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中醫:一半科學一半哲學


子宮腺肌症大出血的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腦膜異位患者,90歲終末支氣管痰阻衰竭患者,心梗、心衰、腦梗患者……這些都是被劉紅梅主任搶救回來的患者。總是在與死神做鬥爭,與生命賽跑。然而,劉紅梅主任所在的科室,並不是急救科,而是中醫科。


被誤解的中醫:一半科學一半哲學


劉紅梅教授

(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附屬康復醫院中醫科主任)


中醫不僅僅能起到調理作用


很多人認為中醫是治療慢性病的,甚至認為中醫只能治療一些小病輕病,如果是關乎生命危險的大病重病急病,中醫一定是不行的。這種觀點肯定了中醫的一部分作用,但卻忽視了中醫的絕大部分價值。

劉主任在接受健康界的採訪中講道,在中醫發展的千百年間,中醫首先是治療急症的。試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中所述的病種,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證。醫聖已經給我們後代展示了中醫治療急病重病的心法,中醫治療急症的經驗也已有兩千多年,而中醫治療慢性病也僅僅發展了幾十年。也就是說,中醫在急救方面的經驗遠遠多於調理。

中醫急救的方法


中醫救急的常見方法為“一針二灸三藥”。

鍼灸對於搶救昏迷、痛症、痙攣以及部分血癥,有針入病除之效。其效果之神奇與快捷,甚至比部分西藥快。鍼灸體現了中醫急救的實力,鍼灸讓世人認識到中醫在急救領域的巨大效果。

比如對於昏厥的患者,我們常常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掐人中使其復甦的畫面,雖然略顯浮誇,但實際上用鍼灸扎人中,通過刺激人中部位嗅神經確實能使患者甦醒。

長期以來,西醫否定中醫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經絡不存在”。而在今年3月27日,美國科學家通過解剖學實證醫學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中發表論文,宣佈發現了人體內的一個未知的“新器官”,這個“新器官”充滿“間質組織”,科學家們利用新的檢測技術發現了人體內部的一條“流動流體的高速公路”。以紐約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新發現的質液網絡遍佈全身,他們所處的位置有:皮膚表層下方;沿著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統,圍繞著動脈,靜脈和肌肉之間的筋膜。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關於人體“經絡”的描述。

艾灸除了能緩解經期疼痛外,在激活免疫能力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優勢,這是腫瘤外治的一種重要的中醫方法。

對於失血性、凝血機制障礙患者,中醫認為是氣虛性出血,用大劑量的人蔘或黃芪就能達到有效的止血作用。速效救心丸是用於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的重要藥物,具有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脈血流量、緩解心絞痛的作用,這些僅僅是中醫藥浩瀚宇宙中的繁星一點。

被誤解的中醫 一半科學一半哲學


劉紅梅主任表示,中醫在急救方面有著兩千年的歷史,有著豐富的經驗。然而隨著西醫逐漸佔據主流,大眾對中醫的認識更多的停留在保健的階段上,大眾對中醫的認識可謂冰山一角。中醫在治療Grave眼、糖尿病足等疾病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但對於大葉性性肺炎,中醫半月的湯藥才能與西醫三天青黴素的效果相比擬。

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中醫與西醫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兩者都不是萬能的,也就是說,中醫與西醫應該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作用。

中醫具有科學的部分,可以採用科學的手段證明,也有“不科學”的部分無法證明或者有待證明。中醫,是從觀察世界中所感知而得的哲學與自然醫藥經驗相結合的學科。中醫講究的“君臣佐使”就屬於哲學、文化的部分,這不是科學但確實是醫學,科學並不是真實世界的全部。中醫三個哲學觀包括分形觀(相似觀)、整體觀和辨證觀。其中,中醫的辯證觀與現代西醫的個體化治療實際上是具有異曲同工之處的。

風口浪尖的中藥注射液

關鍵在於中藥的規範應用


被問及王**炮轟中藥注射液的事,劉主任說:“任何一個注射液上市前都會有嚴格的三期臨床試驗,而且很多中藥注射液本身就是千古名方,比如清開靈是安宮牛黃丸的方底,生脈注射液是生脈飲的方底,參附註射液是參附湯的方底,都是聲名赫赫。”

那麼錯誤出在哪裡了?出在用藥的醫生身上。

百分之八九十的中藥注射液和中成藥都是西醫醫生開的,讓一群不懂中醫的醫生開中藥,患者可不就危險了!

中藥注射液需要辨證嗎?當然需要。

血塞通和丹紅、燈盞細辛絕不適合於一個患者群。血塞通用於氣虛患者;丹紅適合血瘀患者;燈盞細辛適合陽虛患者。中醫要發展,一定是發展中醫的應用,準確說是西醫醫生準確應用中藥製劑,這不是靠一兩個專家就可以的。


中醫推廣路漫漫 規範促發展


對於中醫的未來發展方向,劉紅梅主任提出“遵循傳統,推陳出新,積極推廣,緊密結合”的16字方針。

遵從傳統是前提。中醫的特點是“簡、便、驗、廉”。中藥治療某些病有擅長,但不是萬能的。應該說,中藥傳統給藥途徑和劑量是最安全有效的,適應症也是最合理的,因為它是千百年來的先人經驗,所以遵從傳統是前提。例如當歸補血湯中當歸、黃芪二者量比是5:1,現代藥理實驗也證實,此比例升白細胞作用最強。

其次,《黃帝內經》是經典,但不是聖經,它需要我們改進,與時俱進。不要總是“經曰”,用兩千年前的內經解釋一切,把中醫搞成宗教一樣,讓人家說醫巫不分。比如糖尿病的辨證演變,從古代的“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過渡到當代 “肥、糖、絡”整體治療的辨治體系,充分體現了2型糖尿病的現代機理特點。在臨床中,劉紅梅主任還把糖皮質激素按寒熱溫涼性味歸經辯證,給予相應中藥,將其副作用降到最低點,患者回饋反應很好。

學習專科病國家中醫指南規範。中醫講師承,這也是中醫的弊端。指南是什麼?它是遵循“獨創性和靈活性”,把國家相關專家們的思想融會貫通,集百家之大成綜合總結出來的,是最權威的治療經驗集錦。掌握每種病的中西醫診療規範是事半功倍的臨床學習方法,所以中醫治療建議 “中央加地方”原則,既有個人師承特點,又能緊跟相關學科發展腳步。

走特色專科門診之路,走名中醫、名專家的精品路線。這需要結合本院具體情況,聚焦西醫科室薄弱環節及西醫療效不理想的一些疾病,發揚中醫的傳統優勢。如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中醫肝病、中醫腎病、中醫脾胃病等等,尊重中醫學術,發揮每個醫生的特長,逐步創出中醫科的精品,樹立品牌,培養推出在當地叫得響的名中醫和名專家。如果綜合醫院腫瘤科是重點科室,那發展放化療後升白、術後益氣恢復就是方向,腫瘤科所有患者都是病號來源。

此外,應打破傳統的單純依靠藥物治療的常規模式,針對不同疾病,聯合理療科室,準確地選用針法、灸法、帖敷等療法。

來源:健康界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