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長青,沒那麼容易

新能源 東芝 長青集團 能源 國家電網雜誌 2017-03-26

點擊上方“國家電網雜誌”可以訂閱哦!

說到東芝(Toshiba),可謂家喻戶曉,這家有著100多年曆史的企業,目前正在經歷一場生死存亡之變。東芝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本身並不是能源企業,但10年前開始進軍核電業務,如今又因為核電業務面臨破產危機,這讓它和能源行業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回顧東芝這些年走過的足跡,可以看出,涉足核電業務,僅僅是百年東芝危機的導火索。

基業長青,沒那麼容易

2017年2月14日,東芝發佈了一份初步收益預測,2016年後三個季度,東芝預計出現5000億日元(約44億美元)的淨虧損,僅僅美國核電業務的虧損,就高達7125億日元(約合63億美元)。受此拖累,整個2016年財年,東芝恐將最終出現3900億日元(約34億美元)的年度淨損。消息公佈,東芝股份當天收盤時就重挫8%,董事長志賀重範引咎辭職。分析人士透露,東芝實際上已經資不抵債,正考慮變賣賺錢的半導體芯片業務,來彌補鉅額虧損以改善財務狀況。

那麼這家百年老店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種境地的呢?

選擇與集中

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與汽車並稱為兩大經濟支柱的日本電子產業就開始呈現頹勢,曾經引領世界家電行業潮流的日本企業漸漸地跟不上客戶消費體驗的時代潮流。

進入本世紀初以來,日本企業紛紛高擎結構改革和戰略轉型的旗幟,一時間“選擇與集中”漸漸成為日本企業戰略轉型的核心詞。它們紛紛重組那些收效不好的業務,非常嚴格的對其全盤業務內容進行“選擇”,並“集中”力量於那些優質與最有潛力的業務。在“選擇與集中”的戰略思維之下,日系企業逐步退出與消費客戶直接面對的B2C領域,而轉向面向工商業用戶的B2B領域。

東芝更為徹底,砍掉公司其他的資產與業務,最終把業務集中到核電與半導體,產業鏈開始變短。風險至此埋下。

押寶核電

2006年,東芝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瀕臨破產的西屋電氣以發展核電,該價格超過當時市場預期的一倍。東芝此前在日本的核能技術領域也已建立不少業務,佔日本核電站建造市場的35%。但它不滿足於這樣的市場份額,謀求全面佔有核電技術市場。在核能發電方面,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技術主要有兩種:壓水堆型(PWR)與沸水堆型(BWR)。東芝本來只有沸水堆型核電技術,但在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西屋公司後,東芝同時握有了這兩種主要技術。當時,西屋電氣的AP1000技術作為三代核電技術的代表正越來越成為未來核電規模化發展的主流。

本世紀初以來,如何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同時,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各國政府以及能源從業者關心的頭等大事。此時,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核能。彼時,世界核電發展正方興未艾。美、法、日、德等核電大國正延長核電機組壽期,並進行機組擴容,這些有利因素極大地刺激了各國的核能事業發展。而最為重要的是核電的安全技術正進一步得到提高,人們普遍認為核電代表了未來能源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芝把業務重點轉向核電,在當時看來怎麼都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戰略轉型。當然,東芝的這種巨大變化也跟其時的董事長西田厚聰有關。

西田厚聰自2005年上任後一直推行“積極的經營”。他多少富有冒險的經營思維在當時核電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促成東芝作出把戰略重點倚向核電的決策。然而,2011年福島的那場核事故,徹底粉碎了西田厚聰的“美好願景”。

事實上,即使不發生福島核事故,東芝近乎“盲目”的擴張已經埋下其隱患。富有冒險的溢價收購耗空了東芝的企業流動資金,導致研發投入不足,技術進步受阻。此外,核電的建設資金投入巨大,回報週期長,無形中又增加了東芝的財務負擔。此時的核電早已成為東芝的燙手山芋。

如果說,2006年東芝收購西屋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2016年底西屋公司併購美國核電工程企業芝加哥橋樑鋼鐵公司(CB&I),併購價格為2.29億美元(約270億日元),純粹是經營決策上的嚴重失誤。據分析人士介紹,CB&I公司的評估價格實際上是“零”,其在美國建設的核電項目已經多次停工,今後指望盈利幾乎沒有可能。正是這次併購,幾乎把東芝逼入了絕境。

核電虧損已勢難避免,東芝公司被核電拖跨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基業長青,沒那麼容易

財務醜聞

隱藏的問題終於爆發。2015年7月,一份由第三方委員會調查的報告發布,顯示自2008年以來東芝累計虛報的利潤高達1518億日元,加上此前東芝自查發現的44億日元,累計虛報利潤達到1562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78億元),佔同期公司稅前利潤的近30%。前後三任董事長參與其中,這是繼2011年奧林巴斯隱瞞17億美元損失以來,日本企業界最大的一樁財務造假醜聞。

東芝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危機,股票被放進了“整理欄”,時刻面臨著退市的風險,一些投資者表示要控告東芝公司,東芝的信譽蒙受沉重打擊,並被處以鉅額的罰款,主要負責人甚至面臨牢獄之災。

據最新的財報預測,東芝在美核電業務的虧損高達7125億日元,約合63億美元。這個數字意味著,東芝其他業務的贏利都將是杯水車薪,如何生存下去成為東芝目前最需要考慮的事情。

基業長青,沒那麼容易

斷臂求生

自財務造假髮生以來,東芝為擺脫困境,一方面宣佈裁員數千人,同時,不斷把旗下業務轉讓出售。例如,將白色加電業務賣給美的,醫療設備部門賣給佳能。此外,還把在印尼的彩電工廠和洗衣機工廠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創維,圖像傳感器業務則以190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索尼。

出售核心賺錢業務醫療成像及賠錢業務白色家電後,東芝2016年前六個月實現轉虧為盈,淨利潤增加1153億日元。然而,這種盈利只是曇花一現。最困難的時期還在後頭。2017年2月,初步預估,2016年後三個季度,東芝預計出現約44億美元的淨虧損。賣完了邊緣資產以及非核心業務,東芝終於把手伸向了其最為掙錢的核心業務——半導體閃存業務。

東芝目前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閃存製造商,全球僅次於韓國的三星電子,在全球NAND Flash產出比重上,三星市場佔有率約為36%,東芝和西部數據陣營合計約為35%。據悉,東芝的半導體業務估值可達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05億元),是東芝目前最為掙錢的部門,據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芯片業務部門的淨營收佔總營收的30.8%,但運營利潤芯片業務部門佔據絕對優勢,運營利潤達到241億日元。

半導體業務已經是東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此舉無疑是剜心自救,賣掉半導體閃存業務相當於砍斷了東芝的生存之本。另據最新消息,東芝初步決定押後出售半導體業務股份。東芝正聯合日本的幾家財團,希望能獲取他們的資金支持。

東芝能否撐過這個難關,且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2017年第三期《國家電網》雜誌

歡迎評論+點贊

本期編輯:楊兀川

近期精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