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唐由之:用中醫方法為毛主席做白內障手術

中醫 白內障 中藥 張玉鳳 養生 廣東中醫藥 2018-12-05
問道|唐由之:用中醫方法為毛主席做白內障手術

唐由之,首屆國醫大師,中醫眼科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我國中醫、中西醫結合眼科界的泰斗,在繼承和發揚中醫眼科金針撥障術和睫狀體平部的手術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發明了白內障針撥套出術。

(本文2013年11月26日首發於南方日報)

1975年,當中國人在新聞紀錄片裡看到毛澤東時,並不知道此時毛主席因患白內障已經基本看不見東西了。是他,使用金針撥障術,讓毛主席左眼重見光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國醫大師唐由之,是中國中醫眼科泰斗,挖掘弘揚古老的中醫眼科“金針撥障術”,發明了“白內障針撥套出術”,創辦現代化的中醫眼科醫院,曾為朝鮮金日成主席、柬埔寨賓努親王、印尼瓦希德總統治療眼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在北京接受專訪時,唐老風度翩翩,一身筆挺的西裝,一臉慈祥的微笑。說起那段刻骨銘心的傳奇經歷,他仍歷歷在目。

問道者

◎呂玉波(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

◎楊志敏(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

◎歐揚(廣東省中醫院眼科醫生、唐由之弟子)

首批“中學西” 一個宿舍出了兩個國醫大師

呂玉波:唐老,一說起眼科,特別是眼科手術,人們往往覺得是西醫的事情,跟中醫無關。您卻能利用現代醫學診療技術,發展中醫眼科,建起了專門的醫院。您的祕訣是什麼?

唐由之:所有現代診療技術,是人類自然科學的成果,應該為各種醫學共享。中醫要發展,應該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改革創新,才能繼續為人類造福。

我1926年出生在杭州,自小跟當畫家的大哥學畫畫,後來到無錫國學專修館上海分校,專攻古典文學。1942年經大哥友人石瓢僧人引見,拜見上海中醫眼科名醫陸南山先生,親眼看到陸先生治療病人,有撥雲見日之功。我下定決心,拜他為師。他思想開放,並不排斥西醫,是中醫眼科界革新的倡導者,在國內最先使用眼底鏡、裂隙燈、顯微鏡等現代科學儀器進行檢查診斷。後來他還把女兒麗珠嫁給我。

在學醫的過程中,我想要深入瞭解各個組織系統怎麼得病的,怎麼好的,就想到了學習現代醫學。1952年,我報考了北京醫學院,系統學習了五年的西醫知識,是我國第一批“中學西”的中醫生。我和陸廣莘是大學同宿舍的同學,2009年同時評上了我國首屆“國醫大師”,大家說,你們一個宿舍出兩個大師,實在難得。

問道|唐由之:用中醫方法為毛主席做白內障手術

唐由之伉儷與同窗好友陸廣莘,“一個宿舍走出兩個國醫大師”成為佳話。

挖掘改良“金針撥障術” 巧治白內障

歐揚:您突破禁區,挖掘和改進失傳上百年的金針撥障術,治療白內障,就是一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最好例子。

唐由之:金針撥障術雖有上千年曆史,但過去是“祕而不傳之術”,而且它採取睫狀體平部切口,此部位以前被國內外西醫列為“手術的禁區”,認為容易造成交感性眼炎、出血和感染。

我研究古代醫著,特別是《目經大成》中關於金針撥障術“針鋒就金位,去輪與銳眥相半,正中插入,毫髮無偏”的記載,通過解剖觀察發現,睫狀體平部並非像西醫專家認為的那樣有很多血管,是可以嘗試手術的。我在術中增加劃破玻璃體前界膜的動作,從根本上解決了術後併發青光眼的可能。1966年衛生部召開“白內障針撥術科研成果鑑定會”,專門聘請了國內西醫界的眼科專家,我在他們面前做手術,專家一致通過了鑑定。我用這種改進的金針撥障術為數千例病人做過手術,具有手術程序簡便、操作較安全、效果較好等優點。所以後來毛主席等年高體弱的領導人也選擇用這種中醫手術。

按照古人的方法,金針撥障術將混濁的晶狀體撥入到玻璃體腔,白內障就算解決了。不過沉到玻璃體腔的晶狀體就像一枚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起葡萄膜炎等併發症。能不能將針撥後的晶狀體從眼內取出來呢?我進行了創新改良,用自己發明的器械把混濁的晶狀體撥離套住、粉碎、套出。“金針撥障術”變成了“針撥套出術”、“針撥吸出術”。隨著現代眼科學的發展,金針撥障術現在已經很少用了。但西醫的視網膜、玻璃體等手術,沿用了我這個白內障針撥術的切口部位。

歐揚:現在中醫眼科應該怎樣發展?

唐由之:中醫眼科發展的理念,應該是“中醫要領先,西醫不滯後”。目前現代醫學雖發展很快,但對於一些眼底病,特別是老年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神經萎縮等等,現代醫學的療效還不太令人滿意,而運用祖國醫學一些寶貴的治療方法、理論,在臨床上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例如干性老年黃斑變性,和老年人氣血漸虧、目失所養有關。中醫講究“肝開竅於目”,從“調理氣血”入手,運用“滋腎明目、補氣活血”法進行治療,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我近年還在繼續研究青光眼,設計出新的手術方式睫狀體平坦部濾過術,對一些棘手的難治性青光眼病例,在睫狀體扁平部作切口,從後房引流房水,降低眼壓,提高了部分視力或改善了視野。這個技術還在不斷改良。

被叫上飛機去杭州竟是給毛主席看眼病

呂玉波:唐老,您最傳奇的經歷,就是給毛澤東主席做白內障手術,在主席身邊待了10個多月。能否跟我們詳細講講這段曾經是機密的往事?

唐由之:那是1974年,我48歲,是北京廣安門中醫院眼科的大夫。春節前的一天,一個40多歲的解放軍同志來到我家,確認了我就是唐由之後,說,有一些事你需要出去幾天。在此之前,我參與過幾次神祕的大型會診,病人沒有出現,病歷報告中也沒有病人的姓名與職業。我意識到,這次可能是去見那個病人。

我簡單收拾了一下,跟著他直奔機場。登上飛機,我還不知道去哪兒,看地下,看太陽,是向南。大約一個鐘頭左右,飛機降落在我的家鄉杭州。有人告訴我說,明天你們要見到毛主席了,主席請你們來為他檢查一下眼睛。我們醫療組一行5個人,又高興又緊張。

第二天見到主席,大家都很難受。報紙上都說主席身材高大、嗓門響亮,但我們見到他很憔悴,頭髮蓬亂,穿了一件帶補丁的舊毛巾衣,腳上一雙舊拖鞋,身子靠在沙發上。原來,主席當時已經得了白內障一年多,基本看不到東西了。

我們一一報了姓名,第二個報名的是張曉樓,是同仁醫院眼科專家。主席很幽默,說,“那你住的房子永遠大不了了,你是小樓嘛。”這一來,大家的情緒放鬆多了。

從主席那裡回來後,我們開始認真討論。大家認為主席的白內障已經到了膨脹期,光用藥物肯定沒有效,最好是做手術。但在給主席檢查的時候,發現他咳嗽得很厲害。如果做西醫手術,一般要縫五針,這時如果咳嗽厲害,縫合處容易裂開,哪怕只裂開一兩針,都不得了,眼睛裡的其他組織如虹膜、玻璃體都可能受到擠壓往外跑,所以手術風險很大。

我預感到,手術的任務很可能落在我身上,因為醫療組裡就我一人是中西醫結合專家。我常用的金針撥障術,在黑眼球與眼角中間處切口,手術就幾分鐘,切口不足2毫米,不需要縫針,傷口容易癒合。根據主席的身體狀況,很可能更適合這個方法。我之前已經做過數千例白內障針撥術。其中,難度最大的是柬埔寨前首相賓努親王的手術。賓努親王留居我國期間,得了老年性白內障,需要手術治療,但他患有嚴重的震顫症,手術時頭部不能固定,精神緊張時左右擺動120多次。1973年秋季,我給他做手術,用手夾著他的頭,他的頭動,我的手也跟著動,終於幫他重見光明。

經過討論,中央決定由我來給主席做手術,我特別激動,突然就血壓升高。這時候還給了我另一個任務,就是要為主席講解白內障是怎麼回事,藥物治療是否有效,為什麼必須手術治療?當時主席是不太願意接受手術的,我天天去看他,給他講解病情。

引用唐詩說服毛主席做手術

楊志敏:您是怎麼說服毛主席的?

唐由之:我後來引用了白居易寫的兩句唐詩,“盒中空燃決明丸,金針一撥日大空”,我解釋說,就是患了白內障吃中醫的藥丸也是徒然,用針一撥就豁然開朗。唐詩裡就已經有這個說法了。主席終於被說服了,決定先做左眼。

手術室就設在了主席的書房。手術前,主席提出,手術用的全部器械要用國產的,一律不要用進口的。我遵照周總理的指示,把從蘇州和上海定製的手術器械全部搬到了這裡。

從第一次給主席會診到開始手術,我準備了240多天。手術前,還需要用10天時間做藥物過敏試驗。很快第10天到了,但是主席始終沒發話。

歐揚:真正做手術的時候,您很緊張吧?

唐由之:1975年7月23日,大家一直等到了晚上11點多。怎麼主席還不發話啊,到底今天做不做?大家知道我與主席接觸得多,就說,還是請唐大夫進去問問主席吧。

我輕輕走進屋裡,看到主席半躺著,像是剛睡醒。我說,“主席,今天是第10天,我們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您看做不做啊?”主席側過頭來說,“你們都準備好了?”我說,“準備好了。”他說,“你準備當中有問題嗎?”我說,“有點問題。就是準備中間我給您沖洗淚道的時候,看您在沙發上動了一動,我知道我沒有麻醉好,您可能有些疼了。”他哈哈笑了,抬起手說“做!”

終於要做手術了,大家非常緊張。有個護士來量我的脈搏,每分鐘跳120多次。我想自己首先不能緊張,我一緊張大家就更緊張了。我看到周總理、鄧小平已經在手術室門口等著了。我攙著主席走到手術室,一邊走主席一邊問,“你音樂準備了沒有?”我說,“主席我沒有想到,我沒準備。”他叫身邊工作人員張玉鳳,“你去放《滿江紅》的彈詞吧!”張玉鳳用鋼絲錄音機播放了《滿江紅》,那是一個上海的女演員演唱的,把岳飛的《滿江紅》改成彈詞,音樂優雅又高亢、激昂。

手術很順利,大概只有四、五分鐘就做完了。我用紗布包紮好後,說,“主席,手術已經完成了。”主席說,“那麼快?我還當你沒做呢。”這是我唯一一次聽著音樂做的手術,雖然耳邊響著音樂,但一句《滿江紅》我都沒有聽見。

毛主席術後題送“由之”

楊志敏:毛主席還給您題了字?

唐由之:手術結束時,已經是7月24日凌晨。主席進臥室休息,我就守在臥室門外。剛過了一個小時,主席突然醒了,叫張玉鳳拿一支筆、一張紙過來。

他眼睛蒙著紗布,提筆寫了一首詩,“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他告訴我,這是魯迅悼念楊杏佛的一首詩,楊杏佛是進步人士,被國民黨暗殺了。我的名字叫由之,他聯想到這個。我說,“主席,送給我吧。”主席說,“好,我給你籤一個字。”

簽完字,他還叫張玉鳳到書架上拿來魯迅的原作給我看,書放在哪個書架上,是第幾章,他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心裡暗暗說,主席的記憶這麼好。

歐揚:據說您還敢“頂撞”毛主席?

唐由之:手術後第三天,我給主席打開紗布換藥,點好藥後問,“您看見了嗎?”我伸出手指讓他看,他說看見了,這時我要給他把眼睛再包起來。他不同意:“我已經好了。”

我說,“沒有好,主席,你的切口還沒有長好呢,還要包起來。”他說,“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沒有什麼不舒服。”我說,“不行啊,等切口癒合後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氣接觸,否則眼睛容易感染。”主席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後主席做了一個他特有的動作,請我們走開。

別人都走掉了,我還站在他面前不走。主席問,“你怎麼不走啊?”我說我不能走,今天我是醫生,您是病人,您得聽我的。爭執了好長時間,最後採取折中的辦法,讓他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這是我請人用塑料做的一副眼鏡,有一個套子,中間有一塊玻璃,罩在他的左眼上,這樣左眼既能看得見,手又碰不著,東西也不會掉進去。

可是主席很快就投入工作,會見來賓。我擔心出現意外,坐在書房門口足足等了四個多小時。張玉鳳出來了,說主席的左眼不舒服。我跑進去一檢查,幸好眼罩還在,沒那麼快感染。沖洗好了,再給他包紮。主席沉默了很久說,“你勝利了!”我嚇了一跳,趕緊說,“主席您也勝利了!”他終於同意再包紮三天。

讀宋詞毛主席忽然大哭

楊志敏:您在主席身邊待了那麼多天,對他的生活起居有什麼特別深的印象?

唐由之:主席的飲食很簡單,並不像外面傳言的那樣每天吃紅燒肉。伙食每天都差不多,一小碟武昌魚,只有尾巴,清蒸;一小碗青菜,一碟子三片白切肉。一碗醬油、放一點香油,還有一點辣椒醬。

印象最深的是術後有一天,我在主席書房裡陪他看書,忽然他大哭起來。當時可把我嚇壞了,手足無措,急得我也想哭。因為他剛動完手術,一哭眼睛要壞的。主席哭了大約一刻鐘,稍微平靜下來。叫我過去,看他手裡的書,我看到那是一首南宋詞人悲嘆南北分離不能統一的詞。第二天,主席把這首詞的複印件送給了我。我對主席說,要保存起來做紀念,主席答應了,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手術後,我在主席身邊又待了3個月。離開中南海時大家跟主席合個影。主席高興地說,請我第二年來給他做另一隻眼睛。隨後,我被派到朝鮮為金日成主席治療眼睛。沒想到了第二年,還沒來得及給主席做手術,主席就去世了。這成了我一生中永遠的遺憾。

當年要嚴格保密,這段經歷,我之前沒對外人提起過。直到1978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了毛主席送給我的那些詩詞原稿後,外界才開始瞭解。

問道|唐由之:用中醫方法為毛主席做白內障手術

唐由之與來京問道的廣東後學呂玉波(右一)、楊志敏(左一)、弟子歐揚(左二)。

擴大中醫影響力 給印尼總統治眼疾

呂玉波:唐老,很感謝您為我們廣東帶徒。對於中醫傳承,您有什麼願望?

唐由之:在上世紀80年代,我就提出發展中醫藥眼科的四大宏願:建一所現代化的中醫眼科醫院和眼科研究所;組織成立中華中醫藥學會眼科分會;組織成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創辦一流的刊物《中國中醫眼科雜誌》。現在都一一實現了,但還要繼續努力,提高水平,特別是發揚中醫特色優勢。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是幾經努力建立起來的。1999年12月,印尼總統瓦希德到中國訪問,來找我看眼病。眼科醫院還沒有建好,條件較差,我建議他到中國西醫條件最優越的幾家醫院看看。結果他考察了這些醫院後說:“眼科醫院雖然條件不好,但我是來找醫生的,我不是來找好條件的。”我給他做了眼科檢查,他又邀請我到印尼為他醫治眼病。治療一個多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件事擴大了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影響,也讓領導對中醫眼科重視起來了,加速了眼科醫院的發展。

醫學是一門不斷髮展的科學,我們要善於思考,有敢於創新的精神,不可迷信權威,拘泥於定論。“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希望青年中醫勇於創新,超越我們。

一顆平常心 望遠可護眼

接受採訪時已87歲的唐由之,看上去只有60多歲。他認為這得益於一顆平常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還特別感謝妻子陸麗珠的精心照顧。陸麗珠是他的恩師、江南眼科名醫陸南山的女兒,是著名血液病專家陸道培院士的大妹,本身也是廣安門醫院的藥學專家。二老相濡以沫50多年,形影不離,是工作和生活的好伴侶。

養生先養心。他說,“經歷過舊社會的動盪和生活的窘迫,我是一個非常容易滿足的人。雖然曾給許多領導看過病,但時刻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醫生。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會心平氣和地去應對。”

睡眠務必規律。他把睡眠當做精力的“加油站”,每天保證7個小時以上的睡眠。有時半夜有病人就診,之後抽空把覺補上。上了年紀後,每天會午休半小時或1小時。

堅持適當運動。他以前給患者做手術,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當作鍛鍊身體的好機會。他常做擴胸運動,轉動頸部保健。

飲食搭配合理。他不挑食,也不貪食,葷素均可,但搭配合理。晚年開始控制飲食,吃素食偏多。他對三餐的要求是: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

勤學習多動腦。他認為大腦需要不時轉動,停運時間過長就容易“死機”。他至今堅持每週出門診兩次。他的護眼訣竅是讀書看報最長45分鐘,之後目視遠方,緩解眼睛疲勞,而不是一味閉目休息。■

【來源:南方日報,記者:陳楓、李強,通訊員:宋蘋、宋莉萍,攝影:郭智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