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 | 常常諸事不順,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樑冬 孔子 儒家 莊子 日本 論語 PowerPoint 自在睡覺 2019-06-06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樑冬 | 常常諸事不順,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為什麼古代,說了沒做到的人,是很少的?

本篇,我們要學習的是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古代的人會對自己說的話,非常非常敏感。想說的話一般都不會說出來,因為害怕說出來之後不去做;或者說出來之後去做了,但是做不到。就覺得很丟臉,這是一件很恥辱的事。

“躬之不逮”——“躬”是躬行,按照說的話去踐行;“逮”,及,趕上。

所以在古代,說了但沒做到的人是很少的。因為講得少,做得多,所以做不到的人很少有。

這三點加在一起就是一個人的信用等級問題,我們稱之為credibility。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PPT之風盛行——一個項目還沒有正式開始規劃之前,創始人就已經把PPT做完了,然後就去跟投資者講自己的項目。

投資者聽完表示:“你的夢想不夠大,花的錢不夠多,項目不夠牛,我還不能投你。”於是在投資者的推動下、在創業者夢想的推動下,形成了一種很奇怪的社會風氣——沒有做就先說,不管能不能做到,拿到錢再說。在其他領域,我們也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情況。

其實,小樑在看這幾段時,發現自己又被打臉了。過去幾年,小樑去了很多趟日本考察企業,我發現日本的企業有個特點,很少有企業拿到A輪、B輪、C輪、E輪的融資。

我想,可能儒家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企業界,小樑在跟他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只要他們答應你的事就會做到。當然日本對華的種種歷史問題我們要銘記在心,永遠不能忘記國家的恥辱。

其實日本民間延續了我國孔孟之道的許多經典觀念和做法,而我們卻把這些本應該具備的美好品格丟失了。

樑冬 | 常常諸事不順,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個靠譜的人要獲得種種支持,溝通成本會低得多

王鳳儀先生是一位清末民初的東北心理學家,被稱為“儒家的慧能”。

據說王鳳儀先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情緒、情感和性情來觀察這個人的身體,進而通過語言的交流幫人治病、調解矛盾。

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小樑不曾瞭解。不過我見過鳳儀先生的幾位傳人,都很令人尊敬。

鳳儀先生在《誠明錄》裡提到過一個觀點:一個人如果常常失信於人,他的脾胃通常都是不好的。

小樑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如果一個人承諾了別人一件事,哪怕是再不靠譜的人,心裡也會隱隱地思索到底是幹,還是不幹?沒幹成又該怎麼圓這個謊?哪怕表面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但內心仍然隱隱地有一絲慚愧——這種隱隱的憂思最傷脾胃。

孔子也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誇誇其談,他的內在很少有真正的人格自信。當然,莊子也許不會這樣認為,他只會說:“這多耗氣呀,沒意義。”

莊子不會在道德層面去評判一個誇誇其談的人,但會從能量層面進行評判;孔子不僅僅從能量層面評判一個人,也會從品格層面、觀人(觀察人)層面進行評判。

讓我們再溫習一下這幾句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以約失之者鮮矣”“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靠譜之人的行為準則。

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起碼對他的朋友圈信用評級來說,會產生非常大的傷害。如果你在朋友圈裡混成一個靠譜的人,其實是很有價值的。說得庸俗點兒,一個靠譜的人要獲得投資人的支持,要獲得事業上的支持乃至種種支持,溝通成本會低得多。

因此,反過來看,如果你常常諸事不順,可以稍微反省一下,你是不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了。

樑冬 | 常常諸事不順,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本質上,小樑在本篇說的是自我的批評與反省——自身能量的百分之八十都長在脖子以上、鼻子以下的那一小部分。雖然覺得自己蠻辛苦地工作、蠻努力地思考,但如果能再少說點兒、再多做點兒,你也許會更加喜歡自己。

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在一個媒體橫行的時代,做得很多、說得很少的人,到底是變得更有價值了,還是變得更不合時宜了呢?

小樑曾經花過很多時間在這兩個判斷中猶疑,隨著對《論語》的學習,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不需要別人瞭解自己,如果當別人瞭解了自己之後,發現其實你什麼都沒有,這才可怕。

如果真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發現,還是應該多做一些、少說一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