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洛陽江-洛陽橋

2. 第二次就是唐朝高宗時期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入閩平亂,開漳設州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洛陽江-洛陽橋

2. 第二次就是唐朝高宗時期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入閩平亂,開漳設州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漳州雲霄將軍山

在陳政、陳元光父子前後奉詔率領家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的府兵入閩平定泉州與潮州之間的嘯亂以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新設郡縣-漳州而獲武則天批准,從此共計八十七姓的來自河南固始的府兵及家眷為軍事防衛和開發治理漳州而在閩南地區永久駐紮與定居了下來,其後裔就此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這一次大規模的北方漢人軍民人口的遷入其意義相當重大,不僅充實了閩南地區的人口,也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農耕技術,而這些軍民帶來的家鄉語言-河洛語也因此此成為閩南地區的在地語言,代代相傳;

3. 第三次是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的三王率起義軍入閩

這是時隔200年後又一次來自中原漢人的大規模移民,巧合的是王家三兄弟和他們的部下同樣也是來自河南固始(具體史料請自行百度哦),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一下子就把福建人口的姓氏數量擴充到了一百多姓。同樣的道理,固始老家來的新人的加入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河洛語在整個福建地區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地位,同時,離上一次固始老鄉陳氏父子帶來的大規模移民已經過去200多年,可以合理地推斷在這200年間固始老家的一些語音已經有若干變化,而這些新的口音和腔調也應該隨著這次移民一起按不同比例融入閩中各地的河洛語中,在基本統一閩地語音的同時,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後來各地閩語發音腔調和習慣用法的一些差異性(整體來看,整個福建沿海平原地區,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洛陽江-洛陽橋

2. 第二次就是唐朝高宗時期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入閩平亂,開漳設州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漳州雲霄將軍山

在陳政、陳元光父子前後奉詔率領家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的府兵入閩平定泉州與潮州之間的嘯亂以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新設郡縣-漳州而獲武則天批准,從此共計八十七姓的來自河南固始的府兵及家眷為軍事防衛和開發治理漳州而在閩南地區永久駐紮與定居了下來,其後裔就此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這一次大規模的北方漢人軍民人口的遷入其意義相當重大,不僅充實了閩南地區的人口,也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農耕技術,而這些軍民帶來的家鄉語言-河洛語也因此此成為閩南地區的在地語言,代代相傳;

3. 第三次是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的三王率起義軍入閩

這是時隔200年後又一次來自中原漢人的大規模移民,巧合的是王家三兄弟和他們的部下同樣也是來自河南固始(具體史料請自行百度哦),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一下子就把福建人口的姓氏數量擴充到了一百多姓。同樣的道理,固始老家來的新人的加入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河洛語在整個福建地區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地位,同時,離上一次固始老鄉陳氏父子帶來的大規模移民已經過去200多年,可以合理地推斷在這200年間固始老家的一些語音已經有若干變化,而這些新的口音和腔調也應該隨著這次移民一起按不同比例融入閩中各地的河洛語中,在基本統一閩地語音的同時,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後來各地閩語發音腔調和習慣用法的一些差異性(整體來看,整個福建沿海平原地區,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王潮墓

(驚人的相似: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和其它一些地方,雖然因為朝代更迭和族群融合,整個河南的語音和北方大部分區域一樣都已經屬於明清時期形成的北方官話區的語音,口音已經較一千多年傳到閩地並固化下來的晉唐河洛語差異甚大,但一些習慣用語卻依然保留了下來,與閩南話用語驚人的相似,這裡就舉幾個例子,比如還是一樣地管"大清早"叫"透早,河洛語音tao za"、"開水"稱為"滾水,河洛語音gun jui"、天亮了叫天光、太陽叫日頭、下雪叫落雪、肉丸叫肉圓,而這些習慣用語除河南和福建,在中國其它地方並不多見,也就再進一步驗證了河洛語與中原源遠流長的關係。)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洛陽江-洛陽橋

2. 第二次就是唐朝高宗時期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入閩平亂,開漳設州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漳州雲霄將軍山

在陳政、陳元光父子前後奉詔率領家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的府兵入閩平定泉州與潮州之間的嘯亂以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新設郡縣-漳州而獲武則天批准,從此共計八十七姓的來自河南固始的府兵及家眷為軍事防衛和開發治理漳州而在閩南地區永久駐紮與定居了下來,其後裔就此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這一次大規模的北方漢人軍民人口的遷入其意義相當重大,不僅充實了閩南地區的人口,也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農耕技術,而這些軍民帶來的家鄉語言-河洛語也因此此成為閩南地區的在地語言,代代相傳;

3. 第三次是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的三王率起義軍入閩

這是時隔200年後又一次來自中原漢人的大規模移民,巧合的是王家三兄弟和他們的部下同樣也是來自河南固始(具體史料請自行百度哦),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一下子就把福建人口的姓氏數量擴充到了一百多姓。同樣的道理,固始老家來的新人的加入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河洛語在整個福建地區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地位,同時,離上一次固始老鄉陳氏父子帶來的大規模移民已經過去200多年,可以合理地推斷在這200年間固始老家的一些語音已經有若干變化,而這些新的口音和腔調也應該隨著這次移民一起按不同比例融入閩中各地的河洛語中,在基本統一閩地語音的同時,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後來各地閩語發音腔調和習慣用法的一些差異性(整體來看,整個福建沿海平原地區,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王潮墓

(驚人的相似: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和其它一些地方,雖然因為朝代更迭和族群融合,整個河南的語音和北方大部分區域一樣都已經屬於明清時期形成的北方官話區的語音,口音已經較一千多年傳到閩地並固化下來的晉唐河洛語差異甚大,但一些習慣用語卻依然保留了下來,與閩南話用語驚人的相似,這裡就舉幾個例子,比如還是一樣地管"大清早"叫"透早,河洛語音tao za"、"開水"稱為"滾水,河洛語音gun jui"、天亮了叫天光、太陽叫日頭、下雪叫落雪、肉丸叫肉圓,而這些習慣用語除河南和福建,在中國其它地方並不多見,也就再進一步驗證了河洛語與中原源遠流長的關係。)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河南固始陳氏將軍祠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洛陽江-洛陽橋

2. 第二次就是唐朝高宗時期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入閩平亂,開漳設州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漳州雲霄將軍山

在陳政、陳元光父子前後奉詔率領家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的府兵入閩平定泉州與潮州之間的嘯亂以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新設郡縣-漳州而獲武則天批准,從此共計八十七姓的來自河南固始的府兵及家眷為軍事防衛和開發治理漳州而在閩南地區永久駐紮與定居了下來,其後裔就此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這一次大規模的北方漢人軍民人口的遷入其意義相當重大,不僅充實了閩南地區的人口,也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農耕技術,而這些軍民帶來的家鄉語言-河洛語也因此此成為閩南地區的在地語言,代代相傳;

3. 第三次是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的三王率起義軍入閩

這是時隔200年後又一次來自中原漢人的大規模移民,巧合的是王家三兄弟和他們的部下同樣也是來自河南固始(具體史料請自行百度哦),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一下子就把福建人口的姓氏數量擴充到了一百多姓。同樣的道理,固始老家來的新人的加入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河洛語在整個福建地區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地位,同時,離上一次固始老鄉陳氏父子帶來的大規模移民已經過去200多年,可以合理地推斷在這200年間固始老家的一些語音已經有若干變化,而這些新的口音和腔調也應該隨著這次移民一起按不同比例融入閩中各地的河洛語中,在基本統一閩地語音的同時,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後來各地閩語發音腔調和習慣用法的一些差異性(整體來看,整個福建沿海平原地區,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王潮墓

(驚人的相似: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和其它一些地方,雖然因為朝代更迭和族群融合,整個河南的語音和北方大部分區域一樣都已經屬於明清時期形成的北方官話區的語音,口音已經較一千多年傳到閩地並固化下來的晉唐河洛語差異甚大,但一些習慣用語卻依然保留了下來,與閩南話用語驚人的相似,這裡就舉幾個例子,比如還是一樣地管"大清早"叫"透早,河洛語音tao za"、"開水"稱為"滾水,河洛語音gun jui"、天亮了叫天光、太陽叫日頭、下雪叫落雪、肉丸叫肉圓,而這些習慣用語除河南和福建,在中國其它地方並不多見,也就再進一步驗證了河洛語與中原源遠流長的關係。)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河南固始陳氏將軍祠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

"拜託拜託!把舌頭捋直了說話"

"嗨,你說的是發炎還是發揚啊?"

這是我的一些北方好朋友最經常開我玩笑的兩句話,因為我是個普通話發音不甚標準的閩南大叔。

"拜託拜託!我們的舌頭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直的啊,是你們彎了好不好"

"哦,我手機查一下拼音看看是發言呢還是發炎呢"(糗!還是發不出揚yang的後鼻音)

後面這兩句是我的經典回答,就是告訴說普通話很標準的朋友們,我的母語閩南話是很古老的漢語,有各種遠比普通話豐富的音調,就是沒有捲舌音和後鼻音,比不了從小接受標準普通話教育的年輕一代,大叔的普通話已經深深烙上了母語的印記。好朋友們,別為難我了,我的古代舌頭說不好現代普通話的,你們聽習慣了就聽得懂了嘛,說"胡建"你們也知道是"福建"嘛,是不是?

什麼?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

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瞭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

什麼?連閩南人也不瞭解閩南話,有沒有搞錯?!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瞭解呢?

好,今天我就來和朋友們好好聊一聊閩南話-這個已經被大多數歷史及語言學者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和保留古代中原語音最完整的漢語活化石,相信大家看完後肯定會發出"哦,原來如此欸"的感嘆的,是的,我沒什麼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閩南話原來是這麼有意思"的,然後趕緊向我們的祖先表達表達最深最深的敬意、一起攜手做好文化傳承。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寶島臺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河洛"兩字指的就是黃河與洛水,泛指中原地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而歷史上由中原河洛地區向福建地區的人口遷徙主要有三次:

1. 第一次來自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即河洛地區的漢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遷徙,北方晉朝士族大舉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而有關中原漢人南遷深至閩地的這一部分史料記載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考證,但從有關地方誌記載,以及從泉州地區的一些自古沿用至今的河流與地域名稱如"晉江"和"洛陽"等來看,可以確認這一次遷徙至少到達了泉州地區,雖然依史料推測這次遷移的規模可能並不算大,但可以確信來自中原的語言-河洛語就此進入了閩南地區;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洛陽江-洛陽橋

2. 第二次就是唐朝高宗時期的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入閩平亂,開漳設州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漳州雲霄將軍山

在陳政、陳元光父子前後奉詔率領家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的府兵入閩平定泉州與潮州之間的嘯亂以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新設郡縣-漳州而獲武則天批准,從此共計八十七姓的來自河南固始的府兵及家眷為軍事防衛和開發治理漳州而在閩南地區永久駐紮與定居了下來,其後裔就此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這一次大規模的北方漢人軍民人口的遷入其意義相當重大,不僅充實了閩南地區的人口,也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農耕技術,而這些軍民帶來的家鄉語言-河洛語也因此此成為閩南地區的在地語言,代代相傳;

3. 第三次是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的三王率起義軍入閩

這是時隔200年後又一次來自中原漢人的大規模移民,巧合的是王家三兄弟和他們的部下同樣也是來自河南固始(具體史料請自行百度哦),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一下子就把福建人口的姓氏數量擴充到了一百多姓。同樣的道理,固始老家來的新人的加入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河洛語在整個福建地區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地位,同時,離上一次固始老鄉陳氏父子帶來的大規模移民已經過去200多年,可以合理地推斷在這200年間固始老家的一些語音已經有若干變化,而這些新的口音和腔調也應該隨著這次移民一起按不同比例融入閩中各地的河洛語中,在基本統一閩地語音的同時,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後來各地閩語發音腔調和習慣用法的一些差異性(整體來看,整個福建沿海平原地區,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泉州王潮墓

(驚人的相似: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和其它一些地方,雖然因為朝代更迭和族群融合,整個河南的語音和北方大部分區域一樣都已經屬於明清時期形成的北方官話區的語音,口音已經較一千多年傳到閩地並固化下來的晉唐河洛語差異甚大,但一些習慣用語卻依然保留了下來,與閩南話用語驚人的相似,這裡就舉幾個例子,比如還是一樣地管"大清早"叫"透早,河洛語音tao za"、"開水"稱為"滾水,河洛語音gun jui"、天亮了叫天光、太陽叫日頭、下雪叫落雪、肉丸叫肉圓,而這些習慣用語除河南和福建,在中國其它地方並不多見,也就再進一步驗證了河洛語與中原源遠流長的關係。)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河南固始陳氏將軍祠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唐人故里 閩臺祖地

瞭解了閩南話的這些歷史脈絡後,接下來和以後連載的文章我就以"河洛語"來統稱各地的閩南話。我們知道中國官方通用語自古就有之,就是以中原河洛地區的語音為標準音,稱"雅言"、"中原雅韻"等,孔子他老人家就是用雅言來周遊列國和講學的。所以不知道古代普通話到底怎麼講的朋友們,可以學學河洛語再用河洛語的文讀音朗讀一些古詩詞就會明白"閩南話就是河洛語,河洛語就是古代普通話-中原雅韻"的這麼一個事實。

本文並不想就此寫成一個長篇的論文從學術上來論證河洛語為什麼就是古代普通話,在這裡我只想舉幾個簡單的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的例子讓大家"恍然大悟"一下:

· 我們河洛語族群用"鼎"(音diaN,大寫N用來表示河洛語特有的上鼻音,在現代普通話裡變化成後鼻音ing)而不是"鍋"來做菜;

· 我們用"箸"(音dee)而不是"筷子"來吃菜;(在文言文和日文都可以見到這個"箸"字,閩南人幾乎每天都會說到"箸"和"鼎"這種這麼古樸文言的字,卻是輕鬆帶微笑毫不在意的)

· 我們走路稱"行路"(音giaN lau),而只有跑步或快走才稱"走"(音zao),這和走的原義是一樣的,關羽的走麥城的走也是"跑\\逃"的意思;

· 我們買東西問價格是問"這物件如-何濟",說"濟"而不是"多"。(濟,音jei/jui,"如何"連讀切韻成音lua,具體會在後續同專文來做詳細的解說);

有沒有一下子就感覺河洛語好古老,好文言?下面再舉幾個中華文化圈內的國家的例子,你就會更加支持我的說法。

·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鳥叔的"江南style"這首歌吧?整個朝鮮半島,在二戰結束前還是一直使用漢字的,韓語裡的大多數固有名詞都來自中原王朝,語音也就直接使用中原的標準音,雖然現在都已經寫成韓語拼音了。在這首歌中"江南"這兩字的韓語發音和河洛語是完全一樣的,就是gan nam(請特別注意m這個韻尾,這個韻尾隨著朝代更迭和北方中原族群的多次融合,已經從現代普通話中完全消失了,但在很多南方漢語方言中還大量地存在),其它的還有很多可以從韓語或日語的漢字詞來佐證的例子,如"大韓民國,音dai han min gok""大宇DAEWOO,音dai wu"、"現代HYUNDAI,音hian dai"、"金kim"、"曹zo"、日語的"世界,音sei gai"、"日產,音ni san"等等,從聲母到韻母到入聲(發音短促,如"國"字)都和河洛語發音完全一樣或近似,球迷朋友們還可以從韓國後衛金英權的"權"的拼音讀作河洛語音guan而不是現代普通話的quan來看出一些端倪。有道理吧,朝鮮半島的人不會無緣無故不遠萬里專程跑來閩地學一個這個所謂的"方言"吧,要學就一定直接學中原王朝的標準音吧。

說完歷史與周邊國家,我們再來比較一下河洛語用字與現代普通話用字的一些差別,就會更加理解河洛語的古老與文言的成分,比如在很多同義複詞裡,河洛語用字不是排在前面就是屬於文言詩詞高頻使用字:

· 比如"烏黑"這個同義複詞,烏就是黑,黑就是烏,烏與黑是同一個意思,但在河洛語裡幾乎都使用"烏"(音wau)字而幾乎不使用"黑","黑白"說成"烏白",就連"黑社會"和"黑龍江"都會直接讀成"烏社會wau xia hui"和"烏龍江wau lion gan",相比之下,現代普通話說"黑"遠比"烏"來得多,你看,烏在前,黑在後;(閩南朋友們,"黑"字的河洛語讀音只出現在讀書面語的時候,音文讀huk,不信問問唱南音和戲劇的朋友們)

· 再比如"恬靜",恬與靜同義,河洛語說一個人很安靜,是說"伊這個人真恬,恬音diam",而現代普通話是說"他這個人很安靜",恬在前,靜在後;

· 還有如"庇佑",兩字也是同義,河洛語說"保庇我發財,保庇音bo bi",而現代普通話說的是"保佑我發財",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家是不是很熟?

· "寬闊"與"高懸",河洛語說"闊,音kua"和"懸,音guan",而普通話主要說"寬"和"高",雖說這裡"闊"與"懸"是排在同義複詞兩字的後面,但"闊"與"懸"是不是比"寬"與"高"感覺更文言更詩詞用語?

"車同軌,書同文",同義複詞顯然就是秦之書同文後漢民族各族群用語的逐漸融合統一的結果,用字排在前面的或者更多用於書面語的,沒有理由不認為是更中心地帶族群的語音,如同現代漢語以北京音為標準音,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古代漢語是以中原河洛地區的用語和語音為通用標準的。

所以,不是我"膨風pon hon"(河洛語用語,為誇大吹牛之意)哦,河洛語就是中國古代的普通話,至少在唐宋之前就是官方通用語。

我猜大家可能還要問"難道只有閩南話-河洛語是古代普通話嗎"

我說:各地的漢民族語言都是漢語,都有對古代漢語的繼承與發展,但就唐宋之前的古音與文言用字保存的比例來講,南方地區要遠高於北方地區,南方地區中閩南的河洛語又是最古老和最完整的,順序排列大致是河洛語(閩南話)>粵語>客語>吳越語>其他南方漢語。

河洛語的中原古音比例最高的原因在於:移民集中來自中原同一個地方-光州固始,大規模且一次性(穩定居住後就較少再有新的族群或民族的融入),中原移民在當地佔絕對的人口、文化與語言優勢,還因地域離歷朝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較遠,且閩地多山水阻隔,唐朝之後較少被戰亂波及和因戰亂帶來的族群的重新融合(北宋因靖康之難而衣冠南渡的中原族群-"客家人"主要居於閩中山地,和已先期開發了平原地帶的閩南族群有較明顯的地理與語音的區隔)。所以基於以上各種證據和合理推斷,可以說河洛語是最接近於唐宋之前的古代漢語普通話的。

追根溯源、縱橫比對,再加邏輯推論,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認定:閩南話-河洛語就是唐宋之前的漢語通用語。

但是問題又來了,河洛語有白話與文讀兩套語音系統,到底哪個系統是中原標準音?河洛語的文讀音與標準音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各位看官,不急,不急,下一篇文章我會為大家解說"河洛語白話與文讀的前世今生"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