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元朝書法家中,趙孟頫應該是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書法水平相當高,從源頭上來說,趙孟頫的書法非常乾淨、利落,直追魏晉二王書法,也承接了二王書法的精髓,所以,中國書法史上對趙孟頫書法的認知,基本上是從帖學這一派角度來進行看待的。至於趙孟頫的書法主張,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以古為師,學古用古,趙孟頫的每一個字都是從古法而來,又帶有古法的氣韻。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但是,趙孟頫書法中的“古韻”,並沒有被後世的書法家、理論家所看重,甚至他們對此還頗有微詞。

比如,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對於趙孟頫這樣評價:

若夫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

而包世臣、康有為更加不客氣,直接稱(趙孟頫的書法)“矜寵善狎”、“並傷怯弱”。

為什麼這些書法家、理論家似乎對趙孟頫當時做的努力並不認可?是什麼讓他們做出如此的評論呢?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讓我們回到趙孟頫這個人,回到1286年。

縱觀忽必烈的一生,有一個時間點非常特殊,那就是公元1286年,這也是元朝書法大家趙孟頫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他們倆相遇了。時年37歲的程鉅夫,奉忽必烈之名,到江南一帶遍訪名士,請他們出山,為朝廷效力。而臨行前,忽必烈特別囑咐程鉅夫,務必要把趙孟頫請出山,為了表示重視,還特意用漢文寫了詔書命令他帶去,程鉅夫表示一定不負重託。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去請趙孟頫出山了。然而這一次程鉅夫似乎早有準備,經過一番詳細的攀談,趙孟頫終於答應了程鉅夫的邀請,答應出來做官。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趙孟頫答應得很蹊蹺,然而這件事情卻也不難分析。

這一切要想解答的清楚,還要從程鉅夫這個人說起。

程鉅夫是典型的出生在南宋、但賞識在元朝的漢人,和趙孟頫顯赫的身世不同,程鉅夫生活在一個典型的官宦之家,家學淵源深厚,但是做的官都不算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並不能真正使用、挖掘人才,所以程鉅夫沒有什麼進階的機會。

1258年,忽必烈揮師南下,元朝推翻南宋,終於在版圖意義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少數民族國家,而這次劇烈的政權變動,給了程鉅夫一個絕佳的機會。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1276年,元軍將攻南城,程飛卿獻城降元,因程鉅夫是叔父的嗣子,作為人質進京。這就是程鉅夫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也就是這次進京之後不久,忽必烈有一次忽然見到程鉅夫,就招來詢問他是誰,程鉅夫對答如流,深得忽必烈的喜歡,當時他就對程鉅夫說:

朕觀此人相貌,已應貴顯。

所以,忽必烈對於程鉅夫立刻委以重任,而程鉅夫也是為數不多的被忽必烈重用的南人之一。程鉅夫本身作為一個“南人”,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還是會受到一些歧視的,所以他利用自己和忽必烈之間的關係,竭力勸說忽必烈重用“南人”,為此他還專門上書,請求忽必烈設立“國學”,重視文化建設。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實際上,這些話句句說到忽必烈心坎裡了。

我們站在忽必烈的角度上來思考這件事情,就非常清楚了。雖說元朝經過崖山一戰,把中原歸於統一了,但是這僅僅是疆域上暫時的穩定統一,生活在大元帝國各個角落的人,仍然存在很深的隔閡,尤其是當時被稱作是“南人”的漢人以及統治者——蒙古人——之間,是存在非常尖銳的身份分化的。

而這些忽必烈非常清楚,他知道,一個帝國疆域的統一,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只有把各個地方的人整合起來,維繫在一起,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因此,程鉅夫被賞識、被重用,也就理所應當了。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而程鉅夫也非常瞭解如何去維繫、保持自己溝通蒙古上層的同時,又如何去利用自己南宋遺民的身份來達到兩個對立團體的統一。

所以當趙孟頫遇到程鉅夫,想必程鉅夫也將這一番道理告訴了趙孟頫,否則趙孟頫也不會這樣輕易答應出山的。

而從趙孟頫往後一系列的動作行為來看,趙孟頫也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思路來確定自己在元朝中的政治角色的,而程鉅夫整合、維繫兩個對立團體的任務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設部分就落在了趙孟頫身上。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1286年,忽必烈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唸的趙孟頫,大為讚賞。但是無論是忽必烈還是程鉅夫,都太小看趙孟頫了。

趙孟頫雖說是一代文人,舞文弄墨、吟誦風花雪月是他從小就有的貴族標配。但是趙孟頫的才能可不僅僅侷限於此,他在後來元朝的法律、法規的制定、,經濟、交通的疏導和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楊載認為“孟頫之才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不知其經濟之不。人以為知言”,可見,趙孟頫的才能廣泛。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而忽必烈之所以重用趙孟頫,很大一部分動機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姿態,而並非真正的想要重用他,而當時元朝內部對於漢人的歧視還是存在的,所以趙孟頫也非常敏銳的覺察到了這一點,再加上當時南宋遺民對於趙孟頫出山仕元這件事頗為不滿,指責他不忠不孝,對不起自己祖宗,所以種種壓力之下,趙孟頫不斷自求外放,常常留戀山水,吟誦詩文派遣心中孤苦之情。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但是趙孟頫始終沒有忘記他出山的最初動力,這也算是他和程鉅夫一起立下的約定, 那就是不遺餘力的保護中原文明、中原文化,使其不至於被斷滅。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趙孟頫提出了他所謂的“崇古”、“復古”思想。

崇古、復古思想,集中體現於他的書畫理念上。由於他認為“書畫本來同”、書畫同源,所以對於他繪畫藝術思想的解讀,也應該看作是對於他書法理論的闡述。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而趙孟頫提出“崇古”“復古”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從中國文學、文化的發展脈絡上來得到啟發的。中國的文學、文化和藝術,每當遇到停滯不前的狀態之時,人們總會習慣性的往後看,在傳統中尋求答案,比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基於此,趙孟頫認為,不論是書法、繪畫還是其他藝術,都應該進行這樣的“傳統”回顧,而他的“古”,又帶有很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以魏晉時期的藝術風度為上,提倡晉唐並重。

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趙孟頫這一切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後世人們的承認,相反,他們還認為趙孟頫書法媚俗無骨,真的是這樣麼?

實際上,後世文人的心態,非常耐人尋味,這裡舉兩個人的例子,那就是生活在明清之際的傅山以及生活在乾隆年間的紀昀。

這兩個人對於趙孟頫的評價可謂是天壤之別,但是他們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趙孟頫的身份。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趙孟頫的身份實在是特殊。紀昀等人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中這樣評價趙孟頫:

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故不諧於物論。觀其《和姚子敬韻詩》,有“同學故人今已稀,重嗟出處寸心違”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範、揭之間,不甚出其後也。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而同樣,傅山對於趙孟頫做出了類似的表述:

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

兩個人的表述雖然最後落腳點不同,但是都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那就是“為人”以及在趙孟頫“改節事元”這件事。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在傳統的價值觀看來,趙孟頫作為皇室後裔、宋朝大臣,如此這般為元朝人做事,實在是不行的,儒家講求忠孝,在趙孟頫這裡,全都被他“破”了,既不忠,也不孝。傅山當時也是面臨著相似的境況,但是他堅決不投降清朝,對趙孟頫異常鄙視。

但是紀昀不同,他就生活在清朝,清朝當時反清復明的活躍分子和思想仍然存在,即便是紀昀真的看不起趙孟頫這種不忠不孝之人,他也只能屈從於當時整個大時代的語境,對此不作評論。

而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對比,就可以看出,後世對於趙孟頫的評價,基本上很少能從純粹藝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他們往往要站在不同的立場、處在不同時代和大語境下,為了不同的目的、態度、價值觀,對同一個人做出截然相反的論斷。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孟頫費了這麼大的心思、花了這麼多心血,保存、傳承漢文化,卻仍然不被後世的人所認可了。

但平心而論,元朝如果沒有趙孟頫,中華文化以及中國書法以後的走向是什麼樣子就很難說了,趙孟頫就像一根“獨苗”,以一個人的力量,支撐起中華文化的傳承任務,這是我們後世的人不應該抹殺的。

有趣的是,晚年的傅山似乎突然同情、理解了趙孟頫,在生命即將走向終結的那段時間,傅山也終於“原諒”了趙孟頫:

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為什麼趙孟頫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晚年的傅山,也終於能夠從純粹的藝術的角度,來給趙孟頫一個公正的評價了。兩個備受時代命運擺弄的靈魂,也在傅山“秉燭”的那一晚,達到了真正的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