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治療通風 4類痛風高危人群需要警惕'

"

痛風,曾經也被叫做“帝王病”“富貴病”。以往,痛風常見於長期養尊處優、飲食豐盛的貴族人群。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改善,痛風已悄悄從罕見病變成常見病。

最新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高達1.8億。與此同時,我國痛風患病率呈爆發式增長,部分地區和人群的患病率甚至超過10%。痛風已經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有人把痛風也叫做“痛瘋”,痛風發作時的疼痛指數直逼孕婦分娩。

"

痛風,曾經也被叫做“帝王病”“富貴病”。以往,痛風常見於長期養尊處優、飲食豐盛的貴族人群。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改善,痛風已悄悄從罕見病變成常見病。

最新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高達1.8億。與此同時,我國痛風患病率呈爆發式增長,部分地區和人群的患病率甚至超過10%。痛風已經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有人把痛風也叫做“痛瘋”,痛風發作時的疼痛指數直逼孕婦分娩。

該如何治療通風 4類痛風高危人群需要警惕

如何防治痛風?痛風的高發人群有哪幾類?清遠市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彭翔為市民帶來科普。

都是高尿酸惹的禍?

近日,40歲的譚先生到醫院進行了體檢,拿到體檢報告後,他整個人都不好了:血尿酸怎麼這麼高?“尿酸高是不是表示我得了痛風?聽說很多東西要忌口,以後啤酒海鮮都不能吃了。”譚先生非常擔憂。

尿酸高就是痛風嗎?

“不一定,高尿酸血癥患者只有30%會表現為痛風。”彭翔介紹。正常情況下,人體內尿酸的產生與排出維持動態平衡。當血尿酸生成過多或排出減少時,血尿酸水平會升高,引起高尿酸血癥。

雖然痛風發作與高尿酸血癥程度呈正相關,但是許多高尿酸血癥患者,終生並無急性關節炎發作。有些患者是在高尿酸血癥持續多年後,才出現痛風急性發作。相反,少數痛風急性發作的患者,血尿酸濃度卻顯著低於飽和狀態。

彭翔指出,痛風發作的根本病因是以高尿酸血癥為基礎的、關節局部尿酸鈉結晶析出所導致的炎症反應,而尿酸鹽的沉積和痛風的發作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受寒、關節損傷、暴飲暴食等。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尿酸僅在水平高時才容易引起痛風發作,但其實長期高血尿酸患者尿酸水平下降過快也同樣可以誘發痛風發作。另外,有研究證實,一些環境因素,如局部PH值,溫度、溼度等,都可能影響尿酸鹽的沉積和痛風的發作。

痛風嚴重可致腎功能衰竭

雖然高尿酸血癥不一定會引發痛風,但是它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都是密切相關的。而尿酸過高導致痛風,除了痛以外,還會給身體的各器官帶來嚴重的危害。

尿酸鹽結晶長期沉積於人體關節面,會破壞關節,導致關節疼痛、腫脹,久而久之,可侵蝕破壞關節骨質而導致關節畸形。尿酸鹽沉積於皮下和關節周圍,可以形成痛風石,痛風石若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持續生長的情況下或將穿透皮膚導致潰瘍。彭翔指出,這類潰瘍可以發生細菌感染。而一旦合併嚴重感染,情況惡化時則存在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性。

此外,痛風結石還可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臟器。臟器功能因尿酸沉積而受到損害,誘發多種疾病的出現。彭翔強調,痛風患者容易發生腎臟損害和心腦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死於心臟病的危險性會增加。尿酸偏高在中後期的時候,容易誘發血管疾病,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當尿酸代謝異常,沉積在腎臟時,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腎功能衰竭。

確診痛風后,病人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絕大部分病人能通過長期藥物干預達到關節腫痛不再發,痛風石縮小甚至消失的效果。

“痛風的治療需要長期堅持。”臨床中,彭翔曾遇到不少病人服藥後疼痛感消失,便開始放鬆警惕甚至擅自停藥,導致痛風反覆發作。彭翔強調,哪怕痛風病情穩定不發作、血酸尿酸水平達標的情況下,病人仍需定期複查,停藥應在醫生掌握病情及醫生建議停藥的前提下進行。

四類高危人群 半年要體檢一次

彭翔建議,滿足以下高危條件的人群,應該主動半年做一次體檢,趁早發現血尿酸升高的情況,及時就醫。

40歲以上男性。痛風病的發病群體最常見的是40歲以上的男性。由於女性體內雌激素能促進尿酸排洩,並有抑制關節炎發作的作用,因此女性的痛風發病率較男性相對低些。

家族有痛風遺傳史。遺傳是痛風發病的主要內在因素,有痛風家族史、痛風家族聚集現象的人群,其痛風發病相對會更早、病情也更嚴重。如果父母一方患了痛風,子女有40%-50%會患痛風;若父母雙方均患痛風,子女患痛風機率則高達75%。

肥胖人士。體重超標的人更受痛風“偏愛”。彭翔指出,現有臨床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是痛風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痛風的發生密切相關)。

愛喝酒,愛吃海鮮。海鮮屬於高嘌呤食物,痛風發病的現狀,與人們喜愛飲酒、進食高嘌呤食物脫不了干係。

痛風雖可怕,但並非無法預防。彭翔建議,預防痛風,首先要從改善飲食方式做起。應儘量少吃高嘌呤類食物,維持標準體重,不宜讓體重升高過快。另外,還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多喝白開水、少喝飲料、少喝酒、不熬夜,堅持適當運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