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松溪內家拳

中醫 武當山 穴位 易經 路邊風景線 2017-04-25

武當松溪內家拳

松溪內家拳的本源出自武當一脈。據《寧波府志·張松溪傳》“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子宋主張三丰。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豐而後,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蓋由此而得名,傳至今於我輩已是第十三代。

筆者自幼喜武,孜孜不倦,歷經數載,仍不得其門徑。盲目瞎練,長進甚微,難有突破。後有幸得遇恩師李飢先生悉心指點,一改舊習之病,化剛為柔,漸覺神清氣爽,勁力通達,身法圓活,再無遲滯之感,始信內家拳之玄妙精微。

松溪拳歷經數代前輩的精研苦練,在理法和技法上形成了一套系統而完整的內家拳學體系。融養身與技擊為一體,注重內外雙修。有“拳起於易,理成於醫”之說。先哲有言,人身即是一小天地,陰陽交合無所不包。松溪之術統三才之學,按理成法,順法則成。以松溪四平手基本大法而論,便是以陰陽交替為基本之道。手、身、步三法即為上中下三法。上下、左右、裡外為調手的上三法;旋腰、轉胯、氣轉黃庭為中三法;圈步、踩足、封襠為下三法。集上諸法便是松溪獨特技擊的打、跌、拿三法。此三法源出於易理的“陰陽八卦,元亨利貞”,有謂天有四時,地有四方。天無四時,萬物不生;地無四方,風雨不興。拳無元亨利貞,則陰陽不合;陰陽不合,又如何能克敵制勝。因而在行拳走勢,站樁打坐,務必要把握陰陽,獨立守神,斂先天之氣,鼓元神之勇:以抱元守極之法,司周天運行之術。方能臻至於內家拳“拳道合一”的高深境界。

武當松溪內家拳

而言松溪拳術取法子醫,乃緣子本門養身與技擊之法皆和醫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是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下顎微收”,為提耳根之勁,助少陽之氣,壯命門之火。“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為降心陰,振脾陽,助腎陽上升。以醫道而論,則稱之為“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從丹家醫經“黃庭內景”來說,則稱之為“調伏龍虎’奼女求陽,黃婆為媒”,龍即肝,虎即肺,奼女即心陰,陽即腎陽,腎陽即嬰兒,黃婆即脾藏。此說即為中醫的臌象之說,道家的氣化之學。含胸,心陰自然下降;沉肩墜肘,肝氣升,膽氣降,脾氣升,胃氣降,肺氣擴。習拳者若求氣血強旺,精力健盛,必須通曉“審於外的半表半里的經絡學,悟於內的臌象學,更應窮哲勤易而知化。

“拿筋扣脈,打穴擊要,反筋背骨”是松溪內家拳的核心技術。拳譜雲“若要拳法通,須知任督衝。帶脈亦當練,旋轉在其中。衝脈講猛勢:閃擊歸其功。”就是說要跟據人體經絡的氣血運行來進行練功,同時亦必須明確人體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上分佈的各個要穴,黯熟人體結構。松溪派的擒拿跌打就是以筋脈要穴,人體關節為其主要攻擊部位,傷筋折骨,損傷內臌為其主要目的。經絡是“內屬腑藏,外經肢節”的彼此通達系統,如能順之通之,則能治病健身,反之逆之,就會發生病變,甚至死亡。從武術上來講,是以反逆阻塞打擊敵人,必然造成昏、麻、啞、死、殘等狀況。因而充分了解經絡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必然能在實戰技擊中達到“積威猶末發,勝利己在望”及“非死即傷”的精妙效果。由此可知拳理和醫理是相通的,這便是“理成於醫”的緣由。

武當松溪內家拳

“氣聚則成形”,松溪內家拳在練功時對方位是有講究的。面南背北是其不能違背的原則。這一條原則合符地球南北兩極磁場的情況,使人體的任督二脈與地磁相合,由帶脈貫穿東西為軸,以走化角度經緯來調整上下平衡,在拳法上是走化得勢。古人講人體是一個小天地,所以有像天法地之說。松溪派練功便是要使人體這個小天地與地球這個大天地相吻合,只有相吻合,才能形成拳法上的方位和角度,合則氣聚,氣聚則成形。在易說,是氣聚則生物;在拳說,是得勢,得勢則能克敵制勝。

“練、看、聽、用、變、化、悟”是習練松溪內家拳的七字要訣。

練--內練意氣,外顯神形,以意領氣,以眼顯神。

看--內視與外視。內視為先,內外相合,外視對手,內視自已,則達到知己知彼。

聽--耳聽與神經聽。神經聽為主,耳朵聽聲音,神經感觸覺,是謂後發於人而先至於人,以靜制動,法在機先,貴在適時。

用--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驚其則,不拘手法。

變--招術之稱。術者,變也,隨勢而異。

化-亦為走化,是“制機先”,“窮神才能知化”。

悟--心、神、氣的最高境界。

武當松溪內家拳

武當松溪內家拳細分起來,由藥、拳、功、械、武德五部分所組成,它源於武當道門而又兼收幷蓄,博探眾家之長,歷經錘鍊,形成了今天樸實無華,優美典雅的獨特風格。但仍然保留有武當拳“圓、旋、綿、柔”的內家宗風。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妄乖典則,應所嚴禁。若為法則制式所拘泥,亦所不取。務深造窮究,融會貫通,以收實效。

武當松溪內家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