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臟相生相剋淺談附子瀉心湯的應用

中醫 附子 藥品 細辛 神黃中醫智庫 2017-05-04

從五臟相生相剋淺談附子瀉心湯的應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陳明,右上角點“關注”,帶你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中醫治病,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著眼於整體,強調臟腑之間的關係,而講到臟腑之間的關係,可一言以蔽之,主要就是臟腑之間的相生、相剋的關係。

從五臟相生相剋淺談附子瀉心湯的應用

五臟的相生關係

中醫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在認識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時,是著眼於整體的,人體的每一個臟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五臟之間、六腑之間、臟腑之間、臟腑系統之間、內臟與體表之間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一個髒有病,中醫是要察看多個臟腑的,治療也要從這個整體去考慮,腎病不一定去治腎,肝病不一定單治肝,而是充分考慮到所涉及的臟腑,從中找出其調節的關鍵點、平衡點。

五行配五臟: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比如五臟中肝與腎的關係,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夠生木,所以腎水就能涵養肝木,也就是肝的功能需要腎的資助。如果腎中的水不足,也就是腎陰不足,就會導致肝陰不足,肝陰不足,陰不能夠制約陽氣,進一步就會發展成肝陽的亢盛,造成一個陰虛陽亢的局面,進而使肝陽亢極而化火,肝陽上亢嚴重的還會化風,導致中風,這叫做肝風內動。由此看來,這就像一個疾病的鏈條,肝風內動咎之於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咎之於肝陰不足,肝陰不足咎之於腎陰不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在治療上就不是單去治肝,還必須補腎,以治其本。

五臟的相剋關係

從五臟相生相剋淺談附子瀉心湯的應用

五臟之間除了相生關係,還有相剋關係,這也是正常的五臟之間的關係,有生就會有克,有促進就必須有抑制,這樣才能保持臟腑之間的動態平衡。

其實在中醫的理論中,“克”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狀態,五臟之間若只用生而沒有克的話,它引起的後果就像一個跑動的汽車只有油門而沒有剎車一樣,後果不堪設想。如肝與脾,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夠克土,肝能夠克脾。肝克脾起什麼作用呢?脾的功能是主管消化飲食物的,但脾的功能需要肝的疏洩作用才能完成,肝木必須去疏洩(克)脾土,脾土得到疏鬆後,才能有力地消化吸收飲食物的精華。如果肝氣鬱結了,不能去疏洩脾土,那麼脾土就會壅滯,消化和吸收功能就會出問題。這就像農民朋友種田一樣,必須經常深翻土地,疏鬆土質,才能長出高質量的莊稼,否則地就板結了,嚴重者就會顆粒不收,這就是木克土的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人一生氣就腹脹,吃不下飯,這就是肝木不能疏洩脾土的原因。因為怒傷肝,人生氣時肝的疏洩被抑制,呈現肝氣鬱結的狀態,肝氣鬱結就不能很好地疏洩脾土,脾土就會壅滯,這就相當於土地的板結現象,這樣肚子能不脹嗎?還能吃進去飯嗎?所以要想保持旺盛的食慾,保持健康的身體,必須首先保持樂觀的情趣,不生氣,不動怒,使肝氣疏洩有度,則脾土消化有節。

附子瀉心湯的組成

附子瀉心湯由附子、黃連、黃芩、大黃四味藥物組成。《傷寒論》本來是用於治療胃病的,症狀見胃裡經常堵悶,吃的飯不往下走,塞在胃裡面,有時脹滿,但胃不痛,也有些病人形容為吃完飯後“棚”在那裡,感覺“釘”的慌,《傷寒論》稱作“心下痞”,現在一些醫生把它稱作“胃動力不足”。可以伴有心煩、口乾渴等上火的症狀,但同時又會出現出汗、怕冷,很是矛盾。其實這是心火亢盛、腎陽不足的表現。心火亢盛,下行的道路不暢,不能下交於腎,就嵌頓在中間胃這個位置,於是就會出現胃中堵塞的感覺,並有上火的表現。但心火不下交於腎,腎陽得不到心火相助,繼而就會不足,於是就又出現汗出、惡寒怕冷,最終導致上面有熱、下面有寒的結果。所以,附子瀉心湯不僅被用於治療胃病,還被廣泛地用於治療心火盛、腎陽虛的上熱下寒證。

方中的三味清熱藥物,黃連、黃芩、大黃,能夠清瀉心胃之火,以治療上熱;附子大辛大熱,溫補腎陽的作用最強,以治療下寒。寒熱並用,各行其道,對於一些寒熱錯雜的疾病,本方很能解決問題。

附子瀉心湯

治心腎不交之火旺水寒

火旺水寒,是指心火雖旺,但被阻隔於上,上下不交通,導致腎陽不足之下寒,即上熱下寒證,《傷寒論》的附子瀉心湯證即屬於此。心腎的相交需其他臟器的協助,比如脾胃的升降等。胃氣主降,能助心火下行;脾氣主升,能助腎水上濟。如果脾胃的功能失調的話,就會影響到心與腎的交通,若是心火不得下降或下降的道路不暢,漸漸積聚,就會導致心火亢於上,同時下焦腎陽得不到心火的溫煦而出現下寒,由於陰陽水火的阻隔,使熱者自熱,寒者自寒。表現為心煩,口乾口渴,咽喉疼痛,甚至口舌生瘡,牙痛,齒衄,面部長痤瘡、癤子,耳鳴,脫髮,目赤,上半身出汗。但同時又腰痠怕冷,下肢發涼,尤其是膝關節以下涼的厲害,小便清長。有些病人非常容易上火,但又不能服涼的藥物,一吃就拉肚子,甚至吃一些涼的飲食也拉肚子,這些都是上熱下寒的表現。上熱下寒證幾乎都是表現為心熱與腎寒,即上面有火多半是心火亢盛,下面有寒多半是腎陽不足。這種情況在治療上就必須清熱藥、溫陽藥並用了,附子瀉心湯就是在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方劑。

劉渡舟先生曾治過一個28 歲的男性患者,背部熱如炭火,上身多汗,牙齦經常出血,煩躁不安,一派上火的症狀。但從小肚子以下卻發涼,像泡在冷水之中,以致經常發生陰囊收縮,大便長期不成形,小便次數多,每週還有遺精2~3 次,又一派腎陽不足、下焦寒涼的表現。這個患者在當地吃過很多藥,由於有遺精,不少方子都是補腎固澀的藥,收效都不明顯,專程來北京請劉渡舟看病。綜合病人的症狀表現,屬於上熱下寒,予附子瀉心湯原方。服3 劑,大便就成形了,背部熱大減,汗出停止,小肚子轉暖,陰囊抽動消失,繼續服3 劑,症狀全部治癒。

我曾經治過一個40 歲左右的中年男性病人,患的症狀是腦部發熱,尤其是晚上,熱的睡不著覺,已有幾年,同事都開他的玩笑,說他“頭腦發熱”。這個病人有腦萎縮的家族史,他也一直懷疑自己患上了腦萎縮,但經過詳細的CT、核磁等腦部檢查,沒有發現有明顯的病變,於是找中醫治療。初診時他告訴我,除了腦子裡有明顯熱感外,脊背中間也有熱感,而且感覺與腦部連在一起,甚至擴展到整個背部,舌頭有點紅。這種情況臨床多是腎陰不足,虛火上亢所致,於是我給他開一個叫“大補陰丸”(地黃、知母、黃柏、龜版、豬髓)的方子,希望降下這個虛火,自我感覺方子用的很對,有把握能夠治好,讓病人一週後再來複診。待一週後,病人並未來複診,心想可能是因為症狀減輕自己又去抓藥吃了。豈料一個月後,病人來診,告訴我上方服了一個月,腦熱絲毫沒有減輕,而且服藥後拉肚子明顯。這一次我詳細進行望聞問切,病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使我猛然醒悟,他說他的小腿以下,尤其是腳非常的涼,像是站到雪地裡一般。我問他第一次為什麼沒有告訴我這個症狀,他說這個痛苦尚能忍受,但腦熱忍受不了,因為一熱一涼有矛盾,怕說了影響治療腦熱。我告訴他中醫治療疾病是要觀察整體,你說的這個症狀很有辨證價值。這是個上熱下寒的疑難雜症,上面的熱下不來,下面就會寒,而下面越寒,越會阻隔上面的熱,所以才有頭腦熱如火,腿腳涼如冰,但使寒熱交流,陰陽平衡,症狀自消。我立即改用附子瀉心湯,加上肉桂、川牛膝,這兩個藥物都有引火歸於下焦的作用,特別是肉桂,不但引火歸元,而且還溫補腎陽。同時,用細辛研磨成面,蛋清調勻,晚上睡覺前敷於肚臍,早上起來去掉。細辛也有引火歸元的作用,肚臍這個位置是上下的交通點,用細辛敷臍有促進陰陽寒熱上下交通的作用。採取這些措施後,僅兩週的時間,腦熱和腳涼的頑疾基本得到解除,又鞏固服了一週藥物,痊癒。

從五臟相生相剋淺談附子瀉心湯的應用

值得提出的是,心腎不交如果是因為脾胃的升降不利引起,還要加上健脾和胃的藥,以運轉中焦的樞機,交通陰陽水火氣機的升降,尤其在治療上熱下寒引起的慢性口腔潰瘍時,此法更為常用。

從五臟相生相剋淺談附子瀉心湯的應用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來源於中醫古籍APP,希望獲得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下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