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等指標控制,老糖友不能太嚴格,否則易導致突發性疾病!

心血管病 健康 糖尿病同伴 2017-08-03

昨天,120急救車呼嘯而至,76歲的“郭大爺”因急性心肌梗,被轉走,而他是一位糖尿病綜合高血脂、高血壓的患者,事情的經過還要聽陳剛大夫的講述:

昨天上午,郭大媽跑來瑞 京 糖尿病 醫 院,說郭大爺糖尿病3年,高血壓也有幾年了,平時身體挺好的,也沒得過心腦血管疾病,今天早上起床就感覺胸悶氣短,乏力,盜汗,還吐了幾次,連走路都有些困難,問能不能到家給看一看?

糖尿病血糖等指標控制,老糖友不能太嚴格,否則易導致突發性疾病!

醫院安排車輛隨郭大媽回家,把郭大爺接到了醫院。

郭大爺身材高大魁梧,體重也有100公斤。呼吸頻率有些快,每分鐘30次左右,測量血壓90/60mmHg,心率108次/分,測血糖13.9mmol/L(餐後了)。

大家還記得關於血壓的前幾講吧(尤其是“血壓是如何傷人的?”那一講)。

平時血壓正常,而突然出現的血壓偏低,再有一些心臟的類似症狀,“您可能就攤上大事了”。

郭大爺平時是有高血壓,但是,近一個月沒有吃降壓藥了。此時的血壓卻只有90/60mmHg,心率快,伴有“胸悶氣短,乏力,盜汗,還吐了幾次”,直接告訴了,他又來應驗了。

急差心電圖,抽血檢查心肌酶和心梗三項等,一邊呼叫心內科專家。因為,我知道: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幾分鐘後,再一次應驗了“陳剛大夫講糖”中的說法。

糖尿病血糖等指標控制,老糖友不能太嚴格,否則易導致突發性疾病!

心電圖夠嚇人的,不過病人您看不懂。

心內科的會診意見,您應該可以認得。

糖尿病血糖等指標控制,老糖友不能太嚴格,否則易導致突發性疾病!

幫郭大媽聯繫了他的兒子和120急救車。

在等待的過程中,一邊安排醫護人員辦理相關的手續,一邊和郭大媽聊天,以緩解她的過度緊張。她也70多歲了,心臟還不好。

這一聊,就聊除了郭大爺“心梗”的“貓膩”:

  • 郭大爺有高血壓和糖尿病3年診斷史;

  • 他不愛就醫,比如監測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

  • 他脾氣比較急躁;

  • 高血壓用藥也不規律,最近沒有吃

  • 他對血糖控制目標要求比較嚴格,但飲食控制又差;

  • 監測血糖還是比較積極的;

  • 他使用諾和靈30R胰島素(一種預混人胰島素),早晚各14單位;

  • 二甲雙胍最近再吃不到一個月;

  • 昨天中午吃的是麵條,下午還加餐一個大桃;

  • 他昨天晚餐前血糖13mmol/L,注射了14單位的諾和靈30R胰島素後,沒有吃飯。

  • 郭大媽說,沒有發生過低血糖,都是“高的”。

老糖更要注意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更應該關注血壓、血脂。

而血糖呢?

在血壓講座的第一講“老糖為什麼更要重視“血壓”?”中,我提到了:

ADVANCE、ACCORD和VADT研究,都是針對老年、長病程2 型糖尿病的研究,旨在探討嚴格控制血糖的獲益情況,結果顯示嚴格血糖控制的微血管病變獲益顯著,而心血管事件獲益不明顯,ACCORD研究還因為死亡率增加而提前結束血糖研究;同時研究證實嚴重低血糖與心血管事件增加相關。

對於老糖,控糖目標不要過於嚴格,尤其是有低血糖風險的。

預混人胰島素的低血糖風險有多高?

我是很少為老年人處方預混人胰島素的。

如果胰島功能還好,口服藥物即可;

胰島功能差一些,加用基礎胰島素;

胰島功能很差,用四針。

四針的餐時胰島素,完全可以告訴老人,不吃飯不打針。

低血糖風險或許都會比預混人胰島素少一些。

尤其是飲食做不到“規律”(定時定量)的時候。

實在要用預混人胰島素,也儘量把它當餐時胰島素使用,這是預防低血糖的需要。再就是,把血糖目標定的在高一些!

您可以看看我原來的文章:

“想和預混胰島素說”。

糖尿病血糖等指標控制,老糖友不能太嚴格,否則易導致突發性疾病!

總結,心梗究竟和啥關係最大?

血脂, 但是突發事件往往和血壓影響更多。 低血糖,可以引起交感興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負擔加重,能量不足也會導致血管收縮,從而血管管腔變細,使得本來就因血管硬化而管腔狹窄的血管發生閉塞。 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了。 另外,低血糖還可以使得心臟QT間期延長,加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血糖目標要個體化,老年糖尿病人要高一些!重點監測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對於高風險人群,這些基礎血糖儘量不小於6mmol/L。

獲益與風險並存。

最可怕的是:獲益尚未來到,而風險已至!

關注微信公眾號糖尿病同伴(tnbtb88),進群學控糖技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