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攝於三坊七巷博物館

任何一種傳統食品都有其內在的風土因素,百姓能夠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價易獲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魚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魚丸必然使用經濟價值低且體型較大的魚種,在淡水的草魚、鰱魚,海邊則是鯊魚、鰻魚(以前並不值錢)等。以鯊魚(鮫魚)為例,這種魚個頭大,一般人家一頓也吃不完,腥氣重,肉質纖維粗,即使晒成魚乾也不值錢。現如今有漁船專門為中國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撈鯊魚,捕獲後切下魚翅(背脊)就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回海里,鯊魚肉進冰庫經濟價值太低。

然而,這種大塊魚肉卻很好加工處理,切割下來,剁成魚糜,粗纖維被破壞,加入調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魚糜粘結上勁卻不板結(這也是番薯粉的特點)。再以此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調成重口味的豬肉餡,過水汆熟。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攝於三坊七巷博物館

任何一種傳統食品都有其內在的風土因素,百姓能夠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價易獲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魚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魚丸必然使用經濟價值低且體型較大的魚種,在淡水的草魚、鰱魚,海邊則是鯊魚、鰻魚(以前並不值錢)等。以鯊魚(鮫魚)為例,這種魚個頭大,一般人家一頓也吃不完,腥氣重,肉質纖維粗,即使晒成魚乾也不值錢。現如今有漁船專門為中國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撈鯊魚,捕獲後切下魚翅(背脊)就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回海里,鯊魚肉進冰庫經濟價值太低。

然而,這種大塊魚肉卻很好加工處理,切割下來,剁成魚糜,粗纖維被破壞,加入調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魚糜粘結上勁卻不板結(這也是番薯粉的特點)。再以此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調成重口味的豬肉餡,過水汆熟。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博物館中的泥塑

於是,魚丸中重醬的肉餡的油脂向外滲入魚肉,鯊魚的腥氣散入湯水中,留下魚肉的鮮。本是最不值錢的鯊魚肉就這麼華麗變身,成了既晶瑩又水嫩的白白淨淨的魚丸,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提升,大塊魚肉得以切分銷售,在南方炎熱天氣中得以更長時間保質(因此北方沒有魚丸),能夠從海邊生產地連江送到府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條件),從而成為百姓們可以廉價獲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國的南方沿海,魚丸是個精彩的發明,或者說,這是個高明的商業生產技術。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攝於三坊七巷博物館

任何一種傳統食品都有其內在的風土因素,百姓能夠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價易獲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魚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魚丸必然使用經濟價值低且體型較大的魚種,在淡水的草魚、鰱魚,海邊則是鯊魚、鰻魚(以前並不值錢)等。以鯊魚(鮫魚)為例,這種魚個頭大,一般人家一頓也吃不完,腥氣重,肉質纖維粗,即使晒成魚乾也不值錢。現如今有漁船專門為中國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撈鯊魚,捕獲後切下魚翅(背脊)就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回海里,鯊魚肉進冰庫經濟價值太低。

然而,這種大塊魚肉卻很好加工處理,切割下來,剁成魚糜,粗纖維被破壞,加入調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魚糜粘結上勁卻不板結(這也是番薯粉的特點)。再以此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調成重口味的豬肉餡,過水汆熟。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博物館中的泥塑

於是,魚丸中重醬的肉餡的油脂向外滲入魚肉,鯊魚的腥氣散入湯水中,留下魚肉的鮮。本是最不值錢的鯊魚肉就這麼華麗變身,成了既晶瑩又水嫩的白白淨淨的魚丸,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提升,大塊魚肉得以切分銷售,在南方炎熱天氣中得以更長時間保質(因此北方沒有魚丸),能夠從海邊生產地連江送到府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條件),從而成為百姓們可以廉價獲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國的南方沿海,魚丸是個精彩的發明,或者說,這是個高明的商業生產技術。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福州魚丸名氣更大,未必是它的口味如何獨特,而在於它是福州人最顯著的飲食基因。去過沿海的很多城市,也都有出名的魚丸,卻沒有哪兒如福州人這般熱愛魚丸。

在福州,小巷裡、居民區、菜場旁,魚丸店隨處可見,就像是東北的饅頭店。這些店鋪也是一個模樣,窄窄的門面,玻璃櫃臺,一家人在裡面忙碌著,熱氣騰騰,大大小小的鋁盆鋁鍋中堆滿了大小不一的雪白的魚丸,有鯊魚的,有鰻魚的,有淡水魚的。人們下班路過,在窗口指點一下,這邊就稱好了魚丸,倒入塑料袋,買魚丸的接過來,交錢,點點頭,拎走回家,不用更多的言語。魚丸店,就是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攝於三坊七巷博物館

任何一種傳統食品都有其內在的風土因素,百姓能夠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價易獲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魚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魚丸必然使用經濟價值低且體型較大的魚種,在淡水的草魚、鰱魚,海邊則是鯊魚、鰻魚(以前並不值錢)等。以鯊魚(鮫魚)為例,這種魚個頭大,一般人家一頓也吃不完,腥氣重,肉質纖維粗,即使晒成魚乾也不值錢。現如今有漁船專門為中國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撈鯊魚,捕獲後切下魚翅(背脊)就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回海里,鯊魚肉進冰庫經濟價值太低。

然而,這種大塊魚肉卻很好加工處理,切割下來,剁成魚糜,粗纖維被破壞,加入調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魚糜粘結上勁卻不板結(這也是番薯粉的特點)。再以此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調成重口味的豬肉餡,過水汆熟。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博物館中的泥塑

於是,魚丸中重醬的肉餡的油脂向外滲入魚肉,鯊魚的腥氣散入湯水中,留下魚肉的鮮。本是最不值錢的鯊魚肉就這麼華麗變身,成了既晶瑩又水嫩的白白淨淨的魚丸,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提升,大塊魚肉得以切分銷售,在南方炎熱天氣中得以更長時間保質(因此北方沒有魚丸),能夠從海邊生產地連江送到府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條件),從而成為百姓們可以廉價獲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國的南方沿海,魚丸是個精彩的發明,或者說,這是個高明的商業生產技術。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福州魚丸名氣更大,未必是它的口味如何獨特,而在於它是福州人最顯著的飲食基因。去過沿海的很多城市,也都有出名的魚丸,卻沒有哪兒如福州人這般熱愛魚丸。

在福州,小巷裡、居民區、菜場旁,魚丸店隨處可見,就像是東北的饅頭店。這些店鋪也是一個模樣,窄窄的門面,玻璃櫃臺,一家人在裡面忙碌著,熱氣騰騰,大大小小的鋁盆鋁鍋中堆滿了大小不一的雪白的魚丸,有鯊魚的,有鰻魚的,有淡水魚的。人們下班路過,在窗口指點一下,這邊就稱好了魚丸,倒入塑料袋,買魚丸的接過來,交錢,點點頭,拎走回家,不用更多的言語。魚丸店,就是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店鋪裡面幾張小桌子,配長條椅。無論什麼時候,總有一兩個客人。他們面前只有一隻碗,一個調羹,白淨的瓷碗中是鮮湯,碧綠的蔥花漂浮在雪白的魚丸間。舀起來喝一口,淡了,加點生抽,覺得不夠鮮,點些許魚露,那是閩菜特有的調料,用小魚蝦醃製發酵而成,也叫魚醬油。調料就這麼多,魚丸店就是這麼簡單。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攝於三坊七巷博物館

任何一種傳統食品都有其內在的風土因素,百姓能夠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價易獲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魚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魚丸必然使用經濟價值低且體型較大的魚種,在淡水的草魚、鰱魚,海邊則是鯊魚、鰻魚(以前並不值錢)等。以鯊魚(鮫魚)為例,這種魚個頭大,一般人家一頓也吃不完,腥氣重,肉質纖維粗,即使晒成魚乾也不值錢。現如今有漁船專門為中國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撈鯊魚,捕獲後切下魚翅(背脊)就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回海里,鯊魚肉進冰庫經濟價值太低。

然而,這種大塊魚肉卻很好加工處理,切割下來,剁成魚糜,粗纖維被破壞,加入調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魚糜粘結上勁卻不板結(這也是番薯粉的特點)。再以此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調成重口味的豬肉餡,過水汆熟。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博物館中的泥塑

於是,魚丸中重醬的肉餡的油脂向外滲入魚肉,鯊魚的腥氣散入湯水中,留下魚肉的鮮。本是最不值錢的鯊魚肉就這麼華麗變身,成了既晶瑩又水嫩的白白淨淨的魚丸,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提升,大塊魚肉得以切分銷售,在南方炎熱天氣中得以更長時間保質(因此北方沒有魚丸),能夠從海邊生產地連江送到府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條件),從而成為百姓們可以廉價獲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國的南方沿海,魚丸是個精彩的發明,或者說,這是個高明的商業生產技術。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福州魚丸名氣更大,未必是它的口味如何獨特,而在於它是福州人最顯著的飲食基因。去過沿海的很多城市,也都有出名的魚丸,卻沒有哪兒如福州人這般熱愛魚丸。

在福州,小巷裡、居民區、菜場旁,魚丸店隨處可見,就像是東北的饅頭店。這些店鋪也是一個模樣,窄窄的門面,玻璃櫃臺,一家人在裡面忙碌著,熱氣騰騰,大大小小的鋁盆鋁鍋中堆滿了大小不一的雪白的魚丸,有鯊魚的,有鰻魚的,有淡水魚的。人們下班路過,在窗口指點一下,這邊就稱好了魚丸,倒入塑料袋,買魚丸的接過來,交錢,點點頭,拎走回家,不用更多的言語。魚丸店,就是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店鋪裡面幾張小桌子,配長條椅。無論什麼時候,總有一兩個客人。他們面前只有一隻碗,一個調羹,白淨的瓷碗中是鮮湯,碧綠的蔥花漂浮在雪白的魚丸間。舀起來喝一口,淡了,加點生抽,覺得不夠鮮,點些許魚露,那是閩菜特有的調料,用小魚蝦醃製發酵而成,也叫魚醬油。調料就這麼多,魚丸店就是這麼簡單。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我看著魚丸店最靠裡的桌旁坐著的位中年男人,穿著整齊,手提包放在一旁。他只是看著迎面的空牆,面無表情地輕輕舀起魚丸,緩緩送入嘴裡,慢慢咀嚼,好一會兒,再舀起另一隻。男人坐得直挺挺的。這一刻,讓漫遊在外的我深感悵然。

"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魚丸,汆水丸、魚蛋……都是魚肉做皮料,豬肉做餡料製成的丸子,對它們最形象的稱呼是“魚包肉”。

在富產魚類的南方,魚丸是常見的加工食品,是為了使得極易腐敗的魚肉延長保質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撫州、湖北咸寧的嘉魚都出魚丸,名氣也不小。更常見的當然在沿海,從兩廣到福建,各地都有掛著城市名號的魚丸,潮州魚丸、廈門魚丸、港式魚蛋等等。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福州魚丸。

其實早期的福州魚丸並不產於福州,而是在連江縣。因為福州中心城區並不靠海,只出產淡水魚。連江縣緊挨著福州,在閩江口的北岸,最大的產業就是海洋捕撈。因此,連江出魚丸,福州人吃魚丸。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攝於三坊七巷博物館

任何一種傳統食品都有其內在的風土因素,百姓能夠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價易獲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魚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魚丸必然使用經濟價值低且體型較大的魚種,在淡水的草魚、鰱魚,海邊則是鯊魚、鰻魚(以前並不值錢)等。以鯊魚(鮫魚)為例,這種魚個頭大,一般人家一頓也吃不完,腥氣重,肉質纖維粗,即使晒成魚乾也不值錢。現如今有漁船專門為中國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撈鯊魚,捕獲後切下魚翅(背脊)就將血淋淋的鯊魚丟回海里,鯊魚肉進冰庫經濟價值太低。

然而,這種大塊魚肉卻很好加工處理,切割下來,剁成魚糜,粗纖維被破壞,加入調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魚糜粘結上勁卻不板結(這也是番薯粉的特點)。再以此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調成重口味的豬肉餡,過水汆熟。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博物館中的泥塑

於是,魚丸中重醬的肉餡的油脂向外滲入魚肉,鯊魚的腥氣散入湯水中,留下魚肉的鮮。本是最不值錢的鯊魚肉就這麼華麗變身,成了既晶瑩又水嫩的白白淨淨的魚丸,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提升,大塊魚肉得以切分銷售,在南方炎熱天氣中得以更長時間保質(因此北方沒有魚丸),能夠從海邊生產地連江送到府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條件),從而成為百姓們可以廉價獲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國的南方沿海,魚丸是個精彩的發明,或者說,這是個高明的商業生產技術。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福州魚丸名氣更大,未必是它的口味如何獨特,而在於它是福州人最顯著的飲食基因。去過沿海的很多城市,也都有出名的魚丸,卻沒有哪兒如福州人這般熱愛魚丸。

在福州,小巷裡、居民區、菜場旁,魚丸店隨處可見,就像是東北的饅頭店。這些店鋪也是一個模樣,窄窄的門面,玻璃櫃臺,一家人在裡面忙碌著,熱氣騰騰,大大小小的鋁盆鋁鍋中堆滿了大小不一的雪白的魚丸,有鯊魚的,有鰻魚的,有淡水魚的。人們下班路過,在窗口指點一下,這邊就稱好了魚丸,倒入塑料袋,買魚丸的接過來,交錢,點點頭,拎走回家,不用更多的言語。魚丸店,就是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店鋪裡面幾張小桌子,配長條椅。無論什麼時候,總有一兩個客人。他們面前只有一隻碗,一個調羹,白淨的瓷碗中是鮮湯,碧綠的蔥花漂浮在雪白的魚丸間。舀起來喝一口,淡了,加點生抽,覺得不夠鮮,點些許魚露,那是閩菜特有的調料,用小魚蝦醃製發酵而成,也叫魚醬油。調料就這麼多,魚丸店就是這麼簡單。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我看著魚丸店最靠裡的桌旁坐著的位中年男人,穿著整齊,手提包放在一旁。他只是看著迎面的空牆,面無表情地輕輕舀起魚丸,緩緩送入嘴裡,慢慢咀嚼,好一會兒,再舀起另一隻。男人坐得直挺挺的。這一刻,讓漫遊在外的我深感悵然。

尋味中國 21 福州魚丸

去過福州,你才能懂得什麼是魚丸,看看上面的圖片,魚丸上有捏魚丸的人留下的掌紋。與之相比,內地超市裡那些凍在冰櫃裡的貨色,無論什麼價錢,都是澱粉團。

後記:

前文曾經提到,撰寫本系列的原因之一因為清理這些年旅遊的的照片。然而,寫吃的最大的動力卻是因為節食。換了工作崗位,從站講臺變成坐板凳,天天吃食堂,眼看著自己肚子發脹,就只能減肥。減肥的方法除了運動就是餓,如何使自己更餓?那就是寫吃的,越寫越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