魚蝦、穀物為食,秋季成熟上市。麻鴨因天然習性自然生長而肉質細美,自來就是川人口中美食、桌上佳餚。百多年前流行於成都市井坊間的各式鴨餚就有:板鴨、燒鴨、烤鴨、滷鴨、油燙鴨、醬鴨、桶鴨、糟鴨、鹽水鴨、甜皮鴨等數十個品種。而餐館酒樓的菜譜中,各式鴨菜更是超逾百款。

有趣的是,成都人把經過煙熏火燎處理加工的鴨子統稱為“燒鴨子”,最有名的就是掛爐烤鴨、樟茶鴨、青石橋張烤鴨、青龍場溫鴨子的煙燻鴨,以及香酥鴨、油燙鴨等。你看八月十五這一天吧,成都市面上幾乎家家鴨店都人滿為患,尤其是極佳有名氣的鴨子店,早上一開門就排起長長的隊,僅是這一天就要賣掉數千只鴨子,隨便走成都那個角落,空氣中都是誘人口水長流的美味鴨香。

"

所謂生活,就是既然千辛萬苦生到了人世間,就得好好活。可人生也就那麼幾十年,簡直不經“活”。這不,不經意間又是2019中秋節了,365天說完就完,轉眼就翻年,看來還是活在當下好。而說到“中秋”,早先叫“仲秋”。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是秋的正中,故而叫“仲秋節”、“中秋節”。最早始見於《周禮》,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到唐代即形成了華夏習俗。到明代,因為餈粑、月餅、麻餅形如圓月,香甜可口,於是便成了中秋祭月、拜月的節令美食,象徵日子美好香甜,家和萬事興。但也正是這千年習俗與美食美味,成了一代代人最為傷感動情的吃貨。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吧,“八月十五月兒圓,月餅餈粑香又甜”。月餅,在我國南宋時代就已出現在食肆上,明代人們就開始以月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中秋佳品。明代《西湖遊覽志餘》就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但月餅在民間的完全普及是從元朝開始的。據傳當時朱元璋組織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為了傳達祕密通知,聯絡各路起義隊伍,便在月餅裡夾以字條,寫有“八月十五夜,家家齊動手”,以此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元朝被推翻後,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用以紀念。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愛達樂月餅

而在南方,特別是大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餈粑則遠遠超越了月餅的地位,家家戶戶大多在中秋節前開始製作,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必備美食。對於巴蜀人民來說,中秋節也總是與美味可口的餈粑、麻餅等相隨相伴。尤其山鄉人家的中秋月夜的“拜月”、“摸秋”更成為許多人淚眼婆娑的追憶。

在四川山鄉,大多在半個月前用新收割的糯米,到中秋節前一天,把糯米泡在清水木桶中,一天後再把糯米放到一個底部有很多透氣小孔的木甑子裡,放上一層乾淨的紗布,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後,糯米的香味出來了,便將蒸熟的糯米倒在一個石頭打磨成的石臼裡,中間是一個大大的凹洞,有的則放到陶缽裡,就開始打餈粑了。家庭人口比較多的,就會幾個人一起用木槌或一種帶有香味的竹子舂,一邊舂一邊轉著走動,邊澆冷水邊翻動,還不時發出“嘿呼,嘿呼”的快樂叫聲,上鄉里的男男女女還邊轉著打餈粑邊唱山歌,那場景很壯觀、很開心。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馬路邊邊餈粑店

打餈粑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翻來覆去打,米粒融合成一攤糯米糰了,餈粑就差不多打好了。被打成的餈粑很黏,打得越久黏性越強,香氣熱氣四處亂串。一旁的小娃兒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瞄準機會在木槌落下前,伸出小手把沾在棰上的糯米糰抓下一塊就塞進嘴裡。讓小孩子嘴饞的還有香噴噴的酥黃豆粉,大人們把黃豆炒熟拌上香料,放到石磨裡磨成粉末,院子每個角落都聞得到那濃郁的酥香味。趁著大人不注意,貪吃的小孩子早就把盆裡的豆粉掏一些填在嘴裡了,抹得臉上到處是粉嘟嘟的。

待石臼裡的糯米糰被敲打得雪白細膩,就可取出放在瓦缸裡,想吃了就扯一團,裹上碗裡的豆粉、白糖、或蘸紅糖水吃。不過,餈粑只能放五六個小時,久了就又冷又硬。所以四川人愛講:“鴨腳板雞翅膀,冷粽子熱餈粑”,說的就是餈粑要吃熱的那才叫個香和甜呢!此時此景,院壩裡總會唱響:““餈粑香,餈粑甜,鄉里的餈粑香又甜,吃了餈粑好團圓,吃了餈粑好過年”的童謠。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鄉村裡做餈粑是件大事兒

在四川農村一些地方,中秋節夜晚,許多家庭都會攤一個大大的圓圓的“餈粑餅”祭拜月亮,慶祝五穀豐收,祈願幸福團圓。祭月對鄉里人來說是很重要和神聖的一個儀式。在哪靠天地吃飯的年月,人們更加崇拜太陽、月亮。八月十五那天,白天祭完先祖,晚上八九點月亮很圓時,就是祭月的時候了。而在小孩和年輕人眼裡,祭月顯得很神祕,大人們祭拜時很莊重、很虔誠。家庭主婦要把一塊留下來的餈粑攤成如圓簸箕般大的餈粑餅,在院子中央擺上木架或八仙桌子,再放上餈粑餅作祭品,旁邊放一些糖果、瓜子、花生、核桃之類的小食物。準備完畢,一家老小就向月亮焚香,依次“拜月”,這種祭月儀式叫“敬月華”,把雪白圓潤的餈粑獻給月亮,既是慶祝秋收,更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感謝上蒼保佑五穀豐登、日子安康。

每逢中秋祭月,雖說是大人們的事,但小娃兒們也有他們十分興奮的活動。中秋晚上祭完月後,小孩子們三五成群,趁著如水的月光,輕手輕腳地鑽進村裡人家的菜地、果園,“偷”摘秋菜和秋果。最高興的是摘到果子,摸來就塞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這叫做“摸秋”。“摸秋”在中秋節的習俗中代表幸福吉祥,當然更是小孩子們的樂趣,還帶有一點點刺激。許多菜地、果園的主人家發現了,不僅不會開罵,反覺得自家的果實被摸了秋是很幸運的事。鄉里鄉親的和睦與歡樂就在那一夜顯現得那麼和諧純真。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紅糖餈粑

再說麻餅,相傳早在北宋時代, 就有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在農村婚嫁中,麻餅視作為喜餅,表寓意吉祥。麻餅在巴蜀是歷史悠久的川點名品。多以芝麻甜餡和鹹甜椒鹽麻餅為主。麻餅的皮薄餡多、酥鬆香脆,入口化渣,老少喜食而成為巴蜀地區可與月餅媲美的中就加節不可或缺的節令美食。川西地區最著名的是街子古鎮的湯麻餅和黃龍溪古鎮的麻餅。湯麻餅,選上等麵粉、白糖、冰糖、菜油、芝麻等為原料,經過制皮、制心、制油酥等特殊工藝,製成杯口大的餅形,放入盛有芝麻的篩中,粘滿芝麻,置前鍋旺火烤制而成。酥酥的皮兒上撒滿香脆的芝麻粒,香甜酥脆,回味無窮。湯麻餅講究配料、火工,有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保質期長等特點。由於恪守祖訓,湯麻餅一直以來是隻傳媳婦,不傳兒女。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酥鬆香甜湯麻餅

順便說說在川西地區的中秋佳節的美食美味中,那時萬萬少不得一樣絕佳美味的,那就是燒鴨子。“秋吃鴨子,冬吃魚”,歷來就是川西壩子的習俗。尤其成都平原的麻鴨多在河壩、池塘、溝渠、稻田中放養,以昆蟲、魚蝦、穀物為食,秋季成熟上市。麻鴨因天然習性自然生長而肉質細美,自來就是川人口中美食、桌上佳餚。百多年前流行於成都市井坊間的各式鴨餚就有:板鴨、燒鴨、烤鴨、滷鴨、油燙鴨、醬鴨、桶鴨、糟鴨、鹽水鴨、甜皮鴨等數十個品種。而餐館酒樓的菜譜中,各式鴨菜更是超逾百款。

有趣的是,成都人把經過煙熏火燎處理加工的鴨子統稱為“燒鴨子”,最有名的就是掛爐烤鴨、樟茶鴨、青石橋張烤鴨、青龍場溫鴨子的煙燻鴨,以及香酥鴨、油燙鴨等。你看八月十五這一天吧,成都市面上幾乎家家鴨店都人滿為患,尤其是極佳有名氣的鴨子店,早上一開門就排起長長的隊,僅是這一天就要賣掉數千只鴨子,隨便走成都那個角落,空氣中都是誘人口水長流的美味鴨香。

中秋節最令人傷感的那些吃貨

鹹鮮香濃溫鴨子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9.12 成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