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等地

到明代中期,政府的苛捐雜稅和嚴重災荒造成贛南地區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朝廷為了獲得豐厚的收入,不準贛南地區的百姓購買食用價格低廉、優質的廣鹽,強迫百姓食用淮鹽,這些措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加激起了畲漢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德年間終於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民起義,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謝志山(又作謝志珊)佔據橫水、桶崗(在今上猶、安遠、龍南、崇義一帶),與佔據上猶左溪的藍天鳳遙相呼應,構成了贛南人民起義的中心之一。謝志山、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藏有流傳寶印,這說明他們都是畲族,這次起義得到了漢族、瑤族等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贛南的貧困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或者暗中支持起義軍,在客家人和畲族共同的鬥爭中,畲族受到客家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畲族人開始向漢化的方向發展。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等地

到明代中期,政府的苛捐雜稅和嚴重災荒造成贛南地區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朝廷為了獲得豐厚的收入,不準贛南地區的百姓購買食用價格低廉、優質的廣鹽,強迫百姓食用淮鹽,這些措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加激起了畲漢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德年間終於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民起義,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謝志山(又作謝志珊)佔據橫水、桶崗(在今上猶、安遠、龍南、崇義一帶),與佔據上猶左溪的藍天鳳遙相呼應,構成了贛南人民起義的中心之一。謝志山、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藏有流傳寶印,這說明他們都是畲族,這次起義得到了漢族、瑤族等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贛南的貧困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或者暗中支持起義軍,在客家人和畲族共同的鬥爭中,畲族受到客家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畲族人開始向漢化的方向發展。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明代的礦工

3.儒學教化:畲民融合之路


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朝廷已經在贛州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贛州的儒學教育就處在起步階段.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庾畲民藍庭堅就考中了舉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又考中進士,這說明至少在南宋時期,一部分畲民已經認同並開始接受漢文化,從而主動融入漢族社會。明朝在立國之初,明太祖便提出“治國以教化為先,教育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全國詔令廣建學校,大興辦學之風。在正德年間的大起義被鎮壓後,王陽明在破心中賊思想的指導下,非常注重在當地推行文教措施。王陽明在任南贛巡撫期間,在贛南各縣興建學校。首先是修復舊有的三座書院,即濂溪書院、道源書院和梅江書院,並且親自創辦陽明書院。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等地

到明代中期,政府的苛捐雜稅和嚴重災荒造成贛南地區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朝廷為了獲得豐厚的收入,不準贛南地區的百姓購買食用價格低廉、優質的廣鹽,強迫百姓食用淮鹽,這些措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加激起了畲漢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德年間終於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民起義,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謝志山(又作謝志珊)佔據橫水、桶崗(在今上猶、安遠、龍南、崇義一帶),與佔據上猶左溪的藍天鳳遙相呼應,構成了贛南人民起義的中心之一。謝志山、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藏有流傳寶印,這說明他們都是畲族,這次起義得到了漢族、瑤族等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贛南的貧困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或者暗中支持起義軍,在客家人和畲族共同的鬥爭中,畲族受到客家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畲族人開始向漢化的方向發展。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明代的礦工

3.儒學教化:畲民融合之路


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朝廷已經在贛州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贛州的儒學教育就處在起步階段.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庾畲民藍庭堅就考中了舉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又考中進士,這說明至少在南宋時期,一部分畲民已經認同並開始接受漢文化,從而主動融入漢族社會。明朝在立國之初,明太祖便提出“治國以教化為先,教育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全國詔令廣建學校,大興辦學之風。在正德年間的大起義被鎮壓後,王陽明在破心中賊思想的指導下,非常注重在當地推行文教措施。王陽明在任南贛巡撫期間,在贛南各縣興建學校。首先是修復舊有的三座書院,即濂溪書院、道源書院和梅江書院,並且親自創辦陽明書院。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白鹿洞書院

在興建學校的同時,他又注重指導教學,先後頒佈《頒行社學條例》、《教約》、《興舉社學牌》、《訓讀大意示讀劉伯頌》。王陽明在縣裡興辦縣學和社學,對畲族聚居區的社學尤其重視。例如王陽明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立崇義縣治的同時,還設立了崇義縣儒學,創立了孔子廟和社學兩所。王陽明正是通過社學等一系列學校,對畲民進行儒學教育,幫助他們知詩書,明禮儀,培養新民。此外他還希望藉助鄉約對當地的青少年進行教化,對他們進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從而達到培養知書達理的畲族上層精英的目的,進而緩和社會矛盾,保證贛南地方社會的安定。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等地

到明代中期,政府的苛捐雜稅和嚴重災荒造成贛南地區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朝廷為了獲得豐厚的收入,不準贛南地區的百姓購買食用價格低廉、優質的廣鹽,強迫百姓食用淮鹽,這些措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加激起了畲漢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德年間終於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民起義,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謝志山(又作謝志珊)佔據橫水、桶崗(在今上猶、安遠、龍南、崇義一帶),與佔據上猶左溪的藍天鳳遙相呼應,構成了贛南人民起義的中心之一。謝志山、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藏有流傳寶印,這說明他們都是畲族,這次起義得到了漢族、瑤族等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贛南的貧困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或者暗中支持起義軍,在客家人和畲族共同的鬥爭中,畲族受到客家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畲族人開始向漢化的方向發展。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明代的礦工

3.儒學教化:畲民融合之路


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朝廷已經在贛州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贛州的儒學教育就處在起步階段.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庾畲民藍庭堅就考中了舉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又考中進士,這說明至少在南宋時期,一部分畲民已經認同並開始接受漢文化,從而主動融入漢族社會。明朝在立國之初,明太祖便提出“治國以教化為先,教育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全國詔令廣建學校,大興辦學之風。在正德年間的大起義被鎮壓後,王陽明在破心中賊思想的指導下,非常注重在當地推行文教措施。王陽明在任南贛巡撫期間,在贛南各縣興建學校。首先是修復舊有的三座書院,即濂溪書院、道源書院和梅江書院,並且親自創辦陽明書院。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白鹿洞書院

在興建學校的同時,他又注重指導教學,先後頒佈《頒行社學條例》、《教約》、《興舉社學牌》、《訓讀大意示讀劉伯頌》。王陽明在縣裡興辦縣學和社學,對畲族聚居區的社學尤其重視。例如王陽明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立崇義縣治的同時,還設立了崇義縣儒學,創立了孔子廟和社學兩所。王陽明正是通過社學等一系列學校,對畲民進行儒學教育,幫助他們知詩書,明禮儀,培養新民。此外他還希望藉助鄉約對當地的青少年進行教化,對他們進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從而達到培養知書達理的畲族上層精英的目的,進而緩和社會矛盾,保證贛南地方社會的安定。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王守仁

在王陽明之後,贛州的地方官員繼承了他的政策,在贛南地區繼續廣設學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贛巡撫虞守愚在贛州建立社學以教化新民子弟。嘉靖二十三年,南贛巡撫談愷令廣大群眾遵守鄉約,並廣建學校。由於歷代官員的普遍重視教育,畲族地區的學校數量急劇增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就為廣大畲民接受學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畲民在接受學校教育後,又開始進一步爭取自身的科舉權利,此前由於科舉名額的限制,畲民和當地的客家人矛盾比較深,客家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對畲民具有絕對的優勢,經過長期的鬥爭,畲民也同樣取得了科舉考試的正當權益

4.蓑翁說


由於畲民在和客家人長時間共同生活、共同勞作之中,以及一起反抗官府的壓迫之中結下了深厚的關係,雖然畲民和客家人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和平共處的時間遠遠長於相互對立的時間,客家人和畲民相互影響,相互借鑑。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等地

到明代中期,政府的苛捐雜稅和嚴重災荒造成贛南地區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朝廷為了獲得豐厚的收入,不準贛南地區的百姓購買食用價格低廉、優質的廣鹽,強迫百姓食用淮鹽,這些措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加激起了畲漢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德年間終於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民起義,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謝志山(又作謝志珊)佔據橫水、桶崗(在今上猶、安遠、龍南、崇義一帶),與佔據上猶左溪的藍天鳳遙相呼應,構成了贛南人民起義的中心之一。謝志山、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藏有流傳寶印,這說明他們都是畲族,這次起義得到了漢族、瑤族等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贛南的貧困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或者暗中支持起義軍,在客家人和畲族共同的鬥爭中,畲族受到客家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畲族人開始向漢化的方向發展。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明代的礦工

3.儒學教化:畲民融合之路


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朝廷已經在贛州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贛州的儒學教育就處在起步階段.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庾畲民藍庭堅就考中了舉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又考中進士,這說明至少在南宋時期,一部分畲民已經認同並開始接受漢文化,從而主動融入漢族社會。明朝在立國之初,明太祖便提出“治國以教化為先,教育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全國詔令廣建學校,大興辦學之風。在正德年間的大起義被鎮壓後,王陽明在破心中賊思想的指導下,非常注重在當地推行文教措施。王陽明在任南贛巡撫期間,在贛南各縣興建學校。首先是修復舊有的三座書院,即濂溪書院、道源書院和梅江書院,並且親自創辦陽明書院。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白鹿洞書院

在興建學校的同時,他又注重指導教學,先後頒佈《頒行社學條例》、《教約》、《興舉社學牌》、《訓讀大意示讀劉伯頌》。王陽明在縣裡興辦縣學和社學,對畲族聚居區的社學尤其重視。例如王陽明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立崇義縣治的同時,還設立了崇義縣儒學,創立了孔子廟和社學兩所。王陽明正是通過社學等一系列學校,對畲民進行儒學教育,幫助他們知詩書,明禮儀,培養新民。此外他還希望藉助鄉約對當地的青少年進行教化,對他們進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從而達到培養知書達理的畲族上層精英的目的,進而緩和社會矛盾,保證贛南地方社會的安定。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王守仁

在王陽明之後,贛州的地方官員繼承了他的政策,在贛南地區繼續廣設學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贛巡撫虞守愚在贛州建立社學以教化新民子弟。嘉靖二十三年,南贛巡撫談愷令廣大群眾遵守鄉約,並廣建學校。由於歷代官員的普遍重視教育,畲族地區的學校數量急劇增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就為廣大畲民接受學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畲民在接受學校教育後,又開始進一步爭取自身的科舉權利,此前由於科舉名額的限制,畲民和當地的客家人矛盾比較深,客家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對畲民具有絕對的優勢,經過長期的鬥爭,畲民也同樣取得了科舉考試的正當權益

4.蓑翁說


由於畲民在和客家人長時間共同生活、共同勞作之中,以及一起反抗官府的壓迫之中結下了深厚的關係,雖然畲民和客家人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和平共處的時間遠遠長於相互對立的時間,客家人和畲民相互影響,相互借鑑。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的傳說盤觚極有可能是漢人中的盤古的傳說

由於客家人在文化上具有先進性,因此主要表現為畲民漢化為客家人,再加上王陽明和後繼的地方官大興文教,在贛南地區大力推行學校教育,這使得國家權力深入到贛南地方社會,畲民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不能再遊離於社會之外,儒學在畲民地區的廣泛傳播進一步加劇了贛南畲民的漢化進程,畲民逐漸接受了中原的正統儒家觀念,開始重視修族譜,構建輝煌的家族歷史,將本民族的祖先中原化,在語言方面逐漸接受客家方言,在生產方式上接受精耕細作的農業耕作方式,最後畲民大部分融入客家人之中,完成了由畲民向新民的轉化,當今如鍾、藍、潘等客家人姓氏都有著畲族的血統。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

2.郭秋蘭:《宋明時期贛南的教育變遷與畲民漢化》

3.謝重光:《明代湘贛粵閩邊的社會動亂與畲民漢化》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

導語: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同樣也分佈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在東南地區分佈較少,畲族正是分佈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明代贛南地區畲族與客家人共生共存,如今在贛南地區畲族數量稀少,而且居住更加分散,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明代畲族的漢化有關。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

1.明代客家人與畲族的分佈狀況

贛南在歷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贛南的龍南、安遠、尋烏和會昌等縣。而客家人經過歷史上的多次南遷,輾轉到贛南定居,這就形成了客家人與畲族混居的狀況。畲族在歷史上備受漢族統治者的歧視和壓榨,因此很多人逃往深山老林,客家人繁衍生息日久,所居住地區的土地開墾殆盡,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客家人開始向深山區擴展土地,這樣一來,客家人和畲族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雜居和相互之間頻繁的交往為畲族融入客家人提供了前提條件。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地圖

2、明代畲族和客家人的反抗鬥爭


贛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明代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和貪汙腐化,在明初贛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洪武十九年(1386年),山賊週三官、謝士貞在江西安遠縣聚眾萬餘人起兵反抗,天順八年(1464年),同樣在江西安遠,高安、楊四等人又聚眾作亂,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流動作戰的張昭、鄒夢科等人糾結安遠縣石口的楊九龍作亂,在這些反抗鬥爭中,客家人與畲族都參與其中。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等地

到明代中期,政府的苛捐雜稅和嚴重災荒造成贛南地區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朝廷為了獲得豐厚的收入,不準贛南地區的百姓購買食用價格低廉、優質的廣鹽,強迫百姓食用淮鹽,這些措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加激起了畲漢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德年間終於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民起義,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謝志山(又作謝志珊)佔據橫水、桶崗(在今上猶、安遠、龍南、崇義一帶),與佔據上猶左溪的藍天鳳遙相呼應,構成了贛南人民起義的中心之一。謝志山、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藏有流傳寶印,這說明他們都是畲族,這次起義得到了漢族、瑤族等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贛南的貧困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或者暗中支持起義軍,在客家人和畲族共同的鬥爭中,畲族受到客家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畲族人開始向漢化的方向發展。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明代的礦工

3.儒學教化:畲民融合之路


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朝廷已經在贛州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贛州的儒學教育就處在起步階段.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庾畲民藍庭堅就考中了舉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又考中進士,這說明至少在南宋時期,一部分畲民已經認同並開始接受漢文化,從而主動融入漢族社會。明朝在立國之初,明太祖便提出“治國以教化為先,教育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全國詔令廣建學校,大興辦學之風。在正德年間的大起義被鎮壓後,王陽明在破心中賊思想的指導下,非常注重在當地推行文教措施。王陽明在任南贛巡撫期間,在贛南各縣興建學校。首先是修復舊有的三座書院,即濂溪書院、道源書院和梅江書院,並且親自創辦陽明書院。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白鹿洞書院

在興建學校的同時,他又注重指導教學,先後頒佈《頒行社學條例》、《教約》、《興舉社學牌》、《訓讀大意示讀劉伯頌》。王陽明在縣裡興辦縣學和社學,對畲族聚居區的社學尤其重視。例如王陽明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立崇義縣治的同時,還設立了崇義縣儒學,創立了孔子廟和社學兩所。王陽明正是通過社學等一系列學校,對畲民進行儒學教育,幫助他們知詩書,明禮儀,培養新民。此外他還希望藉助鄉約對當地的青少年進行教化,對他們進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從而達到培養知書達理的畲族上層精英的目的,進而緩和社會矛盾,保證贛南地方社會的安定。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王守仁

在王陽明之後,贛州的地方官員繼承了他的政策,在贛南地區繼續廣設學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贛巡撫虞守愚在贛州建立社學以教化新民子弟。嘉靖二十三年,南贛巡撫談愷令廣大群眾遵守鄉約,並廣建學校。由於歷代官員的普遍重視教育,畲族地區的學校數量急劇增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就為廣大畲民接受學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畲民在接受學校教育後,又開始進一步爭取自身的科舉權利,此前由於科舉名額的限制,畲民和當地的客家人矛盾比較深,客家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對畲民具有絕對的優勢,經過長期的鬥爭,畲民也同樣取得了科舉考試的正當權益

4.蓑翁說


由於畲民在和客家人長時間共同生活、共同勞作之中,以及一起反抗官府的壓迫之中結下了深厚的關係,雖然畲民和客家人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和平共處的時間遠遠長於相互對立的時間,客家人和畲民相互影響,相互借鑑。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畲族的傳說盤觚極有可能是漢人中的盤古的傳說

由於客家人在文化上具有先進性,因此主要表現為畲民漢化為客家人,再加上王陽明和後繼的地方官大興文教,在贛南地區大力推行學校教育,這使得國家權力深入到贛南地方社會,畲民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不能再遊離於社會之外,儒學在畲民地區的廣泛傳播進一步加劇了贛南畲民的漢化進程,畲民逐漸接受了中原的正統儒家觀念,開始重視修族譜,構建輝煌的家族歷史,將本民族的祖先中原化,在語言方面逐漸接受客家方言,在生產方式上接受精耕細作的農業耕作方式,最後畲民大部分融入客家人之中,完成了由畲民向新民的轉化,當今如鍾、藍、潘等客家人姓氏都有著畲族的血統。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

2.郭秋蘭:《宋明時期贛南的教育變遷與畲民漢化》

3.謝重光:《明代湘贛粵閩邊的社會動亂與畲民漢化》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界限分明到你中有我:明代贛南地區畲族的漢化與客家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