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腦論——鍛鍊頭腦更快、更高、更強!

微信公眾號:邏輯頭腦力

健腦論——鍛鍊頭腦更快、更高、更強!

一、健腦的界定

思維科學博大精深,我在這一領域已鑽研了二十多年了,不過每當遇到“思維訓練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時,還是常常難以作答。因為你面對的詢問者可能是中小學生、普通家長,也有可能是商業精英,政府官員,還可能是專家學者、教師校長……總之問題是相同的,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導致了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費力解答這個問題,才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著實令人苦不堪言,不勝其煩。

如果把思維科學體系比作一片森林,那思維訓練就像是其中的一棵參天大樹,對於外行人來說,要理解這棵大樹已經非常吃力了,更毋庸說要搞清楚整片森林的狀況,那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以前總是想通過全貌描述來讓人們理解思維訓練的重要性,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作法,講的人累,聽的人更累,最後問題還沒說清楚。

一般人不關心思維訓練是什麼,只關心它有什麼用,而思維專家首先要知道思維訓練是什麼,然後才會謹慎地界定它的功能用途。兩者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溝通產生障礙。

經過長時間的深度思考,我終於領悟到要讓人們能夠比較輕鬆的理解“思維訓練”的價值,就得拋開學者思維,轉而從常人的角度先考慮思維訓練有什麼用,再解說它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思維訓練有什麼用呢?

簡單講就是——健腦!

眾所周知,健身可以強體,人們通過肢體的運動鍛鍊能有效地促使體能強大。同樣的道理,健腦可以強智,人們通過頭腦的運動鍛鍊能有效促使智能強大。不過頭腦的運動不是形之於外的空間運動,而是藏之於內的思維運動。因此,思維訓練與體育訓練是完全相通的,無論是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強化訓練,還是臂力、腿力、腰力的強化訓練;無論是科學思維、藝術思維、營銷思維的方法學習,還是打籃球、拳擊、游泳的方法學習,它們在形式上幾乎完全相同,都能創造出顯著成效。

如果說體育訓練研究的是如何強健身體的學問,那麼思維訓練就是一門研究如何強健頭腦的學問,它包含了豐富的訓練類型和方法技巧。從某種程度來講,健身有多少種形式,健腦就有多少種形式;健身有多少種方法技巧,健腦就有多少種方法技巧。

“思維訓練=健腦”這個結論可以幫助人們非常直觀地理解思維訓練的作用和價值,通過這個結論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規律:

1) 健腦(思維訓練)是可行的,就像健身是可行的一樣。

2) 健腦(思維訓練)可以使智能強大,就像健身使體能強大一樣。

3) 健腦(思維訓練)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就像健身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一樣。

4) 健腦(思維訓練)是任何年齡段的人都需要的,就像健身貫穿老中青少幼嬰一樣。

5) 健腦(思維訓練)具有多重功效,就像健身具有多重功效一樣。

從需求的角度來劃分,健身可分為三大類:

1)娛樂類健身——追求的是自娛自樂,身心舒暢,例如兒童們的跑、跳、打、鬧遊戲。

2)競技類健身——追求的是更快更強,技壓群雄,例如田徑比賽、體操比賽等。

3)實用類健身——追求的是優化身體素質或工作技能,例如老人練太極拳治療疾病,軍人訓練格鬥技巧提升戰鬥力。

從層次的角度來劃分,健身可分為兩大類:

1) 大眾類健身——對各類運動項目學會即可,不求精通。例如,一般人的跑步、打籃球、舞蹈等體育活動。

2) 精英類健身——在某類運動項目方面精益求精,達到專業高度。例如,長跑健將、籃球明星、舞蹈大師的專業訓練。

通過簡單的類比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健腦也與此類似。從需求的角度來劃分,健身可分為:

1) 娛樂類健腦——追求智力層面的愉悅感,例如:棋牌遊戲、猜謎遊戲等。

2) 競技類健腦——追求智力層面的競技,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例如:記憶力競賽、象棋競賽、奧數競賽等。

3) 實用類健腦——追求智力層面的生活需要或工作需要,例如:老年人的養生健腦、學生的學習智力培養、警察的觀察力訓練、藝術家的想象創意開發、企業家的系統思維修煉等。

從層次的角度來劃分,健腦可分為:

1) 大眾類健腦——普通水平的健腦,思維訓練量比較小,而且沒有系統性。例如,低強度的記憶力訓練,生活類問題的分析力訓練、編童話的創造力訓練等。

2) 精英類健腦——專業水平的健腦,思維訓練量比較大,而且具有系統性。例如,高強度的記憶力訓練、技術類問題的分析力訓練、編電視劇的創造力訓練等。

健腦論——鍛鍊頭腦更快、更高、更強!

二、健腦的定位

這幾年思維訓練突然在國內變得火起來,從針對孩子們的多元智育、右腦開發、記憶力培訓、邏輯狗、奧數,到工商企業界流行的創新思維、六頂思考帽、思維導圖、戰略思維、系統思考、金字塔理論、領導者之劍,名目之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讓許多求學者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選擇。

其實,如果拋開了各類思維課程的表面概念,直接洞察本質,我們不難看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健腦,即所有的思維訓練都是為頭腦服務的!

明白了這一點,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施教者都可以比較準確的給自己做定位,避免走許多彎路,甚至誤入歧途。

對於學習者而言,定位意味著要弄清楚三個問題:

1) 參加各類思維課程的目的是什麼?

矇住雙眼,把撲克牌放在鼻子下聞一聞就能說出數字花色;迅速翻閱書本,幾秒內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就是青少年腦力開發後的神奇功能,你信麼?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信了。這家“贏在有腦”培訓班的初級班3天,學費49880元,中級班5天,學費59880元,加上食宿雜費,每個孩子的培訓開支都在6萬至11萬元。

許多家長聽信教育機構的一面之詞,頭腦一熱就花費重金給孩子報名,結果孩子右腦沒有開發出來,倒是養成了撒謊作弊的壞習慣。

這是一個典型的沒搞清楚學習目的的案例,那些給孩子報名的家長們根本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即使退一萬步,假設這個右腦開發班真的有效,孩子們通過學習掌握了矇眼看字、一目十行的神奇本領,那又能怎麼樣呢?

矇眼看書,是一個娛樂本領。明明能夠輕鬆地睜眼看書,為什麼一定要苦修矇眼看書的本領呢?而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更多側重的是競技。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看書的終極目標不是求快,而是要能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重要思想理論。不過有幾個家長在給孩子報名時會多問一句:孩子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看完書後能理解書中多少含意?

就算能一天看完100本書,但不知其意,又有什麼用呢?達不到這個目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右腦開發不過是培養了孩子們一種競技本領,而在生活和學習中卻沒有多少實用價值。

2) 各類思維課程的功效是什麼?

俗話常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但在現實中絕大多數人仍抱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態度學習思維,他們總幻想著通過短期培訓就讓自己有脫胎換骨的變化。而很多教育機構為了迎合這類消費群體,往往會精心設計令人炫目的公開課,例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學生記憶力培訓就是這樣,很多記憶大師在全國各地巡講,當堂演示他們神奇超凡的記憶本領,而家長和學生們看了也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現場馬上交錢報名,可學完後卻大失所望,一方面是自己在短期內根本達不到大師們的高度水平,二是就算掌握了幾個速成的記憶本領,如記人名、背圓周率,在現實中也用處不大,過不了多久也就閒置不用了。

“任何技能都是反覆訓練的結果,腦力技能也不例外”是我每次上課都會對學員們強調一句話,目的就是要學員們對思維課程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想法,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大師的本領也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沒有高強度的腦力訓練,沒有持之以恆的時間的付出,就想讓頭腦智力優秀卓越是一種不可能的妄想。

那麼,學習思維是不是不存在速成的捷徑呢?

從我多年的思維培訓經驗來看,“速成”是存在的,但它有條件限制,是相對而言的,不能無限誇大。以創新思維課程為例,接受過1天創新思維訓練的學員與他們沒參加學習前的水平相比,至少要有10倍的差距。但這個差距不是來自他們個人的努力,而是知識傳承的威力,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別人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經驗濃縮到一堂課裡傳授給你,這時候“知道”與“不知道”的差距有著天壤之別,前者可以在實踐中自覺地做正確的事情,後者則要靠盲目摸索,不斷試錯才能找到正確的路在哪裡,而這個探索過程可能需要花費幾年、十幾年、甚至終生的時間,以及無數的金錢。

不過,在腦力技能提升方面,速成是比較困難的,這就像人們可以一天學會開汽車,但無法一個月成為賽車高手。只有通過長時間的刻苦訓練,優勢和實力才能慢慢積累而成,即使僥倖遇到某個名師,掌握了一些特殊的訣竅,這也僅僅是能幫助人們提高訓練的效率,可以相對花較少的時間,較少的訓練量取得較大的訓練成果,即投入產出率比較高一些,但絕不存在可以不勞而獲,一步登天的情況,所以那些怕吃苦,不願意做大量訓練的人學習效果通常很差,腦力技能不會有明顯的提升。

3) 自己的學習方式屬於哪個層級?

國外有個“1萬小時”理論,據調查任何人只要在某一領域持續投入1萬小時的訓

練,都可以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天才。

祕訣是簡單的,但是實踐卻是困難的,許多人喜歡立大志,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想的時候總是要發奮圖強,但做的時候卻怕吃苦受累,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

健身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每天能堅持鍛鍊身體,又有多少人能像專業運動員一樣高強度地做訓練呢?

我經常能接到許多網友或讀者的諮詢電話,他們是看了我寫的文章或書籍後,非常想對自己的頭腦進行鍛鍊。對這些求教者的熱情我很感動,但對其堅持性卻不太看好,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的,這個世界上最艱苦的勞動不是體力勞動而是腦力勞動,同樣最艱苦的訓練不是體力訓練而是腦力訓練。我的建議是,如果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缺乏自制力,無法長期堅持做艱苦的腦力訓練,要麼報個培訓班讓別人督促自己做強化訓練,要麼就乾脆泛泛瞭解一下,做一些娛樂性的健腦活動項目,既可以開心,又可以活躍思維,當然這樣也別指望有多麼顯著的效果。

在講思維課的時候,我通常會把學員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具有極強的自我驅動力,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能夠忍受枯燥乏味,持續完成大量重複性基礎功訓練,這類學員是有望成為精英的少數。而多數學員通常屬於想學但卻不願吃苦的“豬八戒”,對於這類學員最初我是採用強制態度的,希望能把“小雞”培養成“雄鷹”,後來發現這是徒勞的,這類學員更適合的學習方式是博而不精,按照“通才”的標準來培養效果更好。

講這些是希望學習者能夠對自己做準確定位,一個人如果對健腦沒有極高的目標願景,同時也有缺乏強大的毅力,那麼就沒必要花高額學費報班上課,現在網絡上有大量的免費資料和視頻,只要用心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許多不錯的思維訓練教程,學習起來非常方便,重要的是學會後得堅持天天鍛鍊。這就像一個人想鍛鍊臂肌腹肌,沒必要去報班學這個技巧,那個技巧,天天堅持做100個俯臥撐和仰臥起坐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是個人經濟條件不差錢,也願意在頭腦方面投資,報班上課的學習效果顯然要比自學更好,有專業人士做指導和督促,個人進步會更快,就像有名師指點的“豬八戒”要比自學的“豬八戒”少走許多彎路,少做許多無用功。但是從長期來看,仍然是誰訓練的更刻苦,誰的優勢能力更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體育明星即使背後都有龐大的教練團隊,個人仍然需要天天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反覆錘鍊自己的每個基本動作和技巧,不敢稍有鬆懈。

健腦論——鍛鍊頭腦更快、更高、更強!

三、健腦的排序

“排序”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但我以前並沒有意識到,前一段時間看玄幻小說,其中一個情節讓我深有感觸,突然領悟到“排序”在教育中重要性。

有一個凡人想修仙,四處報名參加各大門派的仙師講座,有一次在聽課結束後,他得到一個向仙師提問的機會,他經過深思熟慮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請仙師推薦10本修仙的入門書籍,並把這10本書排出先後順序?”

仙師聽了毫不客氣地說:“你的問題得先交500枚晶石,我才能回答?”

這個凡人驚訝道:“這麼貴,我聽一次講座才花了1枚晶石啊?!”

這位仙師想了想道:“我剛才說錯了,知道10本入門書籍的答案需要500枚晶石,知道這10本書排序的答案得要2000枚晶石。”

“排序”法則在生活和工作中無處不在,事情孰輕孰重,孰先孰後,順序搞錯了,即使做同樣的事情效果也會大相徑庭。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2/8”定律,意思是80%的事情其價值只有20%,而20%的事情其價值會佔到80%,人們在工作中應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20%事情上,這樣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面對眾多的思維課程或方法技巧的時候,許多學習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興奮,而是深深的迷惑,自己究竟該選擇什麼課程或方法技巧才比較合適呢?

對此我的看法是,如果是大眾類健腦,或者是把健腦當做娛樂活動,那就沒必要太在意健腦課程或方法技巧的排序問題,因為沒有效果的壓力,所以隨便選,隨便學即可。不過,如果屬於精英類健腦,或者追求健腦的競技和實用目的,那就需要認真研究排序的問題,正確的順序不僅可以讓人少走彎路,節約時間,而且能夠一步一個臺階不斷提升思維訓練的層次。

下面我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年齡和需求的學習者推薦一下他們應當關注的健腦思維課程:

嬰幼兒——1)運動健腦課;2)繪畫音樂健腦課;3)識字計算健腦課。

中小學生——1)邏輯思維課;2)學習智力課;3)其他健腦課。

普通成人——1)邏輯思維課;2)問題分析與解決課;3)其他健腦課。

職場精英——1)辯證思維課;2)邏輯思維課;3)其他健腦課。

中高層管理者——1)系統思維課;2)辯證思維課;3)其他健腦課。

老年人——1)記憶力課;2)表達力課;3)其他健腦課。

需要說明一下,以上健腦課程的排序僅供參考,並非是絕對不變的,人們在選擇

時,可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再對比一下健腦與健身相似性,就不難做出正確明智的

選擇。

上述排序是從“實用”的角度考量的,因此難免帶有一定的“急功近利”色彩,下面我再從“功能”的角度對思維做一下排序,它更貼近於思維的“真實原貌”,讓我們從本質看清孰輕孰重,孰先孰後。

從思維智力的重要性和發育難度來劃分:

1) 初級智能——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

2) 中級智能——理解力、推理力、思考力、想象力

3) 高級智能——創造力、洞察力、內省力

從思維智慧的重要性和內容難度來劃分:

1) 基礎智慧——邏輯思維方式

2) 中級智慧——辯證思維方式

3) 高級智慧——系統思維方式

從人腦智力功能來劃分:

1) 人腦硬件——腦神經系統

生理頭腦是人類智力的物質基礎,沒有一個健康發達的頭腦,優秀卓越的智力也就無從談起,不過人腦的神經系統結構是目前醫學都無法完全瞭解的神祕區,因此對於對頭腦硬件的開發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旦出現偏差後果無法挽回。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松果體刺激、間腦開發、氣功益智、幼兒催眠教育等課程,我個人的建議是不要輕易嘗試,因為這種針對人腦硬件或潛意識的健腦課收效小,危險性大,而且操作過程複雜度高,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士作輔導,或長時間循序漸進培養開發,非常容易陷入急功近利,走火入魔的境地。

對人腦硬件最好的開發方式就是體育鍛煉,對於嬰幼兒而言,大量的運動活動會刺激腦神經主幹發育粗壯,神經結構細密,俗話說“心靈手巧”,其實鍛鍊“手巧”也可以開發“心靈”。對於成人而言,體育鍛煉似乎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嫌疑,實際上體育鍛煉的好處功效正是要通過四肢發達,讓頭腦簡單,以此來平衡現代人頭腦越來越複雜的傾向。一般用腦過度而又很少健身的人們常常會出現會失眠、頭痛、煩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弱等症狀。正是有鑑於此,在國外越是社會精英人士、高級腦力工作者越注重健身運動,經常下了班以後就到健身房揮汗如雨,讓頭腦放空歸零,以此來平衡高強度腦力工作所帶來的壓力。

2) 人腦信息——知識、經驗

千百年來,知識傳承是人類主要的智力開發手段,通過學習前人的智慧成果,人們可以在幾堂課的時間,掌握他人需要探索一生才能知道的答案結論,還有什麼智力開發方式能比學知識更速見成效呢?

在過去知識是稀缺品,壟斷了知識教育的權利就等於佔據智力的制高點,所以人們把學歷高低與智力高低直接劃等號,中學生擁有鄙視文盲的智力優越感,大學生擁有鄙視中學生的智力優越感,博士生擁有鄙視大學生的智力優越感。不過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知識大爆炸,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網絡教育的興起,讓知識學習的成本越來越低,相反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面對海量的知識,學什麼,為什麼學,怎樣學等問題越來越困擾著人們,無路可走讓人苦惱,歧路太多同樣讓人頭疼,所以現代人更擔心的是有沒有知識可學,而是會不會因超負荷的吸收知識而過勞死。

讀書是人類最主要的健腦方式,沒有之一,而是唯一。因此如何讀書,如何學習知識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現在許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學校自然會安排學生讀什麼書,如何讀書,以科學的方式向孩子的頭腦內灌輸知識。這種觀點如果放在30年以前還算正確,那時候的大學生畢業生在中國還屬於社會稀缺人才,但在今天還抱著這種落伍觀點的家長都不合格,工業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大眾教育”,學校像流水線一樣製造“人才”,通過一級一級的殘酷考試,優中選優。而信息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小眾教育”,追求的千姿百態,比拼的是差異化,評優的標準不是在學校的考試成績高低,而是未來在社會競爭中的地位高低,即學校既當教練又當裁判的時代已經結束,學生水平的高低優劣取決於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高薪職位工作。

在我看來,學校教育傳授給孩子們的知識80%屬於競技性質的,也就是說在學校這個封閉圈子裡大家比拼的熱火朝天,進入社會後幾乎全無用處。如果不相信的話,大家不妨盤點一下自己的知識積累,可能大多數人的數學知識只用到加減乘數,英語知識僅限幾個模糊的單詞,而物理知識、化學知識也許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在這裡,我並不是否認數理化的重要性,只不過“彼之良藥,此之毒藥”,對於專業科技工作者來講是重要的、有用的知識,對其他人可能全無用處。屠龍術雖然高妙,但顯然不如殺狗術更實用。遺憾的是,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仍沿襲工業化時代的思路,把每個孩子都按照科學家的模式來培養,然後再不斷淘汰,優中選優,除了藝術生和體育生的課程教育有所側重變化外,其他的孩子無一例外要接受統一模式的塑造,學了大量自己將來用不上的知識,這種弱勢知識學得越多,一個人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越差。

政府和學校也許是世界上最頑固,最不歡迎變革的組織體系,在無奈的現實面前,家長們如果想讓孩子將來成才成功,就一定不能盲從學校的教育模式,要到學校之外去尋找優秀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儘早接觸對其未來成才成功而言最有用、最重要的知識。即除了讀學校規定的“無用之書”之外,再去系統地讀一些“有用之書”。

知識改變命運,但如果選擇錯了,白白浪費了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命運不一定越來越好,也有可能越來越差。

從健腦的角度來看讀書,首先是要建立讀書的習慣,天天堅持讀書,就像天天堅持晨練一樣;能長時間專注讀書,就像長時間做高強度訓練一樣。雖然這個世界上天生不喜歡讀書的人很少,但大多數人但在讀書方面也的確沒建立起良好的習慣。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傳出消息,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具體內容包括成立國家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設立國家全民閱讀節,制定全民閱讀規劃,建立國家閱讀基金,建設全民閱讀重點工程等。窺一斑而知全貌,從讀書需要立法來強制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讀書量已經低到何等地步,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必然弱智,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智力素質又能高到哪去呢?!

其次,讀書不能漫無目的,無書不讀看似知識廣博,但其效果如同娛樂性健身一樣,表面熱鬧實質收效甚微。正確的讀書健腦方式應當是按照成才成功的標準規劃所需的知識結構,分出主次方向、高低層次、專博領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時間就像你的財富,你投入的每一小時就代表你花出去的錢,換回來的就是讀書得到的知識。沒有人願意花錢買一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但奇怪的是許多人卻耗費大半生的時間讀一堆沒用的書,最後虛度年華,悔恨不已。

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時間的成本價值越來越高,面對各種機遇與誘惑,將來也許會出現專業的私家時間管理師來幫助人們規劃如何高效利用時間,讓每一分鐘的投入產生最大的效益,比如如何高品質娛樂,如何高效率工作,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多讀書、讀好書。

3) 人腦軟件——思維方式

要培養像愛因斯坦一樣偉大的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知識還是培養科學思維方

式呢?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知識”居於核心地位,學校是一個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場所,學校教育是否成功評價標準主要是看知識的傳輸效率高低,假如某個學校能讓小學生讀完大學的課程,那這所學校一定是世界上最牛的學校,直到今天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媒體新聞報道那些培養出考上大學“神童”的父母是如何教子有方。

在IT行業有一條不成文的公理:“假如軟件錯了,那麼輸入的信息無論多麼正確,電腦輸出來都是錯誤答案。”其實,這一公理也適用於人腦,思維方式簡單,考慮問題必然粗疏,思維方式複雜,考慮問題必然周密;思維方式樂觀,看問題必然積極,思維方式悲觀,看問題必然消極;思維方式高級,輸出答案質量高,思維方式低級,輸出答案質量低……

現代教育模式充分認識到“思維方式”比“知識”更重要,因此把“思維方式”放在核心地位,比如學數學知識為的是培養數學思維方式,學歷史知識為的是培養歷史思維方式,學藝術知識為的是培養藝術思維方式,學英語知識為的是培養英語思維方式等。總之,知識就像是磨刀石,而思維方式就是刀,刀磨鋒利了,石頭就可棄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知識學習效率似乎不高,但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要遠遠超過中國的同齡學生。儘管中國的孩子知識量更豐富,但是遇到問題連續追問幾個問什麼就傻眼了,他們的頭腦中只裝著書本的答案和老師規定的結論,從來沒有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主張意識,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倉庫”。

缺失了軟件的電腦不過是一個大型的“存儲器”,同樣沒有軟件的人腦不過是一個會移動的“書櫥”,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呢?

通常思維方式的塑造與一個人的年齡、需求、用途等有著密切關係,下面我從一般性智力素質優化的角度談談思維方式的學習選擇。

1) 頭腦靈活性和速度性提升——學習發散思維方式

2) 頭腦準確性和深刻性提升——學習抽象思維方式

3) 頭腦獨立性和思辨性提升——學習批判思維方式

4) 頭腦創意性和構思性提升——學習創新思維方式

5) 頭腦宏觀性和全局性提升——學習戰略思維方式

……

在一般人看來,思維方式的培養非常神祕,其實從某種程度來看,無論是家長對孩子言談舉止的教育,還是宗教對世人道德倫理的規範,都可以視為一種廣義的思維方式培養。內在的思維方式塑造定型後,人們的外在行為就會按照設定的“程式”活動,呈現出一種規律性的表現。所以,有哲人這樣感嘆道:“思想決定性格,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你想的是什麼,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不過,在這裡我們所講的是狹義思維方式的培養,主要研究的是關於“智”的思維方式,即遇到問題時頭腦以何種方式思考才能更快、更高、更強。由於內在思維方式塑造不像外在行為模式那樣可視可見,因此只有少數專業人士經過長期訓練才能擁有“透視務虛”,對思維模式進行“塑形構造”的本領,因此思維方式的培養是思維訓練中最複雜的項目,通常一般人也許會比較容易覺察到自己思維方式存在的缺陷,但要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其難度要遠遠高於不良的行為習慣的改變,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所謂的本性就是已經固化為本能的思維方式。

關於思維方式的內容比較複雜,在這裡就不一一詳述,簡單來講思維方式可以分為道、法、術三個層次:

1) 道——類似於人腦的靈魂信仰軟件,例如:世界觀思維方式、價值觀思維方式。

2) 法——類似於人腦的操作系統軟件,例如:邏輯思維方式、辯證思維方式等。

3) 術——類似於人腦的實用項目軟件,例如:逆向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方式等。

瞭解了思維方式的基本架構,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自覺地對思維方式進行培養或改造,儘管這一過程會比較漫長艱苦,但心智的錘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個世界上最艱苦的訓練不是體力訓練,而是腦力訓練!

健腦論——鍛鍊頭腦更快、更高、更強!

結束語:

最早萌生寫“健腦論”的念頭是受一個朋友的啟發,我的這個朋友曾經體重達到140公斤,後來堅持長跑健身已經減到80公斤,而且直到今天仍保持每天最少5000米的長跑記錄,幾乎風雨無阻。

據他講在美國“健身”不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而且也是一種宗教文化,近二十年知識經濟崛起,高科技的弄潮兒把職業中的創新和冒險精神帶進了健身,知識經濟中個人的素質比企業組織更重要,大家都要爭先恐後地“證明自己”,極端體育成為他們宣示自己艱苦卓絕的競爭教義的手段。在這些人中流行的是極端體育:馬拉松、長距離游泳、長距離自行車等等。

朋友關注的是“健身”所彰顯的一種超人意志,我關心的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瞭解認識到“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在交流過程中一些想法慢慢紮根發芽,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終於開花結果,所以有了這篇“健腦論”。

隨著智能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競爭越來越聚焦於人腦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任何領域的競爭到了高層次幾乎都是頭腦的競爭,而且越是高級腦力工作對從業者的智力素質要求越高,現代職業對人們體力的要求越來越低,對腦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健身不過是少生病或減肥的手段,並無多少職業實用價值,而健腦則是工作需要,是個人職業成長的需要,沒有卓越的腦力技能,人們也就無法有效地處理困境難題,應對機遇挑戰,所以頭腦是未來個人的核心競爭力,無人敢忽視。

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健腦”將成為一種流行全球的時尚運動,堅持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刻苦錘鍊心智,鍛鍊頭腦的人會越來越多。

我們都是靠頭腦吃飯的人,所以讓我們天天堅持健腦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