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壽命是沒有長短分別的

如果以秋天獸毛的尖端為大,那麼天下就沒有小了。如果以夭折的孩子為長壽,那麼天下就沒有短命的人了,如果以彭祖為短命,天下就沒有長壽的人了。

莊子這些話,很辯證,也很有哲學的味道。

以前我在讀佛經時看到過“芥子中有須彌山”,“螺螄殼裡做道場”,大家都覺得這好像是關於哲學和概念的討論。不過到今天看來好像越來越不是這樣。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身上提取出一個細胞,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細胞可以演化出無數的人。而當我們把無數的人聚合到一個宇宙的範圍裡面時,你會發現那也不過是一小粒塵埃。

所以說,“大和小”這種概念本身限制了我們精神的自由度。

"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壽命是沒有長短分別的

如果以秋天獸毛的尖端為大,那麼天下就沒有小了。如果以夭折的孩子為長壽,那麼天下就沒有短命的人了,如果以彭祖為短命,天下就沒有長壽的人了。

莊子這些話,很辯證,也很有哲學的味道。

以前我在讀佛經時看到過“芥子中有須彌山”,“螺螄殼裡做道場”,大家都覺得這好像是關於哲學和概念的討論。不過到今天看來好像越來越不是這樣。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身上提取出一個細胞,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細胞可以演化出無數的人。而當我們把無數的人聚合到一個宇宙的範圍裡面時,你會發現那也不過是一小粒塵埃。

所以說,“大和小”這種概念本身限制了我們精神的自由度。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

在商業領域,有很多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他們把那這件事做得很大。我見過那些在某個細分領域裡做到極致的人,比如說只做鈕釦的,也做成了“釦子大王”。還有很多人什麼都做,不光是鈕釦,衣服及其衍生品都做,但可能他的公司總營業額還不如一個只做鈕釦的公司。

比如,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篇文章講順豐,這家公司就是隻做快遞。在整個電商行業裡面,商品的設計、生產、銷售、支付、運輸、評價等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鏈條,而快遞只是這個鏈條中的一部分而已。順豐上市,把大家都嚇到了。一個只做電商行業裡面垂直很細化的一個領域的企業,幾乎比整個電商行業的其他公司(除了淘寶)都要大了。很多公司什麼類別都做,最終卻只能在其中拎出一個小環節放大成為一個很大的公司。

講到“大”“小”這個話題,莊子就說,“大和小”是很微妙的。如果你從物質的角度,也就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原子堆積的角度來說,你很容易看出一個東西比另一個東西大。但是你以信息的角度來看,也許小的東西所包含的信息比大的東西要多得多。

以前不是常常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嗎?不管你去問老和尚什麼問題,老和尚都會只伸出一根手指頭不說話,越是這樣的老和尚,越是永遠不會有錯誤。你問:“我的愛情怎麼辦?”老和尚伸出一個手指頭,讓你自己去想。這一,說的是我一天以後就能碰到貴人,還是一輩子都沒有貴人?那個真命天子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出現?我命裡面帶著一顆桃花,還是一噸桃花……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所謂大小,實際上看你用的是它的內涵還是它的外延。

在一個飯桌上,愛熱鬧的人們七嘴八舌,只有一個哥們因為咽炎沒有說話。一頓飯下來,幾個朋友都認為這位大哥真牛——他一句話不說,別人講笑話的時候他也只是微微地笑;別人講很冷的笑話,大家都笑不出來的時候,他也微微地笑,深不可測啊。

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因為咽炎或者沒聽懂你說什麼而產生這種情況的呢?所有的意思大都在你內心,而他所表現的信息量其實很少,不說話、沒表情,於是就很“大”。這就叫作“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壽命是沒有長短分別的

如果以秋天獸毛的尖端為大,那麼天下就沒有小了。如果以夭折的孩子為長壽,那麼天下就沒有短命的人了,如果以彭祖為短命,天下就沒有長壽的人了。

莊子這些話,很辯證,也很有哲學的味道。

以前我在讀佛經時看到過“芥子中有須彌山”,“螺螄殼裡做道場”,大家都覺得這好像是關於哲學和概念的討論。不過到今天看來好像越來越不是這樣。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身上提取出一個細胞,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細胞可以演化出無數的人。而當我們把無數的人聚合到一個宇宙的範圍裡面時,你會發現那也不過是一小粒塵埃。

所以說,“大和小”這種概念本身限制了我們精神的自由度。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

在商業領域,有很多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他們把那這件事做得很大。我見過那些在某個細分領域裡做到極致的人,比如說只做鈕釦的,也做成了“釦子大王”。還有很多人什麼都做,不光是鈕釦,衣服及其衍生品都做,但可能他的公司總營業額還不如一個只做鈕釦的公司。

比如,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篇文章講順豐,這家公司就是隻做快遞。在整個電商行業裡面,商品的設計、生產、銷售、支付、運輸、評價等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鏈條,而快遞只是這個鏈條中的一部分而已。順豐上市,把大家都嚇到了。一個只做電商行業裡面垂直很細化的一個領域的企業,幾乎比整個電商行業的其他公司(除了淘寶)都要大了。很多公司什麼類別都做,最終卻只能在其中拎出一個小環節放大成為一個很大的公司。

講到“大”“小”這個話題,莊子就說,“大和小”是很微妙的。如果你從物質的角度,也就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原子堆積的角度來說,你很容易看出一個東西比另一個東西大。但是你以信息的角度來看,也許小的東西所包含的信息比大的東西要多得多。

以前不是常常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嗎?不管你去問老和尚什麼問題,老和尚都會只伸出一根手指頭不說話,越是這樣的老和尚,越是永遠不會有錯誤。你問:“我的愛情怎麼辦?”老和尚伸出一個手指頭,讓你自己去想。這一,說的是我一天以後就能碰到貴人,還是一輩子都沒有貴人?那個真命天子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出現?我命裡面帶著一顆桃花,還是一噸桃花……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所謂大小,實際上看你用的是它的內涵還是它的外延。

在一個飯桌上,愛熱鬧的人們七嘴八舌,只有一個哥們因為咽炎沒有說話。一頓飯下來,幾個朋友都認為這位大哥真牛——他一句話不說,別人講笑話的時候他也只是微微地笑;別人講很冷的笑話,大家都笑不出來的時候,他也微微地笑,深不可測啊。

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因為咽炎或者沒聽懂你說什麼而產生這種情況的呢?所有的意思大都在你內心,而他所表現的信息量其實很少,不說話、沒表情,於是就很“大”。這就叫作“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吳伯凡來找我。我們喝酒聊天,不知道怎麼就說起了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老吳說據他這幾年觀察的結果,有些人就是窮人思維,有些人就是富人思維。我說何以區分?他說他認識一個人,欠著幾百億的債,在中國、美國的各種秀臺上去講生態,恨不得天底下的事他都敢做——做車子、做電視、做手機、做房地產……

老吳說他坐在臺下看著這哥們,自己不由地搖頭,心生讚歎:這哥們真有這麼大的富人思維心量,明明都虧錢虧成這樣了,還覺得天底下的錢都是他的。而有些人明明兜裡還有很多錢,卻總覺得我配嗎?我值嗎?我有嗎?

我說:“看來我此生只能成為一個窮人了。”為什麼我不能成為那種人?其實,這並不是窮與富的差別,而是我們還活在“有”裡面,而那些人活在“無”當中。他們活在“不管這個錢在不在自己的銀行賬上,反正都是老子的”這個虛妄的世界裡。他想用錢,錢就是他的,只是現在暫時還沒有撥到他的賬戶上而已,他不假思索地認為那就是自己的。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活在了“有和無”“大和小”這種對立概念當中,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小”人,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成為了一個窮人的主要原因。而有錢的人從來不擔心自己沒錢,那些不是自己的錢,他們都認為隨時能用就行了。

"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壽命是沒有長短分別的

如果以秋天獸毛的尖端為大,那麼天下就沒有小了。如果以夭折的孩子為長壽,那麼天下就沒有短命的人了,如果以彭祖為短命,天下就沒有長壽的人了。

莊子這些話,很辯證,也很有哲學的味道。

以前我在讀佛經時看到過“芥子中有須彌山”,“螺螄殼裡做道場”,大家都覺得這好像是關於哲學和概念的討論。不過到今天看來好像越來越不是這樣。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身上提取出一個細胞,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細胞可以演化出無數的人。而當我們把無數的人聚合到一個宇宙的範圍裡面時,你會發現那也不過是一小粒塵埃。

所以說,“大和小”這種概念本身限制了我們精神的自由度。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

在商業領域,有很多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他們把那這件事做得很大。我見過那些在某個細分領域裡做到極致的人,比如說只做鈕釦的,也做成了“釦子大王”。還有很多人什麼都做,不光是鈕釦,衣服及其衍生品都做,但可能他的公司總營業額還不如一個只做鈕釦的公司。

比如,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篇文章講順豐,這家公司就是隻做快遞。在整個電商行業裡面,商品的設計、生產、銷售、支付、運輸、評價等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鏈條,而快遞只是這個鏈條中的一部分而已。順豐上市,把大家都嚇到了。一個只做電商行業裡面垂直很細化的一個領域的企業,幾乎比整個電商行業的其他公司(除了淘寶)都要大了。很多公司什麼類別都做,最終卻只能在其中拎出一個小環節放大成為一個很大的公司。

講到“大”“小”這個話題,莊子就說,“大和小”是很微妙的。如果你從物質的角度,也就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原子堆積的角度來說,你很容易看出一個東西比另一個東西大。但是你以信息的角度來看,也許小的東西所包含的信息比大的東西要多得多。

以前不是常常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嗎?不管你去問老和尚什麼問題,老和尚都會只伸出一根手指頭不說話,越是這樣的老和尚,越是永遠不會有錯誤。你問:“我的愛情怎麼辦?”老和尚伸出一個手指頭,讓你自己去想。這一,說的是我一天以後就能碰到貴人,還是一輩子都沒有貴人?那個真命天子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出現?我命裡面帶著一顆桃花,還是一噸桃花……

內涵越小,外延越大,所謂大小,實際上看你用的是它的內涵還是它的外延。

在一個飯桌上,愛熱鬧的人們七嘴八舌,只有一個哥們因為咽炎沒有說話。一頓飯下來,幾個朋友都認為這位大哥真牛——他一句話不說,別人講笑話的時候他也只是微微地笑;別人講很冷的笑話,大家都笑不出來的時候,他也微微地笑,深不可測啊。

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因為咽炎或者沒聽懂你說什麼而產生這種情況的呢?所有的意思大都在你內心,而他所表現的信息量其實很少,不說話、沒表情,於是就很“大”。這就叫作“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吳伯凡來找我。我們喝酒聊天,不知道怎麼就說起了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老吳說據他這幾年觀察的結果,有些人就是窮人思維,有些人就是富人思維。我說何以區分?他說他認識一個人,欠著幾百億的債,在中國、美國的各種秀臺上去講生態,恨不得天底下的事他都敢做——做車子、做電視、做手機、做房地產……

老吳說他坐在臺下看著這哥們,自己不由地搖頭,心生讚歎:這哥們真有這麼大的富人思維心量,明明都虧錢虧成這樣了,還覺得天底下的錢都是他的。而有些人明明兜裡還有很多錢,卻總覺得我配嗎?我值嗎?我有嗎?

我說:“看來我此生只能成為一個窮人了。”為什麼我不能成為那種人?其實,這並不是窮與富的差別,而是我們還活在“有”裡面,而那些人活在“無”當中。他們活在“不管這個錢在不在自己的銀行賬上,反正都是老子的”這個虛妄的世界裡。他想用錢,錢就是他的,只是現在暫時還沒有撥到他的賬戶上而已,他不假思索地認為那就是自己的。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活在了“有和無”“大和小”這種對立概念當中,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小”人,這就是很多人為什麼成為了一個窮人的主要原因。而有錢的人從來不擔心自己沒錢,那些不是自己的錢,他們都認為隨時能用就行了。

樑冬 |人生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

你不一定要擁有,能用就可以了

再講講我一個朋友的故事。他是我們太安私塾第一期的同學,算是阿里的早期員工。後來他出來創業,做了一個二手車交易的公司。他來和我聊,說想要做產業轉型。

我說:“你轉型,究竟是怎麼想的呢?”他說:“樑老師,我終於想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說:“什麼事?”他說:“將來的人一定越來越不希望擁有一輛車,買個車還得存放,單位得有個停車的位置,家裡得有個停車位,還得有車號。但是車買了以後馬上就貶值,買的車越貴,貶值得越狠,只要是新車落地立馬打八折,而且現在新車更新地那麼快,你剛買了一輛車,它又升級了。越是有錢的人越是不希望買一款很貴的。比如,買奔馳S的人,剛買了兩年,結果又推出一款新的S600。那麼,你說你花了一百多萬買了一輛車,還是一輛上一代的、過時的車。”“你在傳遞什麼信息?”我說,“你到底想說明什麼?”

他說:“我明白了,人們真正想要的是隨時可以用的一輛車,有些時候我可以用滴滴打到車,有些時候我可以去租一輛車。我開三個月的瑪莎拉蒂,再開三個月的保時捷,再開三個月的路虎,換著開可能成本跟我買一輛車,一年之後發現折損的錢差不多。如果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可能真的沒有人買車了。現在,二手車市場的車商那裡囤積了大量的二手車,各種年號的路虎,還有很多新車產能過剩,生產出來就堆在那兒。我為什麼不把這些車盤活,做成一個可以用積分或者其他方法租用車的平臺,最終你可以用不就完了嗎?”

還是那句話“你可以用就行了”,你不一定要擁有它,這就是突破了“有和無”的概念,最後獲得自由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可能成為再過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共享經濟。當這些變為真正的生活主流的時候,我們再來讀一次《莊子》。到那個時候,可能會有更多現實中的活生生個案可以向我們闡釋《莊子》是如何深刻地洞察到,我們所有的悲催都來自被自己預設的“有和無”“大和小”的。

如果你認為小樑總是在重複著這樣的類似的觀點,恭喜你答對了。《莊子》和《老子》,還有我所讀的所有經典都在說同樣的東西。你難道不覺得你明白了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東西之後,你就不怕被新的東西所摧毀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