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譽煒:真正的養生祕方在這裡

養生 中醫 黃帝內經 春秋戰國 我的臥虎灣 2017-05-31

馬譽煒:真正的養生祕方在這裡

作者抄《黃帝內經》摘錄

人們大都想長壽。如果說,有長壽和養生祕方,《黃帝內經》是為其一。這是由這部書的歷史地位和成書過程決定的。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鉅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古人對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

(一)成書於先秦、戰國之時。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悅、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極經世》卷八《心學第一、二》中以為《素問》是“七國時書也”、“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所為而託於上古。”

(二)成書於虞國、秦漢之間。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程顥、司馬光等。他們認為“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鍼灸邪?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鬥中說《素問》“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達舊聞,著之竹帛。”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三)成書於西漢時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類稿》認為《素問》“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則黃帝時末世邪?又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由儀狄是生其前面彼時人已皆偽邪?《脈要精微論》中羅裹雄黃,《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則羅與欲血皆漢時事邪?予故以為岐黃問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這裡,朗玻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於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產生於西漢時期。

馬譽煒:真正的養生祕方在這裡

對於《黃帝內經》成書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這些。然而研究並沒有到此結束,當代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們通過對《內經》和《周禮》及《史記·扁鵲倉公傳》的對比,說明三者在學術思想上的一致性,並通過對《素問》文學結構的分析,說明這一部分出自於先秦而不可能遲於扁鵲。並通過分析前人的成說和大論的內容,認定這一部分內容出自於戰國至東漢之間,而且經過多數醫家彙集而成。至於《靈柩》,作者先通過對其書的真偽的分析,判定《靈柩》與《針經》實即一書,而後又得出結論,“《靈柩》和《素問》一樣,基本上是成書於戰國時代,只是個別的篇卷,摻入了漢代的東西,因而它亦並不是成於某一人之手,”至於《素問遺篇》,則屬偽書,其時代不出於唐宋之間。

還有人認為《黃帝內經》所包含的篇章,並不是由一個作者同時完成於一個短時間內,而是由許多醫家和學者寫成於不同時期。《內經》中的篇章既有寫成於戰國時期,又有成於秦、漢甚至更後。究其論據有五:其一,《素問》的有些篇章用干支來表示時間,而採用干支紀年是東漢以後的事。其二,《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祕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其三,《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牘、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佔盤”相比較,可知《靈柩》中有些篇章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有些成書於西漢更早。其五,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所作,這一點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於要確定具體的成書年代,就現在來看遠非易事。《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鍼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馬譽煒:真正的養生祕方在這裡

《黃帝內經》基本精神及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繫的。“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論。“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下面摘錄一些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語錄“,供思考與實踐。

1.“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肆欲縱色,耗散精氣,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遠,有傷元氣”。

3.“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沒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寧,真氣保存體內,形影不離,病不傷也。

4.“仁者壽也:胸懷寬廣者,益壽;反之。胸懷狹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養:“浩然正氣”有利於身心健康。

5.“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能心如止水;”“還在判斷值與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

6.“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就是說:情緒不穩定,什麼病都來了。

7.“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後不可冷水浴,太餓太飽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溼可去;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馬譽煒:真正的養生祕方在這裡

9.“起居有常,衛生合理”。春三月:應晚睡早起,漫步於庭院,舒緩身體;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長,胸中無怒氣,違反傷心;秋三月:早臥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寧,違之傷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陽除寒,違之傷腎。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長壽也;“一夕不臥,百日不復之說”。“會吃不如會睡,吃人蔘不如睡五更”,“為道之百編,而臥最為首”即為睡覺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後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覺)

11.“不妄作勞,勞作不過量,不要隨便付出體力;”“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12.“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既春夏保養心和肝,秋冬保養肺和腎。

13.木梳:晨起三千下號稱“木梳丹”;梳頭有疏通絡脈,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延年益壽的作用。

14.百歲老人,以素食長壽;對他們健康長壽有直接的影響:“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多飲傷神,厚味昏神,飽食悶神。”“心地善良,熱愛活動,熱愛勞動”是百歲老人的共同點。

15.古人曰“讀書也是保健的方法”。讀書養生:“病須書卷作良醫”陸游說;“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體氣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讀之,亦足以養病。”

16.《黃帝內經》養生五難:“名利不利,此為一難;喜怒不除,此為二難;聲色不淨,此為三難;滋味不絕,此為四難;神虛精散,此為五難;五難絕,壽自延。”康熙皇帝養生經:“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十常即為:齒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彈,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十常運動。四勿:吃飯勿言,睡覺勿語,喝酒勿醉,色勿迷。

如果人們能夠按照這些去做,可以肯定地說,許多時候,疾病就會逃之夭夭了。

2017.5.29於旅途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