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獻給習酒公司的所有朋友#

一、習酒的前身

說到習酒,就必須得追溯到1952年。熟悉習酒的朋友都知道,習酒的產地是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習酒鎮。可在1952年的時候,那會習酒鎮還屬於仁懷縣直接管理,那年仁懷縣的工業局為了發展釀酒事業,組織了一干人等沿著赤水河進行考察。考察了5年,最後在現在的習酒鎮選定好了地方,政府花了700元收購了一個小作坊。

收購作坊的時候也有一些趣事,當時的物價水平不知道這個700元是貴還是便宜,但是從賣房人的故事來聽,估計這個700元不便宜。賣家說出了現在比較流行的故事:這裡原本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人躲避戰亂而來,來了就開始釀酒,已經幹了數千年。原本是個"殷"姓人家賣出來的,"殷"家在這邊釀酒知道的就有六七代人了,後來殷家賺了錢,發了家,看我面有異像想來必是有緣人,所以才低價賣給了我。於是政府花了700元接下來了,起了一個名字,叫做"貴州省仁懷郎酒廠",生產"貴州郎酒"。彼時河對岸的"四川郎酒"還叫做"四川二郎神酒廠"。所以習酒公司一直對外宣稱的建廠時間是1952年,2012年發行的"國營60週年"紀念酒,其實仔細考證起來也沒那麼嚴謹。

後來遇到"鋼鐵大躍進",中間停產了幾年。不過這麼一停也是個好事,在停產期間仁懷縣政府在酒廠裡開了個"硫磺廠",一個天選之地,說釀酒就只能釀酒,果不其然,硫磺廠幾個月就開垮了。垮了之後縣政府看不上,又將酒廠劃給了回龍區代管,回龍就開始了重啟酒廠的工作。

1962年的第二次重新"建廠",名字也隨之改為"仁懷縣回龍區供銷社郎廟酒廠"。想想當年曾前德、肖明清、蔡世昌三位老同志,坐在百廢待興的廠房面前,應該也會發出一聲感嘆吧。起初的廠房歷經三年的歲月也要重新修整,各種原材料也需要東拼西湊。釀酒的技術不會,還要向河岸的大小酒莊取經學習。這也埋下了習酒那種吃苦耐勞同時又開放的文化基因。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底下難長草。要知道那會還沒有啥雜交水稻,糧食的產量還沒這麼大,一個縣的力量沒辦法支撐起兩個酒廠。到了1965年,回龍區正式劃歸習水縣管轄,這也算是命中註定的。一是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二是習酒名字的由來也基本確定。習水大麴的研發工作也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到1971年"紅衛大麴"正式更名"習水大麴",76年企業名稱也變更為"貴州省習水曲酒廠",現代習酒的格局基本就在那個時候建立好了。

習酒的前世今生

現在習酒窖藏1988的強勢崛起,使得很多人都以為習酒是傳統生產醬香的,其實不對。習酒醬香型白酒的生產歷史和濃香比起來就短了一些,但也能追溯到1977年。當年就開始了試製醬香型白酒的工作,併成功產出了5.961噸,現有的資料還能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顯而易見的是當年成功釀出醬香酒全廠上下的喜悅。後來到了1983年"習酒"牌醬香型白酒正式面世。在第二年的貴州省全省質量品評大賽上:茅臺酒98.9分,董酒98.5分,習水大麴97.3分,習酒93.8分,安酒92分,平壩窖酒91.8分,鴨溪窖酒89分,珍酒87.4分,湄窖86.8分.......兩個產品參賽,都進入前五名,這個成績大概可以看出習酒的技術實力。

很多酒友都聽說了一些傳聞,說是茅臺兼併習酒時,從習酒拉走了很多高質量的基酒。這話不假,那是2000年,習酒賣給茅臺股份公司基酒約5000噸,多不多呢?說多也行,說不多亦可。在"七五"期間,習酒被省政府列為重點發展名優酒骨幹企業,在89年時,濃香型和醬香型白酒生產能力都雙雙突破"3000"噸,那年還是全國最大的醬香型白酒生產廠家,當時被稱為"氣死茅臺",也頗為生動形象。5000噸基酒從這個維度上來看其實也不多,但這一點也能側面的看出來,習酒有著過硬的品質。說不定現在喝的茅臺酒中,都還留著習酒的基因。

習酒的前世今生

去年是茅臺兼併習酒二十週年,習酒和茅臺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故事的起因,得往前推十年。上個世紀80年代,應該是習酒發展的第一個小高潮吧。1982年陳星國仁出任廠長,理想主義的他,一上臺就開始大刀闊斧搞建設。去過習酒廠參觀的朋友應該有這樣一種感覺,"一杯一盞當思來之不易",說是在貴州省內,乘坐飛機到貴陽之後坐客車都起碼還得4個小時。當時他為了搞文化建設,修建了職工子弟學校、影院、歌舞廳、籃球場、公園等等,擱現在就叫做特色小鎮。在其任期的第一個十年中,習酒飛速的發展,各類大賽獲獎無數,各種獎章紛至沓來,並在1988年獲得了"國家質量獎",商務部優質產品獎。九十年代初期,他更是創造性地想從習酒鎮到茅臺這50公里內,建設一個全國性的名酒基地,"百里酒城"的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有遠大理想的同時,做事情也頗為驚人。90年代在小鎮上修建直升飛機廠,一次性徵地近6000畝,貸款數億。如果白酒行情和經濟行情一直能保持這樣的熱潮,興許當今白酒的版圖又該重寫,畢竟當年陳廠長的目標是收購茅臺。可常常就是事與願違,90年代經濟形勢轉變,銀行開始收緊銀根,白酒行情急轉直下,習酒也變成時代的悲劇。在習酒生死存亡的關頭,也有很多習酒人離開,後來在外省也遇到過他們,無一例外的懷念那個時代。留下來的自帶生活費,不領工資自願上班。硬撐了兩年,最後迫不得已,1998年由茅臺兼併習酒,茅臺最終否決了他繼續當廠長的可能,他也由此飲彈自殺。到現在,陳星國都還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無疑,陳星國時代對習酒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現在習酒公司的管理隊伍也是那個時代和習酒一起走下來不離不棄的,支撐習酒重新走進行業前十的,可能還有星國的遺志吧。這裡陳廠長的功過就不由我來評說,換我來論其長短,議其是非,豈不哀也哉!

我們接著說,1998年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習酒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集團公司領導劉自力親自兼任習酒董事長,總經理。99年茅臺股份公司上市,由於同業競爭的限制,他任期的前幾年,只能發展"黔派濃香",發展省內市場。現在很多貴州人都還知道"習酒五星,液體黃金"這句廣告詞,而省外的很多酒友對習酒的斷代,也是這個歷史根源。他任期的十三年,實現了習酒重傷之後的休養生息,在很多掣肘的限制下還實現了習酒扭虧為盈,還清銀行貸款。直至2010年卸任給張德芹留下了一個每年營收十多億的習酒,也是做了凸出貢獻。

張德芹上臺之後,對習酒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切按照茅臺的標準辦",或許剛開始的幾年習酒公司上上下下還沒那麼習慣。第一件事,先開始主打醬香,2010年很快就推出"窖藏1988",開始聚焦大單品。關於這個事,還引起了各界的巨大爭議,茅臺的股東批評茅臺同業競爭怎麼解決。這個到2012年習酒首次提出準備在資本市場亮相時,這個聲音達到了頂峰。後來由於白酒行情轉變,衝擊資本市場失敗這個聲音才算沉寂了下去。其實呀,

建議這些金融專家去一下貴州,格局放大一些,共同做大醬香品類,對茅臺肯定是有利的。另外貴州經濟要發展,不搞酒搞旅遊搞什麼呢?這些專家可以整天張著嘴指點江山,貴州還有很多老百姓種了高粱等習酒公司收購了換生活費。

第二件事就是對內改革,要求習酒所有管理幹部必須學習使用電腦,必須提升部門辦事效率。規定期限內不會使用OA系統直接辭退,此舉當時試很多年齡偏大的個個怨聲連連。不過一段時間慢慢適應之後,發現效率的提升果然很明顯。或許他知道,習酒要走向全國市場的舞臺,必須要修煉好內功。

卸任的時候,也留下了自己的感情和眼淚,也是對習酒文化的一種認同吧。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窖藏系列原本是有"1988、1995、1998"三款產品,可能張董事長也是想提醒習酒人,習酒在1988年就是名酒了,到1995年由盛轉衰,再到1998年併入茅臺。他對習酒的感情,也算是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委婉的表達吧。到2018年卸任,習酒銷售收入創歷史以來最高,從一個區域品牌逐步轉變成全國性品牌,也算向集團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吧。

到現在的鐘方達和塗華彬的搭檔,才剛開始就定下了銷售收入破"百億"的目標,具體何時實現,就拭目以待吧。值得一提的是,鍾方達生活中還是一個圍棋高手,他下棋"厚實而細膩",每天不管多忙都會快速步行幾公里,相信習酒在他的掌舵下,也是這種風格吧。

習酒的前世今生

生於斯,長於斯,對習酒這種獨特的情感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很難體會的。習酒發展到現在確實來之不易。從小就見著那群叔叔阿姨用雙手捧著糧食,將一顆顆高粱視若珍寶。"君子有禮"不光是對人,對物也等同而視之。見過他們釀出一批好酒的那種欣喜若狂,見過釀出質量差的酒時候的那種震怒。見慣了他們對於酒的這種特殊感情,難免自己對於其他白酒都會變得更為苛求,畢竟白酒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工業廢水。

習酒倡導的君子文化,釀出的酒,或許也是全體習酒員工對於"君子"一詞的思考吧,所謂君子溫如玉,質硬而不荊,色暖而不妖。可能他們沒那麼多辭藻來形容這個酒,來講他們產品的設計,產品說明都還是那種白酒行業老套的話術。能慢慢獲得大家的認可,也正是那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吧。對於酒,酒友們評價得最多的,還是優雅柔和,味道均衡協調,一改茅臺酒那種炸裂的風格相比起來更容易入口。

省外很多朋友都認為習酒是一個新晉的品牌,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瞭解習酒"很久以前就是名酒",那就足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