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汧渭之會(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秦國第四個都城,秦人稱秦的地方,秦始皇加冕典禮之地

長青鎮馬道口村是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期的“馬道口遺址”,1973年在這裡發現一件西漢銅鼎,上有“羽陽宮鼎”“今汧共廚”等銘文。

"

汧渭之會(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秦國第四個都城,秦人稱秦的地方,秦始皇加冕典禮之地

長青鎮馬道口村是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期的“馬道口遺址”,1973年在這裡發現一件西漢銅鼎,上有“羽陽宮鼎”“今汧共廚”等銘文。

汧渭之會到底在哪?

長青鎮長青村有西周時期的“化原遺址”,1975年這裡出土了西周早期的“公父乙”銅甗和青銅爵。

長青孫家南頭村臺塬之上是戰國至秦漢時期著名的“蘄年宮”遺址。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尋常的傍晚。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的幾位學者在進行野外考古勘察時,在陝西省風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堡子壕的一處斷崖上,發現了戰國秦漢建築遺蹟。土層中一件瓦當顯露在考古學家面前。經過清理和刷洗,可以看到瓦當上面的四個字:“蘄年官當”。這是當年蘄年官使用的瓦當。由此斷定,秦國著名的蘄年宮就在孫家南頭村。秦惠公時建,秦孝公時稱橐泉宮。

為了配合配合陝西東嶺ISP重點工程建設,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西一帶,對該工程項目佔地約70萬平方米範圍內的古墓葬和古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此次發現周、秦及漢代以後各時期墓葬和車馬坑191座,其中先周與西周墓葬35座,春秋秦墓和車馬坑91座,宋元時期墓葬9座,以及未被髮掘的近代墓葬56座,另外,還發掘出西漢時期汧河碼頭大型倉儲建築遺址。有此可見汧河東岸的長青鎮這一區域在先周、西周時期就有居民生活居住,到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發展至鼎盛期。

隴縣、千陽、鳳翔等地,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理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是古代居民重要的生息繁衍之地,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史前時期即有聚落分佈於此,自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老官臺文化開始至龍山文化,汧河流域與渭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別無二致。商周之際,汧河流域正是秦人的重要活動區域,秦人在隴山以西先後為商周王朝“在西戎,保西垂”。

西周孝王時,非子被封召於汧渭之間為周王室牧馬,非子邑於秦,號曰秦嬴,這是秦人第一次越過隴山東行的記載;周宣王時,“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秦仲戰死,其子莊公帥兵破西戎,宣王遂將西戎之地封給秦仲的後人。周平王東遷後,由於秦襄公護送其東遷有功,始封為諸侯,並許以岐以西之地,秦人便越過隴山,逐漸向關中地區遷徙,其中九處都邑經八次遷徙,歷史上稱為“九都八遷”。

"

汧渭之會(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秦國第四個都城,秦人稱秦的地方,秦始皇加冕典禮之地

長青鎮馬道口村是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期的“馬道口遺址”,1973年在這裡發現一件西漢銅鼎,上有“羽陽宮鼎”“今汧共廚”等銘文。

汧渭之會到底在哪?

長青鎮長青村有西周時期的“化原遺址”,1975年這裡出土了西周早期的“公父乙”銅甗和青銅爵。

長青孫家南頭村臺塬之上是戰國至秦漢時期著名的“蘄年宮”遺址。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尋常的傍晚。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的幾位學者在進行野外考古勘察時,在陝西省風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堡子壕的一處斷崖上,發現了戰國秦漢建築遺蹟。土層中一件瓦當顯露在考古學家面前。經過清理和刷洗,可以看到瓦當上面的四個字:“蘄年官當”。這是當年蘄年官使用的瓦當。由此斷定,秦國著名的蘄年宮就在孫家南頭村。秦惠公時建,秦孝公時稱橐泉宮。

為了配合配合陝西東嶺ISP重點工程建設,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西一帶,對該工程項目佔地約70萬平方米範圍內的古墓葬和古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此次發現周、秦及漢代以後各時期墓葬和車馬坑191座,其中先周與西周墓葬35座,春秋秦墓和車馬坑91座,宋元時期墓葬9座,以及未被髮掘的近代墓葬56座,另外,還發掘出西漢時期汧河碼頭大型倉儲建築遺址。有此可見汧河東岸的長青鎮這一區域在先周、西周時期就有居民生活居住,到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發展至鼎盛期。

隴縣、千陽、鳳翔等地,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理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是古代居民重要的生息繁衍之地,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史前時期即有聚落分佈於此,自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老官臺文化開始至龍山文化,汧河流域與渭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別無二致。商周之際,汧河流域正是秦人的重要活動區域,秦人在隴山以西先後為商周王朝“在西戎,保西垂”。

西周孝王時,非子被封召於汧渭之間為周王室牧馬,非子邑於秦,號曰秦嬴,這是秦人第一次越過隴山東行的記載;周宣王時,“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秦仲戰死,其子莊公帥兵破西戎,宣王遂將西戎之地封給秦仲的後人。周平王東遷後,由於秦襄公護送其東遷有功,始封為諸侯,並許以岐以西之地,秦人便越過隴山,逐漸向關中地區遷徙,其中九處都邑經八次遷徙,歷史上稱為“九都八遷”。

汧渭之會到底在哪?

秦人遷都路線圖

秦國遷都較完整的路線:

1、西垂(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2、秦邑(甘肅天水市清水縣)

3、汧邑(陝西隴縣南)

4、汧渭之會(陝西省鳳翔縣西部長青鎮孫家南頭村)

5、平陽(陝西寶雞陳倉區)

6、雍城(陝西鳳翔縣)

7、涇陽(陝西涇陽北)

8、櫟陽(陝西西安)

9、咸陽(陝西咸陽市東)

據文獻記載,“秦襄公二年,徙都汧”,“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由此可見,汧河流域曾是秦人遷徙的重要路徑,汧與“汧渭之會”是秦人遷徙過程中重要都邑所在。秦人自非子為周王畜,秦仲為大夫到襄公始國,直至文公東獵,這個逐步壯大的部族往復活動於西垂與汧渭之間,正是在汧河流域完成了文明發展進程中的躍進。

西周時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在鳳翔縣長青鎮,那裡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生活在天水、禮縣一帶的秦人先祖大駱小兒子非子因擅長養馬,被周天子召到今鳳翔縣汧渭之會的地方為周王室養馬並因此立功受封,周王室將非子封於秦,邑於秦亭——即張家川縣城南,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誕生。

汧渭之會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後48年的都邑。《史記·秦本記》說:“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

周平王東遷之後,秦人的勢力才逐漸發展到關中地區的西部,沿渭水東下進關中後,先居於汧渭之會(今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汧河之畔),遷平陽(陝西寶雞市陳倉區),再遷雍(陝西鳳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東西交通的樞紐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築城邑和宮殿,居住達294年之久。為了同東方的魏爭霸,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又東遷櫟陽(陝西臨潼縣東北),櫟陽的戰略地位是“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史記·貨殖列傳》)它作為秦都有34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就是先在櫟陽開展的。後來,秦又遷都於渭水之濱的咸陽。咸陽北依高原,南臨渭水。渭水、黃河航運,給秦人以莫大的便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