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虎溪土陶廠”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三河村的半山上,是一座建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舊式龍窯(一種特殊的山地階梯式窯,本地俗稱“梯坎窯”)。其依坡而建,由下自上,形呈條狀,如龍似蛇,故名“龍窯”。陶廠就地取土為材,全程傳統手工技藝製作,以生產各式日用生活容器(如水缸、酒缸、油罐、泡菜壇等)為主。

文 | 石濤 圖 | 田琦、劉國暢


2015年初,一次偶然的機遇使設計師田琦接觸到了這個土陶廠。在對傳統陶藝和工匠精神心存敬慕的同時,也對其日漸式微的狀況深感憂慮。如何使傳統技藝擺脫生存困境?如何使之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如何使建築設計擺脫單純的服務地位,成為農村產業轉型中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環節?當了解了土陶廠的經營現狀和窯主試圖改造轉型的基本訴求後,設計師田琦大膽提出免費幫扶設計的構想並迅速付諸行動,試圖在西部鄉村通過一次具有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的多元設計探索實踐推動傳統土陶技藝的活化與再生。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設計師說

對我而言,這既是一次全新的設計體驗,又感到壓力頗大。為了改建,業主一家傾其所有,如何在控制造價的大前提下營造出能被當地人和都市人共同認可的空間環境,如何在滿足業主正常經營需求的前提下,以傳統手工藝為載體,通過植入多元化的服務業態,打造一個複合型文化體驗休閒空間,成為擺在我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與自然的結合

窯廠坐落在三河村的半山上,周邊林深樹密,農戶極少,窯口及原有房舍均隨山勢逐級跌落,屬典型的西南山地環境。因此,設計採取了依山就勢的協調方式,整個空間呈現階梯層次感,與一旁的階梯窯互為呼應。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與老窯口的有機融合

整個建築體採用了俯覽遞進的視角導向,從入口處,就可看見一個個窯口,走近,窯口又如同植入空間中的展品一般。入口處坡屋頂最高點達6 m,隨著空間與窯口的漸近,屋頂的高度也隨之下降,讓原本低矮的窯口融景於畫框,又不顯得過分低矮。此外,不論是坐在露臺還是咖啡吧裡,都能將堆滿半成品的制胚作坊盡收眼底。

傳統材料的運用與表達

傳統材料賦予建築以大地的衷情、歷史的滄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溫暖,是許多現代材料無法企及的,另外,還具有與周圍環境協調,易於使用傳統工藝和僱用當地工匠等優點。本案將附近磚廠燒製的紅磚作為主要承重和圍護材料,紅磚本身價格低廉(0.5元/塊),直接用於內外牆,省去了飾面的費用。雖然窯主最初對紅磚牆面不再抹灰和刷白表示極不理解,但最終效果是令人驚歎的。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鄉村建造技術的適用

當下中國,植根於鄉村的民間建造技術水平,總體來說與城市有較大的差距,而這樣的施工水平(包括施工隊伍)正是在鄉村建設中必須依賴的民間力量。在本案中,所有的施工隊伍均來自當地鄉村,建造方式也是在專業建築師的指導下,以當地施工技術為主。

建築學介入下的鄉土語言重新建構

建築採用當代手法“轉譯”鄉土材料,是對傳統建築氣質的繼承和創新,以此構建出手法現代、韻味傳統的建築形態。在本案的設計中,延續並創新了當地民居傳統坡屋頂的形態,採用長短坡的組合形式並結合現代手法,將一個景觀視線極佳的玻璃盒子置於坡屋頂之下,讓兩個體量有一個自然的交接。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目前,“虎溪土陶廠”改建已初步完成,設計師與窯主商議後,將這個改建後的新空間取名為“遠山·有窯”。同時,窯主已在著手申報“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人”的稱號,此外,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系也將在這裡掛牌“陶藝實習基地”來進行校企合作。窯主的兒子辭去了蔬菜批發的工作,與媳婦一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後,上山幫忙經營。

從失望到守望,從破舊衰敗到轉型重生,今後,這裡將變成一個以陶器為主要元素的複合型公共休閒空間,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和泥土親密接觸,大人們也可在休閒過程中近距離感受土陶的質樸氣息,讓窯廠自身發展的生態鏈得到有機的延續。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重慶 | 破舊窯廠變身文藝空間,好多人來這裡玩泥巴

空間檔案 項目地址:重慶市大學城三河村建築面積:500 ㎡建築設計:田琦設計助理:薛凱、張涵、魏鑫玥、于思、葛兆亮竣工時間:2016年


更多精彩,關注“華夏雲集”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