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失敗中學習

是什麼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讀過有關文章,你會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失敗”和“同理心”。我說的失敗可不是在考試中得個B,而是真正的失敗——運動場上的輸贏。

在運動場外,這一代的家長總是希望保護孩子們遠離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其他地方,從來不想孩子體會輸的感覺。而這正造就了我們抱怨的一代人。

簡單地說,孩子需要學會輸,他們必須知道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併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失敗中學習

是什麼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讀過有關文章,你會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失敗”和“同理心”。我說的失敗可不是在考試中得個B,而是真正的失敗——運動場上的輸贏。

在運動場外,這一代的家長總是希望保護孩子們遠離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其他地方,從來不想孩子體會輸的感覺。而這正造就了我們抱怨的一代人。

簡單地說,孩子需要學會輸,他們必須知道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併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對身體的好處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這一點誰都知道,但仔細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從前靜態了很多。

打遊戲、看電視,屏幕時間支配了孩子的課餘生活。那些一天12個小時在戶外奔跑、攀爬、游泳的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對一些孩子來說,即使是校園健身房和體育課都成了他們不感興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組織的團隊運動才能讓孩子們好好運動一場。他們能花上一整天來奔跑、運動,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健康、更有食慾、心情更好,同時也能學得更好。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失敗中學習

是什麼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讀過有關文章,你會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失敗”和“同理心”。我說的失敗可不是在考試中得個B,而是真正的失敗——運動場上的輸贏。

在運動場外,這一代的家長總是希望保護孩子們遠離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其他地方,從來不想孩子體會輸的感覺。而這正造就了我們抱怨的一代人。

簡單地說,孩子需要學會輸,他們必須知道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併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對身體的好處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這一點誰都知道,但仔細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從前靜態了很多。

打遊戲、看電視,屏幕時間支配了孩子的課餘生活。那些一天12個小時在戶外奔跑、攀爬、游泳的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對一些孩子來說,即使是校園健身房和體育課都成了他們不感興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組織的團隊運動才能讓孩子們好好運動一場。他們能花上一整天來奔跑、運動,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健康、更有食慾、心情更好,同時也能學得更好。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促進腦力發展

有證據表明,重複的動作不僅能提升大腦的整體功能,對於大腦的執行功能的影響尤其大。

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包括制定計劃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衝動、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規劃,最終完成任務的能力。

這聽起來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兒童正在應對的問題?沒錯,在美國,有11%的兒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響,而在過去十年裡,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倍。

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過一些常規的訓練來改善問題,而這些訓練提供的好處,團隊運動幾乎都能提供。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失敗中學習

是什麼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讀過有關文章,你會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失敗”和“同理心”。我說的失敗可不是在考試中得個B,而是真正的失敗——運動場上的輸贏。

在運動場外,這一代的家長總是希望保護孩子們遠離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其他地方,從來不想孩子體會輸的感覺。而這正造就了我們抱怨的一代人。

簡單地說,孩子需要學會輸,他們必須知道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併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對身體的好處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這一點誰都知道,但仔細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從前靜態了很多。

打遊戲、看電視,屏幕時間支配了孩子的課餘生活。那些一天12個小時在戶外奔跑、攀爬、游泳的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對一些孩子來說,即使是校園健身房和體育課都成了他們不感興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組織的團隊運動才能讓孩子們好好運動一場。他們能花上一整天來奔跑、運動,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健康、更有食慾、心情更好,同時也能學得更好。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促進腦力發展

有證據表明,重複的動作不僅能提升大腦的整體功能,對於大腦的執行功能的影響尤其大。

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包括制定計劃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衝動、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規劃,最終完成任務的能力。

這聽起來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兒童正在應對的問題?沒錯,在美國,有11%的兒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響,而在過去十年裡,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倍。

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過一些常規的訓練來改善問題,而這些訓練提供的好處,團隊運動幾乎都能提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更強的自尊心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我感覺良好。而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孩子們需要切實地取得成功,並因為他們的成功而獲得讚揚,而不是隻從父母那裡獲得表揚,因為那樣並不會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們從運動中取得的成就能幫助他們形成自信心,繼而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自主性,在別處想要獲得這樣的好處可不容易。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失敗中學習

是什麼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讀過有關文章,你會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失敗”和“同理心”。我說的失敗可不是在考試中得個B,而是真正的失敗——運動場上的輸贏。

在運動場外,這一代的家長總是希望保護孩子們遠離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其他地方,從來不想孩子體會輸的感覺。而這正造就了我們抱怨的一代人。

簡單地說,孩子需要學會輸,他們必須知道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併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對身體的好處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這一點誰都知道,但仔細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從前靜態了很多。

打遊戲、看電視,屏幕時間支配了孩子的課餘生活。那些一天12個小時在戶外奔跑、攀爬、游泳的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對一些孩子來說,即使是校園健身房和體育課都成了他們不感興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組織的團隊運動才能讓孩子們好好運動一場。他們能花上一整天來奔跑、運動,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健康、更有食慾、心情更好,同時也能學得更好。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促進腦力發展

有證據表明,重複的動作不僅能提升大腦的整體功能,對於大腦的執行功能的影響尤其大。

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包括制定計劃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衝動、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規劃,最終完成任務的能力。

這聽起來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兒童正在應對的問題?沒錯,在美國,有11%的兒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響,而在過去十年裡,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倍。

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過一些常規的訓練來改善問題,而這些訓練提供的好處,團隊運動幾乎都能提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更強的自尊心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我感覺良好。而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孩子們需要切實地取得成功,並因為他們的成功而獲得讚揚,而不是隻從父母那裡獲得表揚,因為那樣並不會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們從運動中取得的成就能幫助他們形成自信心,繼而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自主性,在別處想要獲得這樣的好處可不容易。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建立與大人之間的情感

如果你幸運的話,可能在你的成長經歷裡,在家庭之外,還有其他的大人給你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給你的生活帶來了良好的影響。對很多孩子來說,這個角色可能是一個教練或者老師。

對孩子來說,如果能有和一個大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關係,能從他那得到鼓勵,以及認識到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性格,這是一件很健康的事。

而這樣的依戀關係也被證實能幫助他們在之後的人生裡更好地和其他大人建立起情感。

"

世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喜歡運動,一種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運動。

其實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從小堅持運動,不僅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最重要的是,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自己就都學到了。

如果作為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你可能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

但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

蘇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遺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東京。

剛到日本的時候,她和弟弟要報讀學校。校長問:你們是不是中國來的?

蘇女士很驚訝。我們還沒提交材料呢,校長怎麼知道是中國來的?

後來校長告訴她,他是從他們胳膊的粗細看出來的。

因為她和弟弟的胳膊細白嫩幼,像豆芽一樣,一看就知道很少體育鍛煉,而日本的學生,由於鍛鍊很多,胳膊都結實有力。

這些話讓蘇女士恍然一驚。

後來她在日本坐地鐵時留心觀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無論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壯實。

這讓蘇女士很慚愧,但慚愧的是:十幾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來,中國學生軍訓可以猝死、長跑可以猝死、體測可以猝死、打籃球也可以猝死,不是過重就是過瘦,近視率接近90%,2016年,僅有17%的小學生經常運動。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強首先表現在身體素質。中國在奧運會上拿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但在中國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之前,我們贏盡奧運金牌也枉然!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奇葩大會》曾經來過一位老師,講有位學生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帶學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體看球。他對學生說:“跟著罵。”

學生訴苦:“我不行。”

“有什麼不行的,老師給你起個頭。”

結果他們就罵了一個整場,出來後,學生對他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這麼痛快過。”

後來這個學生辦了一張北京國安的聯賽季票,逐漸擺脫了生活的不快。

這位老師總結:“體育場是治抑鬱的。”

當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運動就是生活對你最大的補償。

無論你親身沉浸在運動中,還是僅僅作為旁觀者,在身體碰撞、忘情吼叫時,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奮。

經過運動洗禮的人,才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在美國,大家對運動的重視和痴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作為小學的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

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

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筆者問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

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裡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筆者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

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為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你在運動場上不比什麼時候比?

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但是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腦海中都有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運動與學習衝突。

要學習,以第一為目的;要運動,可以,但同樣以金牌為目的。

如此一來,運動就不再是運動,它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我們的思想,從來都是非此即彼,絕不調和,而不是兼容並濟,和諧發展。

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培養考試機器,要不就是培養比賽機器:

許多運動員即使拿了金牌銀牌,退役之後由於沒有適應社會的技能,一樣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奧運會後,有人總結了一份國外金牌選手的簡歷: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大學學的是農業科學;

柔道女子冠軍,大學學的是法國文學,職業是警察;場地自行車冠軍,職業是法律書記員,23歲才開始訓練;

……

實在令我們汗顏。真正的體育精神,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因此國外運動員很多都是業餘選手,而中國的運動員很多都拼盡全力,甚至賴以為生,既禁錮了精神,也傷害了身體。

運動既不應該是生活的負累,更加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生活;相反,運動是我們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雖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

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為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裡,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

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

如果家裡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的玩兒就行。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

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才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從體育運動中學得的其他東西,是孩子能夠受用一生的。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運動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運動場上,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如何等待輪候、如何在輸掉比賽的時候不低頭、如何對勝利的對手說聲恭喜,學會傳球,不把所有的榮耀都歸給自己。

如今,學校會教孩子們,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學會團隊協作——這是21世紀裡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教給孩子的——而一支運動隊就是孩子學習團隊協作的藝術的最佳場所。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從失敗中學習

是什麼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讀過有關文章,你會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失敗”和“同理心”。我說的失敗可不是在考試中得個B,而是真正的失敗——運動場上的輸贏。

在運動場外,這一代的家長總是希望保護孩子們遠離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其他地方,從來不想孩子體會輸的感覺。而這正造就了我們抱怨的一代人。

簡單地說,孩子需要學會輸,他們必須知道自己不總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併成長為一個更頑強的人。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對身體的好處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這一點誰都知道,但仔細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從前靜態了很多。

打遊戲、看電視,屏幕時間支配了孩子的課餘生活。那些一天12個小時在戶外奔跑、攀爬、游泳的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對一些孩子來說,即使是校園健身房和體育課都成了他們不感興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組織的團隊運動才能讓孩子們好好運動一場。他們能花上一整天來奔跑、運動,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健康、更有食慾、心情更好,同時也能學得更好。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促進腦力發展

有證據表明,重複的動作不僅能提升大腦的整體功能,對於大腦的執行功能的影響尤其大。

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包括制定計劃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衝動、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規劃,最終完成任務的能力。

這聽起來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兒童正在應對的問題?沒錯,在美國,有11%的兒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響,而在過去十年裡,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倍。

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過一些常規的訓練來改善問題,而這些訓練提供的好處,團隊運動幾乎都能提供。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更強的自尊心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我感覺良好。而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孩子們需要切實地取得成功,並因為他們的成功而獲得讚揚,而不是隻從父母那裡獲得表揚,因為那樣並不會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們從運動中取得的成就能幫助他們形成自信心,繼而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自主性,在別處想要獲得這樣的好處可不容易。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建立與大人之間的情感

如果你幸運的話,可能在你的成長經歷裡,在家庭之外,還有其他的大人給你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給你的生活帶來了良好的影響。對很多孩子來說,這個角色可能是一個教練或者老師。

對孩子來說,如果能有和一個大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關係,能從他那得到鼓勵,以及認識到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性格,這是一件很健康的事。

而這樣的依戀關係也被證實能幫助他們在之後的人生裡更好地和其他大人建立起情感。

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之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關乎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