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放下小情愛,擁抱大世界

莊子 移動互聯網 高峰 創業 自在睡覺 2017-04-14

樑冬|放下小情愛,擁抱大世界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蜩是指蟬,學鳩是一種小鳥。一隻小蟲和一隻小鳥笑著說,我只要起心動念,一下就可以起來了,如果碰到榆樹、枋樹的小枝頭,就可以隨便停一停。如果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停留在地上便是。

南老在《莊子南華》裡面提醒我們說,你們年輕人啊,不要學小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沒有遠大的理想,以自由為藉口做一些小事。

能飛哪兒飛哪兒,能停哪兒停哪兒。這樣飛得不高,摔得也不慘。不同於南老,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卻認為,為什麼不能夠尊重一隻小蟲子和一隻小鳥的自然之性呢?大人吃大饅頭,小孩吃小饅頭,如果你是一隻大鵬,要飛的遠,也需要等到足夠的風來積澱。

如果不把風的力量培育到足夠強大,你再大的翅膀,也展不開,飛不遠。你需要等到萬事俱備了,才能呼嘯而去。

你會選擇做一個順其自然的人,還是要做一個高大上的人物,做一番大事業,然後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展翅高飛呢?

樑冬|放下小情愛,擁抱大世界

我倒沒有清晰地認為一個人必須要幹一件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才算是不枉此生。各安其命,各歸其位,是一種生活方式,勵精圖治,改變小我,擁抱大世界,也是一種選擇。

《莊子》可能沒有那麼強調一定要飛得高飛得遠。你看後面的文章,他甚至認為,你作為一棵沒有不太有用的樹,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你可以活得長啊。

你可以問一下自己,你願意做一個隨心而動的人?還是做一個江湖上名聲響亮的人。This is a question,《莊子》就是一面鏡子,你不能從中找到答案。

這是隻有你自己才能做出的選擇。

很多人都在這兩者之間來回搖擺,看見別人發達了,就想跟著拼搏一番。當一些勵志的事或者書籍被爆出是炒作時,又開始退縮,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你可以活得有分量,你也可以在累了的時候,選擇做一隻小小鳥,在空谷幽蘭做棵小樹,做一朵野百合,去享受大自然的春天。

我自己也常常在兩者之間搖擺。當今社會,是一個鼓勵人成功的社會,在某一些領域裡還有類似笑貧不笑娼的不好風氣。一個普通人,要經歷怎樣的磨練,才能夠不被整個社會的成功學所裹挾?才能夠不被各種創業、科技、移動互聯網、風投、上市,以及別人成功的故事所裹挾?

而當你真正的走上了一條追求偉大、光榮、成就的道路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聲音問你,這是你嗎?為了這些虛名,為了這些多餘的錢,你有必要做這些多餘的事嗎?

樑冬|放下小情愛,擁抱大世界

新年來臨了,我們應該如何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呢?

我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問過一位長者:我應該成為一個努力、剛強、努力實現自我價值,提升自己生命維度的人,還是一個舒服、自在、頤養天年,最後小心地觀察雲起雲落的隱居者?

老先生的意思則是:當你陷入對此思考的時候,你可能就已經落入了一個二境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你就是一個2A到2C之間的角色,在中間平衡點。既然都要平衡,乾脆就做個2B,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有一些年份你就應該奮起而飛,有一些年份,就應該潛龍勿用,還有一些年份,你就應該休養生息。生命,本來就是如此。

可是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呢?老先生說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比如說你今年已經36歲了,把自己運道最強的那一年,定義為十分,把自己運道最背的那一年定義為零分,你儘量回憶你從出生一直到現在這36年來的歲月,給每一年都打個分,看一下你有沒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有沒有自己的波段。

我問老先生,我應該做一個自己的人生波段圖嗎?他說起碼你應該知道自己的人生軌跡吧。

處在谷底的時候,應該去蓄勢,在頂峰的時候,應該學會收斂,或者為此做一些準備。

我以為老先生是用這種方式在給我開玩笑,後來呢,我碰見蔡志忠老師。蔡老師告訴我說,他就真的給自己做了這樣的一個實驗。

在蔡老師很成功的時,在臺灣擁有最大的動畫公司的時候,他把公司關了,一個人跑到日本做了一個專欄畫家。然後每天都記錄自己的生命規律週期,去了解一年當中,哪一天他是屬於能量比較強的,哪一天他是屬於能量比較弱的,在一天當中,又是哪一段時間比較強,哪一段時間比較弱。甚至他會觀察自己無意識的時候的狀態,比如說在很困很累的時候躺在床上,是左邊耳朵先碰到枕頭,還是右邊耳朵先碰到枕頭。

經過了為期三年的觀察,他得出的結論是,每年春天下午兩點鐘左右,他是能量最弱的,而且總是左邊耳朵先碰枕頭。所以他用這種統計迴歸的方法,看見了自己生命的週期。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科學研究的精神吧。

樑冬|放下小情愛,擁抱大世界

瞭解自己生命的歷程,不管是用統計迴歸的方法,還是透過各種大數據運算,你都可以大致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如果要選擇人生是要苟活,還是高飛,就可能會陷入非黑即白,非高即低的二元對立。而莊子總是在給我們分享的就是,摶扶搖而上地破我執。

有一個叫做魯道夫斯坦納的人,出了一本書,叫做《討論人生每七年週期的變化》。他說,人在28歲到35歲這個年齡,變化會非常的細微,這是意識的創造性進程最為活躍的階段。

研究者和發明者似乎在這幾年裡面會帶來最偉大的進步。有趣的是,物理科學發現了一些證據,揭示了原因。事實上大腦的連接中心會在35歲左右達到效率的頂峰。更為有趣的是,大多數偉大的宗教導師和哲學家,在35歲都獲得了至關重要的體驗,耶穌、佛陀、保羅、但丁、拜們,都是在35歲前後產生了最偉大的見解。於是,似乎可以看出,如果生命的工作中會誕生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影響,可能就在35歲左右達到高峰。言下之意,過了35後還沒有什麼頂峰的話,這一輩子就還是應該以自在為主題了。

樑冬|放下小情愛,擁抱大世界

讓我們再看一下這本書裡面講到的35歲到42歲。一般人在這7年裡會開始體會到一種新的不安。某種程度上來說,35歲到42歲的人,已經開始想要與人分享自己在人生中所得的願望,這不就是說的我嘛。

如果他們有能力的話,會向學院、藝術館捐助。在這一階段他們開始重新評估他們在外部世界的行動所帶來的結果,評估他們的關係,事業,習慣,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方式,這些都會被詳細地審視、糾正、或者是改變。

毫無疑問,一個人內在天賦所迸發出來的突破性的進展,在這個階段會嶄露出來。

42歲--49歲之後的階段會更有趣,明日我們會在“自在睡覺”裡繼續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