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近代史我們就可知道,“咸豐”是清朝最後一個通過祕密立儲繼位的皇帝,他在十二位清朝皇帝中,除宣統帝溥儀因辛亥革命被迫退位外,是執政時間最短的皇帝,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他的年號雖然稱之“咸豐”,意為“天下豐衣足食”,但只是個幻想。

“咸豐”面臨著內憂外患,未能扭轉大清的頹勢,反而進一步加快了衰敗的速度,可見他做皇帝顯然是一個歷史的誤會。為什麼這樣說?下面讓我們仔細剖析“咸豐”在做皇帝期間所呈現出的三大錯誤,疑問便可迎刃而解。

為什麼說咸豐當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一次“誤會”

圖1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 第一個錯誤是咸豐做錯了皇位

道光帝共有九個兒子,前三個兒子均早殤,愛新覺羅·奕詝,是道光的第四子。1846年道光帝已經六十五歲,準備考慮立嗣問題。當時四子奕詝十六歲,六子奕訢十五歲,其餘的兒子均都不超過十歲,這就意味著,有條件競爭帝位的只有奕詝和奕訢兩兄弟。

奕詝十歲時,生母孝全成皇后薨斃,由奕訢生母靜貴妃撫養。奕詝六歲開始讀書,受教於上書房總師傅杜受田,史載:“受田朝夕教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奕訢的師傅是文淵閣大學士卓秉恬,史書說:“與文宗(咸豐帝)同在書房,肄武事”。意為奕詝、奕訢兄弟兩個同時在讀書。

奕詝因幼年墜馬受傷,留下殘疾,行動不便,但“長且賢”,即年齡最大,而且仁孝。奕訢身體很好,天資聰穎,能文能武,還有所發明創造。這樣看來應當立奕訢為太子,為什麼最後奕詝成為咸豐皇帝呢?這個錯不在奕詝,而在道光。選太子的標準應該是“德才兼備”。道光在立儲時只重視了“德”而忽略了“才”,使奕詝錯坐了皇帝寶座。

從後來看,奕詝遇大事缺乏遠略、膽識,而且退縮、逃避,證明在“德”的方面也是欠缺的。奕訢論德論行,以文以武都在奕詝之上,且被排除在選嗣之外,事實證明,道光帝立奕詝為皇帝是一個極其錯誤決定。

為什麼說咸豐當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一次“誤會”

圖2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

  • 咸豐帝的第二個錯誤

奕詝登基是為咸豐皇帝,一上臺就面臨著“內憂外患”。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佔領南京,戰火燃遍十四個省,是有清以來中原戰爭之最。歷經十四年,雖然太平天國被平定,但清廷元氣大傷,根本動搖。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及俄、美公使到達天津大沽口,以“修約”為名攻陷清軍炮臺,逼近天津。咸豐帝不但不組織軍隊抵抗,反而同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同時,沙俄也趁火打劫,使用武力迫使清廷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地區六十萬平方公里領土,並將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共管區”。

為什麼說咸豐當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一次“誤會”

圖3 1860年英軍和法軍入侵天津,進攻北京,逼籤不平等條約

次年,英法又以“換約”為由,率軍艦攻入大沽口,在清軍的奮勇抵抗下,狼狽逃竄。咸豐帝見清軍小勝,立即盡毀《天津條約》,同時在圓明園慶祝他的“三十大壽”,連演四天大戲。爾後,英法聯軍調兵遣將,準備對中國報復,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列強聯軍攻佔八里橋後,京師危在旦夕。咸豐帝不是“天子據守國門”,而被列強嚇破了膽,慌忙攜帶老婆、子女及王公大臣以“巡狩”為名逃往熱河行宮,導致聯軍進入北京,燒殺搶掠,殘害百姓,還把圓明園洗劫一空。

咸豐帝懼怕洋人,不敢回京,在承德尋歡作樂,並要求在京大臣向列強妥協,答應他們的無理要求,致使中國割地賠款,失去了近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主權盡喪。“這是中華千古未有之苛變,民族千古未蒙之奇辱”。

在國難當頭之時,咸豐帝置民族和國家利益而不顧,帶頭逃離京師,這是他所犯的第二大錯。

為什麼說咸豐當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一次“誤會”

圖4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 咸豐帝的第三個錯誤

1861年(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病重,危在旦夕。臨終前諭令皇長子載淳(咸豐帝唯一的兒子)繼承“大統”;著派親王載垣、端華、侍衛大臣景壽,大學士肅順,尚書穆蔭,軍機大臣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不久咸豐帝駕崩,載淳繼位,年號“祺祥”,後改為“同治”。

咸豐帝死後,朝中存在三股政治勢力:

第一是以載垣、肅順為代表“贊襄政務八大臣”的朝臣勢力。他們是由宗親貴族和朝廷重臣所組成,而且全部“隨扈”在熱河皇帝身邊,把持朝政大權,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第二股是帝胤勢力。咸豐死時,他還有五個兒子健在,尤其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都年富力強。他們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和御前侍衛,但留京同列強談判。特別是奕訢,被咸豐帝免去了重要職務,這次又被排除“顧命八大臣”之外,更是心中不平。他聯合眾兄弟和在京大臣,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還有第三股帝后勢力。同治帝登基時才六歲,不能親政,頒發詔諭、批發奏摺須經慈安、慈禧兩太后鈐“御賞”、“同道堂”(咸豐所留)兩印才能生效,看起來朝政是兩宮太后同八大臣共同執掌。咸豐帝這樣安排的本意是,八大臣和兩宮太后能相互制約,避免出現一方專權的局面。而實際上,兩宮太后的權力大於八大臣,為爭權雙方發生激烈衝突。三股勢力中,顯然帝胤、帝后力量佔有優勢,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八大臣。

為什麼說咸豐當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一次“誤會”

圖5 慈禧(1835年—1908年)

咸豐帝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沒有把朝中的三股勢力加以平衡,特別是對慈禧、奕訢兩人的政治潛能和權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機認識不夠,估計不足。其結果導致慈禧與奕訢勾結髮動“辛酉政變”,一舉摧毀八大臣集團,掌握了朝政大權,繼而出現慈禧專政的局面,這就鑄就了咸豐帝的第三個大錯。

紅蘇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陸游在這首《釵頭鳳》中用了三個“錯”字,這用在咸豐帝奕詝身上再貼切不過。

由於咸豐帝在位期間犯了這三個錯誤,使他被困擾一生,無一日得安寧,進而導致列強侵略,山河破碎,人民遭難,國無寧日。更嚴重的是讓頗有心機,權慾薰心的慈禧太后統治了近半個世紀,把中國一步步帶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萬丈深淵。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咸豐帝奕詝做皇帝,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更是一個錯誤。

文:穆炳森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