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馬舍喜劇與元雜劇《西廂記》藝術淺探

準備分五個題目寫: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二·崔鶯鶯pk羅絲娜

三·費加羅pk紅娘

四·王實甫、博馬舍的歷史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擦出燦爛的火花

"

博馬舍喜劇與元雜劇《西廂記》藝術淺探

準備分五個題目寫: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二·崔鶯鶯pk羅絲娜

三·費加羅pk紅娘

四·王實甫、博馬舍的歷史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擦出燦爛的火花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中、西文化孰優孰劣,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中心在法國(梵第根等人)。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係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幷包的特色。

本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比較文學的經典理論,也沒有看到過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只是在看過《西廂記》、《塞維勒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禮》後,隱隱覺得費加羅作為僕人、紅娘作為婢女的下階層身份卻都具有機智、勇敢的品德,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因此,我覺得他們有可比性。在這裡,我作為一個外語的門外漢,甚至用了pk這種外來語的表達形式。按我的理解p的一豎向下延伸,k的一豎向上延伸,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比長短、比高低、比優劣的感覺。我一時還想不起更簡潔的漢語表達詞語。

"

博馬舍喜劇與元雜劇《西廂記》藝術淺探

準備分五個題目寫: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二·崔鶯鶯pk羅絲娜

三·費加羅pk紅娘

四·王實甫、博馬舍的歷史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擦出燦爛的火花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中、西文化孰優孰劣,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中心在法國(梵第根等人)。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係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幷包的特色。

本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比較文學的經典理論,也沒有看到過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只是在看過《西廂記》、《塞維勒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禮》後,隱隱覺得費加羅作為僕人、紅娘作為婢女的下階層身份卻都具有機智、勇敢的品德,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因此,我覺得他們有可比性。在這裡,我作為一個外語的門外漢,甚至用了pk這種外來語的表達形式。按我的理解p的一豎向下延伸,k的一豎向上延伸,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比長短、比高低、比優劣的感覺。我一時還想不起更簡潔的漢語表達詞語。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西廂記》和《塞維勒的理髮師》中的相國夫人、霸爾多洛都是自由愛情的對立面。讓他們來舉行第一個回合的pk吧。

霸爾多洛是羅絲娜的監護人,是封建道德、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家庭暴君,他把羅絲娜關在家裡,連窗戶也不讓開……他採取的所有措施都是要防止羅絲娜與外界接觸,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羅絲娜和自己結婚。一個監護人要強迫被監護人與自己結婚,“老牛吃嫩草”,人品之低劣,可見一斑。

博馬舍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當然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小說、戲劇應該製造矛盾、衝突。真正高明的作者,在矛盾、衝突中將故事引向高潮,結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按照這個要求,霸爾多洛這個人物的設置遠非無懈可擊。羅絲娜既然是個貴族少女,她的父母應該出身高貴,他們在不得已選擇女兒的監護人時,不會對霸爾多洛不作充分的調查工作吧?霸爾多洛如果一直是這樣一個品格低劣的人,羅絲娜的父母敢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託付給他嗎?即使霸爾多洛隱藏得很深,羅絲娜的父母也有識人不明的過失,以致將自己的愛女推入火坑吧?這算不算行文邏輯上的一個缺陷呢?

拿金庸的《笑傲江湖》來說吧。福州“福威鏢局”林震南一家的滅門案從表面上看來,是因為餘滄海的兒子被林平之誤殺,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餘滄海覬覦林家的“辟邪劍譜”,附帶還要報師父長青子敗於林遠圖劍下之仇。

圍繞“辟邪劍譜”,各路人馬粉墨登場,作為正派人物中口碑不錯的君子劍嶽不群,讀者一直對他的印象也不錯,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道貌岸然的“君子”,竟然是不擇手段奪取“辟邪劍譜”的人——儘管出人意料之外,卻還是在情理之中——這就是金庸的高明之處。

"

博馬舍喜劇與元雜劇《西廂記》藝術淺探

準備分五個題目寫: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二·崔鶯鶯pk羅絲娜

三·費加羅pk紅娘

四·王實甫、博馬舍的歷史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擦出燦爛的火花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中、西文化孰優孰劣,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中心在法國(梵第根等人)。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係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幷包的特色。

本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比較文學的經典理論,也沒有看到過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只是在看過《西廂記》、《塞維勒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禮》後,隱隱覺得費加羅作為僕人、紅娘作為婢女的下階層身份卻都具有機智、勇敢的品德,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因此,我覺得他們有可比性。在這裡,我作為一個外語的門外漢,甚至用了pk這種外來語的表達形式。按我的理解p的一豎向下延伸,k的一豎向上延伸,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比長短、比高低、比優劣的感覺。我一時還想不起更簡潔的漢語表達詞語。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西廂記》和《塞維勒的理髮師》中的相國夫人、霸爾多洛都是自由愛情的對立面。讓他們來舉行第一個回合的pk吧。

霸爾多洛是羅絲娜的監護人,是封建道德、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家庭暴君,他把羅絲娜關在家裡,連窗戶也不讓開……他採取的所有措施都是要防止羅絲娜與外界接觸,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羅絲娜和自己結婚。一個監護人要強迫被監護人與自己結婚,“老牛吃嫩草”,人品之低劣,可見一斑。

博馬舍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當然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小說、戲劇應該製造矛盾、衝突。真正高明的作者,在矛盾、衝突中將故事引向高潮,結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按照這個要求,霸爾多洛這個人物的設置遠非無懈可擊。羅絲娜既然是個貴族少女,她的父母應該出身高貴,他們在不得已選擇女兒的監護人時,不會對霸爾多洛不作充分的調查工作吧?霸爾多洛如果一直是這樣一個品格低劣的人,羅絲娜的父母敢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託付給他嗎?即使霸爾多洛隱藏得很深,羅絲娜的父母也有識人不明的過失,以致將自己的愛女推入火坑吧?這算不算行文邏輯上的一個缺陷呢?

拿金庸的《笑傲江湖》來說吧。福州“福威鏢局”林震南一家的滅門案從表面上看來,是因為餘滄海的兒子被林平之誤殺,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餘滄海覬覦林家的“辟邪劍譜”,附帶還要報師父長青子敗於林遠圖劍下之仇。

圍繞“辟邪劍譜”,各路人馬粉墨登場,作為正派人物中口碑不錯的君子劍嶽不群,讀者一直對他的印象也不錯,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道貌岸然的“君子”,竟然是不擇手段奪取“辟邪劍譜”的人——儘管出人意料之外,卻還是在情理之中——這就是金庸的高明之處。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而博馬舍在處理霸爾多洛這個人物上,沒有足夠的理由讓人信服:羅絲娜的父母為什麼讓霸爾多洛這個人面獸心的人當羅絲娜的監護人。這不能不說是博馬舍喜劇中的一點瑕疵。

《西廂記》中自由戀愛的對立面是崔鶯鶯的母親相國夫人。我們以前的文學理論中說她是封建禮教的化身,是貫穿全劇的一個反面人物。“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個人物,體現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的束縛,也暴露了禮教的虛偽和殘酷。”我覺得有失偏頗。

撇開她的階級屬性不說,她與我們現代的大多數有女兒的母親何其相似乃爾:她無疑是愛自己的女兒崔鶯鶯的,她第一個登場,怕女兒在“子母孤孀途路窮”的環境中“閒愁萬種”,所以吩咐紅娘“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閒散心耍一回去來。”

她要把女兒管教成符合封建禮教要求的賢淑的女性,甚至連“黃鶯兒作對”、“粉蝶兒成雙”,也怕女兒見了會引起“春心蕩”,實際上也有防範於未然的心理因素在內吧?

崔鶯鶯當年十九歲,相當於現在高中畢業、或最多大一的女孩子。對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現代的父母,不也是擔心她們會早戀、會“春心蕩”、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嗎?

事實證明,她的擔心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崔鶯鶯不是在遇見“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順”的張生時,就有了“臨去秋波那一轉”嗎?

現代有女兒的父母,最擔心的,不就是害怕女兒上當受騙嗎?

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吳迪,一個美麗的女大學生,在公園裡,被一個素昧平生的青年男子略施手段就騙上了床,而這個名叫張明的流氓沒有正當職業,就是在社會上玩“仙人跳”——讓一些女流氓勾引一些男人在賓館開房,然後,張明他們就偽裝警察,去賓館抓“嫖客”,以此敲詐勒索,坑蒙拐騙。他認為“如今是傳統的道德受到普遍蔑視的年代”,所以,他對女孩子從來都是“始亂終棄”,吳迪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他之後,也沒有換來他的真愛,此後,吳迪就徹底墮落了,最後,落得一個割腕自殺的下場——這還不夠讓她父母肝腸寸斷啊?

"

博馬舍喜劇與元雜劇《西廂記》藝術淺探

準備分五個題目寫: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二·崔鶯鶯pk羅絲娜

三·費加羅pk紅娘

四·王實甫、博馬舍的歷史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擦出燦爛的火花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中、西文化孰優孰劣,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中心在法國(梵第根等人)。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係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幷包的特色。

本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比較文學的經典理論,也沒有看到過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只是在看過《西廂記》、《塞維勒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禮》後,隱隱覺得費加羅作為僕人、紅娘作為婢女的下階層身份卻都具有機智、勇敢的品德,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因此,我覺得他們有可比性。在這裡,我作為一個外語的門外漢,甚至用了pk這種外來語的表達形式。按我的理解p的一豎向下延伸,k的一豎向上延伸,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比長短、比高低、比優劣的感覺。我一時還想不起更簡潔的漢語表達詞語。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一、霸爾多洛pk相國夫人

《西廂記》和《塞維勒的理髮師》中的相國夫人、霸爾多洛都是自由愛情的對立面。讓他們來舉行第一個回合的pk吧。

霸爾多洛是羅絲娜的監護人,是封建道德、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家庭暴君,他把羅絲娜關在家裡,連窗戶也不讓開……他採取的所有措施都是要防止羅絲娜與外界接觸,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羅絲娜和自己結婚。一個監護人要強迫被監護人與自己結婚,“老牛吃嫩草”,人品之低劣,可見一斑。

博馬舍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當然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小說、戲劇應該製造矛盾、衝突。真正高明的作者,在矛盾、衝突中將故事引向高潮,結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按照這個要求,霸爾多洛這個人物的設置遠非無懈可擊。羅絲娜既然是個貴族少女,她的父母應該出身高貴,他們在不得已選擇女兒的監護人時,不會對霸爾多洛不作充分的調查工作吧?霸爾多洛如果一直是這樣一個品格低劣的人,羅絲娜的父母敢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託付給他嗎?即使霸爾多洛隱藏得很深,羅絲娜的父母也有識人不明的過失,以致將自己的愛女推入火坑吧?這算不算行文邏輯上的一個缺陷呢?

拿金庸的《笑傲江湖》來說吧。福州“福威鏢局”林震南一家的滅門案從表面上看來,是因為餘滄海的兒子被林平之誤殺,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餘滄海覬覦林家的“辟邪劍譜”,附帶還要報師父長青子敗於林遠圖劍下之仇。

圍繞“辟邪劍譜”,各路人馬粉墨登場,作為正派人物中口碑不錯的君子劍嶽不群,讀者一直對他的印象也不錯,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道貌岸然的“君子”,竟然是不擇手段奪取“辟邪劍譜”的人——儘管出人意料之外,卻還是在情理之中——這就是金庸的高明之處。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而博馬舍在處理霸爾多洛這個人物上,沒有足夠的理由讓人信服:羅絲娜的父母為什麼讓霸爾多洛這個人面獸心的人當羅絲娜的監護人。這不能不說是博馬舍喜劇中的一點瑕疵。

《西廂記》中自由戀愛的對立面是崔鶯鶯的母親相國夫人。我們以前的文學理論中說她是封建禮教的化身,是貫穿全劇的一個反面人物。“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個人物,體現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的束縛,也暴露了禮教的虛偽和殘酷。”我覺得有失偏頗。

撇開她的階級屬性不說,她與我們現代的大多數有女兒的母親何其相似乃爾:她無疑是愛自己的女兒崔鶯鶯的,她第一個登場,怕女兒在“子母孤孀途路窮”的環境中“閒愁萬種”,所以吩咐紅娘“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閒散心耍一回去來。”

她要把女兒管教成符合封建禮教要求的賢淑的女性,甚至連“黃鶯兒作對”、“粉蝶兒成雙”,也怕女兒見了會引起“春心蕩”,實際上也有防範於未然的心理因素在內吧?

崔鶯鶯當年十九歲,相當於現在高中畢業、或最多大一的女孩子。對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現代的父母,不也是擔心她們會早戀、會“春心蕩”、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嗎?

事實證明,她的擔心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崔鶯鶯不是在遇見“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順”的張生時,就有了“臨去秋波那一轉”嗎?

現代有女兒的父母,最擔心的,不就是害怕女兒上當受騙嗎?

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吳迪,一個美麗的女大學生,在公園裡,被一個素昧平生的青年男子略施手段就騙上了床,而這個名叫張明的流氓沒有正當職業,就是在社會上玩“仙人跳”——讓一些女流氓勾引一些男人在賓館開房,然後,張明他們就偽裝警察,去賓館抓“嫖客”,以此敲詐勒索,坑蒙拐騙。他認為“如今是傳統的道德受到普遍蔑視的年代”,所以,他對女孩子從來都是“始亂終棄”,吳迪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他之後,也沒有換來他的真愛,此後,吳迪就徹底墮落了,最後,落得一個割腕自殺的下場——這還不夠讓她父母肝腸寸斷啊?

王實甫pk博馬舍,誰更勝一籌呢?

後來,又有一個叫胡亦的漂亮女大學生跟著趟往上趕——在海島上初次見面就喜歡上了張明。難怪社會上流傳一句話“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了。

這應該不是隻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孤立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可以經常看見,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百無一能,光憑一張漂亮的面孔,卻能在騙財騙色方面遊刃自如,找的女朋友一個比一個漂亮:婚離了一次又一次,後面的女孩又趕著趟一次又一次 的往槍口上撞嗎?

而那些循規蹈矩,把愛情看得很神聖的男孩子卻經常受到女孩子的漠視:《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他愛上了吉提,他把吉提所處的地方看成一個“不可接近的聖地”,吉提卻不愛他,愛的卻是那個浪蕩公子渥倫斯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吳迪,她本有一個男朋友,是大學同學,學生會幹部韓勁,應該是現代岳母娘心中比較滿意的“準女婿”,卻輕而易舉的被張明這個小流氓撬了牆角。莫非“愛情”真的讓人盲目?難怪外國的愛神丘比特是個瞎子,拿著一張弓箭到處亂射。

魯迅先生有一首詩:

愛之神

一個小娃子,展開翅子在空中,

一手搭箭,一手張弓,

不知怎麼一下,一箭射中前胸。

“小娃子先生,謝你胡亂栽培!

但得告訴我,我應該愛誰?”

娃子著慌,搖頭說,“唉!

你還是有心胸的人,竟也說這宗話。

你應該愛誰,我怎麼知道。

總之我的箭是放過了!

你要是愛誰,便沒命的去愛她;

你要是誰也不愛,也可以沒命的去自己死掉。”

即使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婚姻的撮合者“月老”,他不是給有緣者用紅線系足嗎?然而,真正的美滿婚姻又有幾個呢?莫非他也是“老眼昏花”了?

事實證明,相國夫人的憂慮不是毫無理由的:在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改寫的)中,崔鶯鶯是被張生“始亂終棄”的。

再說老夫人的“悔婚”。因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老夫人作為權宜之計,不得不當著滿寺僧俗宣佈:“兩廊僧俗,但又退兵之策的,倒賠房奩,斷送鶯鶯與他為妻。”

張君瑞用計解圍後,老夫人卻以“恐小女有辱君子”為藉口,要和張生“別有商議”,卻在酒席間要“小姐(鶯鶯)近前拜了哥哥者”。好奇怪哦:女孩子要變心,會對她的前男友說“我一直把你當哥哥”;男孩子則說“我一直把你當妹妹”。

郭靖本來是鐵木真的“金刀駙馬”,在中原遇見黃蓉,經歷了出生入死的波瀾後,他深深的愛上了黃蓉,他也說“只把華箏當妹子”,殊不知華箏並不想當他的妹子啊!郭靖要娶華箏就對不住黃蓉;要娶黃蓉,就對不起華箏。這就是人生,人生是經常會遇到“兩難”狀況,難以選擇決定的。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可見,在“兩難抉擇中”,人的本能多半還是“趨利避害”的。

相國夫人也遇見了“兩難抉擇”:一邊是崔老相國在世時,將鶯鶯許配給了鄭尚書之子鄭恆(相國夫人的內侄);一邊是相國夫人當眾答應的“但有退得賊兵的,將小姐與他為妻”的張君瑞。她要對鄭恆誠信,就必然對張君瑞不誠信;她要對張君瑞誠信,就必然導致她先夫崔老相國對鄭恆的不誠信。

我們有些大學的中文系的教授們把相國夫人說成權詐機變、自私虛偽。我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她實際上就像我們隔壁的大媽:對兒女可能有點專制,但是為了兒女好;或許還有點狡黠,鄰里之間佔個強,上超市、農貿市場買東西貪點小便宜(買大蒜果時去掉一些外衣、買辣椒時摘掉辣椒蒂什麼的);對女兒找男朋友橫挑鼻子豎挑眼,以至於可能把“有房有車”作為女兒找男朋友的一個重要條件……

社會上流傳一些段子,有不少是打趣男孩子害怕見“準岳母娘”的:害怕岳母娘問職業、問收入、問房子、問車子……

我們不應該簡單的給這些大媽下“拜金主義”“俗不可耐”的定義。她們希望自己的女兒結婚後生活能夠安定點有錯嗎?

沒有房子,結婚後就要準備當幾十年“房奴”,能幸福嗎?

沒有車子,加入“春運”幾億人的大遷徙,不辛苦嗎?

當然,我也希望各個層次的男孩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女孩,《西廂記》的意義就在於“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估計,現在大多數有女兒的父母的選擇可能和相國夫人差不多:“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忘記是在《知音》還是《家庭》上看到過一篇“雞湯文”,說一個少婦與丈夫鬧矛盾後,開著寶馬在街上閒逛,看見一對夫妻坐在堆滿蔬菜的牛車上,寒風凜冽,那個男人幫女人把圍巾攏了攏,(她感到很溫馨)一下子就淚流滿面了。這篇文章很感人,我差點就信了:“只要有愛,哪裡都是天堂。”仔細一想,還是覺得那個少婦矯情了,你一點小事就離家出走,很難想象你能夠與那個農民同甘共苦,換你坐在牛車上,依你“無事也掀三尺浪”的性格,那農民可能就不是給你攏圍巾了,可能要你飽嘗拳腳了。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有個娜拉,她出走了。魯迅1923年12月26日在北師大(當時叫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作了一次演講,題目叫《娜拉走後怎樣》。

魯迅說,娜拉出走後,如果“口袋裡沒錢”,她只能有兩種結果,“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夢是好的;否則,錢還是要緊的”;“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所以,魯迅要對那些說錢髒的君子說,只要“吃飯還要錢”,對那些說錢髒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餓他兩天”,看他沒錢怎麼辦?

當然,魯迅先生這篇演講,主旨還是婦女要解放,首先是經濟權的解放,女人只有經濟上獨立了,才不會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才是真正的解放。

有個大學教授說:(相國夫人)“為了家族的聲望,她可以犧牲女兒的幸福”,“她越是痛愛她就越是害了她”,在張生和鶯鶯結婚後,她“又逼張生去應試,說什麼:‘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我與你養著媳婦。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硬是把一對新婚夫妻拆散了。”

最煩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你在課堂上冠冕堂皇的說著“自由戀愛”至上,反對“門閥觀念”,只怕你的女兒至少要嫁985、211畢業的大學生吧?或許還要嫁研究生什麼的。你也不會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賈府裡的焦大”吧?

魯迅先生說,焦大“不愛林妹妹”,有人說,這是階級感情決定的。我不相信焦大在那個時代就有自覺的“無產階級感情”。 莎士比亞的說法又不同,他說:美是比金錢更容易讓人起盜心的。“美的感受人所共有,愛的力量不可動搖。”“美色不同面,皆佳如目。”各位看官,你們覺得應該信魯迅的還是莎翁的呢?我倒覺得焦大不是“不愛林妹妹”,非不愛也,是不能也。

《西廂記》中張生有兩句唱詞:“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鐵石人尚且愛美,我不相信焦大就不愛美。

相國夫人在張生鶯鶯新婚後即逼張生上朝“取應”,那位教授說相國夫人殘忍——“硬是把一對新婚夫妻拆散了。”我覺得相國夫人做得對: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張生難道不應該為了對崔鶯鶯的愛去努力拼搏嗎?他能夠躺在崔鶯鶯為他設置的溫柔鄉中心安理得的當“啃老族”嗎?

綜上所述,我覺得相國夫人作為自由愛情的對立面,她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她作為一個藝術形象,是成功的。就拿現在的一些影視劇來說,不是有不少豪門貴婦為了家族的利益,干涉兒子的自由戀愛,要兒子放棄自己的愛情,去娶“門當戶對”的女人嗎?所以,相國夫人現象並不是孤立的,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可能有的,從這點說,她就超越了時代,因為她直指人類的本質屬性。

作為在世界文學史上都留下影響的人物,我們當然對他們有更高的要求。

海涅在《論浪漫派》一書中說過:“歌德最大的功績正在於他所描繪的一切,全都完美無缺:在他的作品裡,看不見那(原文如此,疑應該用‘哪’)些部分強,那(哪)些部分弱;看不見有些部分是工筆描繪,有的部分是草率勾勒;沒有侷促窘迫的敗筆,沒有因襲傳統的陳套,沒有對細枝末節的偏愛。他小說和劇本中的每個人物一出場,彷彿便是主人公。荷馬和莎士比亞的作品裡也是如此。其實在一切大詩人的作品裡都沒有什麼配角,每個人物在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論浪漫派》張玉書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零年·北京)

按照海涅的標準,在第一回合的pk中,我不得不對博馬舍說:“不好意思,博馬舍先生,我要把我的一票投給王實甫了。”

注 有關《西廂記》的引文都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王季思校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