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診療方案

穴位 中醫 骨質增生 睡眠 中醫藥適宜技術 2019-04-03

腰痛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診療方案

一、概述

腰椎間盤突出症又稱腰椎纖維環破裂症。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間盤內、外壓力平衡失調,均可使纖維環破裂,導致腰椎間盤的髓核突出而引發本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屬中醫學中“腰痛”或“腰腿痛”,“痺症”範疇。


二、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病史

一是外傷,二是勞損,三是腎氣不足,四為風、寒、溼、熱之邪流注經絡,致使經絡困阻發病。

2、 症狀

(1) 腰痛:腰痛是椎間盤突出症狀最先出現的症狀,而且是多見的症狀,發生率約91%,疼痛性質一般為鈍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動時疼痛加重,休息或臥床後疼痛減輕。

(2) 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絕大多數病人發生在L4/L5、L5/S1間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發生率達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溝區或大腿內側痛:高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突出的椎間盤可壓近L1、L2和L3神經根,出現相應的神經根支配的腹股溝區疼痛或大腿內側疼痛。

(4) 馬尾神經綜合徵:向正後方向突出的髓核、遊離的椎間盤組織,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大小便障礙,鞍區感覺異常。多表現為急性尿儲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可出現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經叢。

(6) 肢體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現下肢疼痛而表現為肢體麻木感,此乃是椎間盤組織壓迫刺激了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而引發的麻木。

3、體徵

(1) 腰椎側凸:它是一種姿勢性代償性畸形,有輔助診斷價值。

(2) 腰部活動受限: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動受限的表現。

(3) 腰部壓痛及骶骨棘肌痙攣:約89%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在病變間隙的棘突間有壓痛。約1/3的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痙攣。

(4) 間歇性跋行:當患者走路時,隨著行走距離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 神經系統徵象:80%病人出現感覺異常,70%病人出現肌力下降。

(6)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60°以內可出現坐骨神經痛,陽性率約90%。在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時,緩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後,再將踝關節被動背屈,如再度出現放射痛,則稱為加強試驗陽性,此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診斷依據。

(7) 仰臥挺腹試驗:病人仰臥,作挺腹抬臀的動作。使臀部和背部離開床面,出現患肢坐骨神經痛者為陽性。

(8) 股神經牽拉試驗:病人取俯臥位,患肢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當過伸到一定程度時,出現大腿前方股神經分佈區域疼痛者為陽性。

(9) 壓頸試驗: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兩下肢伸直,此時坐骨神經已處於一定的緊張狀態,然後向前屈頸,引起患側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

3、輔助檢查

(1)X線:側位片顯示腰椎生理前突減少、消失或後突,患椎間隙前後等寬,後寬前窄或前後徑均變窄,椎體後緣脣樣增生等。正位片顯示腰椎側彎,彎度最大點常與突出間隙相一致。

(2)CT:直接徵象為向椎管內呈丘狀突起的椎間盤陰影,或為軟組織腫塊影;硬膜囊受壓變形或移位,繼發徵象如黃韌帶肥厚,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小關節增生,側隱窩狹窄,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狹窄等。

(3)MRI:對診斷椎間盤突出有重要意義。通過不同層面的矢狀像及所累及椎間盤,可以觀察病變椎間盤突出形態及其與脊髓關係。

(4)腰椎間盤髓核造影:把碘劑直接注入椎間盤內,根據顯影的變化做出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準確判斷椎間盤的“膨出”、“突出”、“脫出”、“遊離”。


(二)證候分類

1、風溼痺阻:腰腿痺痛重著,轉側不利,反覆發作,陰雨天加重,痛處遊走不定,惡風,得溫則減,舌質淡紅或黯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緊,弦緩。

2、寒溼痺阻:腰腿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痛有定處,雖靜臥亦不減或反而加重,日輕夜重,遇寒痛增,得熱則減,小便利,大便塘,舌質胖淡,苔白膩,脈弦緊、弦緩或沉緊。

3、溼熱痺阻:腰腿痛,痛處伴有熱感,或見肢節紅腫,口渴不欲飲,煩悶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裡急後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4、氣滯血瘀:近期腰部有外傷史,腰腿痛劇烈,痛有定處,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動艱難,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疲斑,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澀。

5、腎陽虛衰:腰腿痛纏綿日久,反覆發作,腰腿發涼,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勞加重,少氣懶言,面色蒼白,自汗,口淡不渴,毛髮脫落或早白,齒鬆或脫落,小便頻數,男子陽疾,女子月經後衍量少,舌質淡胖嫩,苔白滑,脈沉弦無力。

6、肝腎陰虛:腰腿痠痛綿綿,乏力,不耐勞,勞則加重,臥則減輕,形體瘦削,面色潮紅,心煩失眠,口乾,手足心熱,面色潮紅,小便黃赤,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三、治療方案

(一)中醫辨證治療

1、風溼痺阻

治法:祛風除溼,益痺止痛。

代表方劑: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 桑寄生、杜仲、 牛膝、黨蔘、當歸、 熟地黃、 白芍、 川芎、桂枝、茯苓、細辛、防風、秦艽、蜈蚣、烏梢蛇。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寒溼痺阻

治法:溫經散寒,祛溼通絡。

代表方劑:附子湯加減;熟附子、桂枝、白朮、黃蔑、 白芍藥、杜仲、 狗脊、 獲荃、鹿角、當歸、 仙茅、 烏梢蛇。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溼熱痺阻

治法:清利溼熱,通絡止痛。

代表方劑:清火利溼湯加減 ,羚羊角、龍膽草、山桅、 黃柏、車前草、茵陳篙、薏苡仁、防己、桑枝、桃仁、蒼朮、蠶沙、木通。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氣滯血瘀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代表方劑:復元活血湯加減;大黃、 桃仁、當歸、紅花、穿山甲、柴胡、天花粉、甘草。

5、腎陽虛衰

治法:溫補腎陽,溫陽通痺。

代表方劑:溫腎壯陽方加減;熟附子、骨碎補、巴戟天、仙茅、杜仲、黃芪、白朮、烏梢蛇、血竭、桂枝。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肝腎陰虛

治法:滋陰補腎,強筋壯骨。

代表方劑:養陰通絡方加減;熟地黃、何首烏、女貞子、 白芍、 牡丹皮、 知母、 木瓜、牛膝、 蜂房、烏梢蛇、全蠍、五靈脂、地骨皮。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除按上六種分型辨證用藥之外,還根據其症狀的演變提出腰腿痛疾病的三期論治。

1、急性發作期有明顯外傷史,腰腿痛劇烈,活動受限明顯,肌肉痙攣,治當活血祛疲,通絡止痛。

2、症狀緩解期腰腿疼痛緩解,活動好轉,但仍有痺痛,不耐勞,治當舒筋活絡,強筋壯骨。


(二)其他中醫外治法

1、針刺治療

主穴:腎俞、腰夾脊、委中、阿是穴。

隨證配穴:風寒溼阻滯證配關元、腰陽關;氣滯血瘀證者配血海;肝腎虧虛證配命門、三陰交、太溪。

隨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側痛配伏兔、足三裡;外側痛配環跳、陽陵泉、懸鐘;後外側配承扶、委中、承山、崑崙。

操作: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依據病情采用補瀉手法。腰夾脊、腎俞為直刺並微斜向椎體,深1.5寸,使腰部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陽關、命門為直刺針尖稍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脹或麻電感向兩下肢擴散;關元直刺1~2寸,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外生殖器;環跳穴直刺,針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2寸,使局部酸脹或麻電感向下肢放散;承扶直刺2寸,使局部酸脹或麻電感向下肢放散;扶兔直刺1~2寸,酸脹感並可擴散到膝部;血海直刺1~1.5寸,局部酸脹,有時向髖部擴散;委中直刺1~1.5寸,使局部酸脹或麻電感向足底放散;足三裡直刺,(稍偏向脛骨方向)1~2寸,有麻電感向足背擴散,有時可向上擴散至膝;陽陵泉直刺,向脛骨後緣斜下刺入,深1寸,使酸脹感向下擴散;承山直刺1~2寸,局部酸脹,有時擴散至膕窩;懸鐘直刺1~1.5寸,局部酸脹或向足底放射;三陰交直刺1~1.5寸,局部酸脹,並可向足底或膝、股部擴散;崑崙直刺,可透太溪0.5~0.8寸,局部酸脹,並可向小趾擴散;太溪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有時放散至足底。每日針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日。

留針:留針40分鐘,TDP照射。

2、艾灸療法

取穴:病變壓痛點(阿是穴)、腎俞、腰陽關、環跳、秩邊、承扶、風市、委中、陽陵泉、足三裡、承山、崑崙、絕骨、足臨泣。

操作:每次選用5個穴位,連續施灸20分鐘,至局部皮膚髮紅為止,每日灸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日。

3、推拿療法

操作:①患者取俯臥位,術者先立於患者的一側,雙手拇指自胸腰段開始自上而下擠壓華佗夾脊穴至腰骶部為一遍,往復做3~5遍;後沿豎脊肌用滾法,手法輕柔有滲透性,約3~5min,再於對側用同樣手法。②掌壓法:兩手相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從下胸段開始自上而下按壓脊柱至骶椎,同法治療2遍。③局部取腎俞、關元俞、大腸俞、上髎、次髎、環跳、承扶、委中、陽陵泉等穴上分別用一指禪推法和拿法,約5~7min。④脊柱微調法:患者取側臥位,行腰椎定位旋轉扳法時,根據不同的腰椎病變節段,調整患者的體位,一手固定於調整椎體的位置,向相反方向輕輕用力,先健側,後患側,通常有“咔噠”的聲響。⑤患者取俯臥位,再兩側腰骶段豎脊肌行擦法,以透熱為度。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中央型突出較大者,有明顯的骨質疏鬆者,突出物有鈣化者,伴有嚴重的椎管狹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脫症者、脊柱有器質性病變者禁用此法。

4、腰椎牽引

目的是減輕椎間盤的壓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納;牽引可解除腰椎後關節的負載,同時可以解除肌肉痙攣。常用的牽引式有手法牽引,骨盆牽引等

5、拔罐療法

有疏通氣血,消散疲滯,溫通經絡,祛溼驅風,散寒活血,舒筋止痛等作用,有留罐、閃罐、走罐、針罐等方式。

6、理療

一般都有改善血液循環,增強組織的代謝和營養,促進炎性水腫吸收及血腫消散,鬆解粘連的作用,並可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小關節功能。

常用方法有:電療法、超聲波療法、光療法、激光療法、頻譜治療儀、磁療法、蠟療法、中藥離子導入等。還有鍼灸治療等


(三)食療

1、海帶25g,荔枝15g,小茴香15g。加水共煮,每日飲服一次。

2、生韭菜(或根)500g,搗汁溫服,每次500ml,每日2次。

3、淡菜300g。烘乾研末,與黑芝麻150g炒熟,拌勻,早晚各服一匙。

4、芝麻15g,大米100g,將芝麻用水淘淨,輕微炒黃後研成泥狀,加大米煮粥。每日一劑,供早餐食用


(四)西醫治療

1、激素硬膜外注射:皮質激素是一種長效抗炎劑,可以減輕及消除神經根周圍的炎症

2、痛點封閉療法:適用於腰部有明確的侷限性壓痛的腰椎問盤突出症的病人,常用利多卡因施行痛點封閉。

3、髓核化學溶解:將膠原蛋白酶注人椎間盤內,或注人硬脊膜與突出的髓核之間。該酶能選擇性溶解髓核和纖維環,但不損傷神經根,使椎間盤內壓降低,使突出的髓核縮小。以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4、手術治療

手術指徵:①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史超過半年,經過嚴格保守治療無效;或保守治療有效,經常復發且疼痛較重者;②首次發作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疼痛劇烈,尤以下肢症狀者,病人因疼痛難以行動及入眠,被迫處於屈膝側臥位,甚至跪位;③出現單根神經麻痺或馬尾神經受壓麻痺症狀和體徵;④患者中年,病史較長,影響工作或和生活;⑤病史雖不典型,經影像學檢查,CT或MRT或造影證實椎間盤對神經或硬膜囊有明顯嚴重壓迫;⑥椎間盤突出並有腰椎椎管狹窄。

手術療法禁忌證:①腰椎間盤突出症不影響生活工作者;②首次發作或多次發作,未經保守冶療;③腰椎間盤突出症並有較廣泛的纖維組織炎、風溼症等症狀;④臨床疑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但X線特殊檢查未見有特殊徵象。

常用的手術方法:①後路髓核摘除術;②內鏡下髓核摘除術;③人工髓核置換術;④側路經皮髓核摘除術。

手術後中醫辨證治療

(1)功能鍛鍊:術前應學會臥床腰背肌功能鍛鍊的幾種方式。術後第一天起,開始適度鍛鍊,逐漸加大運動強度。

(2)術後出現便祕者,予麻仁丸等中成藥口服,此時患者術後體質虛弱,不宜使用峻下劑。

(3)疼痛:術後常規給予田七膠囊化瘀通絡止痛,對於痛覺敏感者對症使用嗎啡類止痛藥。

(4)術後早期(1-7天):由於手術、麻醉對人體的創傷,耗損機體之元氣,影響氣血之關係,故常見的證型為氣虛夾瘀,表現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傷口刺痛,夜間為甚,舌質淡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細澀。治宜健脾益氣、行氣活血。方用歸脾湯加減。

術後中期(7-14天):術後恢復早期,患者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較多,脾胃的攝納及運化功能相對不足,常見的證型為脾虛夾溼證,表現為:口乾不欲飲,納呆,大便稀塘,面色萎黃。舌質淡胖或邊緣有齒印,脈濡。治宜健脾益氣,行氣化溼。方用三仁湯加減。

術後晚期(15-3天):術後恢復中晚期,由於“腰為腎之府”,腰部疾患多與肝腎之關係密切,故此時多見肝腎不足的證型,表現為:腰膝痠軟,口淡不渴,毛髮脫落,小便頻數,舌質淡胖嫩,苔白滑,脈沉弦無力。治宜補肝腎、強筋骨。偏腎陽虛者,以金匱腎氣丸加減;偏腎陰虛者,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四、注意事項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有首次發作時並未治癒,只減輕了症狀,病者就終止了治療,或者又從事以腰部受力為主的勞動,如搬運工作等,或是做體育活動,或是日常生活中再次扭傷腰部,致使症狀復發,所以,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癒後防止復發應注意如下三項:①首次發作應徹底治癒,愈後3個月至半年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劇烈體育運動和日常生活中彎腰搬提重物;②堅持腰背肌練功和逐步進行較輕柔的、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如做廣播操、打太極拳、慢跑等;③常服用補腎壯筋骨的中藥或成藥如六味地黃湯、腎氣丸等,對鞏固療效有裨益。


五、難點分析及解題思路、措施

難點之一、在早期的系統治療困難

如早期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治療(或門診服藥、理療牽引、休息、加強腰部功能保護,或住院持續牽引等),對於初發的患者是可以治癒的。但是很多患者在此階段由於症狀較輕,沒有引起重視或工作的關係等原因未能進行系統治療,使病情加重或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椎間盤突出症狀越加嚴重,表現為神經損害才來就診,使治療變得複雜和困難。因此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初發者或症狀較輕者,積極早期中醫保守治療效果是肯定的。

難點之二、難於控制復發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有首次發作時並未治癒,只減輕了症狀,病者就終止了治療,或者又從事以腰部受力為主的勞動,如搬運工作等,或是做體育活動,或是日常生活中再次扭傷腰部,致使症狀復發,所以,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癒後防止復發應注意如下三項;①首次發作應徹底治癒,愈後3個月至半年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劇烈體育運動和日常生活中彎腰搬提重物;②堅持腰背肌練功和逐步進行較輕柔的、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如做廣播操、打太極拳、慢跑等;③常服用補腎壯筋骨的中藥或成藥如六味地黃湯、腎氣丸等,對鞏固療效有裨益。

術後常規用藥,加強腰部的保護(帶腰圍活動)辨證使用中藥,同時應循序漸進地進行腰背肌功能鍛鍊,以促使腰部功能的恢復。


六、療效評價

1、治癒: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上。

2、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不能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

3、未愈:治療無效,或症狀加重;有關體徵無改善。


聲明:內容來源於“中醫科常見病診療規範”。


編輯:竹葉

審核:蟲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