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民國時期女作家蕭紅

春夏秋冬,循環往復的世界。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女人,記得她的音容笑貌;記得她的筆墨傳奇;記得她那一身藍楹花般的幽香;記得她每一次清晰的吶喊;記得她最後留給我們的夢鄉。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和蕭軍

蕭紅的初戀不是他,卻在最危難的時候結識了他。日偽統治下的哈爾濱,處處都顯得那麼陰森,蕭紅和蕭軍為躲避迫害,逃離了哈爾濱,來到了山東半島最亮的那顆星-島城青島。從那以後,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也完成了那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說《生死場》。

魯迅就曾經說過: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後繼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

魯迅還評價蕭紅在《生死場》中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魯迅

1934年7月左右,蕭紅和蕭軍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繫,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被稱讚中國左翼文學一下子多了兩個實力作家。同年11月,蕭紅、蕭軍與作家張梅林離開青島抵達上海。同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第一次會面。從那以後,蕭紅、蕭軍經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特意將兩人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一定影響。

不久,蕭紅、蕭軍、葉紫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奴隸社是魯迅創立的一個社團名稱,其主旨為宣傳左翼文化思想,主要的人員有魯迅、蕭紅、葉紫,蕭軍等人。

奴隸社成立後,葉紫的《豐收》、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便列為“奴隸叢書”之一、之二、之三。由魯迅分別作序,結集出版。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作品《生死場》

在《生死場》故事中,作者蕭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

1935年12月,《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署名“蕭紅”。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作品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一舉成名。

第二年,6月15日,蕭紅作為最初發起人之一,與魯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聯合簽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

《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中反對內戰,號召愛國文藝工作者,發揮進步作用,創作優秀作品,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解放,民族獨立而鬥爭。蕭紅是發起人,也是其中最堅定的分子。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照片

人們常說自古紅顏多薄命,蕭紅的婚姻也是頗多挫折,《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發表後的同年7月,蕭紅與蕭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為了求得解脫、緩解矛盾,蕭紅隻身東渡日本。蕭軍是第二個傷了蕭紅心的男人,而第一個讓蕭紅傷心的男人,是蕭紅初戀名叫——汪恩甲。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影視劇中汪恩甲形象

這個傷了蕭紅心的男人是蕭紅的初戀,汪恩甲當時在哈爾濱上大學,他們很快就相識並且相戀。當時和蕭紅已有婚約的汪恩甲哥哥汪大澄不滿蕭紅去北平讀書,代弟弟解除了與蕭紅的婚約,蕭紅到法院狀告汪大澄。汪恩甲為了顧及哥哥的聲譽,違心承認解除婚約是自己的主張。

蕭紅與汪恩甲在哈爾濱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汪恩甲卻不辭而別。令蕭紅獨自被困在旅館。對於汪恩甲的失蹤,一種說法認為他沒有足夠的錢交房費,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遭遇了意外。

蕭紅在她的《呼蘭河傳》中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的初戀註定是錯誤的,註定要讓她承受苦難和挫折,但是蕭紅卻很堅強的挺過來了。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文學家魯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身在日本的蕭紅髮表《海外的悲悼》等諸多作品用以懷念。魯迅生前與十餘位中國現代知名女作家的交往甚密,包括許廣平、冰心、丁玲、陳學昭、凌叔華、馮沅君、蘇雪林、謝冰瑩、白薇、楊之華、草明、蕭紅等。其中魯迅對蕭紅的幫助和提攜是有很重大的意義的,魯迅與蕭紅被稱作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父”與“女” 所以魯迅的死,對蕭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1938年蕭紅與丁玲西安

1938年1月,蕭紅、蕭軍和聶紺弩、艾青、田間、端木蕻良等人應民族大學副校長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到山西臨汾民族大學任教擔任文藝指導員。2月,臨汾形勢緊張,蕭紅、端木蕻良隨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西安。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漢。5月,兩人在武漢結婚。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端木蕻良

蕭紅一生曾與多個男人有著感情糾葛,可見她的魅力之大。雖然蕭紅與蕭軍的戀情被很多人熟知,但與蕭紅結為夫妻並在生命最後時刻陪伴在蕭紅身邊的男人只有一個——端木蕻良。

蕭紅比端木蕻良大一歲,兩人是1937年10月在武漢相識的。端木蕻良身材瘦高,穿著洋氣,說話和聲細氣,性格內向,文質彬彬,這樣的一個男人,給蕭紅流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蕭紅在西安提出與蕭軍正式分手時,蕭紅與端木蕻良兩人感情的迅速發展,1938年5月在武漢舉行婚禮。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作品《呼蘭河傳》

1940年1月底,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嘴樂道8號。

同年9月1日,《呼蘭河傳》開始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連載完畢。

《呼蘭河傳》茅盾作序:一代文學女神畢生才華凝練,完美呈現天才女作家蕭紅謎一樣的人生。是“文學洛神”生前最後一部“回憶式”長篇小說。小說質樸的文字有著奇異的魅力,呈現上世紀30年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曾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呼蘭河傳》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說。全書七章:一、二章寫小城風情,三、四章談家中親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繪獨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視式藝術手法,以情感的起伏為脈絡,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畔的鄉鎮作傳,為這個鄉鎮的風土人情,為各種各樣人的生與死、歡樂與悲哀作傳”。全書七章可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尾聲餘響不絕。

蕭紅這部《呼蘭河傳》以嫻熟的寫作技巧,抒情詩的意境,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的巔峰之作,為中國文學奉獻了一部不朽的經典。也是如今提起蕭紅最先想到的一個書名。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照片

1942年1月12日,日軍佔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為喉瘤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入瑪麗醫院。次日,蕭紅精神漸復,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被送進紅十字會在聖提士反女校設立的臨時醫院。1月22日上午10點,蕭紅病逝,享年31歲。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1938年蕭紅和端木蕻良西安

關於愛情,胡風在蕭紅與端木蕻良的婚禮上提議讓新娘新郎談談戀愛經過時,蕭紅說:“掏肝剖肺地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歷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希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淺水灣墓

蕭紅死後,她的一半骨灰埋在淺水灣,而另一半,則被端木蕻良買了一個花瓶,偷偷埋在西環半山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裡。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的骨灰被遷葬於廣州的銀河公墓

1957年,蕭紅的骨灰被遷葬於廣州的銀河公墓。一生飄零,至死都未再回故鄉。

蕭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洛神”

蕭紅紀念碑

“文學洛神”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蕭紅認為作家的首要任務是“對著人類的愚昧”,她認為作家是超階級的,作家應該為人類而寫作。從直接面對人的生存層面說話這個角度來說,蕭紅或許比魯迅走得更遠、體驗得更深、離信仰更近。

名家點評

林賢治(詩人、學者):蕭紅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繼魯迅之後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於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學評論家):沒有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蕭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國漢學家):蕭紅在本質上是個善於描寫私人經驗的自傳體式作家。

章海寧(記者、蕭紅研究會副會長):我更願意把蕭紅歸類為是一個貧民作家,她筆下的主角經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蕭紅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體會到處於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艱難和不易。

張耀傑(學者、傳記作家):蕭紅有文學才華但做人不及格。

馬勇(學者、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蕭紅的悲劇源於“五四”鼓勵下的出走。

王東成(學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對蕭紅人性的不潔和過錯要作同情的理解。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後繼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魯迅還評價蕭紅在《生死場》中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茅盾(作家、文學評論家):評價《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