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輔周先生與藥引子的故事

中醫 中藥 傷寒 傳染病 認識是寶 認識是寶 2017-08-25

蒲輔周(1888-1975),現代中醫學家,四川梓潼人。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熱病。熔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經方、時方合宜而施。在幾次傳染病流行時,他辯證論治,獨闢蹊徑,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為豐富、發展中醫臨床醫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曾任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

蒲輔周先生與藥引子的故事

開國總理周恩來曾患癃閉之疾,許多醫生一籌莫展,結果讓蒲輔周給治癒了。周恩來總理曾問道:“你給我開的藥為什麼特別靈?”這位醫生風趣地回答說:“別人把你當總理醫,我是把你當病人醫的,總理的病非醫生所能醫,病人的病,自是醫生可醫的”;“醫者,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也”。此人就是周恩來的保健醫生蒲輔周。

作為中醫大家,蒲輔周老先生在他70年的醫療生涯中,以振興祖國醫學為志,始終精研醫理,博覽兼收,治學嚴謹,精益求精。蒲輔周先生,畢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治療時病經驗極其豐富,強調“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古為今用,獨樹一幟,以擅治溫熱病、包括各種急性傳染病著稱。危急之際,每能洞察毫釐,通權達變,出奇制勝。他認為,“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性,一年十二個月,有六個氣候上的變化。即風、火、暑、溼、燥、寒。治療急性病,一定要掌握這個規律。要當一個好的醫生要熟悉四時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要知道大寒、立春、雨水、驚蟄,這四個節氣六十天,為初之氣,言厥陰風木,此時的外感病,多為風溫、春溫,亦有氣溫反寒而病寒疫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為二之氣,主少陰君火,其病多屬溫熱病範圍。小滿、芒種、夏至、小暑,為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多暑病。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為四之氣,主太陰溼土,其時多雨,外感病多屬溼溫。秋風、寒露、霜降、立冬,為五之氣,主陽明燥金,時病秋燥。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為絡之氣,主太陽寒水,傷寒病多,亦有氣候反暖而病冬溫的。強調“必先歲氣”,就是講研究四時五運六氣為病的一般流行規律,為醫者不可不知,只有知常才能達到變。

這是與《內經》中提出的“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的人與自然統一觀一脈相承的。掌握這個規律,便於審證求因。對於疫癘邪氣,雖吳又可有“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的認識,但這是從病原體的高度來講的,而中醫治溫疫亦必辨邪之性質,求屬風溫、春溫、暑溫、溼溫、伏暑、穢溼、火毒之不是,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正確治療。六氣為病在臨床常常不是單一為患,更多的是相合為病,如風寒、風溫、溼熱等,正是病因之多樣性、複雜性的實際體現,所以在掌握六氣為病基本規律的基礎上,臨床上還必須進行細緻具體的診察和分析,才能做到辨證無誤,治不違逆。蒲老主張傷寒學說與溫病學說的有機統一。

蒲老指出,外感熱病一般主要從六經、衛氣營血辨證中,瞭解正邪相爭盛衰情況,病位的深淺,病情之寒熱,以指導臨床治療。他說:“通過我數十年臨床體會,急性病、外感六淫之病,重點是抓表裡寒熱。”這樣,治療上才能把握標本緩急,主次先後。蒲老治療外感熱病,學術上不囿於傷寒與溫病兩個學派之論爭,而是有機結合,兼收幷蓄,取長補短,相互為用,在臨床實踐中表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認為,傷寒學說開溫病學說之先河,溫病學說補傷寒學說之未備,應當互為補充,並行不悖。

因此,他在外感時病的臨床實踐中,將六經辨證與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的方法有機統一,經方時方並用,可謂是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蒲老治療外感熱病,繼承了《傷寒論》與溫病學的經驗,十分重視解表法的應用,以表與透為第一要義。因為傷寒、溫病,皆屬外因為病,邪自外入,自應驅之外出。他指出:傷寒初起,寒邪侵犯太陽,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溫解表為主;溫病初起,溫邪首先犯衛,其病亦在表,治法以辛涼透邪為主。對於解表法在溫熱病中的應用,他還強調其為“治溫熱病的一大法。其大要不專在乎發汗,而在於宣通氣血、開其鬱閉,鬱閉在表,辛涼芳淡以發之,鬱閉在半表半里,苦辛和解以發之,⋯⋯必察其表無一毫阻滯,始為完善。⋯⋯溫熱病首貴透解其優邪,而伏邪初發,必有著落,著落在皮肉肌膚時,非發表則邪無出路。可見發表是祛除病邪從表而解,急性傳染病初起必須用之。按發表法不外辛溫發表和辛涼發表兩端,急性傳染病多屬溫熱病之類,辛涼發表自是最為相宜的方法,但如夾有寒邪鬱閉,辛溫發表之法,亦不容有所偏廢。” 蒲老治療外感時病表證重表透,裡證則強調疏通。他指出,溫病來路有二,即呼吸與皮毛。病之去路有三,為汗、吐、利。溫病最怕表氣鬱閉,熱不得越;更怕裡氣鬱結,穢濁阻塞;尤怕熱閉小腸,水道不通,熱鬱胸中,大氣不行,以致升降不靈,諸竅閉滯。治法總以透表宣膈,疏通裡氣而清小腸,不使熱邪內陷或鬱閉為要點。這既是豐富臨床經驗的結晶,亦是高度概括的理論昇華。

基於此,他推薦靈活運用楊慄山《傷寒溫疫條辨》中以升降散為主的十五個方劑,治療雜氣為病的溫疫及四時溫病中兼穢濁雜感者。我家有一本《蒲輔周醫療經驗》分論述、醫話、方藥雜談、醫案四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收載了作者關於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學知識及部分疾病治療經驗的論述,第四部分收載作者經治的內、婦、兒科疾病及其他雜病案例110餘則,並附有簡明按語,對讀者理解作者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有一定的幫助。

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是一篇不在書中記載而是在中醫雜誌1987年第10期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在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已故名醫蒲輔周在1969年秋天,曾經在他們醫院會診治療過一個住院病人,他懷著很大的興趣,借閱了這份病歷。在病歷中,他發現這個病人是因為肝炎而住院的,這個病人在住院的過程中,因肺部感染髮熱24天,經用多種抗生素及中藥治療,發熱不退,後請蒲老會診,雖然未用藥引子,亦取得了燒退症除的卓效。學習之後,感觸頗深。特將整個治療過程發表在中醫雜誌1987年第10期上。現摘抄如下;

。。。蒲輔周診察這個病人時,該病人已經發熱24天,視其舌質豔紅有裂紋,脈弦大按之無力,出汗多,微惡寒,囗幹不思飲,大便乾燥,咯痰不利。辨證為氣陰兩傷,治以固衛養陰,甘溫酸斂。方用;‘生白朮9克,生黃芪6克,防風4.5克,麻黃根4.5克,五味子3克,浮小麥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桑枝15克,玉竹9克。囑每劑慢火煎一小時,取200毫升,分四次服。。。。。。’當時患者拒絕用抗生素治療,經治醫生對停用抗生素不放心,便與患者家屬及有關的醫生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將抗生素佯裝成蒲輔周老先生中藥的;‘藥引子’,準備用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叫他的家屬不要告訴患者。服用蒲老的中藥後的第二天,患者的體溫就從38度6降到37度9,第三天下降到36度8.此時主治醫生借病情好轉之之機,向病人說明了真象。那個‘藥引子’其實是抗生素。並鼓勵患者繼續服用,豈料病人拿出一個紙袋說;‘藥引子’全在這裡邊。一點也沒有吃。當主治醫生明白真情後,便在病歷上記載著;‘患者及家屬未與我們商量,自動將抗生素藏起來不用,這樣恐不利於病情恢復。。。。。、】

蒲輔周先生與藥引子的故事

患者及家屬認為,目前情況好轉,體溫下降,完全是服蒲老的中藥的作用。’這麼一段話。這段話記錄得多麼好啊,他真實地將當時的處境窘迫又無奈為力的情景展示在我們的面前。

由於患者及家屬堅信中醫中藥的作用,繼續用中藥治療,此後,蒲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先後釆取養陰增液,祛風除溼的治法,共治四次,服藥9劑,便病癒出院。何曾料到,幾十年後,這則案例竟然成了人們相互傳頌的佳話。成為說明中醫藥療效的 有力證據。

當時的目睹者 ,現今向我傳頌這則佳話的高年資的西醫,均為之折服。從這則醫案生動地說明了中醫藥治療疾病的療效確實可靠 。不容置疑。中醫中藥不但 能治療慢性病而且善於治急性病。此例 患者發熱24天,屢用抗生素,其熱不退,最後還是用蒲老的中藥降了溫,退了熱。事實說明,中醫治療疾病具有西醫所不及的特點和優勢。本例病人發熱,伴有咳嗽,血象高。血沉快,肺部有溼性羅音,胸部X線片示支氣管周圍紋理增粗,說明肺部感染是存在的,但是蒲老不受西醫病原學觀點的影響,而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立固衛養陰,甘溫酸斂大法,用玉屏風散加味,取得了熱退症除的效果。

蒲老不拘常法,用藥獨具一格,若非造詣精深,實難達此爐火純青之地。

蒲老用藥輕靈,劑量輕微,如防風僅4,5克。五味子3克,其他藥物也都在3至9克之間 ,效果卻很好。這就提示我們,臨床用藥,不是劑量越大越 好,蒲老用藥的法度,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對於藥物的到煎服法,蒲老是很重視的。如此例就要求用慢火煎一個小時,服藥的量,也是從少到多,開始每服50毫升,一日四次,以後逐漸增至60至100毫升。一日二次。大有講究。藥物煎服的方法是否得宜將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我們 應該充分重視,認真學習和繼承這方面的經驗。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是中醫的寶貴財富,是先輩畢生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因此,認真學習他們的醫案,對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大有裨益。認真繼承老中醫的經驗,是提高中醫醫療水平一個重要的方面,中醫歷經千年而不衰其關鍵就在於治療效果。

蒲輔周先生與藥引子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