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當年新京報的記者採訪莫言的一段採訪稿很有意思:

記者:很多人評論你的小說寫得過於殘酷。像《檀香刑》我確實只翻了幾頁,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沒有看過《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為《檀香刑》中被人認為是“殘酷”的那些描寫,是到了書的二百多頁才出現的。“記者從來不看書”,你們也看不過來,這可以理解,而不看書又要評書論書,這是你們的職業需要,也可以理解。

這是半開玩笑的話,你不要認真。但你發表時不要刪掉這段話,因為這很好玩,是我作為被採訪者的一次溫柔的反抗。

如此看來就算是去採訪莫言的記者也未必就真的看了他的作品,何況是普通民眾呢?更多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有人看就有人寫,而一本正經的文學評論誰看啊?大家看熱鬧當然是越狗屁倒灶的事情越好,如果沒有那就編造上兩個,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啊,某種意義上莫言獲獎以後沒鬧出點什麼“緋聞”倒是頗讓人驚異的事。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當年新京報的記者採訪莫言的一段採訪稿很有意思:

記者:很多人評論你的小說寫得過於殘酷。像《檀香刑》我確實只翻了幾頁,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沒有看過《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為《檀香刑》中被人認為是“殘酷”的那些描寫,是到了書的二百多頁才出現的。“記者從來不看書”,你們也看不過來,這可以理解,而不看書又要評書論書,這是你們的職業需要,也可以理解。

這是半開玩笑的話,你不要認真。但你發表時不要刪掉這段話,因為這很好玩,是我作為被採訪者的一次溫柔的反抗。

如此看來就算是去採訪莫言的記者也未必就真的看了他的作品,何況是普通民眾呢?更多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有人看就有人寫,而一本正經的文學評論誰看啊?大家看熱鬧當然是越狗屁倒灶的事情越好,如果沒有那就編造上兩個,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啊,某種意義上莫言獲獎以後沒鬧出點什麼“緋聞”倒是頗讓人驚異的事。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文人相輕,分外眼紅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拿諾獎前大家都還能和和睦睦,但是這個諾獎給到了莫言頭上,他就是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學第一人”。

我記得之前有位作家對莫言獲獎的評價大意是,從此中國的作家就可以正確地看待諾貝爾文學獎了,因為諾獎的獲得者就在我們身邊。

忘了出處在哪裡了,但是不聯繫上下文,這話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裡面,讓人不知臧否,但莫言獲獎確實一大批圈裡人看他不順眼,而就算作家本人們都還能保持理智,但他們的粉絲們卻未必能嚥下這口氣。

憑什麼你拿獎XX就不能拿獎?你拿了XX沒拿豈不是代表我之前的那些書白看了,豈不是證明我比你的那些粉絲讀者還低一個檔次?

但講道理,莫言本身確實是有拿獎實力的,當初筆者跟風買了本莫言的《豐乳肥臀》,其文字帶有一種獨特的鄉土魅力。緊張的情緒、淺顯的敘事,甚至惡作劇般的快感跟虛無的悲劇都足夠稱得上優秀,但這並不是說別的作家就比莫言差。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當年新京報的記者採訪莫言的一段採訪稿很有意思:

記者:很多人評論你的小說寫得過於殘酷。像《檀香刑》我確實只翻了幾頁,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沒有看過《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為《檀香刑》中被人認為是“殘酷”的那些描寫,是到了書的二百多頁才出現的。“記者從來不看書”,你們也看不過來,這可以理解,而不看書又要評書論書,這是你們的職業需要,也可以理解。

這是半開玩笑的話,你不要認真。但你發表時不要刪掉這段話,因為這很好玩,是我作為被採訪者的一次溫柔的反抗。

如此看來就算是去採訪莫言的記者也未必就真的看了他的作品,何況是普通民眾呢?更多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有人看就有人寫,而一本正經的文學評論誰看啊?大家看熱鬧當然是越狗屁倒灶的事情越好,如果沒有那就編造上兩個,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啊,某種意義上莫言獲獎以後沒鬧出點什麼“緋聞”倒是頗讓人驚異的事。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文人相輕,分外眼紅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拿諾獎前大家都還能和和睦睦,但是這個諾獎給到了莫言頭上,他就是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學第一人”。

我記得之前有位作家對莫言獲獎的評價大意是,從此中國的作家就可以正確地看待諾貝爾文學獎了,因為諾獎的獲得者就在我們身邊。

忘了出處在哪裡了,但是不聯繫上下文,這話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裡面,讓人不知臧否,但莫言獲獎確實一大批圈裡人看他不順眼,而就算作家本人們都還能保持理智,但他們的粉絲們卻未必能嚥下這口氣。

憑什麼你拿獎XX就不能拿獎?你拿了XX沒拿豈不是代表我之前的那些書白看了,豈不是證明我比你的那些粉絲讀者還低一個檔次?

但講道理,莫言本身確實是有拿獎實力的,當初筆者跟風買了本莫言的《豐乳肥臀》,其文字帶有一種獨特的鄉土魅力。緊張的情緒、淺顯的敘事,甚至惡作劇般的快感跟虛無的悲劇都足夠稱得上優秀,但這並不是說別的作家就比莫言差。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諾獎是對一位作家的認可,但並不是對別的作家的否定。

諾獎有一個評選的潛規則就是發現優秀的冷門作家。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之所以能拿獎正是因為他之前的冷門,像大家說的為什麼不把諾獎頒給誰誰誰,那這個事情可以去問問村上春樹,去問問托爾斯泰,去問問凡爾納、易卜生、左拉、哈代、高爾基、毛姆、菲茨傑拉德這些人,他們都沒能拿到這個獎,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價值。

諾獎畢竟只有一個,拿獎是榮譽但是沒拿也不是羞辱,畢竟這個也不是大白菜可以人人給發一顆。

迎合西方,抹黑中國

對莫言指摘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認為他的作品是對中國的一種抹黑,是對西方的一種迎合和跪舔。

但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寫的確實是真實的中國,也是真實的中國農村,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違和感,那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是在太快了,快的已經與莫言筆下的中國形成了一種割裂,但那確確實實就是莫言生命中的一段記憶,你不能要求一位作家的作品脫離自己的認知和環境而獨立存在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當年新京報的記者採訪莫言的一段採訪稿很有意思:

記者:很多人評論你的小說寫得過於殘酷。像《檀香刑》我確實只翻了幾頁,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沒有看過《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為《檀香刑》中被人認為是“殘酷”的那些描寫,是到了書的二百多頁才出現的。“記者從來不看書”,你們也看不過來,這可以理解,而不看書又要評書論書,這是你們的職業需要,也可以理解。

這是半開玩笑的話,你不要認真。但你發表時不要刪掉這段話,因為這很好玩,是我作為被採訪者的一次溫柔的反抗。

如此看來就算是去採訪莫言的記者也未必就真的看了他的作品,何況是普通民眾呢?更多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有人看就有人寫,而一本正經的文學評論誰看啊?大家看熱鬧當然是越狗屁倒灶的事情越好,如果沒有那就編造上兩個,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啊,某種意義上莫言獲獎以後沒鬧出點什麼“緋聞”倒是頗讓人驚異的事。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文人相輕,分外眼紅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拿諾獎前大家都還能和和睦睦,但是這個諾獎給到了莫言頭上,他就是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學第一人”。

我記得之前有位作家對莫言獲獎的評價大意是,從此中國的作家就可以正確地看待諾貝爾文學獎了,因為諾獎的獲得者就在我們身邊。

忘了出處在哪裡了,但是不聯繫上下文,這話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裡面,讓人不知臧否,但莫言獲獎確實一大批圈裡人看他不順眼,而就算作家本人們都還能保持理智,但他們的粉絲們卻未必能嚥下這口氣。

憑什麼你拿獎XX就不能拿獎?你拿了XX沒拿豈不是代表我之前的那些書白看了,豈不是證明我比你的那些粉絲讀者還低一個檔次?

但講道理,莫言本身確實是有拿獎實力的,當初筆者跟風買了本莫言的《豐乳肥臀》,其文字帶有一種獨特的鄉土魅力。緊張的情緒、淺顯的敘事,甚至惡作劇般的快感跟虛無的悲劇都足夠稱得上優秀,但這並不是說別的作家就比莫言差。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諾獎是對一位作家的認可,但並不是對別的作家的否定。

諾獎有一個評選的潛規則就是發現優秀的冷門作家。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之所以能拿獎正是因為他之前的冷門,像大家說的為什麼不把諾獎頒給誰誰誰,那這個事情可以去問問村上春樹,去問問托爾斯泰,去問問凡爾納、易卜生、左拉、哈代、高爾基、毛姆、菲茨傑拉德這些人,他們都沒能拿到這個獎,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價值。

諾獎畢竟只有一個,拿獎是榮譽但是沒拿也不是羞辱,畢竟這個也不是大白菜可以人人給發一顆。

迎合西方,抹黑中國

對莫言指摘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認為他的作品是對中國的一種抹黑,是對西方的一種迎合和跪舔。

但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寫的確實是真實的中國,也是真實的中國農村,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違和感,那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是在太快了,快的已經與莫言筆下的中國形成了一種割裂,但那確確實實就是莫言生命中的一段記憶,你不能要求一位作家的作品脫離自己的認知和環境而獨立存在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事實上鄉土、傷痕、尋根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支柱甚至是中國文學的主流,而寫社會陰暗面的作者也不再少數,難道這些都收了美國人的黑錢?

我們不否認西方的這些壞心思,但是我們不能自己就亂了陣腳,別人用一個獎項就分化了我們,這不正是我們不自信的表現?

不是莫言走下了神壇,而是中國文學走下了神壇?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莫言走下了神壇而是中國文學走下了神壇。

在莫言之前,我們對文學有著太大的期許,從五四時期文學就被當做是開啟民智的利器,而之後一批諸如《野火春風斗古城》這樣的文學作品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們投身革命的建設大潮中,而之後的文學也同樣在人民的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當年新京報的記者採訪莫言的一段採訪稿很有意思:

記者:很多人評論你的小說寫得過於殘酷。像《檀香刑》我確實只翻了幾頁,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沒有看過《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為《檀香刑》中被人認為是“殘酷”的那些描寫,是到了書的二百多頁才出現的。“記者從來不看書”,你們也看不過來,這可以理解,而不看書又要評書論書,這是你們的職業需要,也可以理解。

這是半開玩笑的話,你不要認真。但你發表時不要刪掉這段話,因為這很好玩,是我作為被採訪者的一次溫柔的反抗。

如此看來就算是去採訪莫言的記者也未必就真的看了他的作品,何況是普通民眾呢?更多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有人看就有人寫,而一本正經的文學評論誰看啊?大家看熱鬧當然是越狗屁倒灶的事情越好,如果沒有那就編造上兩個,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啊,某種意義上莫言獲獎以後沒鬧出點什麼“緋聞”倒是頗讓人驚異的事。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文人相輕,分外眼紅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拿諾獎前大家都還能和和睦睦,但是這個諾獎給到了莫言頭上,他就是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學第一人”。

我記得之前有位作家對莫言獲獎的評價大意是,從此中國的作家就可以正確地看待諾貝爾文學獎了,因為諾獎的獲得者就在我們身邊。

忘了出處在哪裡了,但是不聯繫上下文,這話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裡面,讓人不知臧否,但莫言獲獎確實一大批圈裡人看他不順眼,而就算作家本人們都還能保持理智,但他們的粉絲們卻未必能嚥下這口氣。

憑什麼你拿獎XX就不能拿獎?你拿了XX沒拿豈不是代表我之前的那些書白看了,豈不是證明我比你的那些粉絲讀者還低一個檔次?

但講道理,莫言本身確實是有拿獎實力的,當初筆者跟風買了本莫言的《豐乳肥臀》,其文字帶有一種獨特的鄉土魅力。緊張的情緒、淺顯的敘事,甚至惡作劇般的快感跟虛無的悲劇都足夠稱得上優秀,但這並不是說別的作家就比莫言差。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諾獎是對一位作家的認可,但並不是對別的作家的否定。

諾獎有一個評選的潛規則就是發現優秀的冷門作家。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之所以能拿獎正是因為他之前的冷門,像大家說的為什麼不把諾獎頒給誰誰誰,那這個事情可以去問問村上春樹,去問問托爾斯泰,去問問凡爾納、易卜生、左拉、哈代、高爾基、毛姆、菲茨傑拉德這些人,他們都沒能拿到這個獎,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價值。

諾獎畢竟只有一個,拿獎是榮譽但是沒拿也不是羞辱,畢竟這個也不是大白菜可以人人給發一顆。

迎合西方,抹黑中國

對莫言指摘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認為他的作品是對中國的一種抹黑,是對西方的一種迎合和跪舔。

但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寫的確實是真實的中國,也是真實的中國農村,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違和感,那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是在太快了,快的已經與莫言筆下的中國形成了一種割裂,但那確確實實就是莫言生命中的一段記憶,你不能要求一位作家的作品脫離自己的認知和環境而獨立存在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事實上鄉土、傷痕、尋根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支柱甚至是中國文學的主流,而寫社會陰暗面的作者也不再少數,難道這些都收了美國人的黑錢?

我們不否認西方的這些壞心思,但是我們不能自己就亂了陣腳,別人用一個獎項就分化了我們,這不正是我們不自信的表現?

不是莫言走下了神壇,而是中國文學走下了神壇?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莫言走下了神壇而是中國文學走下了神壇。

在莫言之前,我們對文學有著太大的期許,從五四時期文學就被當做是開啟民智的利器,而之後一批諸如《野火春風斗古城》這樣的文學作品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們投身革命的建設大潮中,而之後的文學也同樣在人民的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大家可以為了借一本書而彎腰作揖,甚至男女之間也依靠借書還書來維持著朦朧的情愫,但是工業時代的到來,電影電視的出現,大家發現文學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單純文字的藝術形式的吸引力遠遠不能跟充滿感官刺激的影視鏡頭相比,他完全是可有可無的。

就連亨特·米勒也曾悲哀的表示:

電影是一切手段中最為自由的,你能用它來創造奇蹟。的確,有朝一日電影取代了文學,不再需要閱讀,我會舉手歡迎的。你能記住影片裡的面孔和手勢,而你在讀一本書時,卻永遠無此可能。

我們可以看到,文學與其他藝術相比,它確實已經不再高貴跟特別。

而更為嚴重的是,大部分人似乎已經陷入到了無書可讀的窘境當中。

像我們剛剛說的一樣,中國文學三個永遠也繞不過去的話題,“鄉土、尋根與傷痕”,我們不否認這些作品你的文學性,但是它們脫離這個時代太遠了,你很難讓一個上班族在勞累了一天後回到家裡還能從這些書裡得到什麼共鳴

事實上現代人不是不想讀書,越是浮躁的社會人們越需要文化與精神上的寄託,而問題在於現在缺少能引起公眾共鳴的文學作品。

某種程度上講,中國文學已經出現了斷層,“鄉土、尋根與傷痕”,它們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要看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講述現代人困境的文學,而當對文學滿懷信心的中國人發現再難從文字裡找到寄託跟共鳴時,他們的耐心最終也會消失,中國文學也難免從神壇上跌落。

"

莫言獲獎已經是2012年的事了,現在想來,那應該算是中國文學熱的巔峰了(本想用最後一個來形容,但是想了想這話未免過於絕對),當時書店裡滿滿幾大排書架都是莫言的作品,家長給孩子買書必買莫言,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反正拿了諾獎的,那就是最好的,之後更有莫言的“忠實粉絲”跑去莫言的高密老家”偷磚“”順菜“,只為蹭一蹭這位文曲星的仙氣兒。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如今七年的時間早已過去,但對莫言的爭議卻還是有著不少,只是沒有前兩年那般烈火烹油的熱度了,為何明明是獲獎的好事,還會有人看不慣莫言呢?

諾獎的象徵價值大於表彰價值

對於中國人來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象徵價值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的實際價值。

現在大家提起莫言獲獎的事還可以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但是在當年,那可真的是一個全民的文學狂歡,與當初08奧運時的那種狂熱一樣,其背後藏著的是一顆覺醒的民族自尊心。

而與其說諾獎是對莫言一個人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全中國認可,因此莫言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得到了超乎這個獎項本身的關注度,而也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當你站在聚光燈下時,你臉上的一顆痦子也會被別人傳成是蒼蠅。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當年新京報的記者採訪莫言的一段採訪稿很有意思:

記者:很多人評論你的小說寫得過於殘酷。像《檀香刑》我確實只翻了幾頁,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沒有看過《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為《檀香刑》中被人認為是“殘酷”的那些描寫,是到了書的二百多頁才出現的。“記者從來不看書”,你們也看不過來,這可以理解,而不看書又要評書論書,這是你們的職業需要,也可以理解。

這是半開玩笑的話,你不要認真。但你發表時不要刪掉這段話,因為這很好玩,是我作為被採訪者的一次溫柔的反抗。

如此看來就算是去採訪莫言的記者也未必就真的看了他的作品,何況是普通民眾呢?更多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有人看就有人寫,而一本正經的文學評論誰看啊?大家看熱鬧當然是越狗屁倒灶的事情越好,如果沒有那就編造上兩個,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啊,某種意義上莫言獲獎以後沒鬧出點什麼“緋聞”倒是頗讓人驚異的事。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文人相輕,分外眼紅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拿諾獎前大家都還能和和睦睦,但是這個諾獎給到了莫言頭上,他就是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中國文學第一人”。

我記得之前有位作家對莫言獲獎的評價大意是,從此中國的作家就可以正確地看待諾貝爾文學獎了,因為諾獎的獲得者就在我們身邊。

忘了出處在哪裡了,但是不聯繫上下文,這話頗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裡面,讓人不知臧否,但莫言獲獎確實一大批圈裡人看他不順眼,而就算作家本人們都還能保持理智,但他們的粉絲們卻未必能嚥下這口氣。

憑什麼你拿獎XX就不能拿獎?你拿了XX沒拿豈不是代表我之前的那些書白看了,豈不是證明我比你的那些粉絲讀者還低一個檔次?

但講道理,莫言本身確實是有拿獎實力的,當初筆者跟風買了本莫言的《豐乳肥臀》,其文字帶有一種獨特的鄉土魅力。緊張的情緒、淺顯的敘事,甚至惡作劇般的快感跟虛無的悲劇都足夠稱得上優秀,但這並不是說別的作家就比莫言差。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諾獎是對一位作家的認可,但並不是對別的作家的否定。

諾獎有一個評選的潛規則就是發現優秀的冷門作家。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之所以能拿獎正是因為他之前的冷門,像大家說的為什麼不把諾獎頒給誰誰誰,那這個事情可以去問問村上春樹,去問問托爾斯泰,去問問凡爾納、易卜生、左拉、哈代、高爾基、毛姆、菲茨傑拉德這些人,他們都沒能拿到這個獎,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價值。

諾獎畢竟只有一個,拿獎是榮譽但是沒拿也不是羞辱,畢竟這個也不是大白菜可以人人給發一顆。

迎合西方,抹黑中國

對莫言指摘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認為他的作品是對中國的一種抹黑,是對西方的一種迎合和跪舔。

但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寫的確實是真實的中國,也是真實的中國農村,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違和感,那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是在太快了,快的已經與莫言筆下的中國形成了一種割裂,但那確確實實就是莫言生命中的一段記憶,你不能要求一位作家的作品脫離自己的認知和環境而獨立存在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事實上鄉土、傷痕、尋根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支柱甚至是中國文學的主流,而寫社會陰暗面的作者也不再少數,難道這些都收了美國人的黑錢?

我們不否認西方的這些壞心思,但是我們不能自己就亂了陣腳,別人用一個獎項就分化了我們,這不正是我們不自信的表現?

不是莫言走下了神壇,而是中國文學走下了神壇?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莫言走下了神壇而是中國文學走下了神壇。

在莫言之前,我們對文學有著太大的期許,從五四時期文學就被當做是開啟民智的利器,而之後一批諸如《野火春風斗古城》這樣的文學作品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們投身革命的建設大潮中,而之後的文學也同樣在人民的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大家可以為了借一本書而彎腰作揖,甚至男女之間也依靠借書還書來維持著朦朧的情愫,但是工業時代的到來,電影電視的出現,大家發現文學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單純文字的藝術形式的吸引力遠遠不能跟充滿感官刺激的影視鏡頭相比,他完全是可有可無的。

就連亨特·米勒也曾悲哀的表示:

電影是一切手段中最為自由的,你能用它來創造奇蹟。的確,有朝一日電影取代了文學,不再需要閱讀,我會舉手歡迎的。你能記住影片裡的面孔和手勢,而你在讀一本書時,卻永遠無此可能。

我們可以看到,文學與其他藝術相比,它確實已經不再高貴跟特別。

而更為嚴重的是,大部分人似乎已經陷入到了無書可讀的窘境當中。

像我們剛剛說的一樣,中國文學三個永遠也繞不過去的話題,“鄉土、尋根與傷痕”,我們不否認這些作品你的文學性,但是它們脫離這個時代太遠了,你很難讓一個上班族在勞累了一天後回到家裡還能從這些書裡得到什麼共鳴

事實上現代人不是不想讀書,越是浮躁的社會人們越需要文化與精神上的寄託,而問題在於現在缺少能引起公眾共鳴的文學作品。

某種程度上講,中國文學已經出現了斷層,“鄉土、尋根與傷痕”,它們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要看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講述現代人困境的文學,而當對文學滿懷信心的中國人發現再難從文字裡找到寄託跟共鳴時,他們的耐心最終也會消失,中國文學也難免從神壇上跌落。

莫言獲獎後緣何被趕下神壇?背後是對文學喪失耐心的中國人

而莫言這位曾經的“中國文學第一人”,似乎也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