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車市下行,部分地區汽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遭遇挑戰,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重慶可謂其中的代表;相比之下,同為西南重鎮的成都,汽車產業在突飛猛進之中也開始觸摸“天花板”。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和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怎樣的相同與不同?在遭遇車市寒流下,兩地的汽車產業和代表性企業將何去何從?通過數據分析、實地採訪、專家答疑、案例剖析等形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對重慶、成都汽車產業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探尋發展規律、總結經驗,為提振汽車產業、推動兩地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

今天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重慶與成都汽車“雙城記”的第九篇,讓我們看一看初到成都時的一汽-大眾,面對一片空白的產業環境,是怎樣建設人才隊伍、搭建上下游供應體系,並最終成功帶動成都汽車產業,並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的。

一汽-大眾對於成都汽車產業的貢獻,遠非一些“賬面”上的數字可以描述的,企業所吸引的汽車人才以及上下游配套產業的聚集,更是為成都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形成對重慶汽車產業的挑戰。

初入成都,一汽-大眾面臨的是幾乎從零起步的產業環境,汽車人才缺失、上下游配套體系幾乎空白……這也讓眾多車企巨頭都對成都“望而生畏”,即使開拓西部市場,也大都會首先考慮其“近鄰”重慶。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車市下行,部分地區汽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遭遇挑戰,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重慶可謂其中的代表;相比之下,同為西南重鎮的成都,汽車產業在突飛猛進之中也開始觸摸“天花板”。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和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怎樣的相同與不同?在遭遇車市寒流下,兩地的汽車產業和代表性企業將何去何從?通過數據分析、實地採訪、專家答疑、案例剖析等形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對重慶、成都汽車產業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探尋發展規律、總結經驗,為提振汽車產業、推動兩地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

今天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重慶與成都汽車“雙城記”的第九篇,讓我們看一看初到成都時的一汽-大眾,面對一片空白的產業環境,是怎樣建設人才隊伍、搭建上下游供應體系,並最終成功帶動成都汽車產業,並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的。

一汽-大眾對於成都汽車產業的貢獻,遠非一些“賬面”上的數字可以描述的,企業所吸引的汽車人才以及上下游配套產業的聚集,更是為成都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形成對重慶汽車產業的挑戰。

初入成都,一汽-大眾面臨的是幾乎從零起步的產業環境,汽車人才缺失、上下游配套體系幾乎空白……這也讓眾多車企巨頭都對成都“望而生畏”,即使開拓西部市場,也大都會首先考慮其“近鄰”重慶。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

從數據對比來看,2011年,重慶汽車產量已達到172萬輛,上汽、東風、北汽以及本土車企——長安都已立足於此,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發展生態。而彼時的成都,汽車產量不過18.18萬輛,只相當於重慶的十分之一。即使最早入駐成都的汽車巨頭——豐田,也只是“玩票”似的生產政府採購為主的柯斯達客車和非常小眾的普拉多越野車。

應該說,一汽-大眾能夠投入巨大財力,將長春大本營外之外的首家基地落戶在成都,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修俊一就曾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回憶到,“當時,由於四川當地相關人才儲備薄弱,工廠想招聘一個工程師都非常困難。”

為此,一汽-大眾從長春選拔200餘名技術骨幹,還從各大專院校選拔了1000多名一線員工調至成都,才“拼湊”出了基本的人才隊伍。如今,這些人大多已在成都安家落戶,並吸引著更多人才加入,一汽-大眾也由此拉動了成都上下游汽車產業鏈近10萬人就業。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車市下行,部分地區汽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遭遇挑戰,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重慶可謂其中的代表;相比之下,同為西南重鎮的成都,汽車產業在突飛猛進之中也開始觸摸“天花板”。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和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怎樣的相同與不同?在遭遇車市寒流下,兩地的汽車產業和代表性企業將何去何從?通過數據分析、實地採訪、專家答疑、案例剖析等形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對重慶、成都汽車產業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探尋發展規律、總結經驗,為提振汽車產業、推動兩地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

今天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重慶與成都汽車“雙城記”的第九篇,讓我們看一看初到成都時的一汽-大眾,面對一片空白的產業環境,是怎樣建設人才隊伍、搭建上下游供應體系,並最終成功帶動成都汽車產業,並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的。

一汽-大眾對於成都汽車產業的貢獻,遠非一些“賬面”上的數字可以描述的,企業所吸引的汽車人才以及上下游配套產業的聚集,更是為成都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形成對重慶汽車產業的挑戰。

初入成都,一汽-大眾面臨的是幾乎從零起步的產業環境,汽車人才缺失、上下游配套體系幾乎空白……這也讓眾多車企巨頭都對成都“望而生畏”,即使開拓西部市場,也大都會首先考慮其“近鄰”重慶。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

從數據對比來看,2011年,重慶汽車產量已達到172萬輛,上汽、東風、北汽以及本土車企——長安都已立足於此,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發展生態。而彼時的成都,汽車產量不過18.18萬輛,只相當於重慶的十分之一。即使最早入駐成都的汽車巨頭——豐田,也只是“玩票”似的生產政府採購為主的柯斯達客車和非常小眾的普拉多越野車。

應該說,一汽-大眾能夠投入巨大財力,將長春大本營外之外的首家基地落戶在成都,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修俊一就曾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回憶到,“當時,由於四川當地相關人才儲備薄弱,工廠想招聘一個工程師都非常困難。”

為此,一汽-大眾從長春選拔200餘名技術骨幹,還從各大專院校選拔了1000多名一線員工調至成都,才“拼湊”出了基本的人才隊伍。如今,這些人大多已在成都安家落戶,並吸引著更多人才加入,一汽-大眾也由此拉動了成都上下游汽車產業鏈近10萬人就業。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衝壓車間

除了人才隊伍建設,如何儘快搭建起上下游供應體系,也成為擺在一汽-大眾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此,一汽-大眾號召自己的供應商同步建廠,將第一批64家供應商帶到成都,並融入到當地汽車產業發展之中。同時,一汽物流也跟隨一汽-大眾,將物流體系擴展至成都。甚至,一汽-大眾西南基地還投資近2億元在當地建設了大型汙水處理站及環保配套設施,用於處理工廠的工業廢水。

在一汽-大眾的帶動下,更多的汽車企業開始“紮根”於此。2013年2月,沃爾沃中國首家工廠確定落戶成都;2014年10月,神龍汽車成都工廠奠基……時至今日,成都已形成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完整工業鏈條,並實現自主、合資、高檔車品牌協調發展的局面。

伴隨以一汽-大眾為代表的高端汽車製造企業不斷落戶,更讓成都這座中國西部新“汽車城”愈發引人矚目。相比於已現疲態的重慶,成都汽車產業則更具活力。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汽車產量雖達到205.04萬輛,但同比大幅下滑27.5%;而成都汽車產量則達到128.79萬輛,同比僅微降3.2%。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車市下行,部分地區汽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遭遇挑戰,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重慶可謂其中的代表;相比之下,同為西南重鎮的成都,汽車產業在突飛猛進之中也開始觸摸“天花板”。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和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怎樣的相同與不同?在遭遇車市寒流下,兩地的汽車產業和代表性企業將何去何從?通過數據分析、實地採訪、專家答疑、案例剖析等形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對重慶、成都汽車產業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探尋發展規律、總結經驗,為提振汽車產業、推動兩地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

今天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重慶與成都汽車“雙城記”的第九篇,讓我們看一看初到成都時的一汽-大眾,面對一片空白的產業環境,是怎樣建設人才隊伍、搭建上下游供應體系,並最終成功帶動成都汽車產業,並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的。

一汽-大眾對於成都汽車產業的貢獻,遠非一些“賬面”上的數字可以描述的,企業所吸引的汽車人才以及上下游配套產業的聚集,更是為成都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形成對重慶汽車產業的挑戰。

初入成都,一汽-大眾面臨的是幾乎從零起步的產業環境,汽車人才缺失、上下游配套體系幾乎空白……這也讓眾多車企巨頭都對成都“望而生畏”,即使開拓西部市場,也大都會首先考慮其“近鄰”重慶。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

從數據對比來看,2011年,重慶汽車產量已達到172萬輛,上汽、東風、北汽以及本土車企——長安都已立足於此,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發展生態。而彼時的成都,汽車產量不過18.18萬輛,只相當於重慶的十分之一。即使最早入駐成都的汽車巨頭——豐田,也只是“玩票”似的生產政府採購為主的柯斯達客車和非常小眾的普拉多越野車。

應該說,一汽-大眾能夠投入巨大財力,將長春大本營外之外的首家基地落戶在成都,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修俊一就曾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回憶到,“當時,由於四川當地相關人才儲備薄弱,工廠想招聘一個工程師都非常困難。”

為此,一汽-大眾從長春選拔200餘名技術骨幹,還從各大專院校選拔了1000多名一線員工調至成都,才“拼湊”出了基本的人才隊伍。如今,這些人大多已在成都安家落戶,並吸引著更多人才加入,一汽-大眾也由此拉動了成都上下游汽車產業鏈近10萬人就業。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衝壓車間

除了人才隊伍建設,如何儘快搭建起上下游供應體系,也成為擺在一汽-大眾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此,一汽-大眾號召自己的供應商同步建廠,將第一批64家供應商帶到成都,並融入到當地汽車產業發展之中。同時,一汽物流也跟隨一汽-大眾,將物流體系擴展至成都。甚至,一汽-大眾西南基地還投資近2億元在當地建設了大型汙水處理站及環保配套設施,用於處理工廠的工業廢水。

在一汽-大眾的帶動下,更多的汽車企業開始“紮根”於此。2013年2月,沃爾沃中國首家工廠確定落戶成都;2014年10月,神龍汽車成都工廠奠基……時至今日,成都已形成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完整工業鏈條,並實現自主、合資、高檔車品牌協調發展的局面。

伴隨以一汽-大眾為代表的高端汽車製造企業不斷落戶,更讓成都這座中國西部新“汽車城”愈發引人矚目。相比於已現疲態的重慶,成都汽車產業則更具活力。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汽車產量雖達到205.04萬輛,但同比大幅下滑27.5%;而成都汽車產量則達到128.79萬輛,同比僅微降3.2%。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成都所聚集的汽車企業,在車市寒冬中表現出了十足的韌性,也進一步展現出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潛力。2018年,一汽-大眾逆勢增長,VW品牌全年累計銷量突破141萬輛;今年上半年,其累計銷量達到65萬輛,同比增長0.6%,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車市下行,部分地區汽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遭遇挑戰,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重慶可謂其中的代表;相比之下,同為西南重鎮的成都,汽車產業在突飛猛進之中也開始觸摸“天花板”。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和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怎樣的相同與不同?在遭遇車市寒流下,兩地的汽車產業和代表性企業將何去何從?通過數據分析、實地採訪、專家答疑、案例剖析等形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對重慶、成都汽車產業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探尋發展規律、總結經驗,為提振汽車產業、推動兩地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

今天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重慶與成都汽車“雙城記”的第九篇,讓我們看一看初到成都時的一汽-大眾,面對一片空白的產業環境,是怎樣建設人才隊伍、搭建上下游供應體系,並最終成功帶動成都汽車產業,並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的。

一汽-大眾對於成都汽車產業的貢獻,遠非一些“賬面”上的數字可以描述的,企業所吸引的汽車人才以及上下游配套產業的聚集,更是為成都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形成對重慶汽車產業的挑戰。

初入成都,一汽-大眾面臨的是幾乎從零起步的產業環境,汽車人才缺失、上下游配套體系幾乎空白……這也讓眾多車企巨頭都對成都“望而生畏”,即使開拓西部市場,也大都會首先考慮其“近鄰”重慶。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

從數據對比來看,2011年,重慶汽車產量已達到172萬輛,上汽、東風、北汽以及本土車企——長安都已立足於此,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發展生態。而彼時的成都,汽車產量不過18.18萬輛,只相當於重慶的十分之一。即使最早入駐成都的汽車巨頭——豐田,也只是“玩票”似的生產政府採購為主的柯斯達客車和非常小眾的普拉多越野車。

應該說,一汽-大眾能夠投入巨大財力,將長春大本營外之外的首家基地落戶在成都,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修俊一就曾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回憶到,“當時,由於四川當地相關人才儲備薄弱,工廠想招聘一個工程師都非常困難。”

為此,一汽-大眾從長春選拔200餘名技術骨幹,還從各大專院校選拔了1000多名一線員工調至成都,才“拼湊”出了基本的人才隊伍。如今,這些人大多已在成都安家落戶,並吸引著更多人才加入,一汽-大眾也由此拉動了成都上下游汽車產業鏈近10萬人就業。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汽-大眾西南基地衝壓車間

除了人才隊伍建設,如何儘快搭建起上下游供應體系,也成為擺在一汽-大眾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此,一汽-大眾號召自己的供應商同步建廠,將第一批64家供應商帶到成都,並融入到當地汽車產業發展之中。同時,一汽物流也跟隨一汽-大眾,將物流體系擴展至成都。甚至,一汽-大眾西南基地還投資近2億元在當地建設了大型汙水處理站及環保配套設施,用於處理工廠的工業廢水。

在一汽-大眾的帶動下,更多的汽車企業開始“紮根”於此。2013年2月,沃爾沃中國首家工廠確定落戶成都;2014年10月,神龍汽車成都工廠奠基……時至今日,成都已形成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完整工業鏈條,並實現自主、合資、高檔車品牌協調發展的局面。

伴隨以一汽-大眾為代表的高端汽車製造企業不斷落戶,更讓成都這座中國西部新“汽車城”愈發引人矚目。相比於已現疲態的重慶,成都汽車產業則更具活力。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汽車產量雖達到205.04萬輛,但同比大幅下滑27.5%;而成都汽車產量則達到128.79萬輛,同比僅微降3.2%。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成都所聚集的汽車企業,在車市寒冬中表現出了十足的韌性,也進一步展現出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潛力。2018年,一汽-大眾逆勢增長,VW品牌全年累計銷量突破141萬輛;今年上半年,其累計銷量達到65萬輛,同比增長0.6%,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渝蓉“雙城記”之九:一汽-大眾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沃爾沃成都工廠 王躍躍 攝

此外,將主銷車型S60L、XC60均放在成都生產的沃爾沃,上半年亦是實現逆勢上揚,同比增長10.2%至67741輛。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其兩款車型甚至還成功出口至美國,成為成都發展高端汽車製造業的經典案例。

研究中國汽車產業發展30多年的資深汽車專家趙巖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高端是目前國內車市新的增長點,把握住市場需求,就會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一點,成都顯然是做到了,也比重慶做得更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郭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