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痛風 體檢 高血壓 電腦 肺結核 且慢管家 2019-09-16
"

小時候,曾有過兩種幼稚的想法,都是脆弱無助時產生的。當電腦藍屏死機時,就希望有個學計算機的朋友;在發燒感冒時呢,希望有個學醫的朋友。

長大以後,就慢慢明白了,什麼事都不能完全寄託到別人身上的。修電腦如是,看病亦如是。

想對衝疾病的風險,買保險只是一方面,學會積極管理健康,做一個「聰明的病人」,其實更重要。

有兩本書,講得都是這個道理。一本叫《聰明的病人》(The Resourceful Patient),側重於提高醫學素養,進行自我管理。另一本叫《最好的抉擇》(Your Medical Mind),用實例講了很多在複雜場景下做醫學抉擇的故事。

其實兩本書都體現了一個大背景:醫學範疇太廣,現代的醫學的知識量也急劇擴大,一個醫生是不可能完全瞭解一個病人的。

"

小時候,曾有過兩種幼稚的想法,都是脆弱無助時產生的。當電腦藍屏死機時,就希望有個學計算機的朋友;在發燒感冒時呢,希望有個學醫的朋友。

長大以後,就慢慢明白了,什麼事都不能完全寄託到別人身上的。修電腦如是,看病亦如是。

想對衝疾病的風險,買保險只是一方面,學會積極管理健康,做一個「聰明的病人」,其實更重要。

有兩本書,講得都是這個道理。一本叫《聰明的病人》(The Resourceful Patient),側重於提高醫學素養,進行自我管理。另一本叫《最好的抉擇》(Your Medical Mind),用實例講了很多在複雜場景下做醫學抉擇的故事。

其實兩本書都體現了一個大背景:醫學範疇太廣,現代的醫學的知識量也急劇擴大,一個醫生是不可能完全瞭解一個病人的。

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過去,醫生就是權威,患者總是被動接受。而在現代,病人自己需要在疾病決策和管理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聰明的病人

看病時要遵守就診秩序,不對醫生指手畫腳,別找護士的麻煩,這都是必要的禮儀。

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

這裡說的聰明的病人,指的是要對自己健康負責,具備的基本醫學素養,還能夠進行自我管理的病人

比如有一位病人,七十多歲,是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有著非常嚴謹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所有既往的就診資料他都完好地保存著。

有一次因為不明原因的低熱就診,主管醫生向他問詢病史的時候,他就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胸片,是二十多歲得肺結核時拍的。

這胸片跟隨著主人東奔西走,經歷了多次搬家,保存了四十多年,非常不容易。

不僅如此,老先生還認真地把每天測的體溫都記錄下來了,並用曲線圖的形式畫下來。

這不禁讓醫生大為感嘆,這些資料能給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多大的幫助啊!

《一席》裡也有個類似的例子,有個患者得了痛風之後,決心積極管理健康。

於是開始積極體檢,把所有報告都整理起來。還每天記錄血壓、體重等數據,用Excel分析,這就有了下面這條兩千多次血壓採樣的曲線。

"

小時候,曾有過兩種幼稚的想法,都是脆弱無助時產生的。當電腦藍屏死機時,就希望有個學計算機的朋友;在發燒感冒時呢,希望有個學醫的朋友。

長大以後,就慢慢明白了,什麼事都不能完全寄託到別人身上的。修電腦如是,看病亦如是。

想對衝疾病的風險,買保險只是一方面,學會積極管理健康,做一個「聰明的病人」,其實更重要。

有兩本書,講得都是這個道理。一本叫《聰明的病人》(The Resourceful Patient),側重於提高醫學素養,進行自我管理。另一本叫《最好的抉擇》(Your Medical Mind),用實例講了很多在複雜場景下做醫學抉擇的故事。

其實兩本書都體現了一個大背景:醫學範疇太廣,現代的醫學的知識量也急劇擴大,一個醫生是不可能完全瞭解一個病人的。

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過去,醫生就是權威,患者總是被動接受。而在現代,病人自己需要在疾病決策和管理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聰明的病人

看病時要遵守就診秩序,不對醫生指手畫腳,別找護士的麻煩,這都是必要的禮儀。

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

這裡說的聰明的病人,指的是要對自己健康負責,具備的基本醫學素養,還能夠進行自我管理的病人

比如有一位病人,七十多歲,是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有著非常嚴謹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所有既往的就診資料他都完好地保存著。

有一次因為不明原因的低熱就診,主管醫生向他問詢病史的時候,他就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胸片,是二十多歲得肺結核時拍的。

這胸片跟隨著主人東奔西走,經歷了多次搬家,保存了四十多年,非常不容易。

不僅如此,老先生還認真地把每天測的體溫都記錄下來了,並用曲線圖的形式畫下來。

這不禁讓醫生大為感嘆,這些資料能給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多大的幫助啊!

《一席》裡也有個類似的例子,有個患者得了痛風之後,決心積極管理健康。

於是開始積極體檢,把所有報告都整理起來。還每天記錄血壓、體重等數據,用Excel分析,這就有了下面這條兩千多次血壓採樣的曲線。

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這種「自我量化」的過程中,他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比如劇烈運動之後,自己的痛風會加劇;又比如,某種「藥酒」,冬天喝有用,夏天沒用,等等。

上面的兩個例子都可以看出兩位患者非常用心,也知道如何更好的配合醫生。這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是健康素養的一大要求

最好的抉擇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有抉擇的迷思。

有的病人是現代醫學的篤信者,追求積極治療。有的病人卻是懷疑者,寧願相信自然療法。

再比如,面對不同的治療方案,抉擇可能生死攸關。病人卻擔心,無論選擇哪個,自己都會後悔。

如果是數學,那麼每個問題都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醫學是一門精確卻不確定的科學。醫生並沒有那麼絕對正確,醫療方案也會各有優劣。

病人們應該意識到,許多治療手段都存在一片很大的「灰色地帶」。

"

小時候,曾有過兩種幼稚的想法,都是脆弱無助時產生的。當電腦藍屏死機時,就希望有個學計算機的朋友;在發燒感冒時呢,希望有個學醫的朋友。

長大以後,就慢慢明白了,什麼事都不能完全寄託到別人身上的。修電腦如是,看病亦如是。

想對衝疾病的風險,買保險只是一方面,學會積極管理健康,做一個「聰明的病人」,其實更重要。

有兩本書,講得都是這個道理。一本叫《聰明的病人》(The Resourceful Patient),側重於提高醫學素養,進行自我管理。另一本叫《最好的抉擇》(Your Medical Mind),用實例講了很多在複雜場景下做醫學抉擇的故事。

其實兩本書都體現了一個大背景:醫學範疇太廣,現代的醫學的知識量也急劇擴大,一個醫生是不可能完全瞭解一個病人的。

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過去,醫生就是權威,患者總是被動接受。而在現代,病人自己需要在疾病決策和管理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聰明的病人

看病時要遵守就診秩序,不對醫生指手畫腳,別找護士的麻煩,這都是必要的禮儀。

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

這裡說的聰明的病人,指的是要對自己健康負責,具備的基本醫學素養,還能夠進行自我管理的病人

比如有一位病人,七十多歲,是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有著非常嚴謹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所有既往的就診資料他都完好地保存著。

有一次因為不明原因的低熱就診,主管醫生向他問詢病史的時候,他就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胸片,是二十多歲得肺結核時拍的。

這胸片跟隨著主人東奔西走,經歷了多次搬家,保存了四十多年,非常不容易。

不僅如此,老先生還認真地把每天測的體溫都記錄下來了,並用曲線圖的形式畫下來。

這不禁讓醫生大為感嘆,這些資料能給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多大的幫助啊!

《一席》裡也有個類似的例子,有個患者得了痛風之後,決心積極管理健康。

於是開始積極體檢,把所有報告都整理起來。還每天記錄血壓、體重等數據,用Excel分析,這就有了下面這條兩千多次血壓採樣的曲線。

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這種「自我量化」的過程中,他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比如劇烈運動之後,自己的痛風會加劇;又比如,某種「藥酒」,冬天喝有用,夏天沒用,等等。

上面的兩個例子都可以看出兩位患者非常用心,也知道如何更好的配合醫生。這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是健康素養的一大要求

最好的抉擇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有抉擇的迷思。

有的病人是現代醫學的篤信者,追求積極治療。有的病人卻是懷疑者,寧願相信自然療法。

再比如,面對不同的治療方案,抉擇可能生死攸關。病人卻擔心,無論選擇哪個,自己都會後悔。

如果是數學,那麼每個問題都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醫學是一門精確卻不確定的科學。醫生並沒有那麼絕對正確,醫療方案也會各有優劣。

病人們應該意識到,許多治療手段都存在一片很大的「灰色地帶」。

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比如,美國和歐洲的專家委員會所制定的高血壓治療指南就完全不一樣。即使同一地域的不同醫生對於治療手段的想法也不盡相同。

所以這裡的關鍵是,患者需要和醫生充分溝通,醫生也需要把信息儘量都給到患者

很多人建議,在看病的時候應該帶上一個家人或朋友,他們能夠充當病人的「耳目」,能夠更好地領會醫生說的話。

有時候,他們還能夠起到「代言人」的作用,能夠幫病人說出自己難以啟齒的心裡話。

最好的治療方案,是病人瞭解每一種方案的收益和風險後,和醫生共同決定的。

結語

健康是人生大事,積極管理,總比完全扔給醫生好。這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是做聰明的病人的關鍵。

醫療過程的實質不是消費,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決定權交給醫生。

更好的做法是,和醫生建立信任關係,多加溝通,共同決策,風險共擔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