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冕:一年最美中秋月

一年的暑氣到了中秋就消了。中秋的月總是圓圓的,亮亮的,人們想起中秋,總是想起天邊那耀眼的團團圓圓的冰輪。民諺雲:“八月十五雲遮月”,這是在說好景難全,好事多磨的意思,是飽經人生閱歷之後的哲理。即使中秋無月是尋常事,但人們的意念中,中秋總有月,中秋月總是美。而且在我的心靈中,故鄉的中秋月更是世上無與倫比的美。

中國人審美到了月亮,可說是到了極致。中國未必萬事不如人,但退而言之,要是隻有一項可以驕傲於世人的,那就是我們對於月亮的詩意的欣賞。別的我們不敢誇口,例如科技,例如環保,例如民眾的素質,要是不幸也只剩下一點,那就是我們對於月亮的優美而睿智的想象。是中國人創造了詩情的月亮,而不是別人。我不想在這裡掉書袋,相信稍有古典文學修養的人,對此都會講出一套。說我們是月亮崇拜,那不免有點落套,對日月天地的崇拜,並不是我們的專擅,也非我們的獨有,世界各種文明都有關於這方面的神話詩文。

談到對月亮的欣賞,是我們把月亮讀成了一首詩,讀成了千千萬萬首晶瑩含蓄的詩。簡單一些說,我們是把月亮審美化了,並使之與民族的心靈相融匯,從而成為民族靈智的一部分。正是由於我們對月亮的摯愛,以至於要專門設立一個節日,來盡情地享用和豐富這種審美的創造。中秋節就是中國人的月亮節。中秋是敬月神的,月神象徵著勞動和豐收。

較之已有的諸多節日,中國人重視中秋節的程度,僅次於除夕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燈節。究其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耕民族,秋天意味著農作物成熟,一年的農事即將結束,中秋原是農事豐收的慶典。對於一個農耕民族來說,還有什麼比穀物瓜果的豐收更為重要的呢!這種精神流傳最初從鄉村引向城市,從民俗最終引向了文化。中秋是豐收節,是團圓節,也是愛情節。

想起幼年時分,中秋月圓,銀河在天,母親和家中的女眷們設壇祭月。夜闌人靜,燭影輕曳,青煙如縷,此時桂香襲人,月華如洗,想人間至情,無過於此了。和所有節日一樣,母親也是中秋佳節的總策劃和總指揮,她的勞作事除了必要的祭祀活動之外,最集中的也就是中秋夜的那一場團圓宴了。月餅是必須的,應時的瓜果是必要的,餐桌上顯眼的是那些新鮮的芋艿和菱角,它們帶著田野的芬香、特別是水鄉江城的風情。

說到月餅,不是偏愛,對比之下還是家鄉福州的月餅最好吃。福州月餅酥皮、油性大,而且甜度高,不是現下流行的那種溫吞水的據說是為了減糖的似甜不甜的那種。棗仁的、火腿的、五仁的,細潤糯軟的口感,都極好。近年中秋多有朋友饋贈月餅的,打開一個華麗的包裝,內中總有鹹蛋黃,有的一下子就是兩個鹹蛋黃,什麼時候時興這蛋黃餡的?還有時尚的,咖啡的,可可的,黏黏糊糊的哈密瓜或獼猴桃的,月餅造成這般模樣,真是走火入魔了。多年沒有在家鄉過中秋,家鄉的月餅是否還是原汁原味?或者也時尚化了?我最想的,也還是我當年吃的那個樣子,那份心情。

為了慶祝中秋,閩都習俗從家庭到市井,都盛行為時至少一個月的“擺塔”活動。“擺塔”是福州方言,“擺”是動詞,有陳列、安放的意思,至於“塔”,則是被擺放的人物造型的統稱。因為在那些擺放的造型中,佛塔的地位最顯赫,所以籠統地稱“塔”。這些被陳列擺放的,是那些瓷的、陶的、泥塑的人物造型,從如來觀音到玉皇大帝、南極仙翁,還有劉關張三結義,還有唐僧和他的弟子們,以及八仙過海等等,範圍涉及廣泛的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

這是閩都中秋活動最重大、也最華麗的一項儀式,也是孩子們興奮喜悅的中心。每年進入陰曆八月,人們就把去年收藏的那些造像從箱子裡取出來,擦拭潔淨,待用。我們在廳堂設起香案,然後開始“擺塔”。諸多佛像、神仙以及英雄豪傑,按照他們的“地位”和“身份”,由上而下、由高而低予以排列安置。佛塔最莊嚴,立在最高處,佛祖居中,玉皇次之,層層擺放,秩序井然。這些傳說中或歷史上的人物,有的道行極高,有的品德佳好,有的忠義,有的仁愛,有的智慧,有的英勇,對於幼年識字不多的我,“擺塔”的過程就是一場無聲而形象的歷史和民俗的“閱讀”的過程。是耳濡目染,更是無言之教。

中秋節到了,大人們忙碌,孩子們嬉鬧。記得當年,中秋宴罷,母親辛苦一日,收拾完後,與家人靜坐品茗閒話,這正是她的悠閒時光。我們一般孩子,興致飛騰,玩得瘋了,紛紛點起柚子燈,再在柚子燈的表面插上點燃的香火,那渾圓燈面頓時長出了星星點點的紅。我們在院子裡,也在街巷中,一路飛舞著那星星點點的紅,奔跑著,叫喊著。

柚子燈是閩都中秋的特製。造燈時,先把柚子內囊掏空,留下渾圓的外殼。再在空殼中安裝蠟燭座,蠟燭點燃後,柚子燈發出黃色的微光,再在柚子外殼插上點著的香火。柚子燈以及夜宴之後的“提燈遊行”,是閩都中秋夜一道明媚的風景。

多麼難忘的往日風景:天街如洗,月華皎潔,我們的柚子燈夢也似的微光……

(本文刊2012年9月30日《文匯報筆會》)

作者:謝 冕編輯:謝 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