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在此背景音樂下閱讀本文,效果更佳

相信我,你一定聽過它,只是還不知道它的名字

也許沒有辦法精確統計

全國到底有多少人背井離鄉

但根據《中國統計年鑑》數據

僅2017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數

就已接近3億

對其中絕大多數人而言

我們沒有機會

親眼見證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

更沒有機會

親自記錄下家鄉的點點滴滴

甚至當我們回到家鄉時

一度恍惚自己是歸人還是過客


而來自新疆的攝影師賴宇寧

則選擇用超過30年的時間

一點一滴地記錄下家鄉的模樣

30年,10000個日夜,26萬個小時

最終成為他鏡頭下的

一山一木、一鳥一獸和一餐一飯


01 一山一木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

最先觸及的便是遠處的山巒

山峰巍峨聳立

山頂的積雪久久不化

除了雪的白、山的黑、天的藍

一切似乎還在沉睡

▼新疆伊犁喀拉峻地區的山峰,屬於天山山脈,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山下的賽里木湖

與雪山為伴

作為新疆第一大高山湖泊

浩瀚平靜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全身鏡

映出雪山、白雲和藍天

▼冬季的賽里木湖,湖面分佈著不連續的冰層,攝影師@賴宇寧(請橫屏觀看)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太陽逐漸升高

喚醒了山坡間的林海和草原

它們交織錯落

鋪滿高低起伏的山坡

不斷向天際綿延

▼林海與草原相間分佈,形成“花斑森林”,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林海的主角是雪嶺雲杉

即使是嚴寒的冬天

它們依然常綠如新

從空中俯瞰

如同萬箭齊發

▼一場大雪後,挺拔的雪嶺雲杉上掛滿了積雪,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沒有林海的山坡也並不單調

盛名中外的喀拉峻草原

色彩柔和,曲線優美

形似人體

被譽為“人體草原

▼初夏時節的喀拉峻草原,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如若恰遇冬雪、綠色盡失

斑駁的積雪點綴山坡

天地亦隨之變色

▼一場大雪後的喀拉峻草原,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太陽西斜

陽光與多彩的岩層交相輝映

自然侵蝕塑造的丘陵

形似城堡,鱗次櫛比

被稱為“五彩城”

▼五彩城,一種由各種彩色地層組成的丘陵地貌,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夕陽半掩

遠處的雪山朦朧難辨

近處的巴音布魯克草原之上

冰雪融水匯聚而成的開都河

變身一條光帶

肆意展布

▼開都河呈現出典型的曲流河形態,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不用多久

大地會再次進入黑夜

在山河變化的週期中

這樣的一天太過於普通

可就是在這樣周而復始的日升月落間

人們匆匆過完了一生

沒有陽光的日子裡

天空電閃雷鳴

地下繁花似錦

▼伊犁霍城縣的薰衣草基地,這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薰衣草在一年內可以開花兩次的地方,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待到雨過天晴

天空彩虹橋高掛

路邊油菜花鋪滿大地

一片片、一壟壟

相繼排列、一望無際

▼伊犁昭蘇縣的油菜花田,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日升月落

雨來雪往

群山屹然矗立

守護著一方水土

也迎來了花蟲和鳥獸

▼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萬壽菊田,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02 一鳥一獸


雪山下的湖泊

水草豐美

無數的鳥獸聚集於此

共享著這片祥和的天地


這裡是它們的家園

天鵝選擇在此紮根,繁衍後代

靜謐的雪山與舞動的生靈

構成一幅聖潔、美好的畫面

▼雪山腳下的天鵝,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這裡是它們的驛站

每年九月

成千上萬的蓑羽鶴

在昭蘇溼地集結

這裡是它們遷徙路上重要的一站

▼昭蘇溼地的蓑羽鶴群,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這裡也是它們的獵場

高居食物鏈頂端的飛禽猛獸

時刻準備著發動下一次致命一擊

金雕便是其中之一

這種凶猛、驕傲的鳥類

圓目鉤喙、敏捷有力

▼彷彿與你對視的金雕,怕不怕?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當尖牙和利爪相遇

一場廝殺在所難免

▼金雕捕獵的場景,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而在馴鷹人的馴服下

它們亦可與哈薩克人世代相隨

▼“獵鷹”,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除了天空的飛鷹

地上的走獸也成了人類忠實的夥伴

健壯的牧牛

溫順的綿羊

高貴的白馬

▼白馬,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它們在湖邊遊蕩

▼科古琴山腳下的馬匹,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在雪地上奔騰

▼牧馬人驅趕馬群,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在山坡上憩息

▼覓食的牛群,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也會隨著人類輾轉遷移

▼羊群轉場,攝影師@賴宇寧(請橫屏觀看)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隨著季節更迭

為了尋找適宜放牧的草場

牧民們不斷將牲畜們轉移

這場由人類主導的大規模遷徙

被稱為“轉場


牛、羊、馬

都是牧民轉場時

最重要的“貨物”

▼轉場中的羊群,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在這場史詩級的遷徙中

任憑山花爛漫

▼春季,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綠野千里

▼夏季,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楓林如火

▼秋季,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飛雪漫天

▼冬季,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牧民們依然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往返於不同的草場之間

羊群、牛群、馬群

陪伴了一代代牧民的生活

也養活了一代代新疆人



03 一餐一飯


這片土地上

人們墾荒耕地、建造家園

他們種植水稻

得益於充足的水源

一個個方格水田緊密排列

宛如江南水鄉

▼伊犁的稻田,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他們收穫小麥

這種來自西亞的植物

數千年前便傳入中國

如今已成為新疆人

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小麥收穫,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他們發明美食

抓飯

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食物

維語中稱之為”坡羅”

▼大鍋烹製的抓飯,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抓飯鮮美軟糯

在維吾爾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家庭聚會,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著名的“中國披薩”

焦黃的外表和酥脆的口感

令人垂涎三尺

有數據統計

新疆人每天可以吃掉近三百萬個饢

相當於全疆每個饢坑

每天要烤製出172個饢

▼以上數據來源於新疆農業產業化發展局,烤饢店,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如同饢之於新疆人

當人們談論起美食時

最念念不忘的

大多是家鄉的味道

▼新鮮出爐的饢,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們

偶爾也會就地取材來點野味

夜幕來臨之際的魚鮮燒烤

是對忙碌一天最好的犒勞

▼河邊烤魚,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或是在漫長的嚴冬來臨之前

儲備足夠的食材

▼每年冬宰後,人們晾晒肉類,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除此之外

傳統的騎馬”叼羊”

▼“叼羊”是一種在形式上與橄欖球相似的運動,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宛轉悠揚的冬不拉演奏

▼冬不拉,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精緻的地毯和織物

▼編織織物,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質樸實用的陶器

▼製陶,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這些揮之不去的傳統

印刻在當地人的生活中

成為一種習慣

一種風俗

一種傳承

當和賴宇寧聊起

從業30多年來記錄家鄉的心情

他說:

我在伊犁生活了50多年,走遍了伊犁河谷的山山水水,用鏡頭記錄下這裡的點點滴滴。這不僅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更是作為一個伊犁人對家鄉的熱愛。”

▼夕陽下的城市和溼地,攝影師@賴宇寧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也許並不是所有人

都擁有賴宇寧這樣的機會和堅持

家鄉的一山一木、一鳥一獸和一餐一飯

往往默默地成為人們心中的印記

即便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它依然是最初的樣子

正如古人所說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上文引用自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二》。那山水,那鳥獸,那些可愛的人,攝影師@賴宇寧(請橫屏觀看)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30年,10000天,他如何記錄家鄉?


P.S. 編輯:王昆、劉白;圖片:劉白、任炳旭;設計:鄭伯容;審校:楨公子

P.P.S. 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地理、地質、天文、生物、歷史、考古、藝術、建築、城市規劃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MG動畫、平面設計師、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