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是父子關係。

《竹書紀年》中記載,祖甲十三年,商王冊封周侯組紺。《世本》中,將組紺和公亶父記載為父子關係。因此,有說法認為,組紺就是公叔祖類。

但在這裡,筆者認為,組紺有可能就是《史記》中漏掉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之間的周人君主。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不成定論。公亶父的父親是公叔祖類也好,還是組紺也好,甚至公叔祖類與組紺是同一個人也好,都不妨礙我們解讀後面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權且採用“公叔祖類——組紺——公亶父”這一傳承世系。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是父子關係。

《竹書紀年》中記載,祖甲十三年,商王冊封周侯組紺。《世本》中,將組紺和公亶父記載為父子關係。因此,有說法認為,組紺就是公叔祖類。

但在這裡,筆者認為,組紺有可能就是《史記》中漏掉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之間的周人君主。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不成定論。公亶父的父親是公叔祖類也好,還是組紺也好,甚至公叔祖類與組紺是同一個人也好,都不妨礙我們解讀後面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權且採用“公叔祖類——組紺——公亶父”這一傳承世系。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周人先祖的名字會那麼奇怪。原因很簡單,這些並不是周人先祖的名字,而是後人追加的尊號。

比如公劉、公非,是把尊號“公”加在名之前,而高圉、亞圉,則很明顯是商人冊封的某種官職稱號,意思為防禦官。

同樣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最前面的“公”字,就是後人追加的尊號,或者周人君主的專稱,類似於“王”的意思。

但他們的稱號不單單是尊號+私名,還有其他尊稱也組合進去了。比如“叔祖類”,“叔”是表示排行,“祖”表示稱謂上的尊稱,“類”才是他的本名。而“亶父”,“父”是一種尊稱,通甫,“亶”才是他的本名。

而組紺,很可能原本的寫法是“祖紺”,“祖”是後世子孫對他的敬稱,“紺”可能是本名,語法結構類似於叔祖類,或者商王國的“祖庚、祖甲”。

鏈接:為什麼上古漢語愛用倒裝句

話歸正題,羌戎、犬戎分別在周人的南北兩側壯大時,正直商王祖庚、祖甲和馮辛時代,這一時期的周人君主,就是組紺。此時周部族未來的君主亶父,可能剛剛成年。

在前文「殷墟羌牲」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羌人的崛起,除了迫使商族人放棄關中西部的拓殖據點之外,還侵佔了關中中北部的漆水河與涇河下游地區,使得先周文化在這一地區一度中斷。

鏈接:殷墟祭祀坑裡的羌人是什麼民族?他們來自哪裡?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是父子關係。

《竹書紀年》中記載,祖甲十三年,商王冊封周侯組紺。《世本》中,將組紺和公亶父記載為父子關係。因此,有說法認為,組紺就是公叔祖類。

但在這裡,筆者認為,組紺有可能就是《史記》中漏掉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之間的周人君主。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不成定論。公亶父的父親是公叔祖類也好,還是組紺也好,甚至公叔祖類與組紺是同一個人也好,都不妨礙我們解讀後面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權且採用“公叔祖類——組紺——公亶父”這一傳承世系。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周人先祖的名字會那麼奇怪。原因很簡單,這些並不是周人先祖的名字,而是後人追加的尊號。

比如公劉、公非,是把尊號“公”加在名之前,而高圉、亞圉,則很明顯是商人冊封的某種官職稱號,意思為防禦官。

同樣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最前面的“公”字,就是後人追加的尊號,或者周人君主的專稱,類似於“王”的意思。

但他們的稱號不單單是尊號+私名,還有其他尊稱也組合進去了。比如“叔祖類”,“叔”是表示排行,“祖”表示稱謂上的尊稱,“類”才是他的本名。而“亶父”,“父”是一種尊稱,通甫,“亶”才是他的本名。

而組紺,很可能原本的寫法是“祖紺”,“祖”是後世子孫對他的敬稱,“紺”可能是本名,語法結構類似於叔祖類,或者商王國的“祖庚、祖甲”。

鏈接:為什麼上古漢語愛用倒裝句

話歸正題,羌戎、犬戎分別在周人的南北兩側壯大時,正直商王祖庚、祖甲和馮辛時代,這一時期的周人君主,就是組紺。此時周部族未來的君主亶父,可能剛剛成年。

在前文「殷墟羌牲」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羌人的崛起,除了迫使商族人放棄關中西部的拓殖據點之外,還侵佔了關中中北部的漆水河與涇河下游地區,使得先周文化在這一地區一度中斷。

鏈接:殷墟祭祀坑裡的羌人是什麼民族?他們來自哪裡?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在這一文化劇變的背後,則是羌人部族攻打周方,並奪取周人在漆水河流域的領地。周人從公劉時代以來積累了300多年擴張的領地,一下子丟掉了大半,實力大為削弱。

此時的羌戎部族,就如同幾十年後佔據關中西部的周國一樣,實力可以橫掃關中各國和隴東、陝北各部。但為什麼面對羌人的進攻,周人沒有完全滅國,只是丟掉了一半領地,保住了剩餘的“半壁江山”呢?

除了後來商國反擊羌方,使得羌方沒有繼續攻滅周國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怕就是周人向羌人認慫了。

周人作為商國的藩屬,向羌方投降,對羌方來說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解除了羌人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應對商王國,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另一個是可以利用周國繼續阻擋隴東的犬戎各部。試想,如果羌方一鼓作氣攻滅周國,就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也一樣很容易陷入與犬戎和商人兩線作戰的局面中。

當然,投降後最好的聯盟方式,就是聯姻。後世漢朝接受南匈奴的投降,便把皇室子女嫁給匈奴首領,上古時期也是一樣。羌戎也把他們的貴族女子(這裡也可以稱作公主)嫁給了周國的儲君,也就是周公組紺的兒子亶父。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是父子關係。

《竹書紀年》中記載,祖甲十三年,商王冊封周侯組紺。《世本》中,將組紺和公亶父記載為父子關係。因此,有說法認為,組紺就是公叔祖類。

但在這裡,筆者認為,組紺有可能就是《史記》中漏掉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之間的周人君主。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不成定論。公亶父的父親是公叔祖類也好,還是組紺也好,甚至公叔祖類與組紺是同一個人也好,都不妨礙我們解讀後面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權且採用“公叔祖類——組紺——公亶父”這一傳承世系。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周人先祖的名字會那麼奇怪。原因很簡單,這些並不是周人先祖的名字,而是後人追加的尊號。

比如公劉、公非,是把尊號“公”加在名之前,而高圉、亞圉,則很明顯是商人冊封的某種官職稱號,意思為防禦官。

同樣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最前面的“公”字,就是後人追加的尊號,或者周人君主的專稱,類似於“王”的意思。

但他們的稱號不單單是尊號+私名,還有其他尊稱也組合進去了。比如“叔祖類”,“叔”是表示排行,“祖”表示稱謂上的尊稱,“類”才是他的本名。而“亶父”,“父”是一種尊稱,通甫,“亶”才是他的本名。

而組紺,很可能原本的寫法是“祖紺”,“祖”是後世子孫對他的敬稱,“紺”可能是本名,語法結構類似於叔祖類,或者商王國的“祖庚、祖甲”。

鏈接:為什麼上古漢語愛用倒裝句

話歸正題,羌戎、犬戎分別在周人的南北兩側壯大時,正直商王祖庚、祖甲和馮辛時代,這一時期的周人君主,就是組紺。此時周部族未來的君主亶父,可能剛剛成年。

在前文「殷墟羌牲」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羌人的崛起,除了迫使商族人放棄關中西部的拓殖據點之外,還侵佔了關中中北部的漆水河與涇河下游地區,使得先周文化在這一地區一度中斷。

鏈接:殷墟祭祀坑裡的羌人是什麼民族?他們來自哪裡?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在這一文化劇變的背後,則是羌人部族攻打周方,並奪取周人在漆水河流域的領地。周人從公劉時代以來積累了300多年擴張的領地,一下子丟掉了大半,實力大為削弱。

此時的羌戎部族,就如同幾十年後佔據關中西部的周國一樣,實力可以橫掃關中各國和隴東、陝北各部。但為什麼面對羌人的進攻,周人沒有完全滅國,只是丟掉了一半領地,保住了剩餘的“半壁江山”呢?

除了後來商國反擊羌方,使得羌方沒有繼續攻滅周國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怕就是周人向羌人認慫了。

周人作為商國的藩屬,向羌方投降,對羌方來說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解除了羌人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應對商王國,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另一個是可以利用周國繼續阻擋隴東的犬戎各部。試想,如果羌方一鼓作氣攻滅周國,就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也一樣很容易陷入與犬戎和商人兩線作戰的局面中。

當然,投降後最好的聯盟方式,就是聯姻。後世漢朝接受南匈奴的投降,便把皇室子女嫁給匈奴首領,上古時期也是一樣。羌戎也把他們的貴族女子(這裡也可以稱作公主)嫁給了周國的儲君,也就是周公組紺的兒子亶父。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羌人女子,就是亶父的正妃,周人敬稱她為“太姜”。太姜為亶父生下了太伯、仲雍和季歷三位王子,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子女。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投靠了羌方,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很快,過早暴露實力的羌方,就迎來了商人的一頓暴揍,損失了兩位首領,以及無數青壯,實力嚴重削弱。

失去了羌方作為靠山後,周人因為是被迫與羌方聯盟(丟失了一半領地),不用擔心商王國興師問罪,但卻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了。

商王康丁後期,就在商國集中兵力,征討東南方的厃方時,犬戎開始南下侵擾周國。

此時的周國,陷入了第二次部族危機(第一次是商國西征夏王國的西王都,周人被迫西遷),周人的君主組紺,很可能就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撒手人寰,給繼承人亶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面對犬戎的進逼,亶父最初的應對之策是,賠款,用周人的糧食物資換取犬戎退兵。當然,在當時,這種行為叫上貢也許更為合適。

但犬戎的目標顯然不是要周人臣服並上貢這麼簡單。周人所在的豳地,位於隴東高原進入關中盆地的交接處,是一處交通要地。所以,攻滅或者驅逐周人,佔據豳地,通向更加富庶的關中平原,才是犬戎真正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犬戎很快便再次兵臨城下。這一次,犬戎給周人提出的條件很明確,納土投降,讓出豳地,獻出領土,《史記》記載為,(犬戎)已復攻,欲得地與民。

《史記》中還記載,周人想與犬戎奮力搏殺,但亶父卻說,用部眾的生命來保住自己的君王之位,不是他忍心做的事情。最終,亶父與一小部分親近的族人(私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河,翻越梁山(乾縣石山),抵達岐地。而周人部眾隨後也偕老扶幼,跟隨亶父而來,遷徙到岐地。

這一段記載,無疑是想把亶父刻畫成仁德的君主,以符合後世儒家的道德標準,但在弱肉強食、競爭殘酷的上古時期,靠這種仁德之舉,是活不下去的。

在方國部族紛爭的時代,很多方國的百姓與貴族都是同族,血濃於水,尤其是比方國更原始一些的部族,可能都是同族或穩定姻親關係的幾個部落組成的部落群。犬戎就算逼走了周人的君主,也不可能留住周族人,就算留住了周族人,也很難讓周人為自己所用。

更何況,犬戎的目的就是奪取豳地,從而獲得進入關中的通道,不可能還把大部分周族人留在豳地。更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驅逐周人,給犬戎自己的部眾贏取更多的土地。

不過考古顯示,豳地的先周文化並沒有中斷,也就意味著,周人並沒有全部遷離,至少還留下了一部分族人。這一部分族人的命運,很可能是淪為了犬戎貴族的農奴。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說過,周原並不是無主之地,而是羌戎的地盤,那麼憑什麼亶父可以率領族人,佔據周原呢?

原因就在於,周人曾經與羌戎聯姻,亶父的正妃太姜,就是羌戎的公主。周人蒙難,居無定所,率領族人投奔妻子的孃家,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那麼疑問又出現了,既然周人是去投奔親家,又怎麼會反客為主,成為關中西部的主人的呢?

其實,我們對這段歷史一直有一個誤解。以往,我們都認為,亶父遷到周原,成為關中西部的主人,當地的姜姓族人也成為了周人的臣民。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上古時期,人口稀少,即便到了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宋鄭兩國之間,還有大片的無主荒地,遍佈原始森林。且不說上古了,即便是宋明時期,中原地區仍然存在很多未開發的森林,比如《水滸傳》中動輒出現的人煙罕至的黃泥崗、野豬林。那麼,更早的商末時期,就更不用說了。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是父子關係。

《竹書紀年》中記載,祖甲十三年,商王冊封周侯組紺。《世本》中,將組紺和公亶父記載為父子關係。因此,有說法認為,組紺就是公叔祖類。

但在這裡,筆者認為,組紺有可能就是《史記》中漏掉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之間的周人君主。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不成定論。公亶父的父親是公叔祖類也好,還是組紺也好,甚至公叔祖類與組紺是同一個人也好,都不妨礙我們解讀後面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權且採用“公叔祖類——組紺——公亶父”這一傳承世系。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周人先祖的名字會那麼奇怪。原因很簡單,這些並不是周人先祖的名字,而是後人追加的尊號。

比如公劉、公非,是把尊號“公”加在名之前,而高圉、亞圉,則很明顯是商人冊封的某種官職稱號,意思為防禦官。

同樣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最前面的“公”字,就是後人追加的尊號,或者周人君主的專稱,類似於“王”的意思。

但他們的稱號不單單是尊號+私名,還有其他尊稱也組合進去了。比如“叔祖類”,“叔”是表示排行,“祖”表示稱謂上的尊稱,“類”才是他的本名。而“亶父”,“父”是一種尊稱,通甫,“亶”才是他的本名。

而組紺,很可能原本的寫法是“祖紺”,“祖”是後世子孫對他的敬稱,“紺”可能是本名,語法結構類似於叔祖類,或者商王國的“祖庚、祖甲”。

鏈接:為什麼上古漢語愛用倒裝句

話歸正題,羌戎、犬戎分別在周人的南北兩側壯大時,正直商王祖庚、祖甲和馮辛時代,這一時期的周人君主,就是組紺。此時周部族未來的君主亶父,可能剛剛成年。

在前文「殷墟羌牲」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羌人的崛起,除了迫使商族人放棄關中西部的拓殖據點之外,還侵佔了關中中北部的漆水河與涇河下游地區,使得先周文化在這一地區一度中斷。

鏈接:殷墟祭祀坑裡的羌人是什麼民族?他們來自哪裡?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在這一文化劇變的背後,則是羌人部族攻打周方,並奪取周人在漆水河流域的領地。周人從公劉時代以來積累了300多年擴張的領地,一下子丟掉了大半,實力大為削弱。

此時的羌戎部族,就如同幾十年後佔據關中西部的周國一樣,實力可以橫掃關中各國和隴東、陝北各部。但為什麼面對羌人的進攻,周人沒有完全滅國,只是丟掉了一半領地,保住了剩餘的“半壁江山”呢?

除了後來商國反擊羌方,使得羌方沒有繼續攻滅周國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怕就是周人向羌人認慫了。

周人作為商國的藩屬,向羌方投降,對羌方來說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解除了羌人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應對商王國,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另一個是可以利用周國繼續阻擋隴東的犬戎各部。試想,如果羌方一鼓作氣攻滅周國,就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也一樣很容易陷入與犬戎和商人兩線作戰的局面中。

當然,投降後最好的聯盟方式,就是聯姻。後世漢朝接受南匈奴的投降,便把皇室子女嫁給匈奴首領,上古時期也是一樣。羌戎也把他們的貴族女子(這裡也可以稱作公主)嫁給了周國的儲君,也就是周公組紺的兒子亶父。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羌人女子,就是亶父的正妃,周人敬稱她為“太姜”。太姜為亶父生下了太伯、仲雍和季歷三位王子,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子女。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投靠了羌方,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很快,過早暴露實力的羌方,就迎來了商人的一頓暴揍,損失了兩位首領,以及無數青壯,實力嚴重削弱。

失去了羌方作為靠山後,周人因為是被迫與羌方聯盟(丟失了一半領地),不用擔心商王國興師問罪,但卻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了。

商王康丁後期,就在商國集中兵力,征討東南方的厃方時,犬戎開始南下侵擾周國。

此時的周國,陷入了第二次部族危機(第一次是商國西征夏王國的西王都,周人被迫西遷),周人的君主組紺,很可能就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撒手人寰,給繼承人亶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面對犬戎的進逼,亶父最初的應對之策是,賠款,用周人的糧食物資換取犬戎退兵。當然,在當時,這種行為叫上貢也許更為合適。

但犬戎的目標顯然不是要周人臣服並上貢這麼簡單。周人所在的豳地,位於隴東高原進入關中盆地的交接處,是一處交通要地。所以,攻滅或者驅逐周人,佔據豳地,通向更加富庶的關中平原,才是犬戎真正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犬戎很快便再次兵臨城下。這一次,犬戎給周人提出的條件很明確,納土投降,讓出豳地,獻出領土,《史記》記載為,(犬戎)已復攻,欲得地與民。

《史記》中還記載,周人想與犬戎奮力搏殺,但亶父卻說,用部眾的生命來保住自己的君王之位,不是他忍心做的事情。最終,亶父與一小部分親近的族人(私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河,翻越梁山(乾縣石山),抵達岐地。而周人部眾隨後也偕老扶幼,跟隨亶父而來,遷徙到岐地。

這一段記載,無疑是想把亶父刻畫成仁德的君主,以符合後世儒家的道德標準,但在弱肉強食、競爭殘酷的上古時期,靠這種仁德之舉,是活不下去的。

在方國部族紛爭的時代,很多方國的百姓與貴族都是同族,血濃於水,尤其是比方國更原始一些的部族,可能都是同族或穩定姻親關係的幾個部落組成的部落群。犬戎就算逼走了周人的君主,也不可能留住周族人,就算留住了周族人,也很難讓周人為自己所用。

更何況,犬戎的目的就是奪取豳地,從而獲得進入關中的通道,不可能還把大部分周族人留在豳地。更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驅逐周人,給犬戎自己的部眾贏取更多的土地。

不過考古顯示,豳地的先周文化並沒有中斷,也就意味著,周人並沒有全部遷離,至少還留下了一部分族人。這一部分族人的命運,很可能是淪為了犬戎貴族的農奴。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說過,周原並不是無主之地,而是羌戎的地盤,那麼憑什麼亶父可以率領族人,佔據周原呢?

原因就在於,周人曾經與羌戎聯姻,亶父的正妃太姜,就是羌戎的公主。周人蒙難,居無定所,率領族人投奔妻子的孃家,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那麼疑問又出現了,既然周人是去投奔親家,又怎麼會反客為主,成為關中西部的主人的呢?

其實,我們對這段歷史一直有一個誤解。以往,我們都認為,亶父遷到周原,成為關中西部的主人,當地的姜姓族人也成為了周人的臣民。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上古時期,人口稀少,即便到了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宋鄭兩國之間,還有大片的無主荒地,遍佈原始森林。且不說上古了,即便是宋明時期,中原地區仍然存在很多未開發的森林,比如《水滸傳》中動輒出現的人煙罕至的黃泥崗、野豬林。那麼,更早的商末時期,就更不用說了。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所以,周人投奔羌戎之後,姜戎的領地內也有大片無主之地,而且成片集中。其中的岐山南麓,恰好贈送給周人安家置業。周人在此定居後,這裡也開始被稱作周原。不過一開始的周原並不大,很可能類似於豳地一樣,方圓不到百里。周原範圍擴大,是隨著周人強大起來之後而擴大的。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遷岐(下)

文/圖/輯|寒山憶雪

上節說到,商國打敗鬼方諸部後,在西北罷兵50餘年,羌戎和犬戎藉此機會坐大。

坐大後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國的反擊,有兩個部落首領被商人俘虜,並帶到商王都獻祭祖靈。

羌戎被削弱後,與犬戎的均勢被打破,犬戎開始從隴東高原南下,侵擾周人所在的豳地。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時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類和公亶父。

前文說過,從武丁早期的周侯亞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兩者之間相差了將近80多年,卻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類。很顯然,在公叔祖類之前或者之後,都有可能存在被史書遺漏的周人君主。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是父子關係。

《竹書紀年》中記載,祖甲十三年,商王冊封周侯組紺。《世本》中,將組紺和公亶父記載為父子關係。因此,有說法認為,組紺就是公叔祖類。

但在這裡,筆者認為,組紺有可能就是《史記》中漏掉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之間的周人君主。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不成定論。公亶父的父親是公叔祖類也好,還是組紺也好,甚至公叔祖類與組紺是同一個人也好,都不妨礙我們解讀後面的歷史。

在這裡,我們權且採用“公叔祖類——組紺——公亶父”這一傳承世系。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周人先祖的名字會那麼奇怪。原因很簡單,這些並不是周人先祖的名字,而是後人追加的尊號。

比如公劉、公非,是把尊號“公”加在名之前,而高圉、亞圉,則很明顯是商人冊封的某種官職稱號,意思為防禦官。

同樣的,公叔祖類與公亶父,最前面的“公”字,就是後人追加的尊號,或者周人君主的專稱,類似於“王”的意思。

但他們的稱號不單單是尊號+私名,還有其他尊稱也組合進去了。比如“叔祖類”,“叔”是表示排行,“祖”表示稱謂上的尊稱,“類”才是他的本名。而“亶父”,“父”是一種尊稱,通甫,“亶”才是他的本名。

而組紺,很可能原本的寫法是“祖紺”,“祖”是後世子孫對他的敬稱,“紺”可能是本名,語法結構類似於叔祖類,或者商王國的“祖庚、祖甲”。

鏈接:為什麼上古漢語愛用倒裝句

話歸正題,羌戎、犬戎分別在周人的南北兩側壯大時,正直商王祖庚、祖甲和馮辛時代,這一時期的周人君主,就是組紺。此時周部族未來的君主亶父,可能剛剛成年。

在前文「殷墟羌牲」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羌人的崛起,除了迫使商族人放棄關中西部的拓殖據點之外,還侵佔了關中中北部的漆水河與涇河下游地區,使得先周文化在這一地區一度中斷。

鏈接:殷墟祭祀坑裡的羌人是什麼民族?他們來自哪裡?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在這一文化劇變的背後,則是羌人部族攻打周方,並奪取周人在漆水河流域的領地。周人從公劉時代以來積累了300多年擴張的領地,一下子丟掉了大半,實力大為削弱。

此時的羌戎部族,就如同幾十年後佔據關中西部的周國一樣,實力可以橫掃關中各國和隴東、陝北各部。但為什麼面對羌人的進攻,周人沒有完全滅國,只是丟掉了一半領地,保住了剩餘的“半壁江山”呢?

除了後來商國反擊羌方,使得羌方沒有繼續攻滅周國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怕就是周人向羌人認慫了。

周人作為商國的藩屬,向羌方投降,對羌方來說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解除了羌人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應對商王國,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另一個是可以利用周國繼續阻擋隴東的犬戎各部。試想,如果羌方一鼓作氣攻滅周國,就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也一樣很容易陷入與犬戎和商人兩線作戰的局面中。

當然,投降後最好的聯盟方式,就是聯姻。後世漢朝接受南匈奴的投降,便把皇室子女嫁給匈奴首領,上古時期也是一樣。羌戎也把他們的貴族女子(這裡也可以稱作公主)嫁給了周國的儲君,也就是周公組紺的兒子亶父。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個羌人女子,就是亶父的正妃,周人敬稱她為“太姜”。太姜為亶父生下了太伯、仲雍和季歷三位王子,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子女。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投靠了羌方,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很快,過早暴露實力的羌方,就迎來了商人的一頓暴揍,損失了兩位首領,以及無數青壯,實力嚴重削弱。

失去了羌方作為靠山後,周人因為是被迫與羌方聯盟(丟失了一半領地),不用擔心商王國興師問罪,但卻要直面犬戎的壓力了。

商王康丁後期,就在商國集中兵力,征討東南方的厃方時,犬戎開始南下侵擾周國。

此時的周國,陷入了第二次部族危機(第一次是商國西征夏王國的西王都,周人被迫西遷),周人的君主組紺,很可能就在這個“危急存亡之秋”撒手人寰,給繼承人亶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面對犬戎的進逼,亶父最初的應對之策是,賠款,用周人的糧食物資換取犬戎退兵。當然,在當時,這種行為叫上貢也許更為合適。

但犬戎的目標顯然不是要周人臣服並上貢這麼簡單。周人所在的豳地,位於隴東高原進入關中盆地的交接處,是一處交通要地。所以,攻滅或者驅逐周人,佔據豳地,通向更加富庶的關中平原,才是犬戎真正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犬戎很快便再次兵臨城下。這一次,犬戎給周人提出的條件很明確,納土投降,讓出豳地,獻出領土,《史記》記載為,(犬戎)已復攻,欲得地與民。

《史記》中還記載,周人想與犬戎奮力搏殺,但亶父卻說,用部眾的生命來保住自己的君王之位,不是他忍心做的事情。最終,亶父與一小部分親近的族人(私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河,翻越梁山(乾縣石山),抵達岐地。而周人部眾隨後也偕老扶幼,跟隨亶父而來,遷徙到岐地。

這一段記載,無疑是想把亶父刻畫成仁德的君主,以符合後世儒家的道德標準,但在弱肉強食、競爭殘酷的上古時期,靠這種仁德之舉,是活不下去的。

在方國部族紛爭的時代,很多方國的百姓與貴族都是同族,血濃於水,尤其是比方國更原始一些的部族,可能都是同族或穩定姻親關係的幾個部落組成的部落群。犬戎就算逼走了周人的君主,也不可能留住周族人,就算留住了周族人,也很難讓周人為自己所用。

更何況,犬戎的目的就是奪取豳地,從而獲得進入關中的通道,不可能還把大部分周族人留在豳地。更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驅逐周人,給犬戎自己的部眾贏取更多的土地。

不過考古顯示,豳地的先周文化並沒有中斷,也就意味著,周人並沒有全部遷離,至少還留下了一部分族人。這一部分族人的命運,很可能是淪為了犬戎貴族的農奴。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說過,周原並不是無主之地,而是羌戎的地盤,那麼憑什麼亶父可以率領族人,佔據周原呢?

原因就在於,周人曾經與羌戎聯姻,亶父的正妃太姜,就是羌戎的公主。周人蒙難,居無定所,率領族人投奔妻子的孃家,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那麼疑問又出現了,既然周人是去投奔親家,又怎麼會反客為主,成為關中西部的主人的呢?

其實,我們對這段歷史一直有一個誤解。以往,我們都認為,亶父遷到周原,成為關中西部的主人,當地的姜姓族人也成為了周人的臣民。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上古時期,人口稀少,即便到了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宋鄭兩國之間,還有大片的無主荒地,遍佈原始森林。且不說上古了,即便是宋明時期,中原地區仍然存在很多未開發的森林,比如《水滸傳》中動輒出現的人煙罕至的黃泥崗、野豬林。那麼,更早的商末時期,就更不用說了。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所以,周人投奔羌戎之後,姜戎的領地內也有大片無主之地,而且成片集中。其中的岐山南麓,恰好贈送給周人安家置業。周人在此定居後,這裡也開始被稱作周原。不過一開始的周原並不大,很可能類似於豳地一樣,方圓不到百里。周原範圍擴大,是隨著周人強大起來之後而擴大的。

周人被犬戎驅逐後,為什麼要遷徙到周原?

這就像明朝的女真內遷一樣。最早的女真人位於松花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地區,因為某些原因南遷到吉林境內。因為吉林境內存在大片無主荒地,明朝也就默認他們在吉林定居了。若干年後,女真各部整合成“滿洲”,再若干年後,這個族名演變為地名,併成了整個東北的代稱。

除了這一點以外,周人在關中地區並沒有反客為主,成為姜戎的君主。

周人定居周原,重建國家,但姜戎的各個方國依然存在,可考的有呂國、申國、許國,他們與周國是平等的姻親之國,而非宗主與藩屬的關係。

周人的君主成為羌戎各部的君主,要到後世周國強大起來之後了。

話說,周人既然是以投奔者的身份去投靠親家羌戎部族的,那麼自然對自身的前途充滿擔憂,即便連亶父在內,都不能確定投奔羌戎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周人也就“不能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在離開豳地,抵達漆水河流域之後,周人決定把部眾分為兩部分,兵分兩路,一支由亶父率領,向西投靠羌戎,一支由他的長子——可能剛剛成年的太伯率領,向東遷徙。

那麼,向東遷徙的周人,目的地是哪裡呢?他們真的是像後世傳說的那樣,一路長途遷徙數千公里,到達江東的吳地,建立吳國嗎?

這個問題,我們下節繼續解讀。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