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原文標題《自由潛水,像魚一樣遊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卡生

呂克·貝鬆在1988年拍攝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讓許多人看到一個藍色未知的海洋世界,也認識了自由潛水界的兩位大師級人物:恩佐·馬奧卡(Enzo Maiorca)和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yol)——劇中恩佐和傑克的原型。兩位自由潛水運動員競技一生,輪番打破彼此的世界紀錄。這部電影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潛熱潮。隨之,以AIDA為代表的自由潛水組織紛紛成立,並以推廣這項運動為宗旨。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原文標題《自由潛水,像魚一樣遊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卡生

呂克·貝鬆在1988年拍攝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讓許多人看到一個藍色未知的海洋世界,也認識了自由潛水界的兩位大師級人物:恩佐·馬奧卡(Enzo Maiorca)和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yol)——劇中恩佐和傑克的原型。兩位自由潛水運動員競技一生,輪番打破彼此的世界紀錄。這部電影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潛熱潮。隨之,以AIDA為代表的自由潛水組織紛紛成立,並以推廣這項運動為宗旨。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中國自由潛水第一人王奧林屢次打破自己的下潛記錄,目前最好成績110米

初識自由潛水

採訪前,我的潛水知識僅限於帶上裝備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通過攜帶水下呼吸系統進行的潛水活動。

說起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的對比,潛水界有句名言:水肺潛水員下潛看五彩斑斕,自由潛水員下潛洞視內心(The scuba diver dives to look around,the freediver dives to look inside)。沒有體會過水下世界的人很難體會這句話的分量以及真實含義。自由潛水(Free Diving)是指不攜帶氣瓶,只通過自身調節腹式呼吸,屏氣盡量往深潛的運動。這其中又分成了休閒、體驗、攝影、狩獵為目的的幾種類型,而競賽性質的極限深潛則是我們在《碧海藍天》中看到的傑克和恩佐的故事。

中國第一位女性AIDA自由潛水教練及首批中國自由潛水國際裁判王薪童(Rachel),向我描述了其中的微妙:“雖然背起水肺氣瓶去潛水聽起來更簡單,但如果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身體和呼吸,以更安靜和優雅的方式和大海接觸,你會發現身邊的海洋生物會更喜歡接近你,你會體會到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

“人類文明的發展得力於與規則的對抗,而自由潛水便是一種通過閉氣、平衡耳壓換來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通行證。對於休閒類的自由潛水來說,不需要去過度迷戀深度,應該量力而行。自由潛水的精妙在一個‘自由’,想象你像鳥兒一樣翱翔,像魚一樣遊弋。”王薪童說。對於一個只接觸過水肺潛水的人來說,很難想象王薪童所描述的感受。她補充道:“給你舉例說明,一口氣潛入海里,通過配重和蹼的踢動,人才能遊向深海,但當你達到‘中性浮力’(根據個人身體不同的深度)時,人會處於失重狀態,如同在外太空的旅行,自由落體成為了下潛最享受的階段,因為不再需要踢蹼,可以只是靜止不動。”

自由潛水,最開始並不是一個競賽項目,也不屬於娛樂範疇,僅是一種為了尋找食物和尋寶的技能。而現代自由潛水的發展,得益於法國軍官雅克·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發明的用來封閉鼻子的面具,之後人類一發不可收拾地想要一探到底:到底能夠用自由的方式抵達多深的地方?1950年,意大利人雷蒙·布赫爾(Raimondo Bucher)在30米的深度創造了自由潛水的世界紀錄,之後科學界認定,人類最深可抵達的地方為51米。但人類似乎是一種充滿了打破欲的族群,之後一次次被刷新的世界紀錄,似乎已經把科學打敗。如今自由潛水世界紀錄保持者、法國人威廉·特魯布里奇(William Trubridge)以122米的深度粉碎了“人類極限51米”的科學判詞。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原文標題《自由潛水,像魚一樣遊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卡生

呂克·貝鬆在1988年拍攝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讓許多人看到一個藍色未知的海洋世界,也認識了自由潛水界的兩位大師級人物:恩佐·馬奧卡(Enzo Maiorca)和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yol)——劇中恩佐和傑克的原型。兩位自由潛水運動員競技一生,輪番打破彼此的世界紀錄。這部電影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潛熱潮。隨之,以AIDA為代表的自由潛水組織紛紛成立,並以推廣這項運動為宗旨。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中國自由潛水第一人王奧林屢次打破自己的下潛記錄,目前最好成績110米

初識自由潛水

採訪前,我的潛水知識僅限於帶上裝備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通過攜帶水下呼吸系統進行的潛水活動。

說起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的對比,潛水界有句名言:水肺潛水員下潛看五彩斑斕,自由潛水員下潛洞視內心(The scuba diver dives to look around,the freediver dives to look inside)。沒有體會過水下世界的人很難體會這句話的分量以及真實含義。自由潛水(Free Diving)是指不攜帶氣瓶,只通過自身調節腹式呼吸,屏氣盡量往深潛的運動。這其中又分成了休閒、體驗、攝影、狩獵為目的的幾種類型,而競賽性質的極限深潛則是我們在《碧海藍天》中看到的傑克和恩佐的故事。

中國第一位女性AIDA自由潛水教練及首批中國自由潛水國際裁判王薪童(Rachel),向我描述了其中的微妙:“雖然背起水肺氣瓶去潛水聽起來更簡單,但如果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身體和呼吸,以更安靜和優雅的方式和大海接觸,你會發現身邊的海洋生物會更喜歡接近你,你會體會到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

“人類文明的發展得力於與規則的對抗,而自由潛水便是一種通過閉氣、平衡耳壓換來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通行證。對於休閒類的自由潛水來說,不需要去過度迷戀深度,應該量力而行。自由潛水的精妙在一個‘自由’,想象你像鳥兒一樣翱翔,像魚一樣遊弋。”王薪童說。對於一個只接觸過水肺潛水的人來說,很難想象王薪童所描述的感受。她補充道:“給你舉例說明,一口氣潛入海里,通過配重和蹼的踢動,人才能遊向深海,但當你達到‘中性浮力’(根據個人身體不同的深度)時,人會處於失重狀態,如同在外太空的旅行,自由落體成為了下潛最享受的階段,因為不再需要踢蹼,可以只是靜止不動。”

自由潛水,最開始並不是一個競賽項目,也不屬於娛樂範疇,僅是一種為了尋找食物和尋寶的技能。而現代自由潛水的發展,得益於法國軍官雅克·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發明的用來封閉鼻子的面具,之後人類一發不可收拾地想要一探到底:到底能夠用自由的方式抵達多深的地方?1950年,意大利人雷蒙·布赫爾(Raimondo Bucher)在30米的深度創造了自由潛水的世界紀錄,之後科學界認定,人類最深可抵達的地方為51米。但人類似乎是一種充滿了打破欲的族群,之後一次次被刷新的世界紀錄,似乎已經把科學打敗。如今自由潛水世界紀錄保持者、法國人威廉·特魯布里奇(William Trubridge)以122米的深度粉碎了“人類極限51米”的科學判詞。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王薪童是中國第一位AIDA自由潛水女子教練

自由潛水在中國的發展大概有六七年光景。2013年5月份,王薪童當時還在國企工作,她母親查出來得了癌症,每天除去忙碌的工作外,便是在醫院陪伴母親,30歲的王薪童覺得世界一片灰色,壓力和痛苦找不到釋放的渠道。也是在那一年,奧運場館水立方的跳水臺每週末開設了一個自由潛水體驗班,王薪童報名參加了。在這裡,她認識了最早一批從事自由潛水的學員,其中包括目前中國自由潛水紀錄110米保持者王奧林,以及目前來講也依然算得上最優秀的一批教練。“當時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體驗自由潛水。水立方跳臺的深度只有5.5米,但沒想到竟然培養出了你能看到的中國最優秀的一批自由潛水教練。”

週末的時光是短暫的,王薪童每週就盼望著這一天,自由潛水陪伴她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從母親入院治療到撒手人寰的5個月裡,她沒有一天不在痛苦和焦慮中度過,唯獨自由潛水的週末,是全然放空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自由潛水的陪伴,從這項運動裡找到慰藉、能量,我會怎樣面對我的生活。自由潛水改變了很多人,許多過去的老朋友們,在世界各地做自由潛水教練,過上了他們希望的自由生活。”

王薪童雖然依舊在國企上班,但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性自由潛水教練。她的同伴王奧林則從一個從小恐水的人,成長為一個屢次打破自己潛水紀錄的職業運動員。他們在自由潛水這項運動裡找到了許多改變自己的東西。

王薪童記得當她第一次潛到40米時,內心有多麼的激動,但這種愉悅卻無人分享,同事不理解,丈夫反對,認為這是一項極危險的運動。大海深處和現實生活的對照,使得她重新理解自我,“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需要的生活是否已經實現?”最終,王薪童辭去了安穩的工作。“遞交辭職報告的那天,我如釋重負,有趣的是我的領導告訴我,沒想到你到今天才辭職。也許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沒有旁人看得清自己,而選擇自己的路,顯然是艱難的。”

自由潛水將許多類似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王奧林和王薪童組建了自由潛水平臺——界拓。王奧林說,相比自由潛水的發源地歐洲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建設這個平臺的初衷來自對自由潛水的愛好與熱忱,希望通過專業安全的方式將這項運動傳播給更多人。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原文標題《自由潛水,像魚一樣遊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卡生

呂克·貝鬆在1988年拍攝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讓許多人看到一個藍色未知的海洋世界,也認識了自由潛水界的兩位大師級人物:恩佐·馬奧卡(Enzo Maiorca)和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yol)——劇中恩佐和傑克的原型。兩位自由潛水運動員競技一生,輪番打破彼此的世界紀錄。這部電影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潛熱潮。隨之,以AIDA為代表的自由潛水組織紛紛成立,並以推廣這項運動為宗旨。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中國自由潛水第一人王奧林屢次打破自己的下潛記錄,目前最好成績110米

初識自由潛水

採訪前,我的潛水知識僅限於帶上裝備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通過攜帶水下呼吸系統進行的潛水活動。

說起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的對比,潛水界有句名言:水肺潛水員下潛看五彩斑斕,自由潛水員下潛洞視內心(The scuba diver dives to look around,the freediver dives to look inside)。沒有體會過水下世界的人很難體會這句話的分量以及真實含義。自由潛水(Free Diving)是指不攜帶氣瓶,只通過自身調節腹式呼吸,屏氣盡量往深潛的運動。這其中又分成了休閒、體驗、攝影、狩獵為目的的幾種類型,而競賽性質的極限深潛則是我們在《碧海藍天》中看到的傑克和恩佐的故事。

中國第一位女性AIDA自由潛水教練及首批中國自由潛水國際裁判王薪童(Rachel),向我描述了其中的微妙:“雖然背起水肺氣瓶去潛水聽起來更簡單,但如果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身體和呼吸,以更安靜和優雅的方式和大海接觸,你會發現身邊的海洋生物會更喜歡接近你,你會體會到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

“人類文明的發展得力於與規則的對抗,而自由潛水便是一種通過閉氣、平衡耳壓換來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通行證。對於休閒類的自由潛水來說,不需要去過度迷戀深度,應該量力而行。自由潛水的精妙在一個‘自由’,想象你像鳥兒一樣翱翔,像魚一樣遊弋。”王薪童說。對於一個只接觸過水肺潛水的人來說,很難想象王薪童所描述的感受。她補充道:“給你舉例說明,一口氣潛入海里,通過配重和蹼的踢動,人才能遊向深海,但當你達到‘中性浮力’(根據個人身體不同的深度)時,人會處於失重狀態,如同在外太空的旅行,自由落體成為了下潛最享受的階段,因為不再需要踢蹼,可以只是靜止不動。”

自由潛水,最開始並不是一個競賽項目,也不屬於娛樂範疇,僅是一種為了尋找食物和尋寶的技能。而現代自由潛水的發展,得益於法國軍官雅克·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發明的用來封閉鼻子的面具,之後人類一發不可收拾地想要一探到底:到底能夠用自由的方式抵達多深的地方?1950年,意大利人雷蒙·布赫爾(Raimondo Bucher)在30米的深度創造了自由潛水的世界紀錄,之後科學界認定,人類最深可抵達的地方為51米。但人類似乎是一種充滿了打破欲的族群,之後一次次被刷新的世界紀錄,似乎已經把科學打敗。如今自由潛水世界紀錄保持者、法國人威廉·特魯布里奇(William Trubridge)以122米的深度粉碎了“人類極限51米”的科學判詞。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王薪童是中國第一位AIDA自由潛水女子教練

自由潛水在中國的發展大概有六七年光景。2013年5月份,王薪童當時還在國企工作,她母親查出來得了癌症,每天除去忙碌的工作外,便是在醫院陪伴母親,30歲的王薪童覺得世界一片灰色,壓力和痛苦找不到釋放的渠道。也是在那一年,奧運場館水立方的跳水臺每週末開設了一個自由潛水體驗班,王薪童報名參加了。在這裡,她認識了最早一批從事自由潛水的學員,其中包括目前中國自由潛水紀錄110米保持者王奧林,以及目前來講也依然算得上最優秀的一批教練。“當時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體驗自由潛水。水立方跳臺的深度只有5.5米,但沒想到竟然培養出了你能看到的中國最優秀的一批自由潛水教練。”

週末的時光是短暫的,王薪童每週就盼望著這一天,自由潛水陪伴她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從母親入院治療到撒手人寰的5個月裡,她沒有一天不在痛苦和焦慮中度過,唯獨自由潛水的週末,是全然放空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自由潛水的陪伴,從這項運動裡找到慰藉、能量,我會怎樣面對我的生活。自由潛水改變了很多人,許多過去的老朋友們,在世界各地做自由潛水教練,過上了他們希望的自由生活。”

王薪童雖然依舊在國企上班,但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性自由潛水教練。她的同伴王奧林則從一個從小恐水的人,成長為一個屢次打破自己潛水紀錄的職業運動員。他們在自由潛水這項運動裡找到了許多改變自己的東西。

王薪童記得當她第一次潛到40米時,內心有多麼的激動,但這種愉悅卻無人分享,同事不理解,丈夫反對,認為這是一項極危險的運動。大海深處和現實生活的對照,使得她重新理解自我,“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需要的生活是否已經實現?”最終,王薪童辭去了安穩的工作。“遞交辭職報告的那天,我如釋重負,有趣的是我的領導告訴我,沒想到你到今天才辭職。也許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沒有旁人看得清自己,而選擇自己的路,顯然是艱難的。”

自由潛水將許多類似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王奧林和王薪童組建了自由潛水平臺——界拓。王奧林說,相比自由潛水的發源地歐洲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建設這個平臺的初衷來自對自由潛水的愛好與熱忱,希望通過專業安全的方式將這項運動傳播給更多人。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界拓學院學員在巴厘島潛水

一個人的朝聖

母親的離世,一直以來讓王薪童感到遺憾。生命如此短暫且虛妄,如果之前多花一些時間陪伴父母,或許這樣的遺憾會少許多。母親走後,王薪童有一個夢想,帶上退休的父親,一起遨遊大海,去深海里看鯨。為了這一天,已經退休的父親和女兒學起了自由潛水的基礎知識,等待時機和團隊一起到湯加看遷徙的大翅鯨。

與鯨一起遨遊深海,是許多自由潛水愛好者的嚮往。想象一下,一個神祕的龐然大物,咫尺的距離在你眼前,這是一種近乎神奇的相遇。但是要看到鯨群並留下唯美的照片其實並非易事,首先你得足夠幸運,其次需要以足夠迅速的反應追上它們,它們並不會傻乎乎地在原地等你。

“我們去的時候,大翅鯨母親帶著鯨魚寶寶正在湯加水域附近,頭四天我們團隊的人都看到了鯨魚,但因為父親速度慢,我們錯過了許多機會。最後一天,竟然有三頭大翅鯨帶著一個孩子漂在海面上晒太陽,幾乎一動不動。我拉著父親的手下潛,緩慢地靠近它們。”

“海水的媒介與空氣不一樣,在水下當你屏住呼吸,萬籟俱寂,你能聽到大翅鯨特殊的聲波穿透了你的身體,似乎在那一刻,彼此可以通過水的媒介進行交流,這一切讓人感到安詳。大翅鯨的眼睛長在身體兩側,我們眼神交匯,似乎能懂得彼此的意思,它們對人類同樣充滿好奇。四頭鯨魚就這樣在原地一動不動,和我們相處了幾分鐘。”

王薪童的父親平日裡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即使十分興奮,他也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但直到今天,她父親的手機屏保還是女兒給他拍攝的與大翅鯨的合影。這之後每一年,王薪童都會帶父親出一次海,“自由潛水,讓我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更加靠近,那種奇妙的連接,彌補了我內心中曾經的遺憾”。

我問王薪童,你覺得自由潛水給予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接受——接受你所處的此時此刻,放輕鬆去迎接一切。”

為了突破自己,她備戰8個月準備挑戰60米深度。3年前在巴厘島的一次潛水過程中,由於頭一天休息得不好或是準備不充分等原因,她在潛到40米的深度時,感到耳壓平衡出現了問題,一陣劇痛。她沒有逼迫自己繼續下潛,返回陸地之後醫院檢查報告顯示:耳膜發炎。必須停止一切訓練治療休養。“我們一行人為這次潛水準備了很長時間,那是我抵達巴厘島的第一天。那天開始團隊成員們每天出海潛水,我在公寓裡幫助大家打掃衛生,每天大家都會問我,今天好一些了嗎?3天,又過了3天,到第九天的時候,我的耳朵依舊沒有好轉,當團隊的人問我情況時,我不爭氣地哭了,像個孩子一樣。”

王薪童不願意相信自己將離開大海,以及這個讓她熱愛且心馳嚮往的職業。那段時間她過得很苦悶,恨自己也好,毀自己也罷,她試圖找到其他的方式讓自己舒服一些。在網上她看到巴厘島上有許多瑜伽館,全天都有豐富的課程,她每週買一次課,連上6節,讓自己在汗水中,忘記自己無法潛水的事實。呼吸、冥想,她妄想自己也許明天就能痊癒,和團隊一起潛水。但事實是,一個月下來,她練了一個月的瑜伽也沒能回到海里。“我開始漸漸接受這個事實,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之間,找到了和潛水類似的感受。自由潛水的習練最重要的也是呼吸,在水底下感受橫膈膜的抽動,找到內心的平靜。我似乎找到了兩種運動的關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理解——自由潛水是一個洞視內心的過程。也許我不能再從事教練的工作,我放棄了迷戀深度、時長,未來我可以把自由潛水作為一項修行去感受。”

放鬆了狀態,王薪童反而一下就釋然了。雖然她已經離開了和王奧林一起創辦的界拓,辭掉了AIDA的裁判一職,但是作為一個從自由潛水中受益匪淺的人,她現在可以更鬆弛地去靠近海洋,體悟世界,這或許是一種更純粹的過程。“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下,進階者會迷戀自由潛水的證書,更會迷戀能抵達的深度,而這樣的目的性,也許最後反而會讓這個運動變成一種炫耀和功利。自由潛水的魅力遠不僅僅如此,如果用瑜伽裡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來理解,它更美好的狀態是以特殊的方式學習專注,於痛苦中獲得安寧。”王薪童說。

正如意大利潛水員烏貝託·皮利茲裡(Umberto Pelizzari)所形容的:“自由潛水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沒有重力,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是一次進入靈魂的跳遠。”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原文標題《自由潛水,像魚一樣遊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文/卡生

呂克·貝鬆在1988年拍攝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讓許多人看到一個藍色未知的海洋世界,也認識了自由潛水界的兩位大師級人物:恩佐·馬奧卡(Enzo Maiorca)和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yol)——劇中恩佐和傑克的原型。兩位自由潛水運動員競技一生,輪番打破彼此的世界紀錄。這部電影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潛熱潮。隨之,以AIDA為代表的自由潛水組織紛紛成立,並以推廣這項運動為宗旨。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中國自由潛水第一人王奧林屢次打破自己的下潛記錄,目前最好成績110米

初識自由潛水

採訪前,我的潛水知識僅限於帶上裝備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通過攜帶水下呼吸系統進行的潛水活動。

說起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的對比,潛水界有句名言:水肺潛水員下潛看五彩斑斕,自由潛水員下潛洞視內心(The scuba diver dives to look around,the freediver dives to look inside)。沒有體會過水下世界的人很難體會這句話的分量以及真實含義。自由潛水(Free Diving)是指不攜帶氣瓶,只通過自身調節腹式呼吸,屏氣盡量往深潛的運動。這其中又分成了休閒、體驗、攝影、狩獵為目的的幾種類型,而競賽性質的極限深潛則是我們在《碧海藍天》中看到的傑克和恩佐的故事。

中國第一位女性AIDA自由潛水教練及首批中國自由潛水國際裁判王薪童(Rachel),向我描述了其中的微妙:“雖然背起水肺氣瓶去潛水聽起來更簡單,但如果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身體和呼吸,以更安靜和優雅的方式和大海接觸,你會發現身邊的海洋生物會更喜歡接近你,你會體會到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

“人類文明的發展得力於與規則的對抗,而自由潛水便是一種通過閉氣、平衡耳壓換來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通行證。對於休閒類的自由潛水來說,不需要去過度迷戀深度,應該量力而行。自由潛水的精妙在一個‘自由’,想象你像鳥兒一樣翱翔,像魚一樣遊弋。”王薪童說。對於一個只接觸過水肺潛水的人來說,很難想象王薪童所描述的感受。她補充道:“給你舉例說明,一口氣潛入海里,通過配重和蹼的踢動,人才能遊向深海,但當你達到‘中性浮力’(根據個人身體不同的深度)時,人會處於失重狀態,如同在外太空的旅行,自由落體成為了下潛最享受的階段,因為不再需要踢蹼,可以只是靜止不動。”

自由潛水,最開始並不是一個競賽項目,也不屬於娛樂範疇,僅是一種為了尋找食物和尋寶的技能。而現代自由潛水的發展,得益於法國軍官雅克·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發明的用來封閉鼻子的面具,之後人類一發不可收拾地想要一探到底:到底能夠用自由的方式抵達多深的地方?1950年,意大利人雷蒙·布赫爾(Raimondo Bucher)在30米的深度創造了自由潛水的世界紀錄,之後科學界認定,人類最深可抵達的地方為51米。但人類似乎是一種充滿了打破欲的族群,之後一次次被刷新的世界紀錄,似乎已經把科學打敗。如今自由潛水世界紀錄保持者、法國人威廉·特魯布里奇(William Trubridge)以122米的深度粉碎了“人類極限51米”的科學判詞。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王薪童是中國第一位AIDA自由潛水女子教練

自由潛水在中國的發展大概有六七年光景。2013年5月份,王薪童當時還在國企工作,她母親查出來得了癌症,每天除去忙碌的工作外,便是在醫院陪伴母親,30歲的王薪童覺得世界一片灰色,壓力和痛苦找不到釋放的渠道。也是在那一年,奧運場館水立方的跳水臺每週末開設了一個自由潛水體驗班,王薪童報名參加了。在這裡,她認識了最早一批從事自由潛水的學員,其中包括目前中國自由潛水紀錄110米保持者王奧林,以及目前來講也依然算得上最優秀的一批教練。“當時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體驗自由潛水。水立方跳臺的深度只有5.5米,但沒想到竟然培養出了你能看到的中國最優秀的一批自由潛水教練。”

週末的時光是短暫的,王薪童每週就盼望著這一天,自由潛水陪伴她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從母親入院治療到撒手人寰的5個月裡,她沒有一天不在痛苦和焦慮中度過,唯獨自由潛水的週末,是全然放空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自由潛水的陪伴,從這項運動裡找到慰藉、能量,我會怎樣面對我的生活。自由潛水改變了很多人,許多過去的老朋友們,在世界各地做自由潛水教練,過上了他們希望的自由生活。”

王薪童雖然依舊在國企上班,但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性自由潛水教練。她的同伴王奧林則從一個從小恐水的人,成長為一個屢次打破自己潛水紀錄的職業運動員。他們在自由潛水這項運動裡找到了許多改變自己的東西。

王薪童記得當她第一次潛到40米時,內心有多麼的激動,但這種愉悅卻無人分享,同事不理解,丈夫反對,認為這是一項極危險的運動。大海深處和現實生活的對照,使得她重新理解自我,“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需要的生活是否已經實現?”最終,王薪童辭去了安穩的工作。“遞交辭職報告的那天,我如釋重負,有趣的是我的領導告訴我,沒想到你到今天才辭職。也許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沒有旁人看得清自己,而選擇自己的路,顯然是艱難的。”

自由潛水將許多類似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王奧林和王薪童組建了自由潛水平臺——界拓。王奧林說,相比自由潛水的發源地歐洲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建設這個平臺的初衷來自對自由潛水的愛好與熱忱,希望通過專業安全的方式將這項運動傳播給更多人。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界拓學院學員在巴厘島潛水

一個人的朝聖

母親的離世,一直以來讓王薪童感到遺憾。生命如此短暫且虛妄,如果之前多花一些時間陪伴父母,或許這樣的遺憾會少許多。母親走後,王薪童有一個夢想,帶上退休的父親,一起遨遊大海,去深海里看鯨。為了這一天,已經退休的父親和女兒學起了自由潛水的基礎知識,等待時機和團隊一起到湯加看遷徙的大翅鯨。

與鯨一起遨遊深海,是許多自由潛水愛好者的嚮往。想象一下,一個神祕的龐然大物,咫尺的距離在你眼前,這是一種近乎神奇的相遇。但是要看到鯨群並留下唯美的照片其實並非易事,首先你得足夠幸運,其次需要以足夠迅速的反應追上它們,它們並不會傻乎乎地在原地等你。

“我們去的時候,大翅鯨母親帶著鯨魚寶寶正在湯加水域附近,頭四天我們團隊的人都看到了鯨魚,但因為父親速度慢,我們錯過了許多機會。最後一天,竟然有三頭大翅鯨帶著一個孩子漂在海面上晒太陽,幾乎一動不動。我拉著父親的手下潛,緩慢地靠近它們。”

“海水的媒介與空氣不一樣,在水下當你屏住呼吸,萬籟俱寂,你能聽到大翅鯨特殊的聲波穿透了你的身體,似乎在那一刻,彼此可以通過水的媒介進行交流,這一切讓人感到安詳。大翅鯨的眼睛長在身體兩側,我們眼神交匯,似乎能懂得彼此的意思,它們對人類同樣充滿好奇。四頭鯨魚就這樣在原地一動不動,和我們相處了幾分鐘。”

王薪童的父親平日裡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即使十分興奮,他也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但直到今天,她父親的手機屏保還是女兒給他拍攝的與大翅鯨的合影。這之後每一年,王薪童都會帶父親出一次海,“自由潛水,讓我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更加靠近,那種奇妙的連接,彌補了我內心中曾經的遺憾”。

我問王薪童,你覺得自由潛水給予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接受——接受你所處的此時此刻,放輕鬆去迎接一切。”

為了突破自己,她備戰8個月準備挑戰60米深度。3年前在巴厘島的一次潛水過程中,由於頭一天休息得不好或是準備不充分等原因,她在潛到40米的深度時,感到耳壓平衡出現了問題,一陣劇痛。她沒有逼迫自己繼續下潛,返回陸地之後醫院檢查報告顯示:耳膜發炎。必須停止一切訓練治療休養。“我們一行人為這次潛水準備了很長時間,那是我抵達巴厘島的第一天。那天開始團隊成員們每天出海潛水,我在公寓裡幫助大家打掃衛生,每天大家都會問我,今天好一些了嗎?3天,又過了3天,到第九天的時候,我的耳朵依舊沒有好轉,當團隊的人問我情況時,我不爭氣地哭了,像個孩子一樣。”

王薪童不願意相信自己將離開大海,以及這個讓她熱愛且心馳嚮往的職業。那段時間她過得很苦悶,恨自己也好,毀自己也罷,她試圖找到其他的方式讓自己舒服一些。在網上她看到巴厘島上有許多瑜伽館,全天都有豐富的課程,她每週買一次課,連上6節,讓自己在汗水中,忘記自己無法潛水的事實。呼吸、冥想,她妄想自己也許明天就能痊癒,和團隊一起潛水。但事實是,一個月下來,她練了一個月的瑜伽也沒能回到海里。“我開始漸漸接受這個事實,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之間,找到了和潛水類似的感受。自由潛水的習練最重要的也是呼吸,在水底下感受橫膈膜的抽動,找到內心的平靜。我似乎找到了兩種運動的關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理解——自由潛水是一個洞視內心的過程。也許我不能再從事教練的工作,我放棄了迷戀深度、時長,未來我可以把自由潛水作為一項修行去感受。”

放鬆了狀態,王薪童反而一下就釋然了。雖然她已經離開了和王奧林一起創辦的界拓,辭掉了AIDA的裁判一職,但是作為一個從自由潛水中受益匪淺的人,她現在可以更鬆弛地去靠近海洋,體悟世界,這或許是一種更純粹的過程。“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下,進階者會迷戀自由潛水的證書,更會迷戀能抵達的深度,而這樣的目的性,也許最後反而會讓這個運動變成一種炫耀和功利。自由潛水的魅力遠不僅僅如此,如果用瑜伽裡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來理解,它更美好的狀態是以特殊的方式學習專注,於痛苦中獲得安寧。”王薪童說。

正如意大利潛水員烏貝託·皮利茲裡(Umberto Pelizzari)所形容的:“自由潛水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沒有重力,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是一次進入靈魂的跳遠。”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

王奧林2018年參加巴哈馬藍洞挑戰賽

永遠不要獨自潛水

在目前已知的極限運動中,自由潛水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世界第二大危險運動,僅次於高樓跳傘,它考驗的是個人耐力、控制力等技能,而更重要的是你的團隊和夥伴。在自由潛水中有一條鐵一般的規律:永遠不要獨自潛水。

“自由潛水過程裡,必須要有安全員的守護。在水下,常會出現一種叫黑視暈厥(Black Out)的情況。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閉氣時間過長,血氧飽和度低至40%左右就會發生昏迷並失去意識。因為是一種無意識的情況,所以安全員的重要性就此顯現。”王薪童說。而這些安全員都是常年練習,水性極佳的專業人士,沒有他們的守護,即使是世界頂級潛水大師也不能獨自下水。

除此之外,王奧林從職業深度下潛的角度給我們分析:“自由潛水的危險通常是在一次深度下潛的過程中失控,我指的是情緒上的失控,腦海裡閃過一個懷疑自己的念頭,發展成為負面情緒,然後在呼吸渴望和氮醉的作用下被放大,最終導致動作變形和耗氧加劇,通常結果是在回到水面後就昏厥過去了,需要安全員即時救援及喚醒。”

既然這項運動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為之神往呢?

對於專業自由潛水運動員而言,挑戰的是人類的極限。王奧林說:“我從自由潛水裡學到的最重要的是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長,在失敗中才能獲得進步,如果什麼事情都一帆風順,那它對你一點意義都沒有,或者你得換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和自己。在達到我的最好成績(110米)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失敗了多少次,反反覆覆地經歷過困惑、難過、否定自我、再重新肯定、懷疑自我、付出努力,然後最終證明自己。我懂得如果真正想成就一件事,就得做好失敗的準備,不但迎接失敗,還要‘尋’失敗。”

在普通人眼中,自由下潛是一項可怕的運動,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黑暗、孤獨、恐懼、水壓、疼痛、冰冷將人團團包圍,還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多項自由潛水世界紀錄保持者威廉·特魯布里奇說:“潛水能夠讓我獲得不同的體驗:黑暗、冰冷、無窮盡的壓力;挑戰自由潛水紀錄是我的夢想,一個永遠沒有極限、沒有盡頭的夢想。”

從另外一個角度,非專業類的自由潛水是一種和自然的對話,擁有敬畏之心,並獲悉人類的渺小。王奧林與我們分享了一次經歷,他記得有一次在巴厘島潛水勝地圖藍本進行水下攝影的時候,蔚藍的海水中突然漂來了數不清的塑料垃圾,那種眼見為實的震撼感,讓他非常心痛。當他在墨西哥洞穴Cenote和La Paz海域看到各種鯨、海獅、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時,兩個場景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給他上了重要一課:“如果說我們推廣的職業化潛水是對人類極限發起挑戰,那麼非職業化的自由潛水則是給我們上一堂重要的環保課程。”

“挑戰極限並不是自由潛水的終極目標,終於有一天你會發現,此刻當下,永懷於心的是那些和團隊一起徜徉大海的時光。自由潛水並非沒有門檻,學習調節呼吸,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克服對未知的恐懼,這些都是現代生活中繁忙工作的人需要習練的內容。”王薪童說。

治癒系運動

現代社會,我們頻繁使用焦慮感來描述生活壓力。焦慮的來源四面八方,工作、家庭、信息爆炸、身體異樣,總有一款讓人感到不適。日本東邦大學生理學教授有田秀穗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叫做《給大腦減壓》,他用了兩個章節闡述了“海中呼吸和幸福感的關係”,以及“潛水整個活動都能促使5-羥色胺(又名血清素,是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快樂的一種重要的神經調節激素)活性”。有田秀穗本人在大學時代就是一名自由潛水員和漁獵愛好者,他在書中寫道:“大學時代的自己並不明白為什麼僅僅是簡單的潛水、吃飯、睡覺,就能讓人感到幸福。現在想來,也許正是因為當時對幸福感的迷戀,讓我走上了研究血清素的道路。”

在潛水圈有一種“藍毒上癮”症,描述的是那些海洋和潛水的重度迷戀者。有田秀穗用自己的經歷解釋了這種症狀的產生。他提出,有助於提高血清素的三大要素,包含在自由潛水的每個層面:陽光、節律運動、團體活動。

陽光比較好理解,關於節律運動和團體活動,王薪童以她的經驗給我們作出瞭解釋:自由潛水的水面調息及水肺潛水時維持中性浮力的“緩慢而深長”的呼吸,都是極有節律的呼吸方式。潛水就是水中瑜伽,那是你最接近內心平靜的時刻。縱身入海的那一刻,你能感到自己的身體從未如此輕盈,水流包裹全身猶如進入母體之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和自己的對話上,沒有什麼運動可以讓你如此關注自身的變化,比如水流的溫度、橫膈膜的抽動。在之前我們提到過,自由潛水是一個團隊的征程,不能獨潛是潛水的重要守則。相比其他運動,你需要與幾十人共同出海,需要和團隊一起完成下潛和彼此的照應。王薪童聊起她在做自由潛水教練的時候,遇到過恐水的學員:“人對海洋的恐懼實際上是對未知的恐懼,這種恐懼並沒有捷徑打破,只有擁抱它、理解它,才會慢慢克服這種恐懼感。我記得那個學員下水之後緊張到肌肉都是僵硬的,我們陪伴著她,一天天去理解海洋,最後當她可以和我們一起進行潛水時,所有人為她感到自豪,那種像戰友、像家人一樣的連接和情感,讓我們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滋養。”

在對王薪童的採訪中,有幾個頻繁出現的詞:連接、接受以及歸屬。這讓我想起《碧海藍天》裡的那句臺詞:“也許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一種使命感,關於生命和情感都有自己的歸屬,於是就一定會有放棄,即使不捨。生命只是一個過程,最大限度地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活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