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美麗唐崖河畔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遊玩的姑娘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百年古道藏深山 唐崖河邊美事多

遊玩的旅客

咸豐縣丁寨鄉唐崖河畔,有一個以其歷史上代表性出產物桐子命名的村子——桐子園村。這裡,有唐崖河賜予的自然風光,有先輩們留下的人文景觀,有村民們打造的康養產業。油茶吐新、香椿抽芽、南竹出筍的季節,我們從大土(小地名)出發,沿桐油古道下唐崖河谷,乘船經朝陽寺水庫,到龍家埡口(小地名)上岸,耗時7小時,實現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徒步旅行。

滄海桑田古道堅

從大土到唐崖河谷的道路,全部是民國時期鋪就的石板路。為我們當嚮導的桐子園村幹部丁傳剛稱這條石板路為“桐油古道”。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桐子園村曾大量種植桐子樹,生產的優質桐油,經唐崖河、烏江,運往重慶,銷往全國各地。這條桐油古道,就是桐子園村的先輩們,為把桐油運到唐崖河谷裝船而鋪就的,雖經百年風雨,石板路仍堅固如初,直達河谷,大約一公里的石板路,我們腳上未沾一丁點兒泥土。

隨著時代的發展,桐油的用途不斷減少,桐子園村的桐子樹也越來越少了。村民丁德敏告訴我們,包產到戶之前,村裡漫山遍野都是桐子樹,大的有水桶粗,一棵桐子樹可打下幾十公斤桐子。

現在,村裡著手調整產業結構,昔日的桐子樹已被油茶樹代替。據村支書葉長高介紹,2013年至今,桐子園村已發展油茶1500畝,今年還準備發展500畝。再過三五年,桐子園村的油茶樹將成片成蔭成景。這樣,一方面,村民可以採收油茶籽致富;另一方面,四季常青、冬季開花的油茶樹,將成為桐子園村的一大景觀,為村裡發展旅遊打下堅實基礎。

沿桐油古道而下,依次經過退耕還林基地、灌木林和原始次生林,其間荒蕪的屋基、孤寂的墳塋和滄桑的廟宇遺址,傳遞出古道昔日的繁華信息。森林深處不時傳來布穀鳥、竹雞、畫眉清脆的叫聲,還有牛鈴的叮噹聲和啄木鳥的梆梆聲,我們彷彿在大自然的協奏曲中穿行。

當我們下到河谷,來到三面環水、一面絕壁的宇寨風景點時,丁傳剛帶我們鑽進密林,尋找廟宇遺址。果然,在離宇寨不到50米的密林深處,有一塊100平方米左右的平地,平地四周用石頭砌成的屋基上長滿苔蘚。宇寨或許就是因這座廟宇而得名的吧。

我們在宇寨附近休息的時候,遇到一位採山貨的鄰村村民,他剛進山不久,就找到了一株兔耳蘭。丁傳剛說,桐油古道兩邊的森林中,春蘭、春劍、惠蘭、兔耳蘭等蘭草到處都是,城裡人視為珍寶的蘭草,在這裡是村裡牛羊的美食,人們根本不當一回事。

說話間,熟悉本地環境的丁傳剛發現附近的草叢中,冒出幾朵鮮嫩的陽鵲菌。這可是稀罕的山珍,在村裡也能賣到每公斤80元的好價錢。

人去洞空古蹟存

下到唐崖河谷,丁傳剛打電話叫來了船工覃子江。覃子江駕駛機動船,載著我們順唐崖河而下。這一段的唐崖河河面,因朝陽寺水庫蓄水,平坦而寬闊。兩岸青山倒映在河面形成的鏡像,構成一幅幅精美的圖畫。

我們乘船觀賞宇寨全貌後,依次經過鰱魚泉、三眼灶、櫃子崖、丁家洞等景點。唐崖河兩岸懸崖上,掛著不少形狀各異的鐘乳石,有的似野豬捕食,有的像鱷魚入江,有的如老鷹翱翔,一個個栩栩如生。

我們在三眼灶下船,砍荊棘,攀懸崖,小心翼翼登上三眼灶景點。

三眼灶是一個位於桐子園村對面半山腰絕壁上的山洞,屬朝陽寺鎮管轄。行前,據桐子園村老一輩的人介紹,山洞內有三口古人用於熬硝的灶,因而叫它三眼灶。

剛到洞口,我們就發現了兩口完整的用土石砌成的灶臺。這兩口灶的灶膛、灶口都沒有煙燻的痕跡,完全是建成後沒有使用過的樣子。灶的主人把灶砌好後發生了什麼,不禁讓人心生疑惑。

不是說三眼灶嗎,怎麼只有兩口灶?帶著疑問,我們往洞內前行大約10米,果然還有一口灶。這口灶使用過的痕跡十分明顯,灶膛、灶口都被煙燻得黑黢黢的。灶的附近,有熬硝池,還有幾個供人坐臥的土墩。洞內鐘乳石眾多,形狀各異。因出發前沒有帶電筒、繩索等工具,我們便沒有往洞穴深處探索。

正準備出洞,眼尖的丁傳剛發現洞頂的一塊鐘乳石上,雕刻著三個藍色的正楷字——玉柱洞。原來,三眼灶應該叫“玉柱洞”。想想古人將此洞命名為“玉柱洞”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洞內許多白色鐘乳石上有一層淡淡的翡翠藍,一大掛翡翠色的鐘乳石從洞頂一直延伸到地面,彷彿一根鐫刻著各種圖案的頂天立地的玉柱。

關於鰱魚泉、櫃子崖、丁家洞等景點,都有各種各樣神奇的故事。比如鰱魚泉,下大雨的時候,山洪暴發,就會從洞內湧出大小不一的鰱魚,人們在洞口支起“箭船”,一天可得到幾十公斤、上百斤鰱魚。

“箭船”是桐子園村人的獨特發明,就是用篾編成形狀和大小都似扁舟的漁具,架設在鰱魚泉等出水洞洞口,從洞內出來的魚進入“箭船”,動彈不得,乖乖成為村民的美食。桐子園村一組老黨員丁茂樹告訴我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當生產隊長的時候,就常常帶領社員到鰱魚泉用“箭船”接魚,度過了不少饑荒的日子。

在丁家洞下方也有這樣的出水洞,當地人稱之為丁家泉,一遇下雨漲水,洞內也會湧出各種各樣的魚來。丁德敏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他們還曾用“箭船”捕到過十幾公斤重的鯉魚。略有遺憾的是,朝陽寺水庫蓄水後,鰱魚泉、丁家泉都被淹沒在水面之下,“箭船”接魚的景象再也見不到了。不過,這些地方現在已成為垂釣的理想場所。一到週末,來這裡釣魚的人絡繹不絕,垂釣高手釣到十幾公斤重的魚也是常事。村民陶順清閒暇時常常下河釣魚,從來沒有空手而歸。

丁家洞,因清朝末期鄰村丁姓人家為躲避戰亂,在洞內建房居住而得名。丁德敏告訴我們,這家人不知什麼時候已搬回原籍,洞內的房屋,上世紀60年代被拆除,用於修建大隊保管室。丁德敏參加過大隊保管室的修建,他說,丁家洞的房屋是5柱木質結構,因為建在洞內,房頂不用蓋瓦,所以5根柱頭都是一樣長,其他建築樣式都和土家吊腳樓一模一樣。現在,洞內用於舂米的碓窩、洞口用於防禦的垛口,都保持著原樣。

丁家洞內還有一個小洞,人貓著身子能進,但傳說裡面藏著巨毒五步蛇,所以,丁姓人家搬回原籍後的百多年間,還沒有人敢進去過。

獼猴作伴累也歡

我們在龍家埡口告別覃子江,登岸後沿著崎嶇的山路返回住地。

途中,我們撿來乾枯的樹枝,在一塊平地上燒火,烤食我們攜帶的餈粑,慰勞轆轆飢腸。期間,附近森林裡傳來獼猴的叫聲。或許,它們發現了我們,認為我們侵犯了它們的領地。

丁傳剛告訴我們,他們以前在唐崖河兩岸採山貨的時候,經常遭遇成群結隊的獼猴。有一次,他正生火做飯,附近的幾隻獼猴盯著他,一面發出尖厲的叫聲,一面把樹枝搖得簌簌直響。

說起獼猴,居住在唐崖河邊的桐子園村村民對它們是又可氣又可笑。可氣的是,秋天農作物成熟的時候,猴兒們一批接一批地來偷食莊稼,白天攆了晚上來,今天攆了明天來,防不勝防;可笑的是,這些精靈動作、表現十分可愛,人們根本捨不得傷害它們。我們很快吃完簡易午餐,直到我們將火滅盡,獼猴的叫聲才逐漸停下來,這說明它們離我們很近,只是它們躲在隱避處,我們看不見。

我們繼續趕路。這段路因年久失修,長滿荊棘,加上坡度大,累得我們氣喘吁吁,但這正是徒步旅遊的最佳線路。一路上,我們還發現了幾株七葉一枝花,這可是名貴中草藥。

丁傳剛說,這片森林可是一塊寶地,天麻、靈芝、香菌、木耳,都藏在裡面。

大約一個半小時,我們終於登上龍家埡口。居住在此的丁茂沛等村民熱情接待我們,並和我們討論桐子園村旅遊產業發展。

從大土下河,走百年古道;從宇寨乘船,賞峽谷風光;攀懸崖峭壁,踏古人足跡;登龍家埡口,與獼猴相遇。有這樣一條上乘的徒步旅遊線路,是桐子園村人的福氣。丁茂沛說,歡迎遊客們來桐子園徒步,他一定會用土家臘肉、唐崖河土魚、鄉間野菜款待大家。來源:恩施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