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顏回 孔子 樑冬 莊子 自在睡覺 2019-08-29
"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心齋?”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心齋?”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好人潛意識裡往往不覺得自己是“平常人”

品學兼優的學生顏回帶著滿滿的正能量,要讓那個很有力量的人顯得很愚蠢。孔子對此表示很擔心,便說道:“來講講你準備怎麼做吧,我還是很想聽一聽的。”

顏回吞了吞口水,說:“我儘量做到端莊而謙謹、勤勉而專一,我到衛國去做這樣的官員,守護住自己原本的樣子,您覺得可以嗎?”

孔子說:“唉!這怎麼可以呢!衛國的國君非常驕傲、鋒芒畢露、喜怒無常,平常人都不敢違揹他,他還經常壓制別人,來求得自己心情愉快。每天用小德來感化這種人都不會奏效,更何況用大的品德來對他勸導呢!這隻會強化他堅守自己的角色感。哪怕他在表面上附和你,但他有可能內心不贊同你,你的方法怎麼能夠行得通呢!”

顏回說:“我內心有堅定的信念,聽從自己正確而堅定的想法。順應自然,知道天子和我都是自然生養的,不一定採取很強硬的姿態。我不計較自己的話是否能得到人家的贊同,或者不贊同。也許這樣人們就會說我童言無忌、童心未泯。我還可以保持自己溝通上的彈性,和大部分平常人一樣,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大臣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做,我敢不這樣做嗎?做一般大臣都會做的事情,人們也就不會責難我了吧,這就叫跟平常人同類。”

通過這句話,我們還是看到了顏回的驕傲。他說他會像那些平常人一樣,躬身下拜。言語之中,他還是表現出自己可以去裝一下。那種驕傲,那種“我不是平常人”的潛臺詞,脫心而出。

"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心齋?”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好人潛意識裡往往不覺得自己是“平常人”

品學兼優的學生顏回帶著滿滿的正能量,要讓那個很有力量的人顯得很愚蠢。孔子對此表示很擔心,便說道:“來講講你準備怎麼做吧,我還是很想聽一聽的。”

顏回吞了吞口水,說:“我儘量做到端莊而謙謹、勤勉而專一,我到衛國去做這樣的官員,守護住自己原本的樣子,您覺得可以嗎?”

孔子說:“唉!這怎麼可以呢!衛國的國君非常驕傲、鋒芒畢露、喜怒無常,平常人都不敢違揹他,他還經常壓制別人,來求得自己心情愉快。每天用小德來感化這種人都不會奏效,更何況用大的品德來對他勸導呢!這隻會強化他堅守自己的角色感。哪怕他在表面上附和你,但他有可能內心不贊同你,你的方法怎麼能夠行得通呢!”

顏回說:“我內心有堅定的信念,聽從自己正確而堅定的想法。順應自然,知道天子和我都是自然生養的,不一定採取很強硬的姿態。我不計較自己的話是否能得到人家的贊同,或者不贊同。也許這樣人們就會說我童言無忌、童心未泯。我還可以保持自己溝通上的彈性,和大部分平常人一樣,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大臣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做,我敢不這樣做嗎?做一般大臣都會做的事情,人們也就不會責難我了吧,這就叫跟平常人同類。”

通過這句話,我們還是看到了顏回的驕傲。他說他會像那些平常人一樣,躬身下拜。言語之中,他還是表現出自己可以去裝一下。那種驕傲,那種“我不是平常人”的潛臺詞,脫心而出。

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我為你好”,實際上是一種“我執”

顏回說:“我還可以像古人那樣,引述先賢的諍言。說上古的賢人都是這樣說、這樣做的,我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這樣就可以保持我的正直不阿,但也不會受到傷害。老師,您認為這樣可以嗎?”

作為一個飽受帝王折磨的“老司機”,孔子很懂得人性裡面的幽暗和不可測。但是,他對這個愛徒偏愛有加,就不得不繼續說道:“唉!怎麼可以這樣呢!糾正人君的做法太多,又不通達。這些方法很淺薄,倒不會遭受罪責,但也不會達到效果,你怎麼能夠感化他呢!你好像還是太執著於自己的成見。”

顏回有點兒沮喪,說:“我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請問老師有什麼辦法嗎?”

孔子給出了方法:“你去齋戒,我再來告訴你。你要用心去做,用心去齋戒。”

顏回說:“我家很窮,不喝酒、不吃肉已經好幾個月了。這算不算已經齋戒過了呢?”

孔子說:“不喝酒、不吃肉,這是普通的齋戒,並非是心齋。”

顏回問:“請問什麼是心齋呢?”

孔子說:“你必須摒除自己的雜念,心智要很單純,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去領悟。逐步過渡到不用心去領悟,而用氣去感應。耳朵的功能只是聆聽,心的功能是與外界事物的結合。‘氣’因其虛無,才能夠接納萬物。達到‘虛無’的心境之後,就是‘心齋’了。”

顏回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說:“老師,在聽您這番教誨之前,我顏回就是顏回,聽了您這番話之後,我顏回就不再是顏回了,這算是進入了您所說的‘虛無’的境界嗎?”

以上的這段話,很高級,不僅僅顯示孔子很高級,也顯示了莊子很高級。在這個故事裡面,孔子不斷地讓顏回去做內在的“去我”,也顯示出了莊子對智慧的極大推崇。

一個人懷揣著“我為你好”“我是對的”的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裡面默默地有“我是對的”這樣的念頭,就形成了所謂的“我執”。當他覺得“我比你聰明,比你更知道事情應該怎樣做”的時候,就形成了“我慢”。

不管你如何包裝,如何提醒自己要顯得低調、樸素,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內在的驕傲和執著,是掩蓋不了的。它就像一種“力”,而“力”,必定也會存在一種“反作用力”。

當你暗暗地想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動別人的時候,就會被別人暗暗地用他所擁有的執著和傲慢反擊回來,你就會受傷。

其實,我們認真想想,誰又不是擁有自我驕傲的人呢?

"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心齋?”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好人潛意識裡往往不覺得自己是“平常人”

品學兼優的學生顏回帶著滿滿的正能量,要讓那個很有力量的人顯得很愚蠢。孔子對此表示很擔心,便說道:“來講講你準備怎麼做吧,我還是很想聽一聽的。”

顏回吞了吞口水,說:“我儘量做到端莊而謙謹、勤勉而專一,我到衛國去做這樣的官員,守護住自己原本的樣子,您覺得可以嗎?”

孔子說:“唉!這怎麼可以呢!衛國的國君非常驕傲、鋒芒畢露、喜怒無常,平常人都不敢違揹他,他還經常壓制別人,來求得自己心情愉快。每天用小德來感化這種人都不會奏效,更何況用大的品德來對他勸導呢!這隻會強化他堅守自己的角色感。哪怕他在表面上附和你,但他有可能內心不贊同你,你的方法怎麼能夠行得通呢!”

顏回說:“我內心有堅定的信念,聽從自己正確而堅定的想法。順應自然,知道天子和我都是自然生養的,不一定採取很強硬的姿態。我不計較自己的話是否能得到人家的贊同,或者不贊同。也許這樣人們就會說我童言無忌、童心未泯。我還可以保持自己溝通上的彈性,和大部分平常人一樣,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大臣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做,我敢不這樣做嗎?做一般大臣都會做的事情,人們也就不會責難我了吧,這就叫跟平常人同類。”

通過這句話,我們還是看到了顏回的驕傲。他說他會像那些平常人一樣,躬身下拜。言語之中,他還是表現出自己可以去裝一下。那種驕傲,那種“我不是平常人”的潛臺詞,脫心而出。

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我為你好”,實際上是一種“我執”

顏回說:“我還可以像古人那樣,引述先賢的諍言。說上古的賢人都是這樣說、這樣做的,我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這樣就可以保持我的正直不阿,但也不會受到傷害。老師,您認為這樣可以嗎?”

作為一個飽受帝王折磨的“老司機”,孔子很懂得人性裡面的幽暗和不可測。但是,他對這個愛徒偏愛有加,就不得不繼續說道:“唉!怎麼可以這樣呢!糾正人君的做法太多,又不通達。這些方法很淺薄,倒不會遭受罪責,但也不會達到效果,你怎麼能夠感化他呢!你好像還是太執著於自己的成見。”

顏回有點兒沮喪,說:“我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請問老師有什麼辦法嗎?”

孔子給出了方法:“你去齋戒,我再來告訴你。你要用心去做,用心去齋戒。”

顏回說:“我家很窮,不喝酒、不吃肉已經好幾個月了。這算不算已經齋戒過了呢?”

孔子說:“不喝酒、不吃肉,這是普通的齋戒,並非是心齋。”

顏回問:“請問什麼是心齋呢?”

孔子說:“你必須摒除自己的雜念,心智要很單純,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去領悟。逐步過渡到不用心去領悟,而用氣去感應。耳朵的功能只是聆聽,心的功能是與外界事物的結合。‘氣’因其虛無,才能夠接納萬物。達到‘虛無’的心境之後,就是‘心齋’了。”

顏回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說:“老師,在聽您這番教誨之前,我顏回就是顏回,聽了您這番話之後,我顏回就不再是顏回了,這算是進入了您所說的‘虛無’的境界嗎?”

以上的這段話,很高級,不僅僅顯示孔子很高級,也顯示了莊子很高級。在這個故事裡面,孔子不斷地讓顏回去做內在的“去我”,也顯示出了莊子對智慧的極大推崇。

一個人懷揣著“我為你好”“我是對的”的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裡面默默地有“我是對的”這樣的念頭,就形成了所謂的“我執”。當他覺得“我比你聰明,比你更知道事情應該怎樣做”的時候,就形成了“我慢”。

不管你如何包裝,如何提醒自己要顯得低調、樸素,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內在的驕傲和執著,是掩蓋不了的。它就像一種“力”,而“力”,必定也會存在一種“反作用力”。

當你暗暗地想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動別人的時候,就會被別人暗暗地用他所擁有的執著和傲慢反擊回來,你就會受傷。

其實,我們認真想想,誰又不是擁有自我驕傲的人呢?

樑冬 | 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你會逢凶化吉、充滿福澤

對別人的詆譭不憤恨,其實自我保護

我的太安私塾第三期學生畢業那天,我請同學們一起喝茶。我知道很多同學無論在知識、才華還是見地上都遠勝於我,只不過我扮演的是老師的角色,他們交了學費就成為學生。現在大家畢業了,我和他們就是一樣的。

我問一位同學:“這位同學,我知道你是很懂的,你很有見地。有些時候你坐在下面暖暖地看著我在臺上吹牛不打草稿,你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你現在是怎樣的心情呢?”

這位同學本來挺謙卑,經常在我講話的時候給我眼神上的肯定,並且總是在記筆記,顯得很認同我的樣子。結果,他發現我看出來他只不過是在顏佈施於我,用贊同的樣子佈施給我信心的時候,我就放下了。他說:“老師,其實你有些時候講的也就那麼回事兒。有些時候,我都忍不住想,其實還可以這樣看這個問題的。”

那一剎那,我既高興又慚愧,終於印證了我的猜想——他其實早就對我不屑,只是裝得很維護我的樣子。

當然,這只是一個好朋友之間玩笑的狀態。我知道他們很有見地,所以就說:“畢業證已經發了,請賜教。”於是,這位同學就洋洋灑灑、驚濤拍岸地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

我聽著聽著,就深刻地理解了一個道理。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兩種:一種人直接表露驕傲,另一種人裝得很認同你,但其實還是很驕傲。這就是人性,只有兩種,沒有其他。

當你意識到每天面對的人也是這樣的時候,對於別人不認同你這件事,有什麼好生氣的呢?因為我們也是這樣的人。莊子的可愛之處就是,從來不批判人性的惡,他知道那就是常態,這就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我們可以善巧方便地去解決問題,對於別人的詆譭,要保持不憤恨,這起碼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