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中醫的有什麼關係?

中醫 易經 國學 黃帝內經 雪夜情 2017-06-23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闡述醫學理論的書籍應該就是《黃帝內經》了。對於這部託名黃帝的古代醫書,其實真實作者已經很難考據了,其成書年代也說法不一,或說是在戰國,或者在秦漢之際,也許是在漢朝中期。然而無論如何,其思想的系統性和完備的程度,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可是,如果我們有幸翻開這部古老的而又深沉的醫學著作,肯定會大吃一驚:在這部書裡,出現最多的不是病理,不是藥方,而是“陰陽”二字!以至於出讀者不得不懷疑;這到底是一部醫學著作還是一部解釋《周易》的書?易經和中醫的有什麼關係?

《黃帝內經》中一句話道出了中醫治病的最高原則:“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周易》從根本決定了《黃帝內經.》的“身體觀”和“疾病觀”,也決定了中醫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的走向。唐朝的孫思邈說:“不知易者不知中醫。”古代的中醫藥家都很重視對《周易》的學習和研究,很多有名的醫家無一不對周易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中醫學史上有一句名言,叫做“醫易同源”。意思是說,醫學和易學儘管形態各異,但卻是同根本院。正如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所說:“易者,易也,具有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一言概之,醫學與易學的核心問題都不過是“陰陽”問題。易經和中醫的有什麼關係?

陰陽相生相剋,卻又相輔相成,此消彼長,反映在人的身體上,則表現為“新陳”和“代謝”。所以中醫認為,陰陽平衡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若遭受某些疾病的因素破壞了陰陽平衡,體內的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發生疾病,即所謂的“陰陽失調”。所以我國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基本環節就是“陰陽失調”,而治病的關鍵就是要“調和陰陽”,而非“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易經和中醫的有什麼關係?

《周易》作為中華文化的本源,其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它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不像西方世界那樣是彼此分離的,而是糾纏在一起:方法論同時又是它的世界觀,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黃帝內經》從陰陽式的思維模式出發,成就了自身的“身體觀”,即把身體看作一個有機的結構系統,而非身體的各個部位之間簡單、機械的組合。也就是說,中國人眼裡看到的是“身體”,而非“肉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