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8月29日,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開幕, 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與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就技術與人類未來展開對話,探討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馬雲還有 12 天就正式“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中國的“馬老闆”遇上美國的“馬老闆”。

在“雙馬對話”開始前,主辦方整理了通過各個渠道收集的問題,根據主題梳理了八大板塊,分別是人工智能、人類與機器、技術、生命、火星生活、自動駕駛、教育以及就業。雙方就其中的五個話題展開了對話。

兩人的觀點碰撞被很多人看做是“火星撞地球”,馬雲是一個愛地球的現實主義者,而馬斯克則像一個逃避解決人類和地球問題的理想主義者。

"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8月29日,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開幕, 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與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就技術與人類未來展開對話,探討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馬雲還有 12 天就正式“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中國的“馬老闆”遇上美國的“馬老闆”。

在“雙馬對話”開始前,主辦方整理了通過各個渠道收集的問題,根據主題梳理了八大板塊,分別是人工智能、人類與機器、技術、生命、火星生活、自動駕駛、教育以及就業。雙方就其中的五個話題展開了對話。

兩人的觀點碰撞被很多人看做是“火星撞地球”,馬雲是一個愛地球的現實主義者,而馬斯克則像一個逃避解決人類和地球問題的理想主義者。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以下為雙方對話(節選):

移民火星還是待在地球?

馬雲說:“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很好,但我更關心地球70億人類的生命和生活,如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可持續。”

馬斯克認為,如果不去另外的星球生活,人類文明就會滅亡,“我們要成為多行星的種族。”

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馬斯克認為AI將超越人類,馬雲則不覺得這是威脅。

馬斯克說:“一般來說大家都會低估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少人覺得AI只是聰明的機器而已,實際上,人工智能比這個厲害得多,可能比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

馬雲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能夠給全世界、給社會翻開一個新的篇章,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人類的本質。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將會使人的工作失去意義,可能最後存在的工作就是AI程序員。

馬雲表示,“我不是搞技術的人,我是講生活的”,對於人工智能,人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不認為 AI 是恐怖的東西,人類也可以學會。

有了人工智能之後,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作為人的樂趣。

"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8月29日,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開幕, 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與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就技術與人類未來展開對話,探討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馬雲還有 12 天就正式“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中國的“馬老闆”遇上美國的“馬老闆”。

在“雙馬對話”開始前,主辦方整理了通過各個渠道收集的問題,根據主題梳理了八大板塊,分別是人工智能、人類與機器、技術、生命、火星生活、自動駕駛、教育以及就業。雙方就其中的五個話題展開了對話。

兩人的觀點碰撞被很多人看做是“火星撞地球”,馬雲是一個愛地球的現實主義者,而馬斯克則像一個逃避解決人類和地球問題的理想主義者。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以下為雙方對話(節選):

移民火星還是待在地球?

馬雲說:“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很好,但我更關心地球70億人類的生命和生活,如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可持續。”

馬斯克認為,如果不去另外的星球生活,人類文明就會滅亡,“我們要成為多行星的種族。”

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馬斯克認為AI將超越人類,馬雲則不覺得這是威脅。

馬斯克說:“一般來說大家都會低估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少人覺得AI只是聰明的機器而已,實際上,人工智能比這個厲害得多,可能比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

馬雲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能夠給全世界、給社會翻開一個新的篇章,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人類的本質。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將會使人的工作失去意義,可能最後存在的工作就是AI程序員。

馬雲表示,“我不是搞技術的人,我是講生活的”,對於人工智能,人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不認為 AI 是恐怖的東西,人類也可以學會。

有了人工智能之後,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作為人的樂趣。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先有雞先有蛋的對話

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場對話,馬斯克和馬雲就像兩位老大爺一樣,那兒互相吐槽嘮嗑對未來的暢想,這兩人有很多共同和不同,在各自的事業上都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但是對話卻有點像雞同鴨講,有點討論“先有雞先有蛋”的情形。

馬斯克常常憂慮: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馬雲則不以為意:我從來不擔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馬斯克:你看下圍棋的AlphaGo多厲害

馬雲:人為啥要跟機器下棋

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角度帶來不同的結論,這場對話也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碰撞。

理性的工程師和感性的戰略家碰撞:

人物:馬雲vs馬斯克

位置:東方vs西方

學科:文科vs理科

專業:外語vs物理

智慧:人文vs技術

領域:商業vs科技

行業:消費vs製造

職業:商人vs工程師

方案:淘寶、支付寶vs特斯拉、space x

……

我想這個清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清單,每一個對立點都是整個社會熱議但沒有對錯結果的話題。

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提供各自的解決方案,他們都作出了都很偉大的成就。但是在AI問題上,我認為馬雲的說法更為符合現實(我本人也是文科背景)。

在這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對於人工智能而言,從人性出發的文科生和從技術出發的理科生,誰更有發言權呢?

同樣,消費者和創造者誰更有影響力去定義未來呢?

"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8月29日,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開幕, 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與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就技術與人類未來展開對話,探討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馬雲還有 12 天就正式“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中國的“馬老闆”遇上美國的“馬老闆”。

在“雙馬對話”開始前,主辦方整理了通過各個渠道收集的問題,根據主題梳理了八大板塊,分別是人工智能、人類與機器、技術、生命、火星生活、自動駕駛、教育以及就業。雙方就其中的五個話題展開了對話。

兩人的觀點碰撞被很多人看做是“火星撞地球”,馬雲是一個愛地球的現實主義者,而馬斯克則像一個逃避解決人類和地球問題的理想主義者。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以下為雙方對話(節選):

移民火星還是待在地球?

馬雲說:“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很好,但我更關心地球70億人類的生命和生活,如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可持續。”

馬斯克認為,如果不去另外的星球生活,人類文明就會滅亡,“我們要成為多行星的種族。”

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馬斯克認為AI將超越人類,馬雲則不覺得這是威脅。

馬斯克說:“一般來說大家都會低估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少人覺得AI只是聰明的機器而已,實際上,人工智能比這個厲害得多,可能比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

馬雲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能夠給全世界、給社會翻開一個新的篇章,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人類的本質。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將會使人的工作失去意義,可能最後存在的工作就是AI程序員。

馬雲表示,“我不是搞技術的人,我是講生活的”,對於人工智能,人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不認為 AI 是恐怖的東西,人類也可以學會。

有了人工智能之後,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作為人的樂趣。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先有雞先有蛋的對話

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場對話,馬斯克和馬雲就像兩位老大爺一樣,那兒互相吐槽嘮嗑對未來的暢想,這兩人有很多共同和不同,在各自的事業上都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但是對話卻有點像雞同鴨講,有點討論“先有雞先有蛋”的情形。

馬斯克常常憂慮: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馬雲則不以為意:我從來不擔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馬斯克:你看下圍棋的AlphaGo多厲害

馬雲:人為啥要跟機器下棋

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角度帶來不同的結論,這場對話也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碰撞。

理性的工程師和感性的戰略家碰撞:

人物:馬雲vs馬斯克

位置:東方vs西方

學科:文科vs理科

專業:外語vs物理

智慧:人文vs技術

領域:商業vs科技

行業:消費vs製造

職業:商人vs工程師

方案:淘寶、支付寶vs特斯拉、space x

……

我想這個清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清單,每一個對立點都是整個社會熱議但沒有對錯結果的話題。

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提供各自的解決方案,他們都作出了都很偉大的成就。但是在AI問題上,我認為馬雲的說法更為符合現實(我本人也是文科背景)。

在這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對於人工智能而言,從人性出發的文科生和從技術出發的理科生,誰更有發言權呢?

同樣,消費者和創造者誰更有影響力去定義未來呢?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底層認知的文化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在東西方存在相反的兩種文化思潮。

西方對機器的恐懼,東方對機器的追崇。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人類簡史》 將“人類”的概念描述為:隨著我們從狩獵採集者轉變為牧羊人、農民,然後轉變為資本家的過程中,在我們的信仰體系中進化出來的東西。

《連線》發佈麻省理工學院伊藤穰一的文章,討論為什麼西方人害怕機器而東方人不害怕的問題指出, 對西方人來說,「萬物皆有靈性」的概念並沒有在宗教文化中有所體現,而東方的道教、佛教等信仰更加信奉萬物和平共處。

西方傳說,火是普羅米修斯替人類從上帝那兒偷來的;東方則認為,是自己鑽木取火獲得的。

“火藥”我們用來做了鞭炮,西方發展了槍炮,是價值觀發展的必然嗎?

其實,文化哲學的本源認同,不同底層文化價值觀碰撞,都是人類智慧的閃光點。

底層認知塑造一個人

人的底層認知(價值觀)塑造一個人。

底層認知就是人用來加工自己認知的認知,也就是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簡稱“元認知”。

大家常說的思維模型、知識框架都是認知的具象化體現。

決定底層認知的關鍵因素,就是你信仰什麼——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你就會採取怎樣的行為,說怎樣的話。

思想的深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而底層認知的能力決定我們的思維框架,引導我們的行動。

"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8月29日,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開幕, 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與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就技術與人類未來展開對話,探討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馬雲還有 12 天就正式“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中國的“馬老闆”遇上美國的“馬老闆”。

在“雙馬對話”開始前,主辦方整理了通過各個渠道收集的問題,根據主題梳理了八大板塊,分別是人工智能、人類與機器、技術、生命、火星生活、自動駕駛、教育以及就業。雙方就其中的五個話題展開了對話。

兩人的觀點碰撞被很多人看做是“火星撞地球”,馬雲是一個愛地球的現實主義者,而馬斯克則像一個逃避解決人類和地球問題的理想主義者。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以下為雙方對話(節選):

移民火星還是待在地球?

馬雲說:“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很好,但我更關心地球70億人類的生命和生活,如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可持續。”

馬斯克認為,如果不去另外的星球生活,人類文明就會滅亡,“我們要成為多行星的種族。”

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馬斯克認為AI將超越人類,馬雲則不覺得這是威脅。

馬斯克說:“一般來說大家都會低估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少人覺得AI只是聰明的機器而已,實際上,人工智能比這個厲害得多,可能比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

馬雲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能夠給全世界、給社會翻開一個新的篇章,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人類的本質。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將會使人的工作失去意義,可能最後存在的工作就是AI程序員。

馬雲表示,“我不是搞技術的人,我是講生活的”,對於人工智能,人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不認為 AI 是恐怖的東西,人類也可以學會。

有了人工智能之後,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作為人的樂趣。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先有雞先有蛋的對話

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場對話,馬斯克和馬雲就像兩位老大爺一樣,那兒互相吐槽嘮嗑對未來的暢想,這兩人有很多共同和不同,在各自的事業上都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但是對話卻有點像雞同鴨講,有點討論“先有雞先有蛋”的情形。

馬斯克常常憂慮: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馬雲則不以為意:我從來不擔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馬斯克:你看下圍棋的AlphaGo多厲害

馬雲:人為啥要跟機器下棋

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角度帶來不同的結論,這場對話也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碰撞。

理性的工程師和感性的戰略家碰撞:

人物:馬雲vs馬斯克

位置:東方vs西方

學科:文科vs理科

專業:外語vs物理

智慧:人文vs技術

領域:商業vs科技

行業:消費vs製造

職業:商人vs工程師

方案:淘寶、支付寶vs特斯拉、space x

……

我想這個清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清單,每一個對立點都是整個社會熱議但沒有對錯結果的話題。

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提供各自的解決方案,他們都作出了都很偉大的成就。但是在AI問題上,我認為馬雲的說法更為符合現實(我本人也是文科背景)。

在這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對於人工智能而言,從人性出發的文科生和從技術出發的理科生,誰更有發言權呢?

同樣,消費者和創造者誰更有影響力去定義未來呢?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底層認知的文化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在東西方存在相反的兩種文化思潮。

西方對機器的恐懼,東方對機器的追崇。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人類簡史》 將“人類”的概念描述為:隨著我們從狩獵採集者轉變為牧羊人、農民,然後轉變為資本家的過程中,在我們的信仰體系中進化出來的東西。

《連線》發佈麻省理工學院伊藤穰一的文章,討論為什麼西方人害怕機器而東方人不害怕的問題指出, 對西方人來說,「萬物皆有靈性」的概念並沒有在宗教文化中有所體現,而東方的道教、佛教等信仰更加信奉萬物和平共處。

西方傳說,火是普羅米修斯替人類從上帝那兒偷來的;東方則認為,是自己鑽木取火獲得的。

“火藥”我們用來做了鞭炮,西方發展了槍炮,是價值觀發展的必然嗎?

其實,文化哲學的本源認同,不同底層文化價值觀碰撞,都是人類智慧的閃光點。

底層認知塑造一個人

人的底層認知(價值觀)塑造一個人。

底層認知就是人用來加工自己認知的認知,也就是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簡稱“元認知”。

大家常說的思維模型、知識框架都是認知的具象化體現。

決定底層認知的關鍵因素,就是你信仰什麼——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你就會採取怎樣的行為,說怎樣的話。

思想的深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而底層認知的能力決定我們的思維框架,引導我們的行動。

馬雲和馬斯克火星與地球的對話,文科和理科的底層認知邏輯激辯

後記

在這個技術劇烈重塑世界的時間點,即使像“雙馬”這樣的頂級組合也很難完全看得清楚說的明白未來一切。

人工智能對於人們未來的影響,普羅大眾也許只是在茶餘飯後的八卦,但是現實中真的已經來臨,比如最近的在中美熱議的,曹德旺的福耀玻璃《美國工廠》,本來僱了3000員工,後來大部分都辭退了,直接用機器臂替代,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普通人的落幕呢?

這場對話是智慧與聰明的對話,人性與理性的對話,沒有勝負,沒有對錯,因為沒有可比性,不同認知的智慧都閃爍著光芒。

聆聽智者對話的好處在於,通過不同見解的交織和碰撞,幫助我們理清思路,為今後避免犯錯建立良好的基礎。

這場關於AI的討論,你們站誰呢?

拓展閱讀:原理|閱讀底層系統的認知高度,決定知識容量大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