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中醫俗語,不可不知!

老祖宗留下的中醫俗語,不可不知!

如“痿”“偏枯”,是從俗語而來,中醫認為“痿”的病因是肺燥葉焦,中風後遺症偏癱叫“偏枯”,都以自然界樹木枯萎直接借喻;

“疰夏”“秋燥”等病證名稱來自氣候的俗名;

小兒成長期的“變蒸”,很通俗,意為蒸蒸日上;

“百日咳”叫“鸕鶿咳”,以“魚鷹”比喻病;

老祖宗留下的中醫俗語,不可不知!

“雞鳴瀉”“五更瀉”“鼠瘻”(頸淋巴結核)、“狐惑病”等,都是生動地反映疾病症狀的俗名,後被中醫學接受定為專業術語。從俗稱中吸取精華是中醫學專業名詞術語的來源。

民諺是閃爍民族智慧的煉語,是傳承文化的精華,其中不少反映了我們民族醫藥衛生保健的優良傳統。如:

疥是一條龍,先從手上行,腰間轉三匝,屁股上插翎。

這是說疥的發病特點,往往是先起於手上,而終於臀部。

老祖宗留下的中醫俗語,不可不知!


藥補不如食補。

三分治,七分養。

寥寥數語足以反映中華醫藥風俗。

若要小兒安,須得飢和寒。

少吃一口,安穩一宿。少吃一盤,安穩一天。

皮膚病是洗不潔,肚子病是吃的稜。

魚生火,肉生痰,蘿蔔、青菜保平安。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起早眠,益壽益年。

笑一笑,十年少。

老祖宗留下的中醫俗語,不可不知!


這一類的俗語在民間社會以口頭的形式傳承,實際上是很好的健康教育形式。

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把疾病發生水腫與預後關係的醫理一語道破。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這句古老民諺生動地闡明瞭中醫治法,這是從生活經歷中總結提煉出來的科學道理。

話是開心的鑰匙。

心病還須心藥醫。

通俗地道出了心理療法的精髓。

枇杷黃,醫生忙;橘子黃,醫生藏;蘿蔔上場,醫者還鄉。

形象地描述時令節氣和發病的關係。

有些流傳於民間的驗方和特殊療法是以歌謠的形式存在的。如:

兩片生薑一根蔥,能治感冒與傷風。

穿山甲,王不留,乳母服之奶長流。

知母貝母加冬花,咳嗽氣喘一把抓。

身有祖師麻,不怕棍棒打。


總之,語言系統的民俗也和中醫藥知識相交織。

以上列舉的一些事例,反映了民俗與中醫之間的種種關係。作為世俗文化的民俗與中華傳統文化精英——中醫藥學兩者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