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八、鴻山

鴻山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束鎮東南部,是一處距鄒城市區最近、植被最好、交通最方便的生態旅遊開發區。鴻山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空氣清新怡人,被遊客們稱為“天然氧吧”。

山上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2010年至今三次發現了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

鴻山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

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灰王城遺址,以及佛教寺廟——鴻山寺。

每當遇有佛教節日,鴻山寺都會舉行佛事活動,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參拜休學,晨鐘暮鼓已成為陪伴當地群眾的福音。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八、鴻山

鴻山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束鎮東南部,是一處距鄒城市區最近、植被最好、交通最方便的生態旅遊開發區。鴻山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空氣清新怡人,被遊客們稱為“天然氧吧”。

山上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2010年至今三次發現了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

鴻山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

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灰王城遺址,以及佛教寺廟——鴻山寺。

每當遇有佛教節日,鴻山寺都會舉行佛事活動,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參拜休學,晨鐘暮鼓已成為陪伴當地群眾的福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九、十八盤山

十八盤山雄踞於東北32公里田黃、城前兩鎮的交界處,因山有十八層盤臺而得名。

面積6000多畝,自然景觀秀麗清幽,山體巍峨壯觀,溪水潺潺,蝴蝶翩飛,鳥語花香,現有靈溪谷、竹子園、槐花谷、大頂子、林海松濤、拜尼臺、圍子和圍子裡、飛瀑、日出霧鬆、元寶石、龍飲臺、望鳳台等景觀20多處,是旅遊者尋幽探險,休閒養性,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八、鴻山

鴻山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束鎮東南部,是一處距鄒城市區最近、植被最好、交通最方便的生態旅遊開發區。鴻山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空氣清新怡人,被遊客們稱為“天然氧吧”。

山上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2010年至今三次發現了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

鴻山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

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灰王城遺址,以及佛教寺廟——鴻山寺。

每當遇有佛教節日,鴻山寺都會舉行佛事活動,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參拜休學,晨鐘暮鼓已成為陪伴當地群眾的福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九、十八盤山

十八盤山雄踞於東北32公里田黃、城前兩鎮的交界處,因山有十八層盤臺而得名。

面積6000多畝,自然景觀秀麗清幽,山體巍峨壯觀,溪水潺潺,蝴蝶翩飛,鳥語花香,現有靈溪谷、竹子園、槐花谷、大頂子、林海松濤、拜尼臺、圍子和圍子裡、飛瀑、日出霧鬆、元寶石、龍飲臺、望鳳台等景觀20多處,是旅遊者尋幽探險,休閒養性,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環繞著一條悠長的山澗河流,自東北向西南蜿蜒四五公里,過去山上無路可行,人馬都須沿河兩旁彎來曲往趟過十八次水,方能走完這段山溝,後人故為沿河兩岸地帶取名“十八趟”。

抗戰時期,十八趟和十八盤山是共產黨八路軍建立的尼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留下了市鎮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尼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八、鴻山

鴻山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束鎮東南部,是一處距鄒城市區最近、植被最好、交通最方便的生態旅遊開發區。鴻山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空氣清新怡人,被遊客們稱為“天然氧吧”。

山上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2010年至今三次發現了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

鴻山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

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灰王城遺址,以及佛教寺廟——鴻山寺。

每當遇有佛教節日,鴻山寺都會舉行佛事活動,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參拜休學,晨鐘暮鼓已成為陪伴當地群眾的福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九、十八盤山

十八盤山雄踞於東北32公里田黃、城前兩鎮的交界處,因山有十八層盤臺而得名。

面積6000多畝,自然景觀秀麗清幽,山體巍峨壯觀,溪水潺潺,蝴蝶翩飛,鳥語花香,現有靈溪谷、竹子園、槐花谷、大頂子、林海松濤、拜尼臺、圍子和圍子裡、飛瀑、日出霧鬆、元寶石、龍飲臺、望鳳台等景觀20多處,是旅遊者尋幽探險,休閒養性,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環繞著一條悠長的山澗河流,自東北向西南蜿蜒四五公里,過去山上無路可行,人馬都須沿河兩旁彎來曲往趟過十八次水,方能走完這段山溝,後人故為沿河兩岸地帶取名“十八趟”。

抗戰時期,十八趟和十八盤山是共產黨八路軍建立的尼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留下了市鎮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尼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十、越峰山

越峰山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城前鎮駐地南面3公里處。

區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梯田層層,亂石滾滾。南有越峰古村落,現存80餘處傳統民居,保留古色古香的生活原貌。

北部有靈泉古寺遺址、靈泉湖、奇石、古樹名木、2000畝優質櫻桃採摘園等。靈泉湖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水色清澈,山水相依,碧水映山,使景區充滿靈氣,完整體現了“山為背景、水為紐帶、綠為主體”的主題。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八、鴻山

鴻山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束鎮東南部,是一處距鄒城市區最近、植被最好、交通最方便的生態旅遊開發區。鴻山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空氣清新怡人,被遊客們稱為“天然氧吧”。

山上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2010年至今三次發現了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

鴻山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

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灰王城遺址,以及佛教寺廟——鴻山寺。

每當遇有佛教節日,鴻山寺都會舉行佛事活動,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參拜休學,晨鐘暮鼓已成為陪伴當地群眾的福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九、十八盤山

十八盤山雄踞於東北32公里田黃、城前兩鎮的交界處,因山有十八層盤臺而得名。

面積6000多畝,自然景觀秀麗清幽,山體巍峨壯觀,溪水潺潺,蝴蝶翩飛,鳥語花香,現有靈溪谷、竹子園、槐花谷、大頂子、林海松濤、拜尼臺、圍子和圍子裡、飛瀑、日出霧鬆、元寶石、龍飲臺、望鳳台等景觀20多處,是旅遊者尋幽探險,休閒養性,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環繞著一條悠長的山澗河流,自東北向西南蜿蜒四五公里,過去山上無路可行,人馬都須沿河兩旁彎來曲往趟過十八次水,方能走完這段山溝,後人故為沿河兩岸地帶取名“十八趟”。

抗戰時期,十八趟和十八盤山是共產黨八路軍建立的尼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留下了市鎮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尼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十、越峰山

越峰山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城前鎮駐地南面3公里處。

區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梯田層層,亂石滾滾。南有越峰古村落,現存80餘處傳統民居,保留古色古香的生活原貌。

北部有靈泉古寺遺址、靈泉湖、奇石、古樹名木、2000畝優質櫻桃採摘園等。靈泉湖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水色清澈,山水相依,碧水映山,使景區充滿靈氣,完整體現了“山為背景、水為紐帶、綠為主體”的主題。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山西側有越峰古寺,從前春季有旺盛的香火會。逢陰曆四月初八,鄉民雲集越峰寺,燒香許願者絡繹不絕。越峰山區有大小溝澗狹谷數十道。最大有越峰狹谷和石門狹谷。

越峰狹谷深幽漫長,且兩岸懸崖峭壁;谷內亂石滾滾。每逢夏季汛期,從各個溝彙集的水,順勢急下,轟然如怒吼之聲,滔滔不絕。

時而山洪傾瀉,撞擊懸崖巨石,激起簇簇浪花;時而遇崖急流直下,奮然扯起一面面山洪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

鄒城是位於魯南地區的一座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稱,可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說到山,鄒城境內的這幾座可真要給大家說道說道!

一、嶧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

孔子、孟子、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李世民、乾隆、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歎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

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

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湧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二、護駕山

護駕山的護駕之名來源於隋唐時期。

傳說:隋唐交替時,李世民當年被敵軍追殺路過鄒城之地,眼看敵軍就要追上,突然李世民身後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擋住了追兵去路,於是撿回一條命。後李世民當了皇帝,賜名‘護駕’山,以示護駕有功。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空穴不來風,也許李世民真的因此山救過命,所以才會賜名‘護駕’。

自護駕山往南行,有一座接駕山,當地人多稱為‘寶泉山’,再往南就是唐王山,後面是大名鼎鼎的嶧山。根據這些山的位置和路線,估計當年的李世民應該是自護駕山之後一路往南,在接駕山處遇到了來接駕的臣子,後又在唐王山落腳。

傳說歸傳說,官方並不這樣認為,真實情況是:據鄒縣縣誌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之時被嶧山奇特的景色所吸引,臨時改變行程先登臨了嶧山,與嶧山毗鄰的接駕山、護駕山由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戰之時,曾在鄒縣城南駐紮過,後人緣此而命名了唐王河、唐王湖和唐王山。護駕山嵌入鄒城市區東南一隅,與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秀麗。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三、鐵山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祕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

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溼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溼的經卷,一夜未曾閤眼。

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晒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 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晒。

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溼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

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裡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

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噹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噹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 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

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 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閒事的鐵柺李。

誰知他把鐵柺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

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蹟”。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名為鐵山!

四、鋼山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鋼山位於鄒城城北,與鐵山相連。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 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裡尋食不更方便了嗎 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

五、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市東30公里張莊鎮境內,山勢峻峭挺拔,氣勢宏偉。東西綿亙20公里,主峰為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第一高峰。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

山上歷史文物景觀豐富,有省級文保單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蓮教起義遺址、魯府柴碳山、“一步兩眼井”、“大王窩”、“望海石”、“二柏一孔橋”、“三關洞”、“隔山掏火”等景點,山間梯田層疊,果樹密佈,景色秀美,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關於鳳凰山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傳很久以前,鳳凰山一帶遭遇大旱,一連幾月不下雨,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石窩村裡的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到了東海,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當地百姓,龍王憐憫老婆婆,就答應三天後送雨來,鳳凰馱著老婆婆飛回來後,由於長途跋涉,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相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後就要下雨。”

夢醒之後,老婆婆便將夢裡故事告訴了當地老百姓,並說自己的夢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將信將疑,暫且留了下來,果真三天之後下起了一場大雨,大雨挽救了莊稼,也救了百姓的命,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禮謝恩時,天空中出現一隻鳳凰,慢慢飛走了。為了紀念鳳凰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把這座山取名鳳凰山。

六、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位於香城鎮東部,海拔459米,山上有大小山頭15個,方圓11000畝,自然植被較高,現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樹木叢生,花草遍地,空氣清新,野果飄香,風景獨特,宛若一座原始森林。

狼舞山水利風景區富有優美的原始生態山水風光、神奇的狼洞景觀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景色之秀麗,是鄒東山區最大的原始的、純自然的生態旅遊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七、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位於香城鎮境內,屬省級國有林場,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呈“Y”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45米。五寶庵山據傳山上曾出現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並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為庵,故取名為“五寶庵山”。

此處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上奇石林立,洞穴相連,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地廣物博,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被譽為“鄒東第一天然氧吧”。

五寶庵山原名立石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偷得太上老君仙丹,被天兵天將追趕,逃到立石山上空時,恰巧遺落五粒仙丹於此山中。後來這五粒仙丹化作金鐘、銀鍾、金棒槌、寶鋤、聚寶盆五件寶貝。從此山下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店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

再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山上的祕密,認為天降祥瑞,保佑一方,紛紛修建廟宇,供奉天神。自此,燒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從此立石山更名為五寶庵山,流傳至今。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八、鴻山

鴻山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束鎮東南部,是一處距鄒城市區最近、植被最好、交通最方便的生態旅遊開發區。鴻山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空氣清新怡人,被遊客們稱為“天然氧吧”。

山上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2010年至今三次發現了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

鴻山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

景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灰王城遺址,以及佛教寺廟——鴻山寺。

每當遇有佛教節日,鴻山寺都會舉行佛事活動,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參拜休學,晨鐘暮鼓已成為陪伴當地群眾的福音。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九、十八盤山

十八盤山雄踞於東北32公里田黃、城前兩鎮的交界處,因山有十八層盤臺而得名。

面積6000多畝,自然景觀秀麗清幽,山體巍峨壯觀,溪水潺潺,蝴蝶翩飛,鳥語花香,現有靈溪谷、竹子園、槐花谷、大頂子、林海松濤、拜尼臺、圍子和圍子裡、飛瀑、日出霧鬆、元寶石、龍飲臺、望鳳台等景觀20多處,是旅遊者尋幽探險,休閒養性,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景區內環繞著一條悠長的山澗河流,自東北向西南蜿蜒四五公里,過去山上無路可行,人馬都須沿河兩旁彎來曲往趟過十八次水,方能走完這段山溝,後人故為沿河兩岸地帶取名“十八趟”。

抗戰時期,十八趟和十八盤山是共產黨八路軍建立的尼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留下了市鎮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尼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十、越峰山

越峰山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城前鎮駐地南面3公里處。

區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梯田層層,亂石滾滾。南有越峰古村落,現存80餘處傳統民居,保留古色古香的生活原貌。

北部有靈泉古寺遺址、靈泉湖、奇石、古樹名木、2000畝優質櫻桃採摘園等。靈泉湖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水色清澈,山水相依,碧水映山,使景區充滿靈氣,完整體現了“山為背景、水為紐帶、綠為主體”的主題。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山西側有越峰古寺,從前春季有旺盛的香火會。逢陰曆四月初八,鄉民雲集越峰寺,燒香許願者絡繹不絕。越峰山區有大小溝澗狹谷數十道。最大有越峰狹谷和石門狹谷。

越峰狹谷深幽漫長,且兩岸懸崖峭壁;谷內亂石滾滾。每逢夏季汛期,從各個溝彙集的水,順勢急下,轟然如怒吼之聲,滔滔不絕。

時而山洪傾瀉,撞擊懸崖巨石,激起簇簇浪花;時而遇崖急流直下,奮然扯起一面面山洪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藏在鄒城的這十座山大有來頭,你都爬過沒?

來源:鄒城在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